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
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
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日历”出示某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师:人一生下来,就与时间相伴,伴我们终老一生,在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事件,并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日子。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示开国大典、申奥成功、植树节、庆六一情景图学生观察并回答。呈现出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如:教师节是几月几日?,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间?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
3、认识年历
(1)课件出示20xx年年历。及问题。
引导学生学着看年历,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1年: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7个)大月
30天:四、六、九、十一(4个)小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国 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 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 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出示课件同学们阳光体育活动照片,并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哪项活动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学生讨论
通过图片展示、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师:在这六项活动中,现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项活动。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老师协助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3)分析数据
师:从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相同,但是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师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男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方便吗?
生:两张统计表,比较起来有些麻烦,要是在一张表上就好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将手中的两张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1)男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女生呢?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生配合调查班上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并完成单式统计表。
学生通过探讨,对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亲自制作复式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
通过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其优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单式统计表的完成中去。
老师提醒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每人限选一种”,避免干扰因素的产生。
选择男女分开统计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复式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中,分别按男、女生进行统计,利用两张但是统计表呈现数据。
首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两个独立的统计表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探讨、操作等,逐步对两个但是统计表进行合并,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呈现合并好的复式统计表,并提问:“这个表包含那几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进行解读。尤其对分栏格(表头)进行详细讲解。
在复式统计表下提出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第38页第一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有序的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所传递的信息
2、第38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式统计
表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本课总结
3—5分钟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那么,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单式统计表,什么时候用复式统计表呢?
3、课后拓展:让学生统计四年级二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地计算;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通过应用题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进行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上的数乘一个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
1.出示准备题325×42
指名一生说说计算方法,师板演。
2.改一改,构建新的学习材料
师:如果我42改成14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二)分析研究
1.研究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算?
生想一想,做一做,同桌交换想法。
2.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他的做法和你的是不是相同,以及他有没计算错误:
325×142
650
1300
325
46150
3.比较两题,325的末位的5的位置怎样?5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
生答:5是百位上的1与325的积的末位,所以要写在百位上。
4.试一试:把下而各题做完(投影出示)(指名口答)
325417×213×358
9753336
3252085
小结:百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的积的末位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百位上的数乘另一个数,积的末位要和百们对齐)
5.投影出示,练一练(全班练做)
326285437×148×164×222
(三位同学做在卡片上,放投影机前校对。)
(三)认同规律,得出计算方法。
观察三题,你发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独立思考,四人合作完成书P81页的填空,全班讨论汇报)
(四)运用规律
张家镇每天节约用水256吨。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
(师关于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么样?
(六)作业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正方形,总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 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9~1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
2、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知道其表示的含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知道其含义
2、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背诵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介绍。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最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决定进行一场比赛。
(出示)小象:4分钟252米
小牛:3分钟252米
小熊:4分钟216米
2、提问: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小象跑了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钟,小牛跑了3分钟,小熊也跑了4分钟。
师:我们把它们跑的距离叫做路程,4分钟、2分钟都叫做时间。
(板书):路程、时间
3、师:谁跑得最快?(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推理比较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较方法,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2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钟跑的米数。)
(板书):推一推
(板书):算一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你来说一说算式?
(板书):252÷4=63
252÷3=84
216÷4=54
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算出了它们每分钟分别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
(二)认识速度单位,读、写及含义
1、出示速度的定义。
我们把每分(每小时、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
2、速度单位及其读法和写法
(1)分别说一说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学课本,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①:如何表示在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问题②:怎样读写速度?
问题③:想一想,速度单位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还有吗?怎么写?
