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2.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 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学习使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小时计时法
1. 展示场景图,提问:同学们,现在是几点了?你们了解时间吗?
2. 提问:这个数表示的时间是几点?
3. 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 展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信息讨论21:00是几点,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时间的方法。
5. 教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一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小时计时法,钟表上的时针在一天中走两圈,共24小时。这种计时法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方式。
6. 讲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小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 展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数字,让他们解释内圈数字代表什么,外圈数字代表什么。
2.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数字和内圈数字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拨动时针,让学生说出时间是如何表示的(例如凌晨1时,中午12时)。
4. 教师再次拨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的`24小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并让他们解释这些时间是如何表示的。
5. 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4小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习后思考: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6. 学生互动,一个同学给出一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加强
1. 独自完成练习:连接以下内容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2. 解答问题:
(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打出手势)
① 晚上18:00等同于下午8:00。
② 工人通常在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00等同于24:00,也等同于次日的0:00。
(2)教师展示一个钟面并指向一个数字(8或10)。
探究一下:这个时钟显示的时间是几点钟?(可能是早上8:00,也可能是晚上8:00。)
四、总课结论
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答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3、通过估算积的大小,使学生体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5、“格子算法”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理,促进计算方法的掌握。
6、学习“格子算法”,了解前人数学的成就,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道难关等待你们挑战,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每过一关请同学们为自己加上一颗星,我们比一比,最后谁的星最多。
二、自主探究,乘除复习
1、编题目,估答案。
1)师:我们先来闯第一关。以小组为单位,用“9、8、4、3”这四个数字,尽可能多的编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汇报交流:
98×43 98×34 94×83 49×83 93×84 93×48
89×43 89×34 94×38 49×38 39×84 39×48
2)师:在编出的题目中,你们估一估、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小,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大?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通过估算得出:
38×49和39×48都可以估算成40×50,都比较小。
94×83和93×84都可以估算成90×80,都比较大。
3)小结:只要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大,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这样得到的积就比较大。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小,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这样所得的积就比较小。
2、复习乘法计算方法。
1)师:“93×84”和“94×83”,这两个算式的积估算后一样大。那么,到底哪个算式的积大呢?我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积的准确数来比一比。
学生笔算:93×84 94×83并讲出计算的方法。
计算后得出93×84的积比较大。
2)选择课本64页的第二大题中82×65、75×650、705×65三题让学生练习,并用计算器检验。做得快的可以再选做第二大题中其余的练习题。
3、复习除法计算方法。
1)出示:在数字卡片9、2、7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298÷3□”的□里,组成除法算式,并估计商分别是几?想一想,这些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师:为什么无论在□里填上几,商都是一位数?
生:□里无论填几,除数3□总比被除数298的前两位要大,所以商总是一位数
3)师:如果□里填入7,计算“298÷37”这题,你是如何调商的?
如果初商较大、要调小,如果初商较小、要调大。
4)出示:在“□98÷39”的方框里分别填上1、3、4,估一估它的商分别是几位数?
请再算一算,和你的估算是否一致。
5)出示:竖式计算并验算
728÷56=4110÷47=6554÷65=
师:我们可以通过“商×除数+余数”的关系进行验算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哪些方面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拓展学习
师:同学们,古人是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计算的呢?你们想了解吗?看课件,了解“格子算法”。(略)
五、检测目标练习:
一用1、5、9三个数可编一位数乘两位数几道题,哪一道的得数最大?哪一道的得数最小?
二用2、4、6、8四个数编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先估一估它们的积,再用计算器检验。
积最大是()
积最小是()
三用1、3、5、7、9五个数编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积最大是()
积最小是()
六、板书设计:乘与除
乘法:“9、8、4、3”
最大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
最小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
除法:“298÷3□”、“□98÷39”
估商
试商
调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3、出示:
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场时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可以排几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场时”的队形变换。
(1)启发猜测:
①不管队列怎样变换,什么是不变的?(总人数)
②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原来每行12人,现在每行16人,那行数与原来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方法。
(3)交流汇报: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 以排成几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规律。
我们发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行的人数从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数从4行到3行,是减少了。你猜对了吗?
2、 探究“比赛中”的队形变换。
(1)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变换成怎样的队形,你能否帮忙设计一下?
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 , ?
(2)学生自主编题,同桌讨论?
(3)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几人?
<<<12>>>
(4)猜测: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排的行数从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数与原来相比应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5)计算验证。
(6)汇报交流: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每行排几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了鼓号队比赛中的两个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总数。)为什么要先求出总数呢?(求出总数后我们可以用总人数÷每行的人数=行数。用总人数÷行数=每行的人数。)
三、巩固应用:
其实象这样用先求出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1、 请你解决。
(1)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如果租每辆乘48人的大客车,刚好需要3辆。后来联系旅游公司,他们只能提供每辆乘36人的'中客车,现在应该租几辆车? (学生解答、评讲。)
(2)学校给每辆车上的36人配了3箱“农夫山泉”饮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几瓶?
① 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发现缺少条件,需要补充“每箱矿泉水多少瓶”)
② 怎样才能知道“每箱矿泉水多少瓶”呢?(打开看一看;看外包装)
③ 解答评讲。
2、 请你参谋。
小明一家准备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车 每小时行80千米————15小时到达
坐火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小时到达
坐飞机 每小时行?千米 ————2小时到达
(1)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3、 请你当家。
双休日,小芳家来客人了,小芳帮妈妈去买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场信息。
XX市场水果价目表
品名 单价(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圆 8
芦柑 2
妈妈给我的钱刚好买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样买,正好把钱用完?
