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合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4和“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玩扑克牌,比大小
1、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3、5、7和4、6、8
问: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让学生现出,老师几次比赛都赢了。
2、质疑:为什么老是总能赢?
3、揭题:老师总能赢是因为用到了数学中的对策。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对策问题”,数学广角。
二、提出问题,研究策略
1、播放故事:田忌赛马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田忌赛马的策略却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田忌与齐王赛马的对策。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表格:(学生边回答,边填表)
第二次比赛,田纪是怎样赢齐王的?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你能根据故事情节边研究边填写这张表格吗?
齐王
田忌
获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第二场
中等马
第三场
下等马
学生汇报,交流:虽然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王的,但田纪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
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2)表格验证,介绍填表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者
齐王
上
中
下
田忌1
田忌2
田忌3
田忌4
田忌5
田忌6
田忌7
同学们,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以应对齐王的策略,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分小组找一找,把田忌对齐王的所有策略找出来。
师:怎样找,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搭配知识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田忌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
(4)汇报交流,验证田忌赛马的最优策略的唯一性
填了这张表格,你发现齐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赢了几次?田忌只有怎样出马才能赢?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出田忌可以有6种赛马策略,但获胜的策略只有一个。在此你想对田忌
说什么呢?希望自己怎么样呢?
三、巩固应用。
1、想自己当一回田忌吗?机会来了。
这是一场拍球比赛,三局两胜.请看参加比赛队员的双方资料:
对方1分钟拍球个数:1号20个2号403号60
我方1分钟拍球个数:1号10个2号303号50
问:我方队员怎样对阵才能赢?
2、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数九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保数,为了确保胜利,你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应该怎样报?
3、课前玩扑克游戏老师获胜得策略你知道了吗?再体验一次。
4、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
老师也在媒体上找到一些运用“田忌赛马”策略的信息。课件出示:
(1)自主品牌巧演“田忌赛马”
从20xx年底开始,在中国车市,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巧妙导演着与合资品牌的“田忌赛马”。
(2)(财经评论)田忌赛马与招商引资
一位镇长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不与强者争一时的长短,而是依据自己的实际,错开优势,以长击短,因此取胜。联想到招商引资,如果也能注意扬长避短,制造“错位”优势,可能还是打破僵局、走向成功的一个高招。
(3)......就拿昨晚男团比赛来说吧,身为国家队绝对主力的林丹出任的是解放军队的第2单打,而湖南队则把实力最强的鲍春来放到了第3单打。这样排兵布阵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确保己队拿下这绝对的一分,这样的战术又被人称为羽毛球场上的“田忌赛马”。
(4)超女比赛快讯:两队商量谁先出场商量“田忌赛马”策略
四课堂小结:
面对一次机会,一场竞技,我们光水平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己知彼,凡是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有些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可以用一些数学策略来解决的,关键是要有善于运用策略的意识。希望“策略”意识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P4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0=20+15
a+b=b+a (黑板板书)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
(3+2)+5=3+(2+5)
(19+12)+38=19+(12+38)整十
(a+b)+c=a+(b+c)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
=50+7+40+9
=50+40+7+9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90+16
=106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2、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 + 0 = 0 + 82
47 +(30 + 8)=(47 + 30)+ 8
(87 + 68)+ 32 = 84 +(68 + 32)
75 +(48 + 25)=(75 + 25)+ 48
3、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38+76+24 (88+45)+12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能学会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直接写得数。
25×5= 35×4= 45×5= 15×3=
26×5= 36×4= 46×5= 16×7=
2.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31 46 52 63 87 21
3.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2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应该怎样列式呢?怎样笔算呢?
二、自主探究
1.试算:240÷26。
240÷26怎样笔算?
(3)笔算出这道题,并且验算。
240÷26
2.练一练:笔算下面各题。
96÷16= 200÷25= 104÷26=
三、课堂达标
1.下面各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
449÷81( ) 420÷43( ) 576÷72( )
291÷58( ) 536÷79( ) 355÷67( )
2. 。
(1)394÷65,在试商时把65看作70,得到的商容易( )。
A.大 B.小 C.无法确定
(2)45除( )的商是6,余数是20。
A .906 B. 290 C.270
(3)除数是24或26,可以把除数看作( )来试商更简便。
A.23 B.27 C.25
3.笔算并验算。
156÷26= 87÷16= 120÷24=
4.解决问题。
“3.12”是植树节,学校里买来240棵树苗,每26棵栽一行,可以栽满多少行?还剩多少棵?
4.6.9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用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优化的实用性。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中的情境学生都很熟悉,也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选用优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类似于教材中的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对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能从多样化的方案中,选出最
满意的方案,实现方法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5分钟)
1、玩扑克牌,比大小。(出示PPT)
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3、5、7和4、6、8问: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让学生先出,老师几次比赛都赢了。
2、质疑:为什么老师总能赢?(此时渗透"三局两胜制")
3、揭题:老师总能赢是因为用到了数学中的对策。今天就来学
习有关"对策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策略)
设计意图:用玩牌游戏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学习材料。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1、播放故事。(视频播放故事)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请带着下面的问题听故事。
1)共进行了几次比赛?分别是谁赢?
