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9 12:43:18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每人一个水杯、水、把教材上第33页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一个保温杯:同学们,水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生活用品。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杯,看着这个水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如:

  (1)这个水杯的体积是多少?

  (2)这个水杯的高是多少?

  (3)这个水杯的底面直径是多少?

  (4)这个水杯的底面周长是多少?

  (5)这个水杯能装水多少?

  ……

  第(5)个问题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启发:这个水杯是干什么用的?

  2、师:看着一个水杯,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数学问题,真是不简单。刚才有人想到“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这个问题就很好。谁知道,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在数学上叫做水杯的什么?(容积)

  师:对,水杯能装多少水叫做水杯的容积。

  板书:容积。

  3、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这个水杯的容积和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不相等。因为水杯有厚度,容积小于体积。

  如果学生有其他的说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上的问题和图:同学们对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体积和容积的问题。

  出示教材的问题和图,指名读题。

  师:第(1)个问题很简单,大家看第(2)个问题。谁知道求这个水杯能容纳多少毫升水,求的是什么?(容积)对,要求水杯的容积需要知道什么?(杯子里面的高和直径)很好,那同学们看题中告诉了吗?

  预设:没有,但是,可以计算出来。用外面量的高和底面直径减去水杯的厚度就能求出来。

  师: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注意,第(2)题求的是毫升,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谁来说说第(1)题你是怎么算的?

  3.14×(7÷2)2×18≈38(立方厘米)

  内直径:7—0.8×2=5.4(厘米)

  内高度:18—0.8×2=16.4(厘米)

  容积:

  3.14×(5.4÷2)2×16.4

  ≈375(立方厘米)

  =375(毫升)

  如果学生计算内直径或高时,只减去一个0.8时厘米,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形成共识。

  3、师: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了保温杯的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计算容积和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这个公式来解决。不同点:容积计算用从里面测量的数据,体积计算用从外面测量的数据。

  4、教师说明,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容积单位,也可以用质量单位,并介绍1毫升水重1克。然后,让学生推算出1升水重1千克。

  5、提出问题(3):如果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给我们介绍介绍?

  答案:375×6=2250(毫升)

  2250毫升≈2.25升

  2.25升水重2.25千克

  三、实际测量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容积的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出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水杯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如:

  (1)用直尺直接测杯子内直径和高。

  (2)用直尺测量出杯子的高,外直径和杯子的厚度。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通过计算水杯的容积,我们知道了水杯能装多少水。如果不测量,不求容积,怎样用天平称出这个杯能装多少克水呢?

  预设:可以先用天平称出空杯子的重量,再称出盛满水后杯子的重量,用盛满水后的'重量减去空杯子的重量就是水的重量。

  学生说的不完整,教师补充。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真聪明,一个水杯装满水,能盛多少水的问题,同学们解决了。如果一个水杯不装满,你们能计算出杯子中有多少水吗?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

  师:求这个玻璃杯中有多少升水是求这个玻璃杯的容积吗?

  生:不是,因为杯中水面的高度是15厘米,而整个水杯的高度是25厘米。

  师:那这个杯中的水有多少升呢,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3.14×102×15=4710(立方厘米)

  4710立方厘米=4710毫升=4.71升

  2、练一练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

  学生读完后,教师提问。

  师:谁知道每升柴油0.85千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每升柴油不到1千克,才0.85千克,柴油比水轻。

  师:谁能说一说求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怎样计算?

  生:要求出油桶的容积,这也就是油桶中能装多少升柴油,再用所装柴油的升数乘0.85,就能求出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答案:

  3.14×(4÷2)2×6=75.36(立方分米)=75360(立方厘米)

  75360立方厘米=75.36升

  75.36×0.85≈64.06(千克)

  3、练一练第3题,师:请同学们先读读题,想一想这道题与第2题有什么不同?

