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地理教学教案

地理教学教案

时间:2024-10-19 14:11:2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教案[精选]

地理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

  课件、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时间5分钟) 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学生展示作品: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老师提问: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临近港澳、东南亚,引进外资方面更有利。可以利用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看漫画,谈感受。“丰收的苦恼”。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地理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即“南北对话”;而且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




较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南北之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提问】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讲解】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国家间不论大小、贫富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此原则上我国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外交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助。

  【讲解】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即领土:包括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本国的领土与邻国领土之间的界线即国界线。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阿根廷与智利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讲述】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

  【展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展示】未定国界

  【提问】你能在图上找到未定国界吗?看一看未定国界与国界线在地图图例画法上的区别。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国际组织图文资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方式:

  1、在本节内容学习完毕后,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国际组织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用时一周。

  2、将资料汇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筛选。

  3、各小组将选出的资料设计成墙报,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分,选出最优秀的墙报,用时一周。

  4、各班级的最优墙报展示在学校的报栏中。所有获奖的同学均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地理教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含义并掌握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自然带的气候植物的一般特点及代表动物。

  2.在运用已学知识认识自然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体的环境特征的认识方法。

  3.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打下基础。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难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教学投影片(或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提纲

  一、自然带及标志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带特点与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或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不同地区的`森林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地方树的叶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叶子大;有的地方叶子常年是绿色的,而有的地方叶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师总结和讲述] 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自然环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陆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板书)

  一、自然带及标志(板书)

  [提问] 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

  [提问]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植物。)

  [展示景观图] 温带沙漠、热带雨林、南极企鹅。

  [提问] 通过这几幅图,请分析气候条件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动物有适应干旱特征的骆驼。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茂密,叶大。动物多。企鹅生活在南极,能耐严寒。)

  过渡 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我们学习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板书)

  1.主要自然带的特点与分布

  [展示教学挂图]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展示景观图] 热带雨林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雨林的位置,结合景观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有什么特点?(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有许多藤萝。动物有树上栖息的猩猩、猿猴,河湖附近的河马、大象。)

  [教师总结] 除同学回答外,热带雨林内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热带雨林是常绿林,四季都生长,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示景观图]热带草原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草原带的位置,分析气候、动植物等有哪些特点?(分布在热带雨带的两侧或一侧。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等植食动物,狮、鬣狗等肉食动物。)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全年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带,而且分为干湿两季。干季少雨,大部分树木落叶,草也干枯,动物要向有水草处迁移。

  (依照以上问答总结方式,继续学习热带沙漠带等自然带。此略。)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讲述] 上述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地带逐渐过渡到另一地带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自然带的天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农田所代替。

  [练习] 总结刚才讲述,以北半球大陆为例,填写下列空格,表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括号内的文字即为应填写内容。)

地理教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北京的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德育目标

  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多媒体展示课题:投影显示奥运会会标

  教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判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标记?

  生: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师:主办地在哪?

  生:北京。

  师: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学生介绍。(略)

  师:北京带给我的印象是古典壮观的,又富有新鲜的现代气息的,我一直很想去北京,我想你们一定也很想去北京,请大家说说你想去北京的理由,好吗?

  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想去北京的理由。

  师:看起来,大家真的很想去北京,有人想上清华北大,有人想去中关村、中央电视台,有人想去参观故宫,有的想去八达岭长城……想要去北京就要了解北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多媒体展示:北京图片

  分小组仔细读图查找、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市的海陆位置。2.北京市的经纬度位置。3.北京市在什么方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提问,小组代表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二、北京的气候

  多媒体显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分小组讨论、分析、归纳下列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所处的温度带。2.北京所处的干湿地区。3.北京处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4.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由此得出,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北京的河流

  多媒体展示课本19页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仔细观察,查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北京市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2.河流的流向是什么?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3.最后注入什么地方?

  4.河流对于北京市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地理教学教案7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学教案8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地理教学教案9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教学教案10

  教学重点: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

  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

  (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

  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

  七大洲地形特点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学生活动)现在我们借助各组做的模型。对世界七大洲进行初步的了解。

  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

  (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

  七大洲地形特点

  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通过各组的介绍,对各大洲哪儿是什么地形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地形单元记忆最深。老师这儿有几个写有地形单元名称小旗,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地把它插在模型中,并猜一猜这个地形单元是什么地形之最?