(1)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买一种:(略)
买两种:(略)
买三种:(略)
(4)小结:不管怎样买,都应该先求出一共带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其他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
二、操作体验
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
(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
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
(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头。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
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
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掌握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1、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2、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1)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读出来。
(2)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写出来。
(3)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后写在黑板上。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1)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2)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在纸上比较大小。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然后再加上第三个三位数进行比较。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1)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2)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2)教师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问答法
3、合作学习法
4、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数字0-1000。
2、学生能够准确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0-1000的读写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多加练习。另外,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容易出现进位、借位等错误,需要加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出示课件同学们阳光体育活动照片,并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哪项活动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学生讨论
通过图片展示、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师:在这六项活动中,现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项活动。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老师协助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3)分析数据
师:从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相同,但是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师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男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方便吗?
生:两张统计表,比较起来有些麻烦,要是在一张表上就好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将手中的两张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1)男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女生呢?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生配合调查班上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并完成单式统计表。
学生通过探讨,对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亲自制作复式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
通过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其优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单式统计表的完成中去。
老师提醒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每人限选一种”,避免干扰因素的产生。
选择男女分开统计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复式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中,分别按男、女生进行统计,利用两张但是统计表呈现数据。
首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两个独立的'统计表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探讨、操作等,逐步对两个但是统计表进行合并,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呈现合并好的复式统计表,并提问:“这个表包含那几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进行解读。尤其对分栏格(表头)进行详细讲解。
在复式统计表下提出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第38页第一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有序的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所传递的信息
2、第38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式统计
表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本课总结
3—5分钟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那么,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单式统计表,什么时候用复式统计表呢?
3、课后拓展:让学生统计四年级二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填空。(18分)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这样的3份是( )个 ,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一杯牛奶,喝了它的 ,还剩下( )。
3、正方形的边长是它的周长的( )。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4,分母是分子的2倍,这个分数是( )。
5、运动会从下午2:10分开始,开了1小时30分,到( )结束。
6、鸟儿冬天( )到南方去过冬。
7、长方形长是20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8、□÷8=6……( ),余数最大,余数是( ),被除数是( )。
9、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 )毫米。
10、2袋水泥重100千克,那么( )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11、填上适合的单位。
一角硬币的厚度是2( ) 课桌高7( )
一节火车厢可装货60( ) 小红身高135( )
汽车每小时行60( ) 旗杆高100( )
12、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13、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要20分钟,他要在7:45分到校,需( : )从家出发。
14、足球比赛15:30分开始,17:10结束,比赛经过了( )时( )分。
15、3时=( )分 7分=( )秒 480秒=( )分。
二、 真真假假:(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钩,错误的画叉)
1、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7。 ( )
2、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棋子,我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棋子。( )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死亡。( )
4、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7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
5、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于1。…………………………( )
三、精挑细选:[在( )内写上正确的.序号]
1、分针从3走到7,经过( )分。
① 25 ② 20 ③ 40
2、一根绳子长92米,第一次用去34米,第二次用去26米,现在绳子的长度比原来缩短了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①92-34-26 ②92-(34+26) ③34+26 ④34-26
3、地球( )绕着太阳转。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4、早晨人的影子( )在东西方向。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5、把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新长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和( )
①、不变 ②、增加了 ③、减少了
四、展示自我:
1、直接写出得数。
82-27= 62+25= 37+23= 180+20= 87-26=
56-46= 600-30= 130-50= 540+90= 80+640=
390-300= 46+64= 36÷9= 7×8= 63÷9=
3×6+5= 6+27+9= 24÷6-3= 64÷(16-8)=
9600-600= 8080-80= 8000-3000= 35÷5=
20xx×5= 44+8= 37-18= 1300-500=
4800÷4= 11×9 = 32÷8= 100-43=
5600+400= 800+200= 240×4= 15×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35-478= 800-37= 504+297= 489+378=
验算: 验算:
51÷8= 54÷7= 54÷6= 50÷9=
407×5= 739×6= 604×5= 312×6=
3、列式计算
比457多87的数是多少?
754比一个数多115,这个数是多少?
360减去一个数得505,减去的数是多少?
9个1005是多少?
4、操作题,量出下面图形各边长是多少毫米,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五、挑战自我。(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1、 建筑工地运来水泥6吨,用去2吨500千克,还剩多少吨多少千米?
2、 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铁丝长多少米?
3、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4、 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袋,下午比上午多卖56袋,这一天共卖大米多少袋?
5、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国 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 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 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⒈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探讨,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用一个标准的方格(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厘米方格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这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它们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给出条件,计算面积。
一、比较引入
出示课件:上海的秋天
师:秋天一到,上海的'许多树的树叶飘落了,今天我们数学课也来研究这树叶。
研究树叶的什么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师:先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摸一摸,指一指)
师:求这片树叶的面积,你们发现与上学期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不同?
(上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是规则的图形。有的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像长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过用方格数出来。这片树叶的周围是凹凸不平的。)
师:(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如何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师:这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每一个同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
(可以用厘米透明方格纸来计数……)
全班讨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师: 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课件演示: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纸),发现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先来数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办?
(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请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吧!(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纸:树叶图)
出示表格:
整格31个大于等于半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师: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2、师:每个小组中的树叶的面积又是多大?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把记录填表
整格个大于等于半格个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3、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树叶的面积,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三、练一练
1、 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张画有白玉兰花的平面纸
师:我们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学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汇报。
2、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校活动的吉祥物、学生出生时“脚印”、“手印”)
师:这里就有一张我校读书节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图,它有多大?
小组计数,汇报
3、师: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来计数。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如何?
检测练习:
板书:
树叶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方法:数格子先数整格,再数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7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1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