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必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折扣的作用,理解打折的含义,能运用百分数正确计算打折商品。
2.过程与方法:经历打折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沟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理解打折的含义,能够解决相关的百分数应用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七、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迎接挑战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喜欢玩老鹰捉小鸡,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角色扮演,这节课你们都是即将要上岗的采购员,而我是验收你们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采购员的验收官。要想成为合格的采购员,必须在我这里接受重重考验,面对艰难险阻,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生:有!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自信,接下来我们就来迎接挑战吧!
(二)挑战前试炼
师:在迎接挑战之前,我们先来完成挑战前的试炼热热身,在咋们初期选拔采购员的时候,已经遇到了一些百分数的问题,老师现在要看看大家忘了没有。
来到商场里,我们来到了一家羽绒服店,下面是一件羽绒服的标签,若羽绒服重300g(填充料),你能算算这件羽绒服的含绒量是多少g吗?
师:我们通过标签可以知道这件羽绒服的含绒率是90%,又知道羽绒服重300g,所以我们列乘法算式就能算出来。
300×90%=270g
这类问题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第一项挑战
师:好!大家都完成了试炼,下面进行第一项挑战!公司要求我们选购一批某型号的自行车,来到商场里我们发现有两家店都在销售这种型号的自行车,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在这里暂停,独自思考一下)
师:同学们,我们要采购商品,在商品相同的.条件下,要以省钱作为主要原则,就是哪家便宜,我们就选哪家!
师:永福车行的自行车是310元,万胜车行的自行车是320元,永福车行的自行车比较便宜,所以我们选择永福车行的自行车,同学们觉得呢?
生:不对,还有折扣。
师:对,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图中的“九折”和“八五折”,这些都是折扣,我们还要考虑商家给出的折扣!所以刚才的想法是错误的。
师: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什么是折扣呢?老师来告诉你。
折扣的意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师:知道了折扣的意义,请同学们试着理解一下挑战(一)中,九折和八五折各是什么意思,并完成以下题目!(请同学们在这里暂停,完成题目)
①九折是十分之(九),改写成百分数是(90%);八五折是十分之(八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85%)。
②商品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也就是降价(10)%;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也就是便宜(15)%。
③某种商品实际售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打(九)折出售;某种商品降价15%出售,也就是打(八五)折出售。
引导归纳:几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数量关系:现价=原价×折扣。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两家店自行车的现价,选一选哪家车行的自行车更便宜?(这里请同学们暂停,完成题目)
永福车行:310×90%=310×0.9=279(元)
万胜车行:320×85%=320×0.85=272(元)
所以,选择万胜车行更加便宜!
这类问题,也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是不是和我们的试炼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数学的奥妙,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真棒!顺利完成了第一项挑战。
(四)第二项挑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迎接第二项挑战!公司从某批发商场采购了一批书包,你能算算公司买一个书包节省了多少钱吗?
师:同学们先自己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看看有几种解题方法?(请同学们暂停,完成题目)
思路一:先求现价再用原价减现价。
200-200×60%=200-120=80(元)
思路二:先求便宜的折扣再用原价乘便宜的折扣。
200×(1-60%)=200×0.4=80(元)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种解法,理解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五)最终挑战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第二项挑战了,下面我们来迎接最终的考验吧!
1.公司最近采购的一批物品,请你算一算各物品打折后出售的价钱。(请同学们暂停,完成题目)
①篮球原价80元,打六五折,现价52元。
②上衣原价300元,打七折,现价210元。
③书包原价35元,打八八折,现价30.8元。
2.一名采购员来到某家店里,看到打折的广告:随身听现价是160元,打八折,大家能算出这种随身听的原价是多少钱吗?(请同学们暂停,完成题目)
这道题中我们知道现价和折扣,要求原价,根据现价=原价×折扣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数量关系:原价=现价÷折扣
160÷80%=160÷0.8=200(元)
师:同学们真厉害,顺利通过了所有挑战!恭喜你们!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采购员!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在脑海里回顾一下!
课后作业: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算一算买1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7袋呢?买35袋呢?同学们已经成为了合格的采购员,相信你们一定会认真顺利完成。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认真聆听!再见!
