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10-23 15:47:15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

  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

  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

  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

  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

  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

  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

  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

  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

  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

  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

  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

  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

  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

  (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

  (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

  (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

  (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

  (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2)136×50=50×136()

  (3)2×2=2+2()

  (4)★+▲=▲+●()

  (5)v×t=v×t()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34+78+66=34+()+(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根据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这一个小时内,参观三个场馆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台湾馆:358人;香港馆:537人;澳门馆:442人。

  板书6个算式。

  这些算式,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2)算一算,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1.烙饼问题。

  2.沏茶问题。

  3. “田忌赛马”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三、具体内容

  主要变化:1.删去“排队问题”;2.优化了对方法的引导(无论是流程图、图示还是图表不仅展现了操作、探究、思考的过程,而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或路径。)3.增加了练习题。

  1. 例1:沏茶问题。

  例1沏茶,其中“合理”、“省时”是优化沏茶各程序的思考角度既突出优化的思考方向,又做到省时、合理的安排沏茶的各个环节

  沏茶问题的关键是“同时可干的事情”有哪些,应该在流程图上标出来,就能达到优化。

  2. 例2:烙饼问题。

  教材以提问的方式,体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要点。如,增加了“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要用6分钟”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烙1张饼用6分钟是因为烙正反面时,锅都空出了1个位置,只要每次锅都放两张饼,别空着打下伏笔。二是增加了烙3张饼,合理烙法的图示。三是安排了烙2、3、4、5、6……的表格。从而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每次都烙两个面,也就是不让锅闲着。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还制作了生动的课件,放在教参的光盘里了。

  例1、例2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同一时间内能做的事综合起来统筹安排,就能节约时间了。

  3. 例3:“田忌赛马”问题。

  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策论的思想。

  教材首先借助表格,引导探究方向。例题起始就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强化引导本课探究任务的主体方向,即看待、分析这一历史故事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然后细化表格,提供思维支撑。第二个表格用来呈现田忌一方的应对策略集,一是易于学生总结方法对比结果;二是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创设情境:出示一组角。

  2、问题:你认识这几个角吗?

  预设:锐角、钝角、直角。

  3、追问:你怎样判断是锐角、直角、钝角的?

  预设:直角=90度、锐角<90度、钝角>90度。

  4、问题:你们是拿直角当作标准,比它小的角就是锐角,比它大的角就是钝角。我这有一副三角尺,这上面有直角吗?谁来量一量,看看直角是不是90度?(板书:1直角=90°)

  5、要求: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6、谈话:看来角只有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

  预设:还有平角和周角。

  7、追问:平角和周角?平角和周角什么样?谁能给大家画一画?(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8、问题:像一条线,它们真的是角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并研究一下平角和周角。

  二、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平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平角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动手画一画平角吗?

  2、学生展示所画的平角。

  3、针对预设①追问:这个是不是角呢?你是用什么方式判断角的?

  4、 小结: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一个角必须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

  5、追问: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边吗?

  (二)在动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我们刚刚认识了平角,平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折扇动态演示平角形成过程)

  2、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预设:平角是一条边旋转到与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后产生的。

  3、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平角。(教师板书平角的画法)

  4、问题:平角的角到底在哪里?教师同时画出角的符号。

  5、问题:以往认识的角似乎都是尖尖的,那平角还是角吗?为什么?

  6、问题:观察平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平角可以由两个直角组成。

  7、追问:平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平角=180°)

  三、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周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周角

  1、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周角,请你想象一下周角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2、学生展示所画的周角。

  3、问题:怎么只看到一条边呢?这还是角吗?

  预设:因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最后两射线重合在一起了。

  4、追问:你能给我们指一指这两条边吗?

  学生上台指一指

  (二)在动态中认识周角

  1、 导语:让我们再来借助折扇感受一下周角形成的过程。

  (折扇动态演示周角形成的过程)

  2、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角的画法,你能借鉴画平角的方法画一画周角吗?

  3、学生画周角。

  4、追问:周角的角在哪里?

  5、追问:周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周角=360°)

  四、探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一)自主探究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1、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到了五种角之间的关系,还有疑问吗?预设: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2、小组讨论: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3、 小结:平角和周角并不是钝角,它们各自单独分为一类。

  4、问题:刚上课时我们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严谨吗?

  应该怎么改一改呢?

  预设:90°<钝角<180°

  5、用“>”“<”表示它们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五、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的名称。

  2、哪些角是钝角,哪些角是锐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2、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3、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的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出示口算题

  360÷4 240÷6 200÷40 450÷90

  360÷40 240÷60 200÷80 490÷70

  学生口算。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复习笔算

  1、练习四第9题。

  256÷32 140÷18

  256÷34 108÷18

  (1)指名读题,计算

  (2)同桌之间交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什么情况下要把初商调大,什么情况下要把初商调小。

  (3)指名汇报。

  2、练习四第10题。

  (1)独立计算并验算,先完成的将算式抄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练习四第11题。

  (1)先算一算,再说一说每题是怎样试商、调商的。

  (2)小结。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12题。

  (1)指名学生读题,列式。

  (2)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3题。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5)全班交流并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出发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快

  师:老师发现刚才不少同学都计算 的特别快,你们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如果用加法计算出结果,要怎么列式?说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都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必须要有几个相同的加数,我们才能够用乘法来计算。

  出示:7+7+7+7+7=?

