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

时间:2024-10-21 11:44: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经典(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经典(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2

  一、认识字词

  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

  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

  二、文中线索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导入……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二、认识字词

  正音:寂寥(liáo)嘈(có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3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4

  教学目标 :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导入 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 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

  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教学目标 篇四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04-26

(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06-18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优)08-02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设计06-08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设计优秀06-11

语文山中访友教案02-18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08-16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08-1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