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时间:2024-10-06 07:27:5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教案 1 2 3 作者简介:李庆龙,男,1973年2月生,大专学历,中教二级。1993年8月——20xx年8月从事小学教学及管理工作,先后获得过镇级“优秀教师”,镇级“先进工作者”和旗级“优秀教导主任”称号,本人的教案及教学设计先后四次获奈曼旗教体局教研室表彰。20xx年9月-现在,从事中学管理及地理课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乐学易记能理解应用的地理教学方法——巧编诗歌法,深受学生好评。于20xx年12月被奈曼旗教体局选拔为“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能手”。20xx年3月26被旗教体局选定为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师的评委。4 篇五: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精选)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2.3.维。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

  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 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

  【板书】

  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3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4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解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5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称述性知识

  “亚细亚”和“欧罗巴” 亚欧大陆 亚洲的地理位置 时区与区时 程序性知识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

  教学资源

  印刷资料 小测试题 多媒体资源 flash动画 模型实物:

  地球仪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拓展训练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点

  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如何换算时区及区时。

  作业布置

  1、p3活动

  2、小检测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4.时区

  十、课后记

  附小检测题二.

  综合题:

  1.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为

  a________洲 b________洲 c_______ 洋d________洋 e________海峡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位于________ 洋和________洋之间,北连________洲,南

  临________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读图填图题

  (1)国家:b是________(2)读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称 i ________海 j________海(3)本地区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海岸线十分________。

  (4)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是:北临_______洋,西濒________洋,南靠________海。

  其纬度位置为大部分位于________(纬线)和________之间,处于________带。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高中地理教案08-11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09-18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热门】10-11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精华)11-15

【优秀】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12-27

高中地理教案01-08

高中地理教案11-03

高中地理教案【热】12-13

高中地理教案【荐】12-08

【荐】高中地理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