  发给每一组一面小旗,上面分别写着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东欧平原、刚果盆地。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三、七大洲

  七大洲地形特点

  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四、四大洋: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

  探究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

  (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地理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地理教学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使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树立学生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

  2、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济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哈萨克斯坦独特的内陆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二、学法引导

  读图分析法、讨论综合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决定其工农业分布与特点。

  (二)难点

  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及其特征。

  (三)解决办法

  通过读图、填图资料分析,分组探讨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哈萨克斯坦民俗录像带。

  2、投影仪、“哈萨克斯坦地形”幻灯片、“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地图册。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读图、填图。

  2、讨论、综合分析。

  3、竞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树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经济观。

  (二)整体感知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它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经济活动都与它深居内陆的位置和干旱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13个地区中惟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区——中亚,中亚的.国家都是内陆国,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哈萨克斯坦,它也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哈萨克斯坦的情况。

  1、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读图11.7,要求:

  (1)找出哈萨克斯坦四周相邻的国家和“海”。(从北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里海。)

  (2)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说出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外流河发源于哪里?下游注入何处?(内流河: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尔泰山,注入咯拉海,这是境内惟一一条外流河。)

  哈萨克斯坦深居亚洲内陆,河网稀少,水源不足,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流河,无直接通向大洋的港口。面积27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各国中最大的国家。

  2、地势西低东高,境内绝大部分是平原

  “哈萨克斯坦地形”图,找到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哈萨克丘陵、阿尔泰山和天山。

  哈萨克斯坦的地形地势有何特点?

  (略)

  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势西低东高。境内大部分为平原。西部为海沿岸平原和图兰平原;中部为丘陵,如哈萨克丘陵;东部为山地,主要是阿尔泰山和天山。

  3、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

  图11、5,“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配”图。

  以卡萨林斯克为代表的哈萨克斯坦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植被以分布在草原、荒漠的为主。

  打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4、资源和经济:草原、耕地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能源、采矿、种植、放牧为其主要产业部门。

  图11、6,“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

  (1)谷物、小麦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北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流过。)

  (2)谷物、小麦区为什么不分布在图兰平原一带?(图兰平原是中亚最炎热干燥和缺水 的地区。)

  (3)那为什么南部是棉花、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有锡尔河流过,灌溉方便。)

  (4)荒漠畜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何处?山地畜牧区呢?(南部广大地区,此地借助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进行灌溉;山地畜牧区分布在东部山地地区。)

  (5)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铁、煤、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草原、耕地广阔,小麦、棉花、畜产品自给有余。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储量和产量都很多,能源充足。铁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占重要地位,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煤炭、钢铁、石油开采与加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非金属矿产开采、种植业与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是其主要产业部门。

  5、重要城市

  原首都阿拉木图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130万,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交通 中心。首都阿斯塔纳位于阿拉木图西北,人口约30万。

  八、板书设计

  *第2节 哈萨克斯坦

  1、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2、地势西低东高,境内绝大部分是平原

  3、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

  4、资源和经济:草原、耕地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能源、采矿、种植、畜牧为其主要产业部门

  5、重要城市

地理教学教案13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区域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特点以及典型地貌,有时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单元的分布状况,有些题目通过给出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分布图或地形剖面图进行分析。此时应根据图像给出的高度、坡度等信息具体分析其地形类型、地势特点等。

  ②区域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的复杂程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的分布特点以及典型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③河湖状况的描述:需要描述河流、湖泊的分布密度、类型(内流湖或外流湖),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如水量大小、含沙量高低、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的长短。

  ④生物、土壤特点的描述:描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状况,代表性的植物、动物的名称和典型土壤。

  在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我们一般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还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以及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取舍,以突出重点,真正把一个区域的“特点”表现出来。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增长快慢及分布密度的高低、所属种族、民族,信奉的宗教。

  ②农业生产特点:包括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商品率的高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农业生产结构等。

  ③工业生产特点:包括工业生产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等。

  ④交通状况:分析以什么交通方式为主,主要交通线路(铁路、公路、水运航线)及其分布。

  ⑤商业贸易:主要描述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贸易对象,商贸的变化情况(如外贸结构、贸易对象的变化)等。

  ⑥其他人文地理特点:如生活习惯、房屋建筑特点等。

地理教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针对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讲解以及加上动手制作地球仪,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理教学教案15

  导入新课: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那么今天我们进入南方地区去看看!