3、学生汇报。
4、结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跑得快”。
5、小结:速度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长度单位,右边是时间单位,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三)跟进练习。
认识不同的速度,先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速度的含义。(课本第10页)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9页)
1、(出示)双层火车3小时行了444千米,庞巴迪火车2小时行了332千米,这两辆火车哪辆的速度快?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提问:你们是怎样来求速度的?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来求速度。
2、完成课本第10页:算一算。
四、总结归纳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网上、报刊)(读一读和书出其表示的含义)
2、师:同学们,下课后请你们到操场上,绕着跑道走一圈,记录所用的时间,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书上第10页的做一做中。
检测练习:练习册P7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谁跑得快)
怎样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钟(每秒、小时)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速度单位:千米/时、千米/天、米/秒、……
小象252 ÷ 4 = 63(米/分)
读作:六十三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钟跑63米。
小牛252 ÷ 3 = 84(米/分)
读作:八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牛每分钟跑84米。
小熊216 ÷ 4 = 54(米/分)
读作:五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钟跑54米。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三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培养估算意识,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敎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样求动车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1。估算商是几位数。
师:那么怎样解决这#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888÷6=?你会算吗?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生1:我认为商是三位数,因为被除数的最高位是8,比除数6大,够商1,所以商是三位数。
生2:商是三位数,因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数。
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写1,还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来是280千米接着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还剩40千米,和个位的.8千米合起来是48千米,再接着分。
48千米接着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这次分完没有剩余,所以在个位上商8,在竖式最下面写0。
答:动车平均每时运行148千米。
三、课堂总结。
1。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不够商1,够商1。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
2。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今天复习什么内容?(运算律)什么是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
2、出示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各运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5+26=2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3×56=56○□,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122+(78+45)=(□+□)+4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7×25×4=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5×67+45×33=(□+□)○4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忆各运算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减法性质:a-b-c = a-(b+c )
除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补缺,强化知识点。
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
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125×(80+8)
(2)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时容易出错。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3、基本训练。
当个小法官: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
② 101×46-46=100×46。()
③ 134×8=125+9×8。()
④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识整理过程,构建知识联系。
1、如果将这五个运算律的知识来理一理,分分类?你会怎么处理呢?(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再汇报)
在“乘法分配律”时,设问:乘法分配的表达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觉得分在哪一类合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
2、刚才从运算方法上分成了两类,你能横向再看看、再理理吗?引导学生再从规律特点上继续思考。(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观察数、符号、式子的特点,理解相关运算律的特点。
3、通过刚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会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吗)
四、综合训练。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
2、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21-22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除法笔算。
2、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难点: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一张卡片分先后出示乘法和除法).
先算上面的再算下面的题,并说明2个30是60,60里面有2个30,所以60除以30商2.通过这一练习为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为了体现全体参与,可采取一人说得数,其他同学判断对错的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
计算后请板演的同学讲一讲计算过程。启发小结,投影出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时候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用求得的商和除数相乘.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探究新知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书)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举重比赛前,小猪和小羊在称体重。为什么要称体重呢?
小猪说我的体重是82千克,小羊说我的体重是30千克。
那么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呢?
怎么列式计算?
列出算式:82除以30等于几?
2、质疑引起思考:除数是一位数的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再看前两位.除数是两位的怎么看被除数呢?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小胖的思路是:82里面有几个30?那么82÷30,商是2。
82÷30=2……22
小巧的算法是:我用推算,8里面有几个3?那么8÷3,商是2;82÷30,商是2。那么82÷30=2……22
3、用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先试算,再进行交流,82除以3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位上?想想2写在那里?
引导学生明确:8不够除30,所以要把2写在个位上。
教师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商上2,完成计算。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让板演学生着重讲一讲商的位置和试商的方法.
5、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计算下列各题,指名板演,订正时说说计算过程。
36÷10=49÷20=250÷50=486÷60=
2.练习
(1)直接说出下列各题的商是几?商在什么位置上?可采用各人抢答,集体判断的方法。
(2)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1 50×( )<180 30×( )<96
70×( )<412 40×( )<98 60×( )<448
(3)判断下面各商是否合适?
四、课堂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检测练习:书本P22
97÷30 170÷30 252÷30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图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图片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6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优秀】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01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6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07-16
[热]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