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1 10:27: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对数的理解和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学习2、3的加减运算,幼儿对“+”、、“=”有了初步的认知,简单了解了“加”、“减”的含义,喜欢在加减运算中挑战自我。本次活动在幼儿已理解“4的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送信”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玩玩、说说、摆摆中探索4的“加”和“减”,进一步理解“加”和“减”的含义并在生活中应用。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能熟练进行4的加减法运算。

  3.体验加减运算在“送信”游戏中的快乐应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对“送信”游戏有一定的经验。

  2.与活动内容相符的自制课件,“幼儿学习材料”——《身边的科学》,“幼儿学习材料”一操作材料⑥。

  【活动建议】

  1.师幼谈话导人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森林邮递员“小猴子”并提问:这是谁?.它在干些什么?

  2、创设“小猴子送信”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习4的加法并理解加法的含义。

  (1)创设“邮递员小猴给小熊送信”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2+2=4。分别出示大信件2封、小信件2封并提问:邮递员送来几封信?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探索加法算式2+2=4,说出“2”、“4”、“+”、“=”各表示什么意思。

  (2)创设“邮递员小猴给小鹿送包裹”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1+3=4。分别出示大包裹1个、小包裹3个并提问:邮递员送来几个包裹?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探索加法算式1+3=4,说出“1”、“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创设“邮递员小猴给小鸽子送明信片”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3+1=4。

  分别出示大明信片3张、小明信片1张并提问:邮递员送来几张明信片?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探索加法算式3+1=4,说出“3”、“1”、“4”、“+”、“=”各表示什么意思。

  3、结合“小动物收信”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习4的减法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1)创设“熊爸、熊妈拆信”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4-2=2。

  提问:小熊家拆开了几封信?还剩几封信没拆?引导幼儿探索减法算式4-2=2,说出“4”、“2”各表示什么意思。

  (2)创设“小鹿拆包裹”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4-1=3。

  提问:小鹿家拆开了几个包裹?还有几个没拆?引导幼儿探索减法算式4-1=3,说出“4”、“1”、“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创设“小鹤子收明信片”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了解4-3=1。

  提问:小鸽子收了几张明信片?还有几张没收?引导幼儿探索减法算式4-3=1,说出“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4、结合操作材料⑥,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4的加减法运算。

  引导幼儿摆出4的加减法算式。

  择问:你能用4的组合式摆出4的加减法算式吗?

  (2)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并讲述其含义。

  【活动延伸】

  请幼儿阅读《身边的科学》第31—32页,进一步巩固对4的加减运算的理解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学会仿编和解答4的加减应用题。

  2.使幼儿能根据实物自编4的加减应用题。

  活动准备:

  1.球4个(2个大,2个小),玩具汽车4架。

  2.编图卡片若干。

  教学流程:

 1.教师出示球,让幼儿编应用题。

  (1)编3的`加法应用题。教师出示1个大球,2个小球,请个别幼儿编题。强调加法提问要用“一共”。

  (2)再出示2个大气球,2个小气球编加法应用题。提醒幼儿最后一句是提一个问题问别人。

  (3)请幼儿用球编减法应用题。如果不对,请全班幼儿纠正。

  2.出示汽车,让幼儿编题,并学习解答。

  (1)引导幼儿根据汽车的种类、颜色等编加法或减法应用题。

  (2)幼儿互相编应用题,并请对方解答。指导幼儿正确运用加法或减法说出答案,教师纠正。

  (3)请两位幼儿示范编题和解答。

  3.幼儿看图编题。

  (1)指导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仿编一道应用题,提醒幼儿最后一句话要提出一个问题。

  (2)启发幼儿用一定的情景,完整、清楚地编题。

  (3)幼儿互相提问,解答,教师巡视纠正。

  (4)指导个别幼儿根据实物编题。

  活动结束:

  请幼儿回家后,出应用题考考爸爸妈妈,或请家长出题,幼儿解答。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法则上没有更多的新知识,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在新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另外,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加强练习。整个安排体现了以下特色:一是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二是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三是重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四是重视计算的整体知识结构。五是重视发展学生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能熟练地笔算和在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比较熟练地笔算和在1000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有的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充分,也有的学生迁移学习能力较强,已经能笔算1000以内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但对笔算的算理,尤其是连续退位的算理,大多数学生还不理解,更谈不上清楚准确地说出。所以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在笔算中能准确地依据算理进行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的算理。

  五、说教学过程:

  (1)从实际问题引入减法计算。

  这里以“美丽的云南”为题材,标出云南三个旅游城市的位置,在各个城市旁附有著名风景点的照片。昆明附的是石林,大理附的是大理三塔,丽江附的是玉龙雪山,并给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丽江的公路里程。下面以师生乘车旅游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从昆明出发到达了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用线段图表示出三城市之间的里程。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2)估算。教材仍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估算的'问题,提示了估算的方法。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针对517-348,讨论分别应该把517和348看做多少来进行估算。因为在加法例1的估算中,都是把加数看做最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的,对348,可能有学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会提出看做350,可以结合估算的结果进一步讨论看作哪个数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更接近?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练习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学生逐步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十位仍然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尝试再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围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讨论。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4)例2。

  例2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关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则。

【4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4的加减法》03-13

大班数学教案《9的加减法》4篇01-28

大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加减法4篇03-02

大班数学教案10的加减法01-13

大班数学教案《9的加减法》01-28

《3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03-28

大班8的加减法数学教案03-19

大班数学教案:8的加减法01-09

大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加减法03-02

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加减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