  10+10+10+11+11=?

  78+78+78+……+78=7878

  观察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题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得到的。

  每一题都能改编成一道乘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计算更加简便。

  学生改写算式:3×4 =12

  6 ×6=36

  78×101=7878

  小结:所以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号的左右两边我们称为因数,结果我们称为积。

  二、探究阶段

  1、理解除法的定义

  出示:除法也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面积,如何来计算它的宽?

  列式:

  b =S÷a a =S÷b

  =18÷6 =18÷3

  =3 =6

  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一组乘除法算式:

  板:

  6×3=18

  18÷3=6

  18÷6=3

  根据前面乘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 板书:

  9×7=63 63÷9=7

  63÷7=9

  5×3=15 15÷5=3

  15÷3=5

  8×2=16 16÷8=2

  16÷2=8

  什么是除法:

  板: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乘除法关系:

  师:到底乘除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积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2个因数分别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

  师: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三、求解乘除法中的未知数

  1、因数的求法:

  出示:

  12×11=132

  12=132÷11

  11=132÷12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5×T=200 R×392=392

  完成课本P5练习题(课堂练习本)

  求未知数x

  x ×23=276 72×x=360

  25×x=5025 x×17=3519

  2、被除数、除数的求法:

  出示:

  273÷13=21

  273=21×13

  13=273÷21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x÷42=42 144÷S=12

  完成课本练习P5

  求未知数x

  x÷9=18 735÷x=7

  1632÷x=8 x÷73=37

  3、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面积计算、统计、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

  3、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扩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简单数列求和的方法,会运用和实施淘汰赛和单循环赛等赛制,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面积计算、统计、等。

  教学重点: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秋季运动会快开始了,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看大家都在干些什么?

  二、新授

  出示例图一:说说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找出铺地毯的面积。找出铺地毯面积需要的相关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计算。

  方法一:90×30+100×90+(40+20—30)×90+100×90+90×40=37800(平方厘米)

  方法二:(40+100+20+100+30+100+30)×90=37800(平方厘米)

  三、根据上课情况小结。

  四、作业

  还有的同学在安排各班学生观看的位置,请你们搜集一下,四年级学生喜欢哪些项目的比赛,把结果制成统计表交上来,以便安排座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参与秋季运动会的相关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方向与位置、大数目估算等。

  教学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正在进行,让我们去看一看。

  二、新授

  (一)出示例图二:图中都有哪些人?

  1.看台上的观众这么多,大概有多少人呢?可根据学生服装颜色的不同,划分三个区域,先估算一个区域5×10=50 50×3=150

  2.滑轮队有多少人?补充简单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1+2+3+?+n=n×(n+1)÷2补充滑轮队的人数。计算。

  3.根据鲜花队图和提示,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二)出示参加乒乓球赛的

  4个球队。

  介绍淘汰赛和单循环赛赛制。

  两种赛制各需赛几场?

  那么8各队呢?

  高效能学习的十大学习方法

  方法一:目标激励法成就天才的必备素质就是远大志向,明确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战胜各科学习困难,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日常学习中勤奋苦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面对学习中上的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并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理想彼岸。

  方法二:统筹计划学习法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成功有效的学习也必须制定好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所谓统筹计划学习法,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订学习步骤的一种学习方法。统筹计划学习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只有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同时计划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并根据执行情况,适当及时调整。

  方法三:兴趣引导法使学习兴趣化,是获取成功的特别重要的法则。有的同学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是却对学习没有兴趣。凡是这种情况,学习效率都差得很,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不高。所以,千万不要只知道积极地去学,光顾着学,傻学,而要想办法培养自己的兴趣。只有将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习兴趣之后,你才有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飞跃。

  方法四:高效率学习法作为学生,谁能够高效地管理时间,科学地利用时间,抓住时间的脉搏,谁就能创造学业的成功,成就人生的辉煌。爱时间就是爱生命,爱生命的每一部分。谁把握住时间,谁就拥有一切。时间就是生命。“一个人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失。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现在是你们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吸取知识最有效率的时期,你们应善于管理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使生命失去原本的灿烂光彩。

  方法五:刨根质疑学习法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无疑—有疑—解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须善思,思后存疑,疑后问,问后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培养“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又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向同学请教。积极参加各种有关学习的交谈、讨论、学习兴趣小组,创设一个与别人交流的良好平台,合作解决问题。