  一 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师:读本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中国地形(或政区)图,明确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区所属的三个分区。

  学:(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

  师:利用两个百分比说明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

  生:(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55%)

  师:本区少数民族3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多集聚在西南各省,要求任意记住5~6个民族。

  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师: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热、水、土、生物都是农业资源

  因而把“山青水碧”、“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长江防护林”等四个标题的内容,列表处理。

  1.学生默读课文、回忆旧知,教师指导填表:

  掌握上列表格中的内容,基本上达到了课文关于农业部分的`知识要求。以下的讲述是作为较高要求而提出。

  2.为适应城市学生的需要,(1)讲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分。(2)区别哪些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3)经济作物(一年生、草本)经济林木(多年生、木本)的区别。(4)个别的经济林木可扼要说明其用途,例如,油茶的种子可榨出茶油,为湖南等地人民所喜爱的食用油,桐油的种子可榨工业用和民用的桐油,涂在木料上可防腐。

  3.紫色盆地讲:(1)紫色土的简单成因,以及它含有磷、钾养分,土壤肥沃。

  (2)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粮食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

  4.讲水稻土:强调水稻土是人类种植水稻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特殊土壤,含有机质丰富。

  5.讲“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

  师:(1)提出问题,长江流域为什么要营造防护林?

  生:(原因),自学课文找答案。

  师:(2)利用已知,解答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意义。

  师:营造防护林的原因:(1)长江流量大,输沙量也大,有人预言,不及早治理,有可能成为第2条黄河。(2)滥伐滥垦,植被破坏,加剧流域内的水土流失。(3)河湖长期淤积,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简单交代重点措施。

  生:营造防护林的意义:(1)利用利民的跨世纪工程。(2)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3)减少旱涝灾害,(4)增加经济收入。(5)缓解农村中用材和“三料”的紧张状况。

  6.小结 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水乡风光”。

  三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1.自绘一张南方地区各省(市)空白图,用硬纸画出钨、铜、汞??等矿产

  符号,一个个符号剪开,按课文中的矿产产地,教师讲一个,在图上贴一个。然后,全部取下来,再让学生贴一遍。或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地名、矿产,在课文矿产图上作出标记。

  2.在课本南方地区地形图上,将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葛洲坝、三峡、秦山、大亚湾等河流名称和地名用笔勾划出来。进而讲大、小电站在南方已遍地开花,按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本区将建成为水电能源供应基地,担负西电东送、支援东部各地建设的任务。

  3.完成“想一想”两题

  师:本区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

  生:地势由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大;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水电比利用煤、石油发电的好处很多: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且是可更新能源。

  四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师:简述建国以前,本区以轻工业、采矿业为主,工业落后。建国以来,工业蓬勃发展。

  生:做连线题,讲长江沿岸工业带,在地图上找到位置。

  A 高精尖产品的综合工业 ①宜昌、重庆为中心

  B 钢铁基地 ②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

  C 钢铁、煤炭工业 ③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

  D 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④武汉为中心

  E 电力工业 ⑤湘、赣、粤为中心

  师:提出诱导性问题,

  学习“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问:你听说过我国设立了哪五个经济特区,请在课文广州??宁波等7个地名中找出4个。那么,另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是什么地方?

  (海南岛)。除此以外,有广州、宁波等14个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若干开放地区。

  师再问: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将发展什么工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生: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便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发挥劳力资源优势。

  指出:上海浦东地区也将建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4.小结 长江“黄金水道”+沿海“黄金海岸”,将是南方地区工业腾飞的两条巨龙。

  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

【地理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教案10-18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11-15

地理教案教学反思07-07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11-22

地理教学教案【精品】10-19

【实用】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精华]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11-29

(实用)地理教学教案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