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10-19 14:42:13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 (2)圆柱 (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 你能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吗?

  (1)│-3│与│-8│ (2)4与-5 (3)0与3

  (4)-7和0 (5)0.9和1.2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 由以上各组数的大小比较可见:正数都大于0,0都大于负数,正数都大于负数.

  思考 若任取两个负数,该如何比较它的大小呢?

  点拨 若-7表示-7℃,-1表示-1℃,则两个温度谁高谁低?

  【总结】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或说,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注意 ①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异号的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③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要小.即:利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将实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适时拓展数的观念.

  2.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

  从分类、集合的思想中领悟数学的内涵,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请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及与有理数相关的概念等.教师引导得出下列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如等.

  引导学生反向探讨: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教学说明】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例1

  (1)试着写出几个无理数.

  (2)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实数》课时练习含答案

  1.(20xx?安徽模拟)把几个数用大括号围起来,中间用逗号断开,如:{1,2,3}、{﹣2,7,8,19},我们称之为集合,其中的数称其为集合的元素.如果一个集合满足:当实数a是集合的元素时,实数8﹣a也必是这个集合的元素,这样的集合我们称为好的集合.下列集合为好的集合的是( )

  A. {1,2} B. {1,4,7} C. {1,7,8} D. {﹣2,6}

  答案:B

  知识点:实数.

  解析:根据题意,利用集合中的数,进一步计算8﹣a的值即可.

  解:A、{1,2}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1=7,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B、{1,4,7}是好的集合,这是因为8﹣7=1,8﹣4=4,8﹣1=7,1、4、7都是{1、4、7}中的数,正确;

  C、{1,7,8}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8=0,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D、{﹣2,6}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2)=10,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的应用,要读懂题意,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按照题中给出的判断条件进行求解即可.

  《6.3实数》专项测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B.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D.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

  【答案】A

  【解析】解:数轴上的点可表示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两个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是()。

  2、下列说法正确是(   )

  A不存在最小的实数B有理数是有限小数

  C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D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

  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下5 ℃,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 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 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 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 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表示什么?

  【例3】 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

  A.3  B.—3  C.—2.5  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元) +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xxx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xxx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xxx。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 kg,记作+3 kg;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加了xxx。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1、两条相交的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组对角?各组对角间存在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及几何图形间的相关联系,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技能。

  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并熟悉其几何语言的表述。

  过程与方法:

  在七巧板的制作及图形的性质、变换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七巧板拼图活动中,对所作图形做出合理的推断或猜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结合自己的图形发现其中的平行线、垂线、直角、锐角、钝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明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生活的空间中存在着丰富的图形,图形的直观性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及社会的绝妙工具。在这种真切的感知下,经历探究七巧板的制作过程从而体会几何图形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在七巧板的制作和拼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中,体会不同图形的奇幻,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教学重点:探究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并制作一副七巧板。

  教学难点:通过拼图时所表现的几何图形,把握已经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度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几何语言的表达。

  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是微机班,从进校摸底考试来看,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有些甚至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五班整体水平好于六班,六班两极分化严重。在与学生接触后,逐渐了解到大多数孩子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家长素质又普遍较差,孩子承受了很多家庭带给他们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提高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主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找回那份自信心,从而愉快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模型,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习。

  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活动说明:唤起学生对七巧板的记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七巧板的起源:

  活动说明: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感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3)七巧板的制作:

  活动说明:通过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线段、点、平行线、垂线、锐角、直角、钝角等有关几何概念的认识,强化几何语言的正确表达,丰富学生的数学意识。

  (4)七巧板的拼图:

  活动说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符合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5)课后思考

  活动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组成七巧板的各个几何图形间的相互联系。

  (6)课后探索

  活动说明: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回顾、思考本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进行梳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导学提纲】

  梳理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2.位置关系 .

  3.相关图形的性质.

  (1)线段和直线的有关性质:

  (2)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有关性质:

  (3)平行和垂直的有关性质:

  4.基本作图.(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AB等于线段a;

  (2)作 等于 .

  5.分类思想.

  【反馈矫正】

  1.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1、2、3、4、5、7、8题

  2.8°44′24″用度表示为_______,110.32°用度、分、秒表示为_______.

  3.如果 与 互补, 与 互余,则 与 的关系是( )

  A. = B.

  C. D. 与 互余

  4.在1点与2点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直角的时刻是1时______分.

  5.如图,OE是∠AOD的平分线,OF⊥OD,垂足为O,

  ∠EOF=19°,求∠AOD的度数.

  【迁移拓展】

  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9、11、14题

  【堂作业】本p172页复习题第6、10题

  整式

  题2.1 整式时本学期

  第 时日期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1)了解单 项式 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重点

  难点重点:单项式及单 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流程师生活动时 间复备标注

  一、导入新

  回顾:先填空,再请说出你所列式子的运算含义。

  1、边长为x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

  2、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 千米。

  3、 如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体积为 。

  4、设n表示 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看前图,尝试回答3 个问题

  在小学,我们学过 用字母表示数。我们 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本还会看到,我们不仅可以用字母 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 系,而且还可以将这样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内容将为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 础

  二、新授

  1、自学第54--55页,回答下列问题

  完成思考的`4个问题

  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 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 项式的次数。

  注意: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数字写在前面 ;系数、指数为1时,常省略不写。

  完成56页练习1

  2、自学第55页例题,回答 下列问题

  独立完成例题,后订正答案

  同一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归纳小结: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 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3、完成56页练习2

  三、堂达标练习

  59页习题1

  四、堂小结

  1、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2、在找单项式系数、次数 时需注意什么 问题?在写单项式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 (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  (2)0.2ab与0.2ab;

  (3)2abc与9bc; (4)3mn与-nm;

  (5)4xyz与4xyz; (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足球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数目的比为3∶5,一个足球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个?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最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

  第2题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

  (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

  (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

  (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

  (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

  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

  2、做一做:已知两点a、b

  (1)画线段ab(连接ab)

  (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中点的概念?

  总结: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

  如果,那么b是线段ac的中点。

  4、知识运用:

  例1、如图,线段ab=8cm,c是ab的中点,点d在cb上,db=1.5cm.求线段cd的长度。

  练习:1、如图ab=8cm,点c是ab的中点,

  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0.5ab

  3、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m,n分别是线段ac与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三、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oa和射线ao表示同一条射线;b.延长直线ab;

  c.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d.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2.如果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你认为至少要钉子()

  a.1根b.2根c.3根d.4根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4.如图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按要求画图。

  (1)画直线ab、射线bc、线段bd

  (2)连结ac交bd于点o

  (3)画射线cd并反向延长射线cd,

  (4)连结ad并延长至点e,使ad=de。

  四、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b、直线没有端点,射线至少有一个端点

  c、经过平面内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运动场上的`300m赛跑,表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300米

  2、如图,b是线段ad上一点,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bc=3,求线段cd、ab的长度

  3、如图,线段ad=8,ab=cd=3,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4、已知线段mn=7,点p在直线mn上,且mp=3,则np= 。

  5、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其中ab=4cm,bc=3cm,若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总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试卷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

  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4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