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巩固强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2、熟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大概意思,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顺序。
3、体会父亲和儿子不同的心理变化,感受孩子们的天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掌握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切错的苹果》。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边读边画,学习生字
错:交错错落有致错综复杂
屉:屉帽一屉馒头抽屉
惯:惯例惯性娇生惯养
拦:拦击拦路拦腰
核:杏核核武器核查核对核心
彻:彻夜彻骨彻底彻头彻尾彻悟
印:印象印花印泥
三、指导书写
请学生先观察,再示范,后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在小组内切切看,看你们一共有多少种切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这个内容的'?
3、谁愿意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
4、“显示显示”一词能不能换个词来说?
5、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儿子怎么样?
6、找出儿子说得话并用浪线画出来,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7、同桌之间练读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8、这时,爸爸看到儿子说的那颗星星了吗?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
9、练习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
说一说,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写词语。
爸爸习惯
切错的苹果
儿子创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
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
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为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著( ) 盛名( ) 报酬( ) 渲染( ) shē( )望 mèi( )力 róu lìn( )( )
2、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爱因斯坦如是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结合本文和你所了解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五、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六、课堂总结
读了本文,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培养表达能力。
2、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能够抓住同学的特点介绍。
教学重点:
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老朋友,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谁平时观察得仔细,谁就能最先猜出来。
下面请大家把可爱的小耳朵竖起来:
个子不高,身体较瘦,梳着个马尾辫,脸白白净净,平时爱穿浅黄色衣服,写着一手漂亮的字她是谁呢?
二、相互交流
同桌间相互描述,看谁猜行准。
要求:
1、首先要确定你平时观察最仔细、最了解的`同学。
2、一定要抓住特征或特点,如他的样子、爱好、特点、习惯说清楚。
3、不能说出他坐在哪儿,姓什么?
4、语言要简练,吐字要清晰,猜的同学要认真听。
三、说话练习
各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描述,大家猜。
注意:其他同学不许接话、抢话,要学会倾听。
四、课后作业
1、向爸爸、妈妈描述亲属的样子、特点。请他们猜。
2、把课堂上描述同学特点的句子写在日记本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4课,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3.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文。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勾出我会认的字,同桌自学。
2.同桌互相考一考。
3.指名读,齐读。
4.开火车检测。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指名教读我会写的字。
2.齐读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四人小组讨论用生字组词。
6.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7.作业: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阅》主要讲的是哪一个国家欢庆什么节日?究竟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交代了什么?
(二)学习三──九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3.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满意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你发现这段中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吗?(2个感叹号)感情非常强烈。
3.自由读一读,读出感情。
4.齐读。
(四)学习十一──十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3.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4.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明白道理,升华感情。
1.学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2.博莱克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感情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 笑: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技能点:继续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评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属于新闻文体,不属于记叙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时间深究。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消息的知识,还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爆炸给美国航天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却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在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郝铭鉴写的《“挑战者”号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必将从中获得很深的启示。
(二)导读课文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幻灯片一:
a、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惊心动魄 座右铭 坚持不懈
b、词语积累
①故障②开拓③启迪④震耳欲聋⑤座右铭⑥惊心动魄
⑦高处不胜寒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默读课文,筛选信息。
(1)认真阅读第1段。
①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举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摆出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而且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的看法?
(2)认真阅读第2段。
①本段摆出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观点?
第2段列举了以下事例:
a、“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
b、“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1908年5月15日飞行成功,10年之后开辟了第一条“伦敦-巴黎”国际客运航线。
c、“波音747”是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
d、“空中客车”是欧洲一些国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机。
e、“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②作者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动了航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教师生发:
纵观人类航空的历史,可以看出,航空事业是在飞速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飞机的发明者和驾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为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们这些人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如果没有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作者在列举大量事实之后,进而明确指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结尾写到“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献身精神。
(3)精读第3段。
①作者是怎样进一步列举实例说明“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紧承第2段明确提出“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剖析,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接着,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试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研究雷电时,利赫曼教授触电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
②第3段,举例:从航天事业转到一切科学事业;说理:从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险精神。文章说:“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4)认真阅读第4段。
①这些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一点的呢?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和表明观点的句子来,在原文中勾画并做旁批。
理论论据有:
a、引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寻求。古人尚且有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怎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b、引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些理论论据进一步证明:研究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探索者,特别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坚信: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②第4段,举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说理:从自然科学者需要探索、冒险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这种精神。文章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如果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3、整体感知。
(1)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作者认为:能否积极地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成果,是社会是否文明、国家和民族是否充满信心的标志。这正是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2)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陈述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摆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航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从大量实例中得出观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短评这种文体的知识。
(四)布置练习
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挑战者”号追思
郝铭鉴
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评论: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八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白鹅吃食样子的写法,带领学生细致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吃食过程;练习运用总分写法,使用准确、精当的动词,有顺序地描写出这种小动物的吃食的样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高傲”理清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白鹅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高傲。
2.请同学们快速看看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高傲”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
出示课件:傲慢、傲然、架子十足。
3.你们发现了吗,作者还用了一句话,就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和对白鹅总的感受都概括了出来?