  生1:这道题中告诉了我们底面的半径,第2题中告诉了我们底面的直径。

  生2:第2题要求柴油,第3题是汽油,汽油比柴油轻,每升才0.74千克。

  4、练一练第4题,计算环形柱体的体积,可先讨论一下怎样计算,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答案:

  1米=10分米

  3.14×32×10=282.6 (立方分米)=282600 (立方厘米)

  282600立方厘米=282.6升

  282.6×0.74≈209 (千克)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第4题,这是一个环形柱体,谁知道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用外面这个柱体的体积,减去里面那个空圆柱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答案:

  20+5+5=30(毫米)

  3.14×(30÷2)2×34=24021(立方毫米)

  3.14×(20÷2)2×34=10676(立方毫米)

  24021—10676=13345(立方毫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材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总结。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统计,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材在开课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由于条件原因,不能够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所以我录制了其他孩子实验视频,尽力拉近材料与学生的距离,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具有一定的时间及地域局限性。我把第一个练习题换成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统计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统计图能发现更多的信息,使每个学生学会思考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下作业选取的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亲身实践与切身体验,再次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从而体会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学生调查】

  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全班学生随机访谈喜欢上什么课?

  做过投球游戏吗?70%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20%的学生做过投球游戏在以前的统计学习中有哪些收获?80%的学生对统计图的特点掌握较好。

  70%的学生会绘制统计图。

  60%的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处于北方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我班的`学生有三种情况,个别中途转学来的学生没学过统计,部分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知识和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磁铁,练习卡,彩笔(不同颜色的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操场上也可以发生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投球视频)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多找学生说)

  生:找几个学生,他们在做投球试验,看哪种方式投球远,分别用两种方式投球,测量并记录投球结果。

  师:那你觉得在投球的时候,用单手投和用双手投,哪样投的远?

  想不想知道他们投球结果?

  师:这里用到了我们学过的统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新知。

  师:这是五一班孩子整理的数据(贴黑板上)。

  投球者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单手投球的距离/m12、513、012、511、512、010、513、0双手投球的距离/m11、09、511、013、09、010、512、5

  师:你能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思考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可以。1号单手是12、5,双手是11、0,所以1号单手远,依次类推……,单手投球距离比双手投球距离远。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怎么更直观地表示上面数据呢?

  生:画统计图。

  师:我们之前学过单式统计图(PPT展示以前的方法,这是单手投球,这是双手投球的,不好比较),能不能合成一张图来表示两组数据呢?(可以2人为一组,或者独立尝试在练习纸上完成统计图),动手试试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建构新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班学生经验层次不一,差异较大,所以学生在讨论交流,绘制统计图中引发认知冲突。所创作品会有很大差异。)

  三、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的作品。

  (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有的小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有的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还有图例。有的没有想法。)

  师:出示一副,让学生说说能否看懂,你怎么知道他就是这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哪幅统计图能正确清晰地表达出统计表的信息,并且便于比较?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生:众说纷纭

  师:选出优秀作品,请作品主人简单叙述绘制思路。

  师:PPT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横轴竖轴,数据,介绍图例,我们把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1号、2号、3号、5号、7号5位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远等。

  师:通过图中的信息我们很直观清楚地看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远些。老师收集了一些原因:1、这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单手是一个方向,双手是两个力的合成,由于两个力不可能方向相同或者两个手作用于球的力量不相同,都会使球的方向发生改变。所以就会出现一只手没有两只手投的远的情况,1+1有时会小于2。再比如投铅球时,一般用单手投。

  总结:对比复式统计图我们发现优点是:直观清楚、便于比较。

  师: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用到统计,比如天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作品展示,对比,分析中,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优势,通过从图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更加体会统计图的优势,直观清楚,当得出结论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良好的数学习惯。)

  四、我会解决问题。

  1、

  (1)如何比较今年和去年哪年的空气质量好一些呢?与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2)下面是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

  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月份9月10月11月12月20xx年17161592016年182682

  从统计图上看,这几个月中,哪一年的空气质量情况更好?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

  五、实践活动。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在体育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双手投球和单手投球的活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把得到的结果与第82页中提供的数据相比较,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不盲目相信课本的知识,要有亲口尝梨知酸甜的精神!)

  六、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2.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3.生活中的数学。

  乘分级的行李规定

  机场行李托运一般不超过此规格。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关于行李的规定吗?

