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0 16:52: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⑵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

  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⑵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⑶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⑷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⑵ 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明确:

  ⑴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⑵ 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⑴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⑵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⑵ 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⑴ 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⑵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⑶ 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二点补充】

  〖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 城──晒、睡、躺

  济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南 天

  的 与伦敦比 “温晴”山景 的

  冬 ──无重雾(宝地)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济

  天 南

  与热带比 水色──绿。

  ──无毒日 城外的远山──淡雅;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感受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

  课文的中心及写作风格。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蚂蚁是那样的团结、辛劳,常常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在学习南帆的《蚂蚁》一课的基础上,看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怎样。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抢答):

  1、文章中“我”对蚂蚁的看法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2、蚂蚁有哪些愚蠢可笑的表演?

  A、B、C、

  3、作者还揭露了一个真相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三、赏读课文,体会写法:

  1、选取你认为有趣的段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朗读。

  2、试说一说你有趣的理由。(提示:可从用词、修辞、人称等方面谈)

  3、你认为作者对蚂蚁的动作写的如此逼真的原因有那些?(可结合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放大”的方法给学生谈)

  四、探究思索,理解中心:

  1、作者仅仅在讽刺蚂蚁吗?如果不是,你从那里看出来?

  2、本文和南帆的《蚂蚁》在写法上有和区别?

  五、课堂检测。

  1、《辛劳的蚂蚁》作者是国的,主要作品有:

  2、词语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雷同:

  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2.区别平,翘舌音.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2,说说它们在发音上的区别

  二,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

  (一)学习声母zh和音节zhi.

  1.出示教学图片第一幅问: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小女孩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2.出示声母zh,告诉学生:织毛衣的织读得轻些短些就是zh的音.它是翘舌音,由两个字母合起来读一个音,读的时候舌头要往上翘.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学生练读,(个别)老师正音.

  5.出示zhi,告诉学生这是整体认读音节.想一想,该怎么读(把声母2h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是zhi的音了.)

  6.比较zh和zhi的发音.(强调声母和音节的区别.)

  (二)学习声母ch和音节chi.方法同zh,zhi一样.(强调zh,zhi不送气,ch和chi要送气.) - ·

  (三)学习声母sh和音节shi,方法同zh,Zhi一样.

  (四)学习声母r和音节ri.

  1.出示教学图片第四幅问,图上画的'有什么和什么(红红的太阳和一棵植物的幼芽.)告诉学生红红的太阳也叫红日.

  2.出示声母r,告诉学生:红日的日读得轻些短些就是r的音.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 启发记忆字形.让学生把声母r和幼芽进行比较,说说怎么记住r的字形.

  5.出示声母r和音节ri,让学生说说怎么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区别平翘舌音的形和音.z和zh,c和ch,s和sh.

  2. 抽读卡片,区别声母和音节的发音.z和zi,c和ci,s和si

  zh和zhi,ch和chi,sh和shi,r和ri.

  四,指导书写.

  五,指导读书.

  【教学回顾】

  能掌握发音方法,会书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文使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很适合朗读,所以,应以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运用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反复的朗读,领会比喻说明的道理。文中有些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看看这些说法是否恰当。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些所了解,而黄河的相关视屏资料学生也看了不少,学生的情绪容易被调动起来。而比喻手的运用必须在理清说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比喻句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

  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创设情景由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导学生考虑国家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出写作背景。

  (二)朗读提示交流预习教师泛读,指出朗读技巧,学生根据朗读要求练习朗读。

  (三)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讨论理解题目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提升意义通过了解同时代类似作品,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诗的'生字,并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情感目标: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四、 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 材料 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 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 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 :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作者。

  ⑵了解自转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能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⑷能够品味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预习;教师重点点拨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⑵提问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归纳出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能够揣摩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庶祖母(shù)吹笙(shěng)绰号(chùo)眼翳(yì)舔去(tiǎn)摹画(mó)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