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4 07:36:5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语文教案 篇2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2.学生交流。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一、谈话激趣

  二、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三、开启思路

  四、再读习作提示中的要求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五、试写初稿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六、评议初稿,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四、说一说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一、故事引入

  二、趣说“言”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b.指名读。

  3.想一想。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

  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

  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揭题:以诚待人

  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

  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三、联系生活,感受“以诚相待”。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

  2.指名交流:

  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

  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

  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

  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再创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②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

  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

  ④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

  3.同学评价:哪些语言,哪些行动做到了“以诚待人”。

  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五、总结经验,交流建议。

  1.通过学习,联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诚待人”,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议?

  2.交流:共同板书温馨提示:

  用语礼貌

  态度诚恳

  真诚助人

  以理服人

  ……

  3.作业:写1——2条“以诚待人”的建议。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关于习作的哪些经验。

  2.小结过渡:要写好作文,除了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勤奋于动笔之外,还要善于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想想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2.学习,让学生明确:

  ①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形式。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三、学生动笔,教师巡视。

  四、评议: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选择学生例交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些名言,它们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释疑。

  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放。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交朋友,说话要算话。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④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粱惠王上》

  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5.熟读、背诵。

  二、趣味语文

  1.自读这些句子。

  2.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举例,或造句理解,理解、运用这些由“信”字组成的词语。

  3.采用游戏法记忆。

  4.练习:读短文,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带“信”的词语。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 )。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 )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 )摄影师会原谅他的。在场的人知道后无不动容,都说这儿的人办事很( )。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三、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同桌互查。

  2.学生质疑,选择造句。

  3.听写批改。

  4.练习:

  搭配填空。

  维持( )精湛的( )( )的财富

  款待( )赞赏的( )( )的情形

  耽误( )熟练的( )( )的眼神

  讲究( )沉重的( )( )的教导

  写出近义词。

  例外( )抱怨( )鼓励( )赞赏( )拮据( )

  写出反义词。

  熟练( )沉重( )朴实( )善良( )僵硬( )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照样子写词语。

  ( )不解 ( )不堪( )( )

  狼吞虎咽 走街串巷( )( )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 篇6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六项内容。第一项是写出词的反义词,第二项是让学生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三项是让学生体会怎么样写具体,第四项是积累关于动物的歇后语,第五项是介绍十二生肖的知识,第六项是让学生了解一种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并互相交流。

  设计理念: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教学方法,注意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2、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3、了解十二生肖方面的知识。

  4、了解我国的珍惜动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了解十二生肖的知识。

  教学手段:

  自学理解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语文七色光学习。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 明确目标。

  2、 合作探究1

  学习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学习要求:想一想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 展示评价。

  4、合作探究2

  学习内容: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习要求:在小组内读一读,思考每组句子的写法的不同

  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5、展示评价。

  6、合作探究3。

  学习内容: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具体写出山雀的快乐时光的。

  学习要求: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方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7、展示评价。

  8、合作探究4。

  学习内容:日积月累

  学习要求: 读一读课本上的歇后语,讲一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展示自己收集的`鱼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讲讲其中包含的意思。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9、展示评价。

  三、达标检测

  1、完成习题卡。

  2、 知识窗 收集有关生肖与名人、生肖与成语、生肖与剪纸等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见闻和积累。

  3、窗外事 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 组织一个收集歇后语比赛活动。

  2、上网调查珍稀动物写一份保护珍稀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语文七色光五

  反义词

  特殊—一般 隐蔽—公开

  嘉奖—惩罚 日积月累

  迷惑—清楚 谨慎—大胆

  严厉—温和 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俯视—仰望 精致—粗糙

  悲哀—欢乐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学法建议】 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见第一课时“知识链接”)

  二、合作学习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描写的景物各象征着什么?

