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汇编14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课标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应的课标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美丽富饶的宝岛”对应的课标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外向型经济”对应的课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3.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气候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
3.阅读资料,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深厚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
1.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重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读图训练,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通过绘制台湾岛简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经过图文转换,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了。
■教学策略
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搜集有关台湾的图文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主题: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的椭球体特征和形状;
2、了解地球大小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3、了解地球大小和形状对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环境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地球的椭球体特征和形状;
2、了解地球大小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演示法
通过地球仪或三维地图等形象化的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实际形状,并解释地球的椭球体性质。
2、实践法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测量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3、互动交流法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讨,来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情况;
2、采用小测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3、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提醒。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转化,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
“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景观图则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
一、美国的领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
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
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本土,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
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
(过渡)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
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
(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其经济发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 经济概况部分
学生阅读P86-86文字,思考: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生产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源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源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过渡)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具体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发展的特色。
2、农业大国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能够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吗?
( 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的含义)
(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
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下列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
(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发达,但不可避免的,美国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3、 工业大国
(1)学生阅读P86文字,思考:美国发达的工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美国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
(2)教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过渡)美国工业发达,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
(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各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从发展历史、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三、 人口与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
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
项目 东北地区 南部地区 西部地区
面积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
3.评出最佳导游
4、完成P88活动题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图表指导:
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
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
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直观的阐述。
课后活动:
①结合美国“ 911”恐怖袭击事件,收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系方便等等。
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
②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收集资料,探讨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
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
⑤课外收集资料,探讨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
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
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
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知道我国主要渔场及海盐场的分布状况。
3.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记住我国四大盐场和四大渔场的分布。
教学难点:
了解发展海洋产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什么叫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出示实物:海带
问:这是自然资源吗?(是)它产自哪里?(海洋)它属于哪一类自然资源?(海洋资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的海洋资源。(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阅读课本第79页
问:文中是从哪两大方面写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资源的保护)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
1. 中国陆地东临辽阔的海洋,你知道中国陆地边缘有哪些海洋吗?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 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多大?
(300万平方千米)
3.师:中国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这四大海域中,蕴藏着许许多多能为我们提供福利的自然资源。请欣赏视频:《海底世界》。
知识点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自读课本第79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呢?
(我国海域跨多个温度带,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大江、大河带来丰富的饵料等。)
2、说出文中介绍海洋资源的类型。
(生物资源、石油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
3 、我国四大著名的海产是什么?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4 、我国有哪四大渔场?各分布在哪里?
(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中国的四大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5.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多少?主要的品种有什么?
(占1/3以上。主要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知识点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国近海蕴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
知识点三:丰富的矿产
问:海洋有哪些矿产资源?
(我国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还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石英砂等。)
知识点四:巨量的化学资源
阅读课本P80页,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有哪些?
(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活动:课件出示地图:
①请在图上找出四大盐场。()
②说一说这些地点成为盐场的有利条件。
(三)海洋资源的保护
1.播放歌曲:《走向海洋》
问:为什么要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
2.介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3.活动:近些年来,舟山渔场的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已难以形成渔汛,带鱼的捕捞前景也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改善措施呢?
三、课堂小结
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海洋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xx—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初中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2.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多媒体展示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
(学生活动)4—6人小组做五种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还有广泛的丘陵。通常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称为山区。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讨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山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67图3.14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地形的类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初中地理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解释巴西的多元人种文化得成因
2.能通过读图分析得方式,正确评价巴西的农业发展、工业发展。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巴西人种多元化的特点,掌握巴西工农业发展的优势。
教学难点: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此环节,采用视频导入。在上课之初,给学生展示巴西的全民舞蹈-桑巴舞蹈,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巴西》。
(二)新授
1.首先邀请学生告诉老师,刚才看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他不一样的呢?
学生发现里面的人肤色各不相同,有黑人,有白人,也有黄种人。
教师予以肯定,巴西确实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奇特的社会环境呢?请学生带着问题,打开课本,自行阅读。
教师邀请学生来说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邀请举手最快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到从15世纪末期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业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随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当地土著人通婚现象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
老师予以鼓励:这位同学总结了巴西目前人种的成因。大家鼓掌。
接着老师继续提问人种的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谁来说一下多元文化对巴西都有那些影响?邀请学生作答。
生1说到我喜欢巴西足球,我就是通过足球队认识巴西的。
生2说到:巴西的狂欢节太有趣了,我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愿意前往观赏。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一定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师表扬并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很好,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说了这么多巴西的人种特色,那么巴西的工农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接着看。【发展中的工农业】
并邀请学生看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一组图片,说一下巴西的地形特点和巴西的气候类型。限时5分钟!