一种方便面有下面三种包装。
两家店对这种方便面分别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
买1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7袋呢?买35袋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中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会求中位数。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及求法。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作出何种统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统计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统计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出示五(1)班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问:你觉得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米?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生可能会估计在23-25米之间或说用平均数来表示等。)
引导如何计算平均数并计算出平均数27.7。
问:平均数与估计数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引导观察统计表中的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间的差别。(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问:那用怎样的数据表示比较合适呢?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小结: 24.7这个数据,比它前面3个数小,比它后面3个数大,像这个位置处于一组数据正中间的数,我们就把它叫这组数的中位数。(板书)
2.理解中位数
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适合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像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所用的中位数24.7,说明这一小组中超过一半的同学掷沙包成绩都能达到和超过这个水平。
问:
①某班同学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88,请说说这个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②绍兴县某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是65(50--100为良),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
①如果把25.8改为31.4,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否发生变化?是多少?中位数呢?为什么?
②如果把24.1改为22,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③如果把25.8改为24.4,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④如果把24.1改为24.8,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小结: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大小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与每个数据的大小有关,与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无关;中位数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无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不变时),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有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时),中位数的变化与其所在一组数据的位置排列顺序变化有关。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3.求中位数
出示五(2)班7名男生的跳远成绩统计表: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男生跳远的一般水平合适?为什么?
姓名 李志强 陈文 王文贤 赵军 张鹏 刘卫华 于国庆
成绩/米 3.06 2.90 2.74 3.52 2.83 2.89 2.78
(1)分别求出平均数和中位数。并问中位数怎样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得出:是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求中位数。)独立完成求平均数与中位数。
(2)把求得的平均数、中位数与各数据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2.89m及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杨冬同学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
根据学生出现争议问:你求出中位数了吗?怎么办呢?
(通过前后题目的数据数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小结:当一组数据有双数个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计算该中位数。
4.新知小结:
观察比较上面几道题的中位数与平均数,说说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形,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出示)
(通过演示,总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一个梯形呢?半圆呢?直角三角形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 找一找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
师:圆柱、 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
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有几条高?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3. 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 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 )的圆形,圆锥 的底面是 一个( )形。
(2)圆柱有( )个面是弯曲的,圆 锥的侧面是一个( )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 ),一个圆柱有( )条高。
(4)从圆锥的( )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 )条高。
2.判一判。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周长相等。 ( )
(2)圆柱和圆锥的高都有无数条。 ( )
(3)从正面 或侧面看圆锥,看到的都是等腰三角形。( )
(4)圆柱上、下底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就是圆柱的高。( )
3.找一找。
4.拓展提升。
将 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围绕一边快速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柱。你能画出来吗?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目标:
1、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养成估算的习惯
3、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能具体情境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是先把握运算的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同时估算也有利于减少运算错误,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解决一些对计算结果要求不太严格,或者难于精确计算的问题时,也经常用到估算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薄弱,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精确极端的习惯,估算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估算的价值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同学们,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估计同学们心情都不错。上次帮三年级同学搬桌子,有兴趣再帮他们一个忙吗?新教学楼建好后,小星星剧场将被拆迁,三年级同学举行“义方百家讲坛”不知该如何选择场地,你能帮忙吗?
2)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年级各班人数的统计表
(3)你会选择那个场所呢?
(4)指名回答: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个场所,说明理由。
预设1: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40个,三个年级就有240人,至少要能容纳240人,因此可以排除食堂。40×6=240(人)——最少
预设2: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50个,三年级就有300人,最多只要容纳300人,因此可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50×6=300(人)——最多
预设3:四舍五入法50×5+40=290(人)大约要290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4:选中间数47×6=282(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5:235÷6;40所以要选择五楼综合教室。这是用每班人数和每班人数比。
预设6:计算出三年级的总人数,再于两个场所能容纳的人数进行比较。
(5)小结:你怎么想到用估算的?问题——只需近似值——估算(更方便)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每种方法一样吗?(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选中间数法)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根据结果的要求把原始的数据看作整百数或者整十数,便于计算)
三、说一说:生活中和学习中哪些时候用到过估算?
(1)、在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怎么估算呢?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信息,谁来交流一下,好吗?