  2、佳句欣赏。从写作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海燕形象的?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品味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诗文,说说它的.写作特点及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检测反馈

  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羽翼渐丰的海燕,我们即将走向生活的大海,伴随我们的有阳光雨露,鲜花掌声,也有狂风暴雨,困难和挫折。让我们鼓起坚强的翅膀去迎接人生的暴风雨。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9课

语文教案 篇9

  复习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主旨句: 全文点睛句: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 的情趣。

  三、课堂练习。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诗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 )无案牍这劳形( )( )( )惟吾德馨( ) 调素琴(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白丁(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备课教案01-16

在线咨询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语文教案 篇2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2.学生交流。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一、谈话激趣

  二、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三、开启思路

  四、再读习作提示中的要求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五、试写初稿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六、评议初稿,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四、说一说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一、故事引入

  二、趣说“言”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b.指名读。

  3.想一想。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

  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

  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揭题:以诚待人

  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

  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三、联系生活,感受“以诚相待”。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

  2.指名交流:

  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

  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

  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

  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再创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②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

  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

  ④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

  3.同学评价:哪些语言,哪些行动做到了“以诚待人”。

  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五、总结经验,交流建议。

  1.通过学习,联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诚待人”,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议?

  2.交流:共同板书温馨提示:

  用语礼貌

  态度诚恳

  真诚助人

  以理服人

  ……

  3.作业:写1——2条“以诚待人”的建议。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关于习作的哪些经验。

  2.小结过渡:要写好作文,除了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勤奋于动笔之外,还要善于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想想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2.学习,让学生明确:

  ①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形式。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三、学生动笔,教师巡视。

  四、评议: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选择学生例交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些名言,它们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释疑。

  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放。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交朋友,说话要算话。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④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粱惠王上》

  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5.熟读、背诵。

  二、趣味语文

  1.自读这些句子。

  2.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举例,或造句理解,理解、运用这些由“信”字组成的词语。

  3.采用游戏法记忆。

  4.练习:读短文,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带“信”的词语。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 )。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 )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 )摄影师会原谅他的。在场的人知道后无不动容,都说这儿的人办事很( )。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三、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同桌互查。

  2.学生质疑,选择造句。

  3.听写批改。

  4.练习:

  搭配填空。

  维持( )精湛的( )( )的财富

  款待( )赞赏的( )( )的情形

  耽误( )熟练的( )( )的眼神

  讲究( )沉重的( )( )的教导

  写出近义词。

  例外( )抱怨( )鼓励( )赞赏( )拮据( )

  写出反义词。

  熟练( )沉重( )朴实( )善良( )僵硬( )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照样子写词语。

  ( )不解 ( )不堪( )( )

  狼吞虎咽 走街串巷( )( )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 篇6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六项内容。第一项是写出词的反义词,第二项是让学生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三项是让学生体会怎么样写具体,第四项是积累关于动物的歇后语,第五项是介绍十二生肖的知识,第六项是让学生了解一种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并互相交流。

  设计理念: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教学方法,注意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2、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3、了解十二生肖方面的知识。

  4、了解我国的珍惜动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积累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了解十二生肖的知识。

  教学手段:

  自学理解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语文七色光学习。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 明确目标。

  2、 合作探究1

  学习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学习要求:想一想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 展示评价。

  4、合作探究2

  学习内容: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习要求:在小组内读一读,思考每组句子的写法的不同

  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5、展示评价。

  6、合作探究3。

  学习内容: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具体写出山雀的快乐时光的。

  学习要求: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方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7、展示评价。

  8、合作探究4。

  学习内容:日积月累

  学习要求: 读一读课本上的歇后语,讲一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展示自己收集的`鱼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讲讲其中包含的意思。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9、展示评价。

  三、达标检测

  1、完成习题卡。

  2、 知识窗 收集有关生肖与名人、生肖与成语、生肖与剪纸等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见闻和积累。

  3、窗外事 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 组织一个收集歇后语比赛活动。

  2、上网调查珍稀动物写一份保护珍稀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语文七色光五

  反义词

  特殊—一般 隐蔽—公开

  嘉奖—惩罚 日积月累

  迷惑—清楚 谨慎—大胆

  严厉—温和 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俯视—仰望 精致—粗糙

  悲哀—欢乐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学法建议】 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见第一课时“知识链接”)

  二、合作学习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描写的景物各象征着什么?

  2、佳句欣赏。从写作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海燕形象的?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品味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诗文,说说它的.写作特点及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检测反馈

  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羽翼渐丰的海燕,我们即将走向生活的大海,伴随我们的有阳光雨露,鲜花掌声,也有狂风暴雨,困难和挫折。让我们鼓起坚强的翅膀去迎接人生的暴风雨。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9课

语文教案 篇9

  复习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主旨句: 全文点睛句: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 的情趣。

  三、课堂练习。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诗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 )无案牍这劳形( )( )( )惟吾德馨( ) 调素琴(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白丁(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