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

时间:2024-10-21 07:43:44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2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推出:

  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4、学生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第一个特点。v0=0,从而将上述运动当作为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最后l s内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根据运动时间,可算出第1 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 - l)s下落位移之差。

  解:(1)由,得落地时间s

  (2)第l s内的位移:m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 s内的位移为m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m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会推导,能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v-t图象的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v-t图象,寻找规律,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养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__。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学会用v-t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运动物体的v-t图象,本节课我们就从v-t图象入手,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新课教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v-t图象(课件展示),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生1:①中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假速直线运动。

  师:仔细观察②中物体速度增加的有规律吗?

  生:是均匀增加。如果取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是相同的。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画图操作,试一试。

  学生自己画图,动手操作

  教师用课件投影,进一步加以阐述。

  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的变化量△t之比△v/△t都是一样的,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投影出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uniformvariablerectilinearmotion)。

  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生:我知道了,在刚才图1中③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表示的就是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你所的对!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三条直线的交点表示什么?

  生1:是相遇!

  生2:不是相遇,交点的横、纵坐标都相等,应该表示在同一时刻,三者的速度相等。

  师:是的,在v-t图象中,交点仅表示他们的速度相等,并不表示相遇,同学们不要把v-t图象与x-t图象相混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39页“说一说”

  这条图线表示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的吗?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生:速度增加,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越来越大,说明△v/△t逐渐增大,即加速度增大,加速度不是恒量,那物体的运动就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

  师:没错。在不同的瞬时,物体的加速度不同,那我们怎么找某一点的瞬时加速度呢?

  学生纷纷讨论。

  生:是做切线吗?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做曲线上某点的切线,这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师:除了图像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从运动开始(这时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t=t-0,速度的变化量△v=v-v0,因为加速度a=△v/△t是一个恒量,所以a=△v/△t=v-v0/t-0

  解出速度v,得到v=v0+at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想一想,at在数值上等于什么?

  生: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再乘以t就是0—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生:at再加上vo就是t时刻的速度了。

  师:我们还可以从图象上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例题1

  (投影)汽车以40km/h的速度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量、待求量,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学生自主解题

  师:投影出示规范步骤

  解:初速度vo=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10s后的速度为

  v=v0+at

  =11m/s+0.6m/s2×10s

  =17m/s

  =62km/h

  例题2

  (投影)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和20s后的速度减为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题,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自己做的情况,投影出示典型的样例并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16m/sv20=22m/s

  师:这种做对吗?

  生:汽车在刹车,使减速运动,所以加速度应代负值,即a=﹣0.6m/s2。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4m/sv20=﹣2m/s

  师:这样做对吗?

  生:对,我也是这样做的

  师:v20=—2m/s中负号表示什么?

  生:负号表示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汽车刹车后会再朝反方向运动吗?

  生:哦,汽车刹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

  师:那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生:先计算出汽车经多长时间停下来。

  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样例。

  解:设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由速度公式v=vo+at,可知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t=v﹣v0/a=0﹣10/﹣0.6=16.7s。

  故刹车10s后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刹车20s时汽车早已停止运动,故v20=0

  师:通过这道题,我们大家知道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虽然踩了刹车,但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因此,汽车在运行时,要被限定速度,超过这一速度,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想一想:当发生交通事故时,__是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的?

  生:汽车刹车时会留下痕迹,__可以通过测量痕迹的长度,计算出司机刹车时的速度。以此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

  师:好极了。

  小结

  本节重点从图象和公式两个方面研究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决定于△v和△t的比值。

  2、公式中v、v0、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三、设计思想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趣味实验的新手段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通过分组实验,感受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小组讨论、验证、交流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感悟自由落体这一理想化模型的实质;成功解释生活中自由落体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变过去教师要学生学,而为学生自己“我要学、我想学、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课堂机智,适时地去引导,去启发,去控制,去答疑,去评价,这是符合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成功实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转换。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知道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解决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五、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实质。