  手提行李的三边之和一般不得超过115cm。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难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3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6a2

  练习

  1. 计算下面形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解:

  (2)

  (1)S=2(ah+ab+bh)

  =2×(6×2+6×1+1×2)

  =2×(12+6+2)

  =2×20

  =4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

  (2)解:S=6a2

  =6×62

  =6×(6×6)

  =6×36

  =216(平方厘米)

  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3)解:S=2(ah+ab+bh)

  =2×(3×12+3×1+1×12)

  =2×(36+3+12)

  =2×51

  =102(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2平方厘米。

  (4)解:S=2(ah+ab+bh)

  =2×(4×4+4×3+3×4)

  =2×(16+12+12)

  =2×40

  =8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0平方厘米。

  (5)解:S=2(ah+ab+bh)

  =2×(5×5+5×1+1×5)

  =2×(25+5+5)

  =2×35

  =7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2. 想一想,上面形体(4)(5)的表面积还可以怎么求?

  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以4就是上下左右4个面的面积之和,再加上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3. 填空:

  (1)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9×3+9×2+2×3) )(填算式)。

  (2)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8×1+8×4+4×1))(填算式)。

  (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1×5+1×5+5×5)或5×5+4×(1×5) )(填算式)。

  (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7×7))(填算式)。

  (5)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

  (6)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4.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分别求出它的底面面积,前面面积与左面面积。

  解:2×3=6(平方厘米)

  2×6=12(平方厘米)

  3×6=18(平方厘米)

  答:它的底面面积是6平方厘米,前面面积12平方厘米,左面面积是18平方厘米。

  5. 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S=2(ah+ab+bh)

  =2×(5×3+5×4+4×3)

  =2×(15+20+12)

  =2×47

  =94(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94平方厘米。

  6. 做一个长15分米,宽4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铁皮油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解:4米=40分米

  S=2(ah+ab+bh)

  =2×(15×3+15×40+40×3)

  =2×(45+600+120)

  =2×765

  =1530(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530平方分米。

  总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练习册P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3、搞清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小黑板

  一、故事引入

  引言:同学们知道猴子最爱吃桃子,下面就来看一看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管辖的猴群分为三个组,一组有4只猴分得3个桃,二组有8只猴分得6个桃,三组有12只猴,分得9个桃。请问猴王的分配公平吗?

  让学生思考:每只猴分得几个桃?桃与猴的比怎样?比值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1、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2、三个分数的值相等吗?

  3、三个比相等吗?(相等)为什么?

  4、猴王的分配公平吗?(公平)为什么?

  是啊!猴王的分配是公平的,由于它的公平才被众猴推为猴王。

  三、探讨规律

  师:上面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比的前后项变了,比值没变。

  师:比的前后项是如何变化的?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们来共同寻找、共同探讨。

  1、首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前后项的变化:前项3→6(3→9、6→9),后项4→8(4→12、8→12)分别是怎么变化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2):(4×2)=6:8

  3:4=(3×3):(4×3)=9:12

  6:8=(6×1.5):(8×1.5)=9:12

  上面的变化谁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2、然后从右往左观察前后项又是如何变化的:

  9:12=(9÷3):(12÷3)=3:4

  6:8=(6÷2):(8÷2)=3:4

  9:12=(9÷1.5):(12÷1.5)=6:8

  3、讨论:上面同乘以或除以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

  5、尝试: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5,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

  四、运用规律

  3:4、6:9、8:12这三个比中,比的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是哪个比?(3:4),像这种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比叫最简整数才(简称最件简比)。(板书)

  1、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2/9 (3)0.25:1.2 30:10

  让学生讨论14:21如何化简?

  2、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整数比如何化简,分数比如何化简,小数比如何化简?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3、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

  强调: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仍是一个比。(板书)

  五、强化认识

  1、判断:

  ①、1/2:1/4化简后得2( )

  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③、两个数的比值是1/3,这两个数同时扩大5倍,它们的比值是1/3( )

  ④、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 ( )

  2、填空。(小黑板出示)

  (1)、3÷4=()/()=()÷()=21:()

  (2)、两个的比值是5/6,这两个数的最简比是()。

  3、甲数是乙数的50%,用比的角度来描述这两个数的关系。

  4、А、Б两圆的重叠部分是圆А的1/7,也是圆Б的1/5,求А、Б两圆的面积比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化简比和求比值是否一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平板电脑、自学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1.由值日班长主持复习上节课(分数除法一)内容。

  (1)提问。

  (2)1分钟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主持完成课前复习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孩子们,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们听课的效率,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师借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目标导学

  师:下面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平板阅读)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师:以上两个目标还得靠同学们的自学,小组内团结协作完成。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学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

  三、导学质疑

  1.分一分、说一说、算一算。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张同样大小的饼,如果1张1份,能分得几份?2张1份能分得几份?1/2张1份呢?1/3张1份呢?