出示课件: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发现与“高傲”意思相同的词语和句子,整体感知白鹅形象,又顺理成章地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和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的方法。
4.初次见面,白鹅就以它高傲的姿态吸引了作家。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作家更加领略了它的“高傲”,我们看看丰老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从哪儿知道的?
5.出示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二)挖“高傲”品析词语
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白鹅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声音很大、很厉害。)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严肃郑重、厉声喝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什么了?(声音响亮、好像在教训人。)
出示课件: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这三个词语都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说明白鹅叫声之大,叫声之凶。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呢?
5.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出示课件:
我是“鹅语”小翻译。
鹅的叫声,音调(),似()。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好像();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好像()不亚于狗的()。
6.从这段话我们知道了,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那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觉得鹅还有什么不亚于狗?(忠心、责任心。)
7.作者把白鹅描写得这样霸道,这么凶,但是会读书的孩子们,你们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什么了?(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8.自己再大声地朗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归类出示,使学生感悟到同样是描写鹅的叫声,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并且都表现出了它的高傲。而后抓住了课文的空白处,设计的“鹅语小翻译”练习,目的就是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高傲”的理解以及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三)扣“高傲”赏读妙语
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1.刚才我们学习了鹅的叫声这部分,把鹅的叫声与狗的狂吠进行比较使我们感受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2.请出声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3.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在表演中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用“局促不安”说一句话。
(2)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4.作者用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作对比,并用净角出场作比喻,使我们了解了白鹅的步态的特点,也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设计意图】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进一步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运用对比、比喻等写作方法来突出白鹅步态特点的表达方法;由理解词语的不同到体会文本中内容的不同,再到感受两种动物的特点,所采用的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文法兼得,明确作者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1.自由读五至七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大踏步 厉声叫骂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2.依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出示课件:
白鹅的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也一定()地()去饮水、吃草和泥。
当鹅老爷发现有狗偷吃它的饭时,它()。当鹅老爷发现饭罐空空如也时,它()。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
3.在不同的情况下,白鹅吃饭的样子都是这样高傲,那么除此以外,你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白鹅吃饭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习目的有三: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语,实现语言的内化;二是整合学生对白鹅吃饭时那高傲、可笑的感受。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可笑,是源于它特殊的吃饭保持不变。作者在五、六、七三个自然段中,直接描写鹅吃饭三眼一板的吃饭竟高达四次。
4.认真默读,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法让人觉得好笑呢?可以动笔画一画,还可以在书旁做简单批注。
小结方法一:你们看,作者在介绍白鹅吃饭时的令人可笑的样子时,就是这样先写喜欢吃什么,再写它怎样吃,多有顺序啊!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
①从“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固定。)
②从“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吃的东西是不变的。)
③从“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
小结方法二:在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回答时,我们一定抓住这个点,借助老师规范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方法上的小结:是啊,你们看,它吃东西必须是这个顺序,先……再……然后……错一点儿都不行,多有趣呀!你们能再把它吃饭的顺序清楚地给大家读一读吗?
出示课件:播放动画。
播放动画,在观看动画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练习给动画配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把形象的语言与形象的画面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描绘动物吃食的方法,学生们一定会印象深刻。同时,对白鹅吃饭时,不会因吃东西地点不同、因吃东西时间不同而改变吃法的这一独有的特点,留下鲜明的印象。
5.在学生反馈中,适机导读到第六自然段了解“三眼一板”的第二层含义。
(1)鹅吃饭时“三眼一板”还体现在哪儿呢?谁接着谈你对它这种吃法感到可笑的语句。
(2)根据层意,明确鹅、狗争食的情景。
快读读这有趣的场面,看看作者在这其中先后描绘了鹅去狗来──鹅来狗去──鹅去狗来──鹅来狗去的四个画面,请你们任选一个,可以给情景配上插图,也可以配上合适的题目。
【设计意图】作者写得妙趣横生,鹅去狗来,鹅来狗去,这一去一来,又一去一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捕捉到了有趣的画面,也可以使文本语言通过学生的想象、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
(3)归纳小结:在这鹅去狗来、鹅来狗去,鹅狗争食的过程中,我们的鹅老爷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这种吃法,这就叫“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