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8 17:04:55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1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40%。

  2、实际比计划节约 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12%。

  4、乙数比甲数少20%。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 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3。

  (三)列式解答。

  钱大伯原计划培育400棵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20%,实际培育树苗多少棵?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说数量关系式。

  提问:比原计划多20%,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问题。单位“1”知道吗?

  (4)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计划的棵数+比原计划多的棵数=实际培育的棵数。

  (6)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7)检验。

  2、进行对比。将复习题和例11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3、教学“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

  2、对比练习。

  ①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②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4-8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3/5。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

  (3)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

  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六单元百分数

  第1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树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二、比较练习

  第一组;

  (1)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四题逐一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组;

  (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0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怎样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9、1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kg,西瓜重()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多少人?

  (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5。(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

  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

  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三节编排复习,其中第一节里的形、体知识以及测量知识都比较多,又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四段编排。

  (1)分层复习图形知识,沟通平面图形间的联系。

  复习图形知识按“线—角—形”的线索进行。

  学生已经认识的线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线段是二年级教学的,只是联系线段的图形描述了它是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是可以度量的。直线和射线是四年级教学的,通过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或向两端无限延长分别形成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一方面要突出它们都是直的线,另一方面要清楚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无端点和有几个端点。整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可以按以前的认知线索,通过线段的端点无限延长沟通联系,体会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分。四年级(上册)教学的平行与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学生举例说说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可能只说出平行与垂直,也有可能说成平行、相交、垂直。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适当予以纠正。

  从一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把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能形成大大小小的角。复习角的认识把这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围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要先出现角的图形,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使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固定不动,另一条边旋转,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从而理解角的大小是它两条边的_开程度。复习角的分类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随着活动角从小到大地变化依次回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第二步分别说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整理这三类角的大小关系。第三步描述锐角和钝角,突出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复习平面图形,先把学过的图形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和由曲线围成的两类,又把线段围成的图形按边的数量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然后着重整理三角形、四边形、圆的知识。

  回忆三角形的知识时,出现了两张集合图。左边的图表示了三角形的分类,曾经在四年级(下册)出现过,可以利用这幅图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右边的图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表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条边、三个角),又有一般三角形不具备的特征(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它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两边长度相等),还有它独有的特征(另一边的长度和两腰也相等),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体会右图里的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教材还提出两个讨论题,在问题(1)里“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是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必备条件。要引导学生注意“任意”的含义,并应用到练习与实践第8题的解答中去。提出问题(2)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里也都有两个锐角;二是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用内角和的知识可以解释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以前教学的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先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安排。现在整理四边形的知识,设计了一张反映这些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角都是直角就是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就是正方形。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不难,要把教学精力放在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上,深入地认识四边形。

  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2、3、4题分别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体会这些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第6、7题是动手操作,如果学生使用量角器有困难,应给予帮助。在画长方形的时候,要复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的方法,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画图工具。在画图形底边上的高时,要加强对底与高相对应的体验。

  (2)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突出概念和思想方法。

  与周长、面积有关的知识包括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量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公式。复习这些知识按“概念与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或公式—实际应用”的线索进行。

  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在三年级初步形成,第二学段教学多边形和圆的时候又多次再认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多数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体验是比较充分的。复习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以回忆和辨认为主要教学活动,让学生说说对周长与面积的理解,可以联系实例进行解释。练习与实践第5题分别比较方格纸上两组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面积是存在于封闭图形上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让每个学生都用学过的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在交流时就能整理出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整理出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练习与实践第2题以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顺带复习其他面积单位的意义,通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复习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要重视两点:一是让学生选择用手比画、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等方法表达1个单位是多长或多大,如1米大约是多长,1平方米是多大;二是要整理并记住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下图就是一种整理方式。复习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回忆和整理。要联系周长的意义,从图形一周的边的长度总和解释长方形、正方形与圆的周长公式。如,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两条长、两条宽,它的周长是(长+宽)×2。又如,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C=πd。要回忆各个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的含义,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图形里摆面积单位推导的,长×宽(或边长×边长)的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里可以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是转化成长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推导出来,因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基础,转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画面积相等的图形,理解并记忆面积公式。依据先画出的长方形画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递推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步骤,加强了等积变换的体验。依据平行四边形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使底的长度相同,把三角形的高画成平行四边形的2倍;也可以使高的长度相同,把三角形的底画成平行四边形的2倍。在画三角形的时候,能体验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倍数关系。依据平行四边形画梯形,可以使高的长度不变,把平行四边形的底缩短,把对边延长,缩短与延长的长度相等。通过画梯形,对梯形的面积公式会有新的体会。学生解答这道题,还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要组织交流,进一步体验各个面积公式。

  应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很丰富,有利用面积公式列算式求面积,也有按面积公式列方程算长度。还要结合求面积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不同单位的面积进行换算,并探索规律。

  (3)整合立体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立体图形是六年级教学的,圆柱、圆锥还是本册教材的新授内容。因此,立体图形的知识容易回忆,复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回忆,还要整合知识,进一步精简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首先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体会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接着从意义和算法两个方面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联系起来,体会它们的表面积是所有面的面积总和,都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而且侧面积都可以通过“底面周长×高”计算。最后还用“底面积×高”概括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整合,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能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各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活动,有观察几何体,把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画下来,或者根据给定的视图想像和做出立体;把平面图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体会形成的立体;补充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要解答开放的实际问题。有些活动在以前学习时曾经开展过,多数活动是新的要求,富有挑战性。要重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解答以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如第104页第4题,可以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得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确定这个长方体的侧面图形;也可以在想像中把这个物体搭起来,体会侧面图形的形状,空间观念在推理和想像中得到了发展。再如第107页第12题,规格①、②、③的三种铁皮各选2张或1张,5张铁皮就能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水箱。每种规格的铁皮都可以做水箱的底,因而焊成的水箱有三种尺寸,分别为长0.6米、宽0.4米、高0.5米,长0.6米、宽0.5米、高0.4米,长0.5米、宽0.4米、高0.6米。1张规格④的铁皮和4张规格①或4张规格③的铁皮都能焊成无盖的长方体水箱,这些水箱的底面是正方形,高分别是0.6米或0.5米。可见,平面图形(铁皮)的长、宽与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极好机会。