  方法六:笔记学习法笔墨学习法又称笔记法,是利用记笔记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的读书、听课、复习的时候,对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材料、知识点、问题迅速及时地标记出来,记下来,然后整理成笔记,这对于巩固知识,积累材料,提高学习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法七:全面预习法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没有预习的功课一定不会好。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课堂学习,必须牢牢抓住课前预习这个关键环节。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即准备。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要大体了解书本内容,思考重点,发现难点,注意方法,增强预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方法八:高效听课法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几乎接受和继承了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知识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由此可见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学习。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45分钟,高效学习,对提高学习质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专家认为,要想听好一节课,课前必须从身心、知识、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时力求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专心致志,勤于思考,思维与老师合拍。同时,上课时勇于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有机会多动手、多实践,做好笔记,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把课堂变成自己学习的主战场。方法九:作业练习法做作业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在做作业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求,循序渐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做好作业的八种良好习惯:

  1、先复习后作业。作业前先把相关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全部问题后再去做作业,这样一来作业才能做得既快又正确。

  2、先认真审题。要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不做题。

  3、细心做题。只有平时做题认真细致,准确规范,考试时才能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4、独立完成作业。所谓“独立”,就是亲自动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和自己完成。

  5、认真检查作业。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后,一定要作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

  6、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

  7、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

  8、及时完成作业。养成当日事,当日了的习惯。方法十:高效复习法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和听课、作业一样,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遗忘规律,遗忘在识记后便迅速开始,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对知识及时复习。复习要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及时系统有步骤地复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事半功倍。

  怎样复习效率才高呢?有人总结出五个要点:

  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先回忆,后看书,增强复习效果。

  4、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

  5、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

  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

  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的总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十八6、7、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及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通过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过直线外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教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平行,其中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怎样的.相交才是垂直?

  学生: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板书:相交成直角)

  教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范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学生比对是否和老师画法相同。

  教师:当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交点叫什么?

  学生:垂足。

  教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标明垂足,同时要求学生也在所画的图形中标明垂足。

  教师:那什么又是平行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板书:永不相交)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优秀作品。

  以上环节完成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数学书98页6题。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到台上视频展示台上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2.数学书98页7题。

  同桌交流后,上台在视频展示台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3.数学书98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视频展示台或上汇报展示,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数学书98页9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最后展示互相垂直的线。

  2.数学书98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展示: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铺小正方形这种测量方法的回忆,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密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产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渴求。

  二、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一)活动一: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1、估计大纸板的面积。

  2、请学生用摆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方法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3、活动,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密铺的方法。

  (2)间隔摆的方法。

  (3)展示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的方法。

  点拨: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小正方形的个数怎样求呢?

  5、请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测量操场、游泳池的面积,用这样的方法测量好吗?为什么?

  揭题:这样会非常麻烦而且有时无法操作,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更简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是不够铺满纸板的,这就迫使学生采用只摆一行、一列,然后用乘法计算出总面积。明确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为下面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二)活动二: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任意取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在桌面上任摆长方形,并在小组中记录数据。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

  追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发现所摆成的长方形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3、总结公式:长方形面积=长X宽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通过求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明确通过每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行,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便是多少。

  (三)活动三:估计长方形面积

  1、请学生估计手中长方形面积。

  2、测量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请学生说说面积是多少。

  追问:看到长9厘米能想到什么?看到宽6厘米想到什么?

  引导想象每行摆9个,摆6行。(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发展学生的二维空间观念,也再次得出了用每行个数乘行数得到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个数,继而计算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深化理解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宽的关系。

  三、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1、出示两个长方形,已知长7cm、宽4cm和长为8cm、宽为5cm计算它的面积。

  2、出示边长为5cm的正方形,请学生计算面积。

  引导:其实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相等,都叫做边长)

  指名回答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所以不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

  四、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运动会的宣传板长2米,宽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点拨: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审题时要看清单位,在计算前要将单位先统一)

  设计意图: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由于单位的不同会有部分学生出错,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引导学生关注单位、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2、课件出示:正方形宣传板四周彩带长2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3.设计宣传板,有一块面积为36平方分米的宣传板,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三道题的计算,夯实对于公式的应用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用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比如求体育场地面积、给长方形桌子选配桌布,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也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第八册第25页--28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着,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几种角

  一、回顾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一组角 问:同学们,这些图形都是什么?(角)对,这是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的角,那哪位同学还记得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一个顶点、两条边) 2.你能给这些角分一分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在很多地方都有角。

  老师到繁忙的工地拍摄了一些画面。(工地上,几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3: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2.师:铲斗臂在工作中形成了什么样的角?我们用手指一指吧! 找一个学生上台指,如果学生只是指角的顶点则应该予以纠正。要指出一个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教师同时利用动作语言说明)。

  3.小组活动:利用手中的活动角,摆出各种角。(师提示:注意让一条边不动,转动另一条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07-01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必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