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0 14:36: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名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多音字读音。

  为 wéi( ) wèi( )

  更 gēng( ) gèng( )

  3.检查生词朗读情况

  惊弓之鸟 射箭 郊外 疑惑

  悲惨 愈合 弧单失群 拼命

  4.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5.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本课共有8个形声字。掌握生字的字形及读音。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易错的笔画。

  如:“魏”左边“委”字的捺要写成“点”,“女”字的横要写成“提”。

  三、学习交流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四、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自己先练读。

  互读,互评。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2~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6.谈话过渡:更羸的本事就是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生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问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1.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2.成语今用。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三、拓展

  1.交流收集、查找到的有关鸟的成语。

  2.在小组内总结,比一比哪组收集的多。

  3.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收集歇后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二》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之重要性。要用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联系已学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联系读过的诗文来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意境中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以帮助学生树立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识,并养成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架起时空的桥,让学生浸润在古今思乡诗文中,读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读读“趣味语文”,谈谈表达方法,体验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同伴对话,在交流中沟通,在倾听中欣赏,在展示中学习,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 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 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

  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地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爪子、头和腹部、嘴呢? )

  2、理解结构比较发杂的句子。(第三自然段)

  三、前置性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根据前置性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朗读。小组赛读。

  2、全班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由学生讲解。

  容易写错的.字有:稻 翼 痕

  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掠过 吹拂 电线杆 嫩叶

  3、介绍作者郑振铎,了解其生平。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二)小组内交流

  1、小燕子的外形特征。思考为什么没写其他部位?

  2、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的?

  3、思考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

  (三)全班汇报

  (四)学生或老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喜欢读课文,有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2、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文8个生字,学会书写其中的4个字。初步认识父字头,学习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的一些动词。

  4、通过学文,初步形成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教学。

  2、读课文,了解平平的手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学生和家长谈谈手的作用。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平平有一双怎样的手?……)

  2、读了课文,你的问题就会解决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平平画了一双小手,长辈们都夸平平的手真能干。)

  三、自主识字,互相评议

  1、用你喜欢的`符号勾出这课的生字。(爷、拿、奶、夏、妈、爸、怎、样)

  2、学生自学生字,同桌互查互评。

  3、学生当小老师巩固识字。提醒大家注意“怎”要读前鼻韵,“样”要读后鼻韵,“拿”、“奶”是鼻音。

  4、用生字口头组词语。

  5、自主识记生字。

  你能用哪些巧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如“妈”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女”字旁代表妈妈是女的,右边的“马”字代表读音。)

  6、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要求写的生字,欣赏汉字的形体美。

  (2)重点指导写“奶”和“爸”字。

  “奶”字左窄右宽,第一画是撇点(ㄑ),与撇折(ㄥ)进行比较,第四画是一个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爸”字上面是父字头(父),书写时要把它摆在上半格的下中,撇、捺的开口要大一些,能盖住下面的“巴”字。

  (3)学生描描写写。

  (4)赏评作业。先自评,把自己写得好的字做上喜欢的符号。然后小组评价,写得好的字,小组长画面小红旗奖励。最后各组选出写得最好的拿到班上展示,全班交流。

  (5)自主练字: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

  四、精读课文,质疑释疑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学生质疑,自主释疑。

  (1)了解平平的手做过些什么?(扶爷爷到田里看过麦苗;给奶奶摇过扇;和妈妈扫过落叶;和爸爸一起送过草料。)

  (2)扮演角色,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扶、摇、扫、送”等表示动作的词。

  (3)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感悟平平对老人的尊敬、关心以及他勤劳的美德。

  (4)学生通过读文,感悟“一边……一边……”这组关联词指的是同时做事。你能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吗?通过学生用词说话,巩固对这组词的理解。

  五、升华情感,总结方法

  1、你能想象平平的手还做过些什么吗?表演表演。

  2、你怎样向平平学习?

  3、“夸夸我的小手”:可以介绍自己用双手做过些什么,也可展示自己用小手做的作品。

  4、孩子们都有一双勤巧的手,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这首歌吧!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阅读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总结激励

语文教案 篇7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明确习作要求,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2.能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受最

  深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3.从自己难忘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重点难点:

  1.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2.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清楚。

  教具学生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在家中与家人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1.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策略一:回顾课文,调动情感。以《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中律师的身份诉说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律师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策略二:小游戏激趣。教师出示图片——一位哭泣的小姑娘,引导学生猜一猜她为什么会哭,借此引出本次习作话题。

  2.回忆选材,拓展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泪水”为话题,交流自己流泪的经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忆:

  (1)因为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你,你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倍受感动的'你流下了激动的泪?