  【设计意图:为任务一、任务二做铺垫,让学生顺势、快速完成任务一。】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平板出示任务一:

  根据自学单上第一题中四个问题列出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任务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顺势完成四道题目列式,注重学生审题,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出示任务二:

  1.圈一圈,画一画,写出每道算式结果,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2.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对任务二进行质疑提问。

  孩子们完成拍照上传后,教师随意抽取2-3幅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孩子讲解为主。讲解中重点质疑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师(或生):4÷1/2=8,4÷1/3=1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可能有: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根据画图结果得出来的等)

  师引导借助作品中的图片:如果每1/2张1份,每张饼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很快说出2份,4张饼共可分为8份,这样也会得到4÷1/2=8)

  教师板书:4÷1/2==4×2=8份

  4÷1/3=12是怎样得到呢?

  由4÷1/2==4×2=8份很快会说出4÷1/3=4×3=12份。

  师点拨:有同学说:“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你们认为有道理吗?结合刚才的画图过程,说一说。

  根据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强调,从图中可以看出,把4张饼张1份,共可以分成8份,也就是4个2是多少,就是4×2=8,所以4÷1/2=与4×2是相等的,所以:“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表述是正确的。(教师:板书,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呢?(强调除数不能为零)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重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探究中,借助图形的操作让孩子们掌握并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知道4÷1/2==4×2的原因。任务中,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从而达到对算理的质疑,让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另外,对于完成任务早的同学,给他们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

  出示任务三:

  填写自学单表格,根据长方形面积模块,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平板拍照上传。

  待孩子们完成表格后,将上传的作品抽样点评并质疑提问: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回答有:宽不变,面积在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进行重点的强调。)

  通过一体机放大功能演示,借助长方形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任务三的重点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质疑讲解中利用一体机图形的扩大功能,将长方形变化图进行展示讲解,让孩子们从图中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

  任务四:

  小组长负责,安排三位同学在一体机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完成后小组内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

  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完成任务,并要求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解答疑难,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四的学习,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注意的问题,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准确性。任务四以一体机演示和交流反思的形式进行,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反思、交流注意的题。】

  三、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在平板上手写完成并上传)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

  3.一个数除以,就是这个数扩大了10倍。()

  在点评中,由孩子们说出对错的理由,进一步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小结评价

  1.孩子们畅谈本节的收获。

  2.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板书: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1/2=4×2=8(份)

  4÷1/3=4×3=12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道理;认识带分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激发同学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怎样通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7+1/7 1/4+1/2 8/9—4/9 7/8—1/4 1—3/5 2/5+7/15

  2、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1)56+32+28 95+42-21 56-(21+14)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学习新知

  结合情境,感悟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教学例3(课件展示)。

  师: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瓶剩下的酒精是3/5瓶,第二瓶剩下的酒精是2/3瓶,第三瓶剩下的酒精是2/5瓶,求"一共剩下多少瓶酒精。"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把剩下的酒精倒在一起。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结果是1瓶又2/3瓶。

  生2:可以列式计算:3/5+2/3+2/5。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分数连加)

  师:这是一道分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道题呢?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认为应该先确定它的运算顺序。

  师: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应该和整数连加运算一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都应按从左到右依顺序计算。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件上的图)

  生:因为在这道题中,先算第一瓶和第二瓶共剩多少酒精,再和第三瓶合起来共剩多少酒精,这个运算顺序正好和整数连加一样。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展示解题结果,如下。有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解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出

  另一种算法。

  算法一:3/5+2/3+2/5=9/15+10/15+6/15=25/15=5/3

  算法二:3/5+2/5+2/3=1+2/3=123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也可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算法一是先把三个数一次性进行通分,再加。算法二是先算3/5+2/5得出1,再加2/3得

  1+2/3。我们前面操作的结果就是1瓶又2/3瓶,说明这样计算是正确的。1+2/3可以写成1 。

  (2)自主学习,认识带分数。

  师:像1这样的`分数又叫什么分数呢?怎么读?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70页。

  生:像1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

  师:1在本题中表示的含义是1瓶多2/3瓶。5/3和1这两个结果相等吗?(充分让学生说

  说自己的想法。可画线段图表示两个分数来比较。)

