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0 14:22:30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用具:小棒、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把24名学生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2、导入

  刚才我们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6人,这个"6人"是每队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4队一共有24人,平均每队有6人,这个"6人"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队都有6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是"平均分"的问题,而后者是"平均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

  2、出示挂图。

  (1)看懂图意。问: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自己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3)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4)动手操作。

  (5)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

  生1、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运用移多补少方法,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6)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7)指导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得出: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收集各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2)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2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名片一张、多媒体课件一套。边长是1cm的小方片若干,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学生提到的逐一让他用手势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如果表示操场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名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

  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名片的面积。

  你想知道名片到底有多大吗?要求名片的实际面积就是求什么?(长方形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具体感受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大致有多大,这样导入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己学的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些都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能利用你们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图形吗?

  生:(很快摆出)。

  师:同学们能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

  生:能。(两种摆放方法:一字排开或者双行。)

  师:有什么办法能验证摆出图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用的是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用算式表示下吗?

  生1:1×6=6(平方厘米)

  生2:2×3=6(平方厘米)

  师:大家想一下,怎么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呢?生1: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生2:每行10个,摆成2行。

  生3:每行4个,摆成5行。

  生4:每行5个,摆成4行。

  师:大家摆放的都是正确的。下面大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生5:我查了一共是24个,就是24平方厘米。

  生6:每订有6个,共有4行,4×6=24(平方厘米)。

  生7:每行有4个,一共有6行,4×6=24(平方厘米)。

  师: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4×6=24(平方厘米)。

  师:总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生:6× 6=36(平方厘米)。

  师总结: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6乘4等于24平方分米。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生4: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这样算出来的是周长,所以是不对的。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样算是周长,而我们要求面积。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这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吗?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用“长×宽”计算面积,现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改为用“边长×边长”计算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明白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归纳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把它放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正方形的特点,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

  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  王芳  张强  李丽  孙明

  金额(元)  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

  表格2

  表格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问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列出算式:2/8+3/8=

  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会2/8+3/8=5/16。

  5.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图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图片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掌握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1、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2、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1)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读出来。

  (2)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写出来。

  (3)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后写在黑板上。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1)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2)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在纸上比较大小。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然后再加上第三个三位数进行比较。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1)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2)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2)教师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问答法

  3、合作学习法

  4、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数字0-1000。

  2、学生能够准确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0-1000的读写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多加练习。另外,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容易出现进位、借位等错误,需要加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3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卡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装有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面积。

  出示中国地图,比较哪些地区比较大哪些地区比较小,引出“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比一比,知道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完善面积的概念,结合实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活动一:比较黑板面面积和课桌面面积的大小——观察法。

  2.活动二:比较《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和《长江学案》封面面积的大小——重叠法。

  3.活动三: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学生探究,发现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

  (2)自由发言,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出摆拼法——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摆拼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提议用小三角形、小圆形,小正方形来测量,课件分别进行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较一下哪种图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

  (4)通过拼摆测量,得出结论:用正方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用正方形来测量。

  (5)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几组图形大小,得出结论:要准确比较面积的大小,标准要统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拼摆测量,我们知道了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学生自学,提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规定的?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4.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感受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感受一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测量一下手指甲、橡皮的面积。

  (2)认识感受平方分米。

  拿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他的边长是多少?用手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小框,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感受平方米。

  请同学们凭感觉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再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感受?估计并测量1平方米的纸面可以占几个人?

  五、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六、巩固练习。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填上合适的单位。

  2.马小跳的日记。

  七、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画图(连线)的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搭配。

  2、通过自主探究搭配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通过对事物搭配方案的设计与探究,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并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建模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给事物进行不重复、不遗漏的组合搭配,并用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的足球队为了迎接比赛,正在紧张地训练着。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搭配一套漂亮的比赛服吗?(出示课题--搭配)

  二、动手实践,归纳方法

  1、设疑探究

  (1)、师:现在有几种颜色的上衣和裤子可供搭配呢?(出示下图)

  (生:三种颜色的上衣和两种颜色的'短裤)

  问:如果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搭配一套运动服,行吗?

  (个别学生回答,师演示)

  (2)师:还有不同的方案吗?(有)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把可能出现的搭配方案写下来。(小组合作实践)

  2、交流反馈

  学生使用的方法可能有:

  (1)拼搭法:

  根据上衣来考虑:

  根据裤子来考虑:

  (2)连线法:

  小结:我们在搭配时要注意什么?

  有次序地搭配,这样才能既不重复,有不遗漏。

  (3)师:想一想,能用一个算式来计算吗?

  板书:3×2=6(种)

  每1件上衣都有2条裤子可搭配,3件上衣,也就是3个2。

  (4)师:如果还有4双球鞋可供选择,一共又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能用连线法来说明吗?算式又怎样列?

  生草稿纸连线,并列式计算,汇报:3×2×4=24(种)

  以上每种搭配方法,都会有4种球鞋可搭配,因此再乘4,得24种。

  三、师生互动,灵活运用

  1、模仿练习(P72-2)

  师:其实,在生活中,需要搭配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你们看,在食堂买菜也能用到这个本领。(出示P72-2的图片)大家能根据要求,用连线的表达方式来搭配一下吗?算式怎样列?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并列式:3×4=12)

  2、提高练习

  师:小朋友的本领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学校食堂向你们推出了一个优惠活动:(出示红榜)

  即日起,凡在本食堂购买两个不同荤菜的小朋友,可获赠任意一个素菜!

  问:这样的话,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

  (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后讨论方案并归纳思考方法)

  3、自选练习

  师:如果你们对食堂的菜谱还不太满意的话,可以从桌上任选一份新菜谱,进行“两荤一素”的搭配。

  (菜谱分A、B、C三种,学生可根据掌握的程度任选一份)

  菜谱A

  菜谱B

  <荤菜> <素菜>

  水煮牛肉 炒生菜

  白灼草虾 炒空心菜

  红烧扁鱼 炒鸡毛菜

  糖醋小排 炒橄榄菜菜谱C

  <荤菜> <素菜>

  铁板牛肉串 炒杭白菜

  红烧鸡腿 麻辣豆腐

  茄汁鲳鱼 炒荷兰豆

  油炸大虾 炒青菜

  四、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略)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小红有4双袜子和3双鞋子,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案?

  2 小明到科技馆有两座桥可走,过每座桥都有4条路可到达科技馆。他有几种不同路可走?

  教后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7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1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