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1 07:08:03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一面为白色,另一面分别给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投影片)

  根据120÷30=4,不用计算直接说出结果:

  (120×3)÷(30×3)=( );(120÷10)÷(30÷10)=( )。

  2.说一说依据什么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得出商的?

  3.说出商不变的性质。

  教师: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又有关系,分数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分数基本性质。

  (1)教师取出一张长方形白纸,说明这为单位“1”,再取出同样的两张白纸,重叠放在一起请学生观察,问:三张纸重叠后完全重合,说明什么?(三个单位“ 1”同样大)教师把三张纸分贴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并比一比是不是同样大。

  教师:请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6份(折出来),并分别给其中的1份,2份和3份涂上颜色或画上阴影。然后把涂了颜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口答后,老师把黑板上的纸片翻面,露出涂了色的一面,板书:

  教师:请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你根据什么说这三个分数相等?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等号连结上面三个分数。

  (2)教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但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下面我们来研究在保持分数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分子分母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请同学观察,思考和讨论。投影出思考题:

  如何?

  结果如何?

  变,那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乘以5,乘以6呢?规律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留出“或者除以”的空位。)

  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试说一说这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后老师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板书补出“除以”。

  教师:想一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不行。)

  (3)请根据上面的研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概括地说一说。

  学生口述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教师: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出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请学生打开书读两遍。

  教师:想一想,如何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用学生自己的例题说明后,用投影片再说明:

  口答填空:(投影片)

  2.把一个分数化成大小相等,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

  分子应怎样变化?谁随着谁变?

  化?谁随着谁变?

  教师:上面两个分数的变化依据是什么?

  (2)口答练习:(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利用分数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化成大小相等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2.在括号里填上“=”或“≠”。(投影)

  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基本性质。

  2.把分数化成大小相同而分子或分母是指定数的分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108页练习二十三,1,2,4,5。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基本性质是在分数大小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变化”作为主线,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变化中找出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例2,是让学生运用规律使分数产生变化。这样,从两方面方面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后,安排他们举例讨论,以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学生活动为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三层,通过学生活动,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有可能相等;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概括分数基本性质,并用商不变性质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应用分数基本性质,使分数按要求进行变化。分两层,根据分母需要,确定分子、分母需要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根据分子需要,确定分子、分母需要扩大或缩小的倍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初步掌握分数性质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形成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统一认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自制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1、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这块地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他对三兄弟说了那些话?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2、在下面的()中填上合适的数。

  1÷2=(1×5)÷(2×())=(1÷())÷(2÷4)

  同学们现在已经能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1、下面是六年级三个班的同学到三块同样大小面积的正方形地里去种树,哪个班种植的面积大一些呢?

  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等方法看出三个班种植面积一样大。

  2.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1)通过拼图得到1/2=2/4=4/8

  (2)引导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它们的大小为什么相同呢?

  (3)引导思考探索变化规律:

  从左往右看:1/2=1×2/2×2=2/4=2×2/4×2=4/8

  反过来看:4/8=4÷2/8÷2=2/4=2÷2/4÷2=1/2

  3.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怎么做能使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变化,而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呢?

  (2)变化时同时乘或除以小数可以吗?

  (3)0可以吗?3/4=3×0/4×0=?(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不能是0。)

  归纳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感觉过去我们学过类似的性质是什么呢?(商不变的性质)

  (1)练习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1÷2=(1×5)÷(2×□)=(1×□)÷(1×4)

  (2)你能把1÷2这个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老爷爷分地的问题吗?(学生交流、汇报)

  5.组织练习

  (1)判断:

  1/5=1/5×3=1/5()

  5/6=5×2/6×3=10/18()

  8/12=8×4/12÷4=32/3()

  2/5=2+2/5+2=4/7()

  3/4=3÷0.5/4÷0.5()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画一画、填一填

  (3)填空

  1/2=1×()/2×()=6/()

  10/24=10○()/24○()=()/12

  15/60=()/203/()=9/12

  6/18=()/()=()/()(有多少种填法)

  6.通过练习在此性质中哪些是关键词?