  (3)是什么事使你如此高兴,以至于你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当你含着悔悟的泪水时,你是否已从错事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打开思路。

  3.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提示,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1)点拨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建议。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加以,让学生明白:时,要注意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重点是将经过部分写具体,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要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附板书设计:

  泪水

  喜悦、感动、幸福、伤心、委屈、失望、同情、…

  写清楚,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名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多音字读音。

  为 wéi( ) wèi( )

  更 gēng( ) gèng( )

  3.检查生词朗读情况

  惊弓之鸟 射箭 郊外 疑惑

  悲惨 愈合 弧单失群 拼命

  4.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5.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本课共有8个形声字。掌握生字的字形及读音。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易错的笔画。

  如:“魏”左边“委”字的捺要写成“点”,“女”字的横要写成“提”。

  三、学习交流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四、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自己先练读。

  互读,互评。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2~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6.谈话过渡:更羸的本事就是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生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问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1.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2.成语今用。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三、拓展

  1.交流收集、查找到的有关鸟的成语。

  2.在小组内总结,比一比哪组收集的多。

  3.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收集歇后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二》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之重要性。要用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联系已学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联系读过的诗文来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意境中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以帮助学生树立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识,并养成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设计理念】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架起时空的桥,让学生浸润在古今思乡诗文中,读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读读“趣味语文”,谈谈表达方法,体验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同伴对话,在交流中沟通,在倾听中欣赏,在展示中学习,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 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 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

  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地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爪子、头和腹部、嘴呢? )

  2、理解结构比较发杂的句子。(第三自然段)

  三、前置性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根据前置性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朗读。小组赛读。

  2、全班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由学生讲解。

  容易写错的.字有:稻 翼 痕

  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掠过 吹拂 电线杆 嫩叶

  3、介绍作者郑振铎,了解其生平。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二)小组内交流

  1、小燕子的外形特征。思考为什么没写其他部位?

  2、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的?

  3、思考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

  (三)全班汇报

  (四)学生或老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喜欢读课文,有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2、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文8个生字,学会书写其中的4个字。初步认识父字头,学习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的一些动词。

  4、通过学文,初步形成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教学。

  2、读课文,了解平平的手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学生和家长谈谈手的作用。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平平有一双怎样的手?……)

  2、读了课文,你的问题就会解决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平平画了一双小手,长辈们都夸平平的手真能干。)

  三、自主识字,互相评议

  1、用你喜欢的`符号勾出这课的生字。(爷、拿、奶、夏、妈、爸、怎、样)

  2、学生自学生字,同桌互查互评。

  3、学生当小老师巩固识字。提醒大家注意“怎”要读前鼻韵,“样”要读后鼻韵,“拿”、“奶”是鼻音。

  4、用生字口头组词语。

  5、自主识记生字。

  你能用哪些巧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如“妈”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女”字旁代表妈妈是女的,右边的“马”字代表读音。)

  6、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要求写的生字,欣赏汉字的形体美。

  (2)重点指导写“奶”和“爸”字。

  “奶”字左窄右宽,第一画是撇点(ㄑ),与撇折(ㄥ)进行比较,第四画是一个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爸”字上面是父字头(父),书写时要把它摆在上半格的下中,撇、捺的开口要大一些,能盖住下面的“巴”字。

  (3)学生描描写写。

  (4)赏评作业。先自评,把自己写得好的字做上喜欢的符号。然后小组评价,写得好的字,小组长画面小红旗奖励。最后各组选出写得最好的拿到班上展示,全班交流。

  (5)自主练字: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

  四、精读课文,质疑释疑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学生质疑,自主释疑。

  (1)了解平平的手做过些什么?(扶爷爷到田里看过麦苗;给奶奶摇过扇;和妈妈扫过落叶;和爸爸一起送过草料。)

  (2)扮演角色,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扶、摇、扫、送”等表示动作的词。

  (3)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感悟平平对老人的尊敬、关心以及他勤劳的美德。

  (4)学生通过读文,感悟“一边……一边……”这组关联词指的是同时做事。你能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吗?通过学生用词说话,巩固对这组词的理解。

  五、升华情感,总结方法

  1、你能想象平平的手还做过些什么吗?表演表演。

  2、你怎样向平平学习?

  3、“夸夸我的小手”:可以介绍自己用双手做过些什么,也可展示自己用小手做的作品。

  4、孩子们都有一双勤巧的手,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这首歌吧!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阅读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总结激励

语文教案 篇7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明确习作要求,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2.能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受最

  深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3.从自己难忘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重点难点:

  1.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2.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清楚。

  教具学生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在家中与家人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1.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策略一:回顾课文,调动情感。以《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中律师的身份诉说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律师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策略二:小游戏激趣。教师出示图片——一位哭泣的小姑娘,引导学生猜一猜她为什么会哭,借此引出本次习作话题。

  2.回忆选材,拓展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泪水”为话题,交流自己流泪的经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忆:

  (1)因为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你,你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倍受感动的'你流下了激动的泪?

  (3)是什么事使你如此高兴,以至于你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当你含着悔悟的泪水时,你是否已从错事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打开思路。

  3.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提示,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1)点拨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建议。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加以,让学生明白:时,要注意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重点是将经过部分写具体,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要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附板书设计:

  泪水

  喜悦、感动、幸福、伤心、委屈、失望、同情、…

  写清楚,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