  (4)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

  在图形与变换这一节里,复习的内容有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

  先回忆学过的图形变换,整理成图形位置变化和图形大小变化两类。理解平移、旋转都是改变图形位置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是改变图形大小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这些都是关于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轴对称图形是一类特殊的平面图形,它的对称轴的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沿对称轴对折图形,对称轴的两边能完全重合。

  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其中第2题集中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图形变换的全部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进行过这些画图活动。第3题综合应用平移与轴对称两个知识。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可以看作圆的对称轴。把圆与线段组合成轴对称图形,应着重思考线段的对称轴的位置。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画成的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体会对称轴通过圆心并和已知线段垂直,而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段。第4题把图形按比例缩小后,计算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的比,再次体会“按1∶2的比缩小”是把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变成原来的1/2,这个比不是面积缩小的比,进一步理解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5)在确定位置的活动中,复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确定位置的方法是逐渐教学的,先是联系个体经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再是联系生活常识,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词描述位置;然后既要描述方向,又要描述距离,比较准确地描述位置。另外,还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

  复习图形与位置,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常用方法。练习与实践在第1题的问题(1)里复习方向知识,应先确定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动物园里任何两个景点的位置关系都可以用这些方向词描述。问题(2)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提醒学生遵照“横排是行、竖排是列”的规定,先写出各景点所在的列数,再写所在的行数。如孔雀园在第6列第4行,表示它所在位置的数对是(6,4)。第2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描述方向只能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若干度,不能随意改变说法;二是把比例尺1∶50000转化成“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0米”,容易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相互换算。第3题描述行走路线,进一步掌握方向知识。一般应要求学生口述,不必以书面形式回答。如果要求学生写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线,应该用填空的形式。如从东园向()偏( )( )°方向行到兴民巷。另外,这题不宜要求学生说出从淮定桥到红梅新村的行走方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练习十三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

  过两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计算

  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二、先指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1、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5/8。

  ( )×5/8=( )

  ( )×(1+5/8)=( )

  2、圆珠笔的价钱比钢笔便宜1/4。

  ( )×1/4=( )

  ( )×(1-1/4)=( )

  三、完成练习十三第8-10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1)学生先读题,比较两题的异同,并说出每题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1)学生先读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读题,弄清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四、创新学习

  1、一种商品原价100元,先降价1/10后又提价1/10,现在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元?

  2、某建筑队修一条长120千米的公路,先修好了1/2,后又修好了余下的1/2,这时还有多少千米没修?

  学生练习,集体评讲时,教师提示:要注意单位“1”的变化。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7、11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

  体积与容积(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尺,木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4课时树叶中的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10片)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知识探究树叶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小组里互相说说看。

  2、观察比较。

  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板书: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3、揭示课题。

  4、提出问题。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谈话: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结合书上66页的图,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吗?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

  (1)4人一组,每组测量2种不同的树叶,组长分工。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填在67页的表里。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到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长短宽窄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

  4、组织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长短宽窄,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一般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

  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

  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的2:1

  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树叶,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树叶中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知道了树叶中的哪些奥秘?我们在怎样发现的?你还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利用圆设计图案。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的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设计图案

  1、观察: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征?

  说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2、学生用圆规和直尺按步骤画图案

  3、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4。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1页第6题:复习轴对称图形

  2、61页第7题: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61页第8题: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要注意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圆的特征和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及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6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课前准备

  圆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圆形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二、探索新知

  1.谈话: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画一个圆,研究一下。

  谈话:同学们得到圆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呢?

  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①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②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

  谈话: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有什么问题吗?(不圆)为什么会不圆呢?你们画的时候有问题吗?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谈话: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请大家用圆规画圆试一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谈话: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自主练习第2题: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生答)

  2.谈话: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试?

  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③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可以表示为:r=1÷2d; d=2r。

  3.谈话: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2题(多媒体出示)。

  2、自主练习第3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做在书上,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半径直径的关系。

  直径(D)

  半径(R)

  圆形桌面

  90 CM

  压路机前轮

  0.62M

  自行车轮

  7.1DM

  钟面

  120MM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画圆时固定的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

  圆直径d,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直径,直径都相等。

  关系: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是曲线图形。

  课后札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

  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5/6:3/4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第(2)题。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第(3)题。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把“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2、“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完成后集体核对。

  3、做练习九第7、8题。

  4、出示选择

  (1)1千米∶20米=( )

  A 1∶20 B 1000∶20 C 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5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

  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100米赛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让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因为公平,才吸引人。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组织学生交流)

  (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新知探究】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昵?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直径

  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π进行计算)

  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请你设计一个200米的跑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 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 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4/5=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找条件、问题、对比线段图理解题意,能激起学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

  小明的体重

  ”明确把小明的.爸爸体重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爸爸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5/8,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1/4 ,4、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用设χ的方法,把χ当作已知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并检验。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用算术法解答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1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4/5x = 28 X = 28÷4/5 X = 35 答:小明体重是35千克。

  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逆运算题。教案在设计中由“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入,又通过和这类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数量关系相同的特点,顺利地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案重视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归纳,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简单明确的图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找准单位“1”,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1-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1-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2-0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02-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5-2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