  7.巩固练习(选择你喜欢的一题来做)

  (1)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象一下把手中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2)9/24和20/32哪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感想呢?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同时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1×2/2×2=2/4=2×2/4×2=4/8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8=4÷2/8÷2=2/4=2÷2/4÷2=1/2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综上所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课时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及训练

  重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米180分=()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

  (2)4÷7

  (3)8÷15

  (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80页下面的“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5。

  (1)出示教材第80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米146千克=()吨23时=()日

  41平方分米=()平方米67平方米=()公顷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教学

  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回忆: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学过了哪些运算?(加、减、乘、除)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那么分数的本质和我们学过的运算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问:对于3/4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

  预设: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②分数单位是1/4,3个1/4就是3/4。

  ③这个分数比1少1/4。

  2.激疑引新

  过渡:分数在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请看,我们学校五年级同学前段时间春游了。午餐时间,同学们正在平均分饼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瞧!这里有四组同学,每组都是4个人,每个桌上都有一盒饼。那么,每人分得自己桌上饼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每人都是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

  ②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分,每人分得这样的1份。

  追问:既然这些小组分的都是总数的1/4,那每人分得的块数会一样多吗?

  预设:

  ①一样多。

  ②不一样多。

  过渡:到底是不是一样多,让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必要的复习,激活相关旧知,为新课学习做好迁移准备。然后借助简单的生活情境,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份数”定义认识的同时,结合单位“1”——饼的总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总数与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产生计算每个小组每人分得块数的需求,也为后面理清“每人分得多少块”和“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即“量”和“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形成概念

  1.初步感知

  提问:我们先打开第一个盒子,看每人分得多少块?你是怎么想?

  交流:8÷4=2(块),把8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块。

  提问:再打开第二个盒子。这时总数的1/4表示多少块呢?

  交流:4÷4=1(块)

  追问:为什么刚才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平均分)

  过渡:原来我们要把这些饼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饼的块数÷人数=平均每人得到的块数)

  提问:我们来打开第三个盒子,现在只有1块饼,你会列式吗?

  交流:1÷4

  追问:那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0.25块。

  ②1/4块。

  过渡: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得到整数商,有时候不能得到整数商,于是就产生了小数和分数。

  演示:让我们借助图形来验证一下。

  演示

  (板书:1块的1/4是1/4块)

  追问:同学们刚才这三桌同学都在平均分饼,每人都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为什么有人分得2块,有人分得1块?有人分得1/4块呢?

  小结:是呀,虽然都是总数的1/4,但是总量不同,每一份的具体块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从商是整数的除法,演变到商是几分之一的除法,学生通过已有的除法经验,不难想到计算的方法;而当总块数是1块饼的时候,学生也很容易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用除法推想出分得的结果。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在1÷4和1/4之间建立起相等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借助实物建立起1/4块的表象,同时渗透度量的思想,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孕伏。】

  2.操作比较

  提问:打开第四小组的盒子。盒子里有3块饼,还是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呢?可以怎样列式呢?

  预设:3÷4

  实验操作:能不能利用我们上面分一块饼的方法,用合适的数表达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的结果?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交流①:我们是一个一个分的。

  (学生上台操作分饼)

  追问:你是先得到什么再得到3/4块的?

  (教具演示)

  过渡:还有哪个组分的过程和他们不一样?

  交流②:我们是3个饼叠在一起分的。

  (学生操作演示)

  回顾: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把几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得到了这3块饼的1/4,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能把每人的'1份拼在一起吗?现在知道3块饼的1/4也就是3/4块。

  比较: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地方?哪一种分得更快一点呢?