在固定时间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得出答案: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邀请学生课代表进行总结:巴西盛产木材,甘蔗,咖啡,天然橡胶黄金和金刚石等农矿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出口,给巴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金。
教师表扬并提出总结:看来这位同学阅读的很认真,总的来说就是巴西由于自身的优势,巴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关于巴西的视频,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读图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邀请学生回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的开发亚马逊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开辟大型的农场和牧场,采矿和办工厂,亚马逊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生1回答:亚马逊的雨林覆盖率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低。
生2回答:设立生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生3回答:采取新的手段控制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乱砍乱伐行为,如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对有关地区和城镇实行监控,提供实时高质量的信息。
师:看来大家都总结的很好,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三)巩固练习
教师邀请学生们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雨林到底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学生1回答: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和木材需求的增加,我们必须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2回答:热带雨林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好几倍,造成了那么多的环境问题,现在应该停止一切开发活动。
(四)小结
老师邀请学生来回忆一下今天都讲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回答到主要讲述了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是个人种多元化的社会。
教师提出总结并表扬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学完本课,对这个地球多彩的文化更感兴趣。
(五)作业
学生找寻一下巴西有什么名胜古迹。下节课一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篇13
第一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各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传统节日、图片资料、物品等。
2、调查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
3、教师收集民歌,音像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说说自己是哪个民族?在生活周围见过哪些民族?民族名称知多少接力赛。(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板书: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的构成
展示:中华民族分布图及各民族人口统计表。
读图提问:
1、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2、计算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归纳: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8%。据此,我们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称为什么?(少数民族)
过渡:在55个少数民族中,不同的民族人口数目不同,分布区域也有所不同。读图抢答:
①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是哪几个民族?②找出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③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过渡:我国的民族分布情况如何?板书:
二、民族的分布展示:《中华民族分布图》、回顾看图的步骤。
课堂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
2、按地理方位说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
3、在汉族集中的地区有无少数民族?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分布上有什么关系?(交错分布)
5、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归纳: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提问:假如有一个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学生参观团到我们学校参观,你该怎么做?生:……
扩展讨论:民族的问题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
简介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前苏联的解体。
归纳:因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民族间的尖锐对立和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到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政局的稳定。有时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不仅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还会导致外部干预势力的介入,使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稳。
过渡: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的是民族团结。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同周边国家有和睦友好的关系。
提问:你知道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吗?例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判断正误:
班上有个同学是少数民族,同学经常因他与众不同的习俗取笑他,对不对?
归纳: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进步,党和政府针对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
[归纳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兄弟姐妹。(结合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关键。根据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学习交流,培养协作精神,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功效,自主学习并能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各民族的资料,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表现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获得自信。最后联系实际师生共同探讨民族的问题对当今世界局势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认识也颇为令人称道,激起他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从各角度认知社会,锤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各种地理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分布的一般规律,了解火山结构。
4.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掌握地质构造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火山的分布
教学难点:
1、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山地的三种主要形成原因。
一、褶皱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发送褶皱自学视屏,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背斜和向斜地貌的判断,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用随手写的功能突显岩层的弯曲状况,边讲解,边分析。岩层新老关系的对比,同样通过随手写的功能,实现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2、巩固练习:---尝试修复地层
讲解方法:发送截图给学生,结论:岩层完整的情况下可以看岩层弯曲,更精准
的方法是判断从中心向两翼的岩层的新老关系。
3、看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附加板块分布图文档,分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的成因,一般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转折过渡: 展示岩层褶皱并断裂的图片,引入断块山
二、断块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发送断层自学视屏,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2、结合附加文档讲解断块山的形成,适当提及地垒地堑的概念
3、结合中国政区图,落实华山、泰山、庐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位置。
三、火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打开火山附加文档,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四、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展示几张山区的交通图片,思考
总结:山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因为修建成本低,难度小。
地形主要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及延伸方向。一般分布在相对和缓的山涧盆地和河谷地带,尽可能选择和缓的坡度,呈之字型或s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
课后任务:地形除了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外,还可能影响哪些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初中教案01-08
【热】初中地理教案01-05
【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通用】04-22
(必备)初中地理教案07-23
【优】初中地理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