如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
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2)、四人小组交流
(3)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还曾经学会了如何估算一张报纸的字数,也会估算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一个操场大约能站下多少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估算。
四、判断下列情景中哪些可以估算。如何估算。
1、那是不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能用估算来解决呢?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我看看哪些情况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吗?
判断下列4种情况哪些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
1、判断791+118=809结果是否正确。
2、小红1分钟最多能打49个字,一篇作文共1025个字,小红能在20分钟内打完这篇作文吗?
3、奶奶在超市买了6.70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当营业员计算奶奶应付多少钱时。
4、牛排每斤12.40元,爷爷买了1.9斤,店主说一共26.60元。店主说的对吗?
2、选择汇报3为什么不可以?
3、可以估算的分别说说该如何估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五种情况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1)790+110=900(最少)所以结果不正确。
(2)50×20=1000(个)(最多)所以不能
(4)13×2=26(元)(最多)所以店主说错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在估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六、组织练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的运用估算。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七、数学万花筒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估算的这么多知识,在你们以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学习。比如当在测量或估计一个较大量时,常常用到数量级。
八、布置课堂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2页的生活与百分数。是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一些与百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折扣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利用迁移比较推理,进一步巩固涉及分数的相关数量关系。
二. 学情分析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对比,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折扣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满100减50”与“五折”的区别。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选择比较优惠的形式来购物。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导入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说出折扣的含义。
2.说一说生活中其他优惠方式。
师: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你还知道哪些优惠方式?
生:有时是买二送一,或者满100减20……
师: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怎样选择,才能购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商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生活中不同的优惠形式,为接下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呈现信息,理解题意
出示: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自主阅读,找出关键
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的?
生:A商场的优惠方式是打五折;B商场的优惠方式是“满100元减50元”;妈妈要买的裙子标价230元。(板书)
2)同桌交流,区分概念
问题:同桌交流“五折”与“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
生1:“打五折”是现价是原价的50%,也就是直接用总价230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生2:“满100元减50元”就是说每满一个100元都要减去50元,就是想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因此应该在原价230元的基础上减去2个50元才对,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打折。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题目,学会在多种信息中找出关键的数学信息,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并通过同桌交流,合作学习理解“满100元减50元”与“打五折”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学会合作交流】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2.集体交流,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生1:要求这条裙子在A商场买应付多少钱,我是这样想的,A商场打五折销售,也就是说实际价格是原价的50%,也就是求230元的50%是多少,列式是230×50%=115(元)。
生:要求这条裙子在B商场买应付多少钱,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230元里满了2个100元,所以可以减2个50元,余下的30元不足100,所以不能再减。列式230-50×2=130(元)。
生:最后,把两个商场优惠的售价进行比较,115<130,知道在A商场“打五折”买这条裙子更省钱。
3.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问题:“打五折” 和 “满100元减50元”优惠为什么不一样?
师: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会儿汇报。
生: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满100元的是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小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商家会利用数学来赚取更多的利润,我们则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与练习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百分数的数学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单元学习的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出油千克数÷原料千克数=出油率(板书)。
(3)学生填表计算,然后指名交流解题方法。
(4)完成第3、4题。
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重点分析第4题,并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教师及时小结: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2.完成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学生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可以先求出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再求多(少)几的数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再求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4)教师指出:在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分析解题方法,因为有时题中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已知数量;有时单位“1”的`量未知,要先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还是要认真读题和仔细审题。
补充以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5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学校合唱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及时统计学生正确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综合练习
完成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重点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3)总结:当单位“1”的 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完成第6题。
(1)学生读题后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与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独立解答,稍后指名学生板演。
(3)讲评时重点将两小题进行比较,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学生解答情况。
鼓励学生列方程解决,然后及时交流。
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与练习,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学得较好?哪些地方还要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15-16页的第5-9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为纪念“嫦娥一号”卫星飞月成功,六(1)班同学开展了自制纸火箭创意大赛,一共制作了纸火箭72个。其中女生制作的数量是男生的60%,男、女生各制作了多少个?
2.春节期间,一台彩电的促销价为2000元,比原价降低了110元。这台电视机是打几折出售的?
3.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多20%,用去的比剩下的多16千克。这桶油还剩下多少千克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 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3+2=5
③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米,直径是多少米?
=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2(米)=(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6-14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经典]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16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7-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