  师:5/3和1相等,带分数1只是假分数5/3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师:5/3怎样改写成带分数1?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出5/3=5÷3=1 。

  归纳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母除以分子,整数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

  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母。

  (3)尝试练习,理解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弄清计算步骤。

  教科书第71页试一试:

  8/15+2/5+1/2 3/4-1/5-3/8 4/6-1/4+11/12

  师:观察这几道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分别是没有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都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请学生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步骤。有不同算法的作业都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几道题的算法,比较这些算法有什么异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要通分。

  生2:不同点是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

  生3: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

  ……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必须先把相加减的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

  数。通分时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注意计算时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方便来选择通分的方法。

  三、总结新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课题)这节课还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题第一横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的有关知识

  2、了解自然数的六种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数的认识

  难点:自然数的含义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直接写得数:

  0.29-0.17= 8.36÷0.1= 1.6+2.5= 0.3×0.3=

  0.01×3.4= 8.3-4.7+1.7= 12.4×101-12.4=

  一、引入阶段。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自然数。

  2、什么叫做自然数?课本P6

  二、中心阶段。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0”是自然数的一个起点,它是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呢?(学生自由讨论)

  2、读一读:9,4608,0000,0000

  九兆四千六百零八亿

  这是小巧读到的最大的自然数,这是最大的`自然数吗?

  9460800000000+1比9460800000000大

  小结: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呢?比如“3”这个数?

  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有关知识 含义

  0是自然数 序数:第几个

  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 基数:几个

  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 次数:多少次

  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量数、大小:多长、多大、多重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计算结果

  代码: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坐标等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哪些是自然数,请你将它们圈出来。

  8、39、、1、0、72、0.06、4987、328

  2、填空题:

  1、2、3、······这些用来计数和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被称为( )

  后来人们又把表示“没有”的( )也归为自然数。自然数可以表示( )、( )、( )、( )、( )、( )、( )等很多不同的含义。

  自然数n后一个自然数是( )。

  3、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

  (2)两个自然数的差一定是自然数。( )

  (3)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 )

  (4)一个自然数不是单数,就是双数。( )

  (5)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 )

  三、总结。

  检测目标达成的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各数中( )是自然数。

  A、1 B、1.1 C、 D、以上都不是

  2、最小的自然数是( )

  A、0 B、1 C、0.1 D、不存在

  3、最大的自然数是( )

  A、9 B、99 C、9999999999 D、不存在

  4、如果一个自然数是a,那么接在它后面的一个自然数是( )

  A、a-1 B、a C、a+1 D、a+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

  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3)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

  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1)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

  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4、6、7、8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七的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四)思维训练

  1.火车站是410路和901路汽车的始发站,410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901路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30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时10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

  2.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天回家一次,老二20天回家一次,老三10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

  3.已知a、b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不成倍数关系。求a、b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开始,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后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莫定基础,在概率知识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理念与方法

  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我通过增加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设计了生活中、数学中的各种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可能性。并在练习中要求学生通过涂色来完成所需任务,用电脑涂色功能将这个结果进行了显性化,学生和老师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作品上清晰的看出可能性是否达到要求,同时还有开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直接看到的过程彼此互相学习,提升,有效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

  2、知道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确定现象;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3、渗透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可以体会和区分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信息化环境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补充教学资源

  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我通过增加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

  前置作业(可选)无

  过程

  环节1 (情景引入)

  1、猜粉笔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粉笔,你们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随意握)

  2、 (教师慢慢张开双手,再次握紧拳头)再猜。

  对于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上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事物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之分。

  环节2(探究新知:

  探究一)

  1、猜牌游戏:出示:5张红桃扑克牌。

  2、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花色?

  3、可能抽出黑桃的牌吗?

  4、在这些牌中加入5张黑桃,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花色?