  (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

  讲述: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用3÷4等于3/4块。

  3.变式延伸

  提问:假如第四组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你能算出现在第四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思考并交流:3÷5=3/5(块)

  问:是不是真的等于3/5块呢?我们可以怎么验证?(在脑中分一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

  延伸:如果3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100个小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交流、讨论、汇报等数学活动,一方面可以理解分数是由多个分数单位合成的,另一方面也理解了两种分法的关系。同时从3/4到3/5再到3/7、3/8、3/100……一系列变式延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得的块数与饼的总量和人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已初步建立。】

  4.勾连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黑板上有这么多分数和除法算式,仔细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分数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交流并翻转卡片得到板书:

  追问:字母关系式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b不等于0)

  联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指导除法的商都能用分数来表示,那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你更喜欢哪种?

  小结:以前学习的整数除法的得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时用整数简便,有时也用小数表示。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今天又一起研究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直观到抽象,从操作到想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有了前面慢节奏的初步感知和深入交流,才会为此环节建立真正的概念模型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练习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应用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反馈)

  追问:在互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后面一题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

  (看来分数有时能弥补小数的不足)

  3.拓展练习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口述交流。)

  追问:仔细观察这几题,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知识。从数学问题到数量问题再到生活问题,层层递进。最后把前后知识勾连,形成知识体系。】

  四、全课总结,感悟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

  板书设计

  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除法的商,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像以前一样的整数或小数来表示,有时候可以用类似今天这样的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来表示。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联系板书内容)像这里的8/4块、1/4块……这样的分数表示的都是具体的数量(板书:数量),我们再来看,当平均分成4份时,每人分得1/4;那平均分成5份、7份呢?b份呢?像这里的1/4、1/5、1/7、1/b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板书:关系)。关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应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P49l。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本主题挂图,圆形纸片(4—5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复习导入

  1.填空。

  2.问题引入

  师: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研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挂图,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解答这道题的列式是1÷3,可以把一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111来表示,1个蛋糕的就是个,所以,1÷3 =。 333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3 =

  (二)教学例3

  1.出示主题挂图,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引导学生边分边思考:我们把谁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汇报演示分得的过程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方法一: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先把每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块可分得4个

  个11(个)答:每人分得个。 331,3块月饼共分得124113,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

  3块月饼,4方法二:可以把3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1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所以每人分得3块。(如图)

  板书:3÷4 =

  4.理解。师:33(块)答:每人分得块。 443块月饼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说清理解:表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师:去掉单位名称,你能说一说3表示的意思吗?

  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一说,归结明白:可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75—78页。

  设计思路: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三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做一做1、2题”等。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组织学生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探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收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

  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片;教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 )( )( )3.填空:1÷2= ( ) (1×2)÷(2×2)=( )( )

  二.大胆猜想,揭示课题

  学生大胆猜想: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生答:有!)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验证猜想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学生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并分别给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图(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

  ①观察、分析、比较在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123③选代表全班汇报、交流,师相机板书:4812

  123(3)合作讨论:为什么相等?4812

  ①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引导)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②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在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a.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

  b.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

  c.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d.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4)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应猜想。

  对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慧眼扫描(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课件出示)

  33×263(1)==(生: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555555÷515(2)==(生: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1212÷6212

  的大小改变。)11×331==(生: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或除以,1212÷3412(3)

  分数的大小改变。)22×x2x(4)==(生:x在这里代表任意数,当x=0时,分数无意义。)55×x5x

  四.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浏览课本第75—78页的内容。

  2.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指名汇报、交流)

  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比较。

  (1)小组合作:讨论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

  (2)小组内交流。

  (3)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4)小结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内容相同,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五.巩固深化,拓展思维(PPT演示文稿出示下列题目)

  1.想一想,填一填。

  33×( )988÷( )() 55×( )( )2424÷( )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在下面()内填上合适的数。

  要求:后二题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3.思维训练(选择你喜爱的一道题完成)

  3(1)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5

  (2)1/a=7/b(a、b是自然数,且不为0),当a=1,2,3,4??时,b分别等于几?

  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3)把6/20、70/100、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同桌交流分享你获取知识的快乐!(汇报全班交流)

  七.布置作业

  P77—78练习十四第1、5、8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方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组织学生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探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平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

  (1)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平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平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篇)02-15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篇11-0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12-31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08-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07-06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优)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