  难点:(1)物体下落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的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置──问题链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七、课前准备──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钩码,牛顿管,抽气机,天平,自制课件。学生每四人一组:刻度尺,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小石头,羽毛,纸带,铁片、书签若干(长10厘米左右),纸片若干张、钢球(大小各一个)、面积相等的金属片和纸片等。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节的时候,大家有礼物送给老师,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天老师也有礼物回赠给大家,是有我亲笔签名的精美书签。

  (师生活动,请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谁能捏住书签就送给谁,由于书签比较短,少有学生能捏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捏不住书签?,它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密切相关。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我们来看,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石头和羽毛,很显然石头比羽毛先落地(教师演示)。

  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板书)

  (1)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利用面积相等的金属片和纸片,设计小实验,动手做一做,并对看到的现象进行说明。(学生的实验方案可能有:将纸片团成纸团,纸团、金属片同时释放;将纸片团成纸团,纸团、纸片同时释放;金属片、纸片呈竖直同时释放;纸片放在金属片上,释放等等。)

  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说说,小组成员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两物体落地的前后的次序,将其原因暂时搁置)

  (2)师生合作研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概念。

  学生的实验方法可能各种各样,为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明确概念。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并归纳总结。

  步骤①:先让金属片和一张等面积的薄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结果: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步骤②:把薄纸片揉成纸团再和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让同学用耳朵听声音,结果:只有一个声音,说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

  步骤③:把金属片和一张面积较大的薄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桌面。(观察结果: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师生结合实验探讨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生活中看到的物体下落有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

  提出问题: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再把牛顿管放气,重复实验,构成强烈的.对比。

  知识介绍:

  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自由落体运动下一个定义:

  1.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点评:此环节,让学生自己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体验中突破与原有认识的冲突,在教师引导下可以从以上实验中总结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的设想。另外,学生可能会提出关于下一环节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做出适当评价,并为下面作铺垫。

  教师:在认识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新的问题就产生了,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师:结合前面物体下落的现象,你觉得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2.实验探究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1)回味现象,进行猜想。

  让学生回忆上面实验现象,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变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

  (2)组内讨论验证

  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讨论主题:可以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用你们的实验方式操作、记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多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

  (1)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3.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板书)

  ⑴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⑵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⑶教师强调我们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1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10 m/s2。

  请学生看书本p46的表格,说说能得到的信息: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4.做一做(反馈应用巩固知识)

  教师:老师最近发明了一个仪器,能测出你到底是反应灵敏还是反应迟钝(开玩笑),只要你一捏我就能知道你的反应时间,(边在过道走,边为学生测量,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我把它叫做“反应时间测量尺”,你能知道我这把尺子的奥秘吗?

  学生:知道(很不服气)

  教师: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情况时,大脑能迅速作出反应。人从发现情况到作出反应采取行动所需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有些人反应时间对他们很重要,像运动员,战士,飞行员,司机等。你们也能做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吗?,同桌之间相互测一测彼此的反应时间,我们现在不是有一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吗!你完全可以用你自己制作的“反应时间测量尺”定一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也可以看一个人在一天是什么时候反应最快?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点评:通过、“做一做”进一步巩固了结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由落体运动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物理知识的生活化。据教学时间情况,不一定在课堂内完成,尤其“做一做”让学生在课外动手体验。)

  5.自我评价小结

  课堂小结:让学生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评价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来小结。

  九、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与做一做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设置──问题链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2.趣味实验虽简单,但对其的热情高涨出乎教学前的预料;自行制作的测定反映时间尺效果非常好;教学软件的使用也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3.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应该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三个环节,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习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7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1、对“动能”的初步认识

  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2)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现象:(1)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实验结果:

  (1)高度越大,滑块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滑块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滑块对外做功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归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方案2:被举高的锤子下落可将铁钉钉入木板中,高度越高,锤子越重具有的动能越大,钉铁钉得越深。

  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

  前边我们学过,当力对物体做功时会对应某种形式的能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什么原因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哪?

  (1)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

  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各力做功,及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

  (3)得出结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它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

  3、定量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1)就下列几种物理情境,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用多媒体展示:

  情境1: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情境2: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受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情境3: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F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8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1教学计划01-02

高一物理必修教案04-04

[优]高一物理必修教案10篇08-30

物理必修二教案03-19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04-09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1-20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03-06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10-18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