  5、小结: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一般用“一定发生”、“一定不发生”来描述确定的事;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的事。

  6、引出课题:可能性

  【活动一】

  对五张红桃牌中任意抽一张,思考会抽出什么花色

  【活动二】

  对五张红桃牌中任意抽一张,思考是否会抽到黑桃。

  【活动三】

  对五张红桃牌,五张黑桃中任意抽一张,思考会抽到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由于学生回答的随机性,我设置了每张卡牌的隐藏显示功能,当学生回答到哪一张卡牌,便可随即翻开哪一张卡牌进行核对,更有针对性。

  环节3(跟进练习1)

  1、填空:哪些是一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可能发生的。

  完成任务单【隐藏显示】

  有效进行学生答案的核对,及时出示答案。

  【超链接】

  分析:

  第五道题目“花是香的”有很多同学们选择一定发生,这时候有效的文本增盈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提前预设了这种情况,设计了两则有关花是无味的和花是臭的两种情况,对课堂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为何这个选项是可能发生。

  设计意图

  巩固描述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环节4(跟进练习2)

  如何形容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

  一起来判断一下。

  1)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2)信封中是锐角三角形

  3)三十几加五十几等于七十几

  4)小胖在奶奶家连续住了2个月,正好62天,这2个月是7.8月。

  集体看题目,个别进行交流回答如何【超链接】

  分析:

  利用超链接逐步显示答案,使得同学们可以及时进行核对。第二题的材料组合隐藏,根绝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别链接,让同学们知道只露出一个角并不一定就是锐角三角形。

  【形状功能】

  分析:为了帮助同学开阔思路,其实不止三角形,露出一个角的还可以是五角星,六角形……因此我现场利用形状工具画出五角星,方便学生进行对比。

  【钢笔功能】

  分析:

  对第四题,学生易错的题目,及时进行重点圈画和批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

  巩固描述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环节5(探究新知:

  探究二- 1)有6个同样的小球,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给盒中的小球涂色,使下列条件成立。

  (1)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个别回答)

  (2)摸出的一定不是“绿球”。(同桌交流再说)

  (3)摸出的可能是“蓝球”。(先独立设计再汇报交流)

  【活动一】

  涂色活动: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活动二】

  涂色活动:摸出的一定不是“绿球”。

  【活动三】

  涂色活动:摸出的可能是“蓝球”。 【填充功能】

  分析:

  涂色活动为了更加显性化每个孩子的情况,我利用填充工具将学生的答案放在媒体上,方便其他学生观看核对。第二、第三题是开放题,每个孩子的思路可能不同,我将它们的即时生成的答案

  全部呈现在全班面前,并为了总结设计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展示。

  【超链接】

  分析:

  考虑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一定是总结到只要有蓝色的球就可以了,但其实可能是篮球,不能全部是篮球,因此我事先做好了全部是篮球的画面,及时拉出与同学们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解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环节6(探究二- 2)出示5种可能摸到篮球的方案

  1)哪一种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大?

  2)哪一种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小?

  3)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球的可能性大?

  【活动一】

  看图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何原因。 【钢笔功能】

  分析:

  对可能性最大最小的情况及时进行标注,由于突出显示器写字并不清晰,因此钢笔功能能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

  初步探究可能性的大小

  环节7(课堂练习)

  出示小胖爸爸公司的奖品。

  1)小胖的设计,爸爸觉得不可能抽到一等奖,你同意爸爸的说法吗?

  2)如果你是主办方,你会怎么设计?

  【活动一】

  学生进行可能性的判断。

  【活动二】

  学生根据涂色要求自行设计自己的奖品转盘。

  【逐步出示】

  分析:

  帮助学生看清具体要做的任务是什么。

  【投影功能】

  分析:

  对于最后三位小朋友的抽奖圆盘进行逐一出示,方便同学们进行讲评。

  环节7 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回顾整节课探索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数学意识。

  课堂评价方式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思路

  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不可能发生)

  不确定事件:

  可能发生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等量关系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单价×( )=总价

  工作时间=( )÷( )

  ( )×时间=路程

  ( )×数量=总产量

  三角形面积=( )×( )÷2

  长方形面积=( )×( )

  正方形周长÷( )=边长

  (上底+下底)×( )÷( )=梯形面积

  长方形周长=( + )×2

  平行四边形面积=( )×( )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 ),并用( )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 )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

  (4)检验,写出( )。

  常用关系:付出的钱数-( )=找回的钱数

  已修的米数+( )=总共要修的米数

  总路程-( )=剩下的路程

  三、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全免费中小学课件、教案、试题尽在“八佰教育网”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07-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08-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23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