2)第二次比赛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为什么要用自己最弱的马对齐王最强的马?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整理信息。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书上106页的第一个表中补充完整。(同时课件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负
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
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
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抽小组展示汇报结果。
师提示:怎样找,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呢?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搭配知识来解决问题。
(4)出示课件中的答案。
(5)总结对策。
师:填了这张表格(出示课件),你发现齐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赢了几次?
生: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师展示这种策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有序排列、列举填表、相互对照,从而找到获胜的策略。
3、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师:在第二次比赛中,强一些的齐王意外的输给了田忌,很不服气,要求第三次比赛。(请两名同学上台扮演齐王和田忌进行比赛,并结合比赛的思想:如何使自己胜?)
师:但这种"最优策略"能顺利实施并取得"以弱胜强"的结局需要满足什么前提条件?
此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生回答。
(1、是齐王先出,且知晓他的应对策略。2、是做到知己知彼,全盘考虑,从而整体取胜。)
(2)师小结: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都一一找出来,然后从中找到最好的策略,这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同时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再次有意识的强化了"让对方先出"的策略意识。
4、此时你想对田忌说什么呢?
三、巩固新知(8分钟)
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2、完成106页的"做一做"(出示课件)
4、完成练习二十的第三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实施"最优策略"的基本条件。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分钟)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初步感知策略的好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探索"最佳对策"的思索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在交流、展示后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真正发挥"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需要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在练习的设计上偏重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情景,提高了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
能力。
3、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2)136×50=50×136()
(3)2×2=2+2()
(4)★+▲=▲+●()
(5)v×t=v×t()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34+78+66=34+()+(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根据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这一个小时内,参观三个场馆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台湾馆:358人;香港馆:537人;澳门馆:442人。
板书6个算式。
这些算式,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2)算一算,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认、读、写几分之一。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表达自己大致的想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学情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生活中遇到的和看到的是本堂课的学习基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4个圆片,12根小棒。
预习设计:
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
其中分母表示( ),分子表示( )。
2、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
(1)用○表示分一分,填一填。
(2)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1。集体校对预习作业1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0分钟)
1.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分一分。
(2) 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组交流想法。
2.出示图(一盘4个桃)
(1)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自己分一分。
(2)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交流想法。
3.小结:分母表示一共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边填边思考
2.专项题
想想做做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长组织交流答案,小组长及时搜集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信息准备集体交流。
3.整合题
想想做做第3、4题。
集体交流想想做做第3题。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想想做做第4题。动手摆一摆,拿一拿,说说自己取出的是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创设情境:出示一组角。
2、问题:你认识这几个角吗?
预设:锐角、钝角、直角。
3、追问:你怎样判断是锐角、直角、钝角的?
预设:直角=90度、锐角<90度、钝角>90度。
4、问题:你们是拿直角当作标准,比它小的角就是锐角,比它大的角就是钝角。我这有一副三角尺,这上面有直角吗?谁来量一量,看看直角是不是90度?(板书:1直角=90°)
5、要求: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6、谈话:看来角只有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
预设:还有平角和周角。
7、追问:平角和周角?平角和周角什么样?谁能给大家画一画?(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8、问题:像一条线,它们真的是角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并研究一下平角和周角。
二、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平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平角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动手画一画平角吗?
2、学生展示所画的平角。
3、针对预设①追问:这个是不是角呢?你是用什么方式判断角的?
4、 小结: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一个角必须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
5、追问: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边吗?
(二)在动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我们刚刚认识了平角,平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折扇动态演示平角形成过程)
2、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预设:平角是一条边旋转到与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后产生的。
3、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平角。(教师板书平角的画法)
4、问题:平角的角到底在哪里?教师同时画出角的符号。
5、问题:以往认识的角似乎都是尖尖的,那平角还是角吗?为什么?
6、问题:观察平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平角可以由两个直角组成。
7、追问:平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平角=180°)
三、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周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周角
1、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周角,请你想象一下周角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2、学生展示所画的周角。
3、问题:怎么只看到一条边呢?这还是角吗?
预设:因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最后两射线重合在一起了。
4、追问:你能给我们指一指这两条边吗?
学生上台指一指
(二)在动态中认识周角
1、 导语:让我们再来借助折扇感受一下周角形成的过程。
(折扇动态演示周角形成的过程)
2、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角的`画法,你能借鉴画平角的方法画一画周角吗?
3、学生画周角。
4、追问:周角的角在哪里?
5、追问:周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周角=360°)
四、探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一)自主探究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1、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到了五种角之间的关系,还有疑问吗?预设: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2、小组讨论: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3、 小结:平角和周角并不是钝角,它们各自单独分为一类。
4、问题:刚上课时我们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严谨吗?
应该怎么改一改呢?
预设:90°<钝角<180°
5、用“>”“<”表示它们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五、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的名称。
2、哪些角是钝角,哪些角是锐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
【教学目标】: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
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
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
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
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
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
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多摆几次,验证一下。
2.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3.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
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
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
4.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组内互相检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1升=1000毫升
四、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07-01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必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