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初步学会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试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并掌握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方法: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的上面。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132÷31=
(1)学生计算
(2)核对计算结果
132÷31=4……8
(2)132÷11怎样计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尝试解决,你们可以选择桌上的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算一算,写出横式表示分的过程,也可以选择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
教师给出思考提示:
思考提示:(横式)
① 132根小棒,你准备拿几捆几根?
②准备怎么分?
思考提示:(竖式)
①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②商的第一位是几,应写在哪一位上面?为什么?
③商是多少?
(学生试做时,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了解情况。)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的能力]
(3)学生汇报:
(横式)(让学生实物投影演示)
132根,我们拿13捆2根小棒,把132支铅笔平均分成11份,第一步,先拿出11捆,每人一捆,也就是10支,算式是110÷11=10
第二步,分掉了110支,还剩22支,再继续分,将剩下的22支平均分成11份,每人分到2支,算式是22÷11=2
10+2=12,也就是(所以)132÷11=12。
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竖式)132÷11=12
核对计算过程并叙述计算过程:
先用11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13,13里面有1个11,商的十位上写1,1×11=11,13-11=2,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22除以11,商的个位上写2,2×11=22,正好分完。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注意提问:①在竖式中,②横式与竖式的比较,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通过学生的汇报和交流,加深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同时也培养学生倾听伙伴见解的好习惯。]
2、比较“132÷11”与“132÷31”的区别?
(商是两位数,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写在十位上。)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同样是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算式,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掌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除多位数。(出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
300÷20 300÷25 300÷12 300÷37
(1)不计算,先说说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2)计算
(3)核对答案
(4)比较这4题的区别:
小结:我们可以比较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的大小来确定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通过前3小题新知识的模仿练习与第4小题的练习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2、改错:
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也可用在计算前先确定一下商的最高位与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验。
3、竖式计算,并验算
528÷22 514÷24 600÷25
(1)竖式计算,并验算
(2)核对计算结果
(复习验算方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4、学生尝试:3648÷27=
1)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商是几位数?
2)列竖式计算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运算法则后,尝试解决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计算。]
检测练习:528÷22 528÷62列竖式计算并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
(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出示课题:集合)
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
(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
(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4)反馈:9+8-3=14(人)
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
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
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统计出共有多少种水果。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1)如何把两项都会的很清楚地看出来(连线),填在什么地方?
(2)解答问题。
(3)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3、练习二十三第3题。
(1)尝试完成。
(2)组内交流。
(3)教师适当点拨。
(4)全班交流。
4、练习二十三第4题。
(1)适当点拨如何根据所提问题,从三组条件信息中选取合适的信息画集合圈。
(2)然后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
5、练习二十三第5、6题。
(1)注意提示学生根据数形对应性填写。
(2)尝试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3)反馈,注意算理要清楚。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渗透集合思想。在开课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碰撞擦出火花。通过统计、连线引入到集合圈的出现,突显有层次的教学;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解题方法。化解“重复部分”如何理解的难点,体现有价值的研究和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情境”。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
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书“3/4>1/4”)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组分数确实能比大小。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73页的中间图,比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比较。
师:肯定。1/6<2/6;3/6>4/6。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课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师:1/2和1/4哪个大?猜一猜!(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师:让我们求助一下电脑老师,看看谁说得对。(演示课件,出示分数1/2和1/4对应的图)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有意识地请猜错的学生先说,引导学生说出看图比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通常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大,所对应的分数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使所有学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1.第74页”练一练“第1题。
﹙1﹚演示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涂色部分闪烁。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理由。
2.第74页”练一练“第3题。
﹙1﹚演示课件,闪烁3/8和7/8再出示格子图,再闪烁1/4和1/8。
﹙2﹚再出示圆形。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在”做数学“。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先涂色再比大小。难道比大小只有这种方法吗?别急……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题。
师: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颜色。
老师巡视时,注意看学生做题情况,如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涂色进行比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和”分子相同时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两个圆(没有平均分﹚和分数1/2、1/8。
师:难度增加了,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快!
师: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逻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上,在横向地先后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之后,再纵向地比较两类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得以形成归纳性思维,从而顺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其中的规律。
﹙五﹚游戏:拿小棒。
演示课件,出示10根小棒。
师: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
师: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演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今天复习什么内容?(运算律)什么是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
2、出示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各运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5+26=2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3×56=56○□,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122+(78+45)=(□+□)+4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7×25×4=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5×67+45×33=(□+□)○4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忆各运算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减法性质:a-b-c = a-(b+c )
除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补缺,强化知识点。
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
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125×(80+8)
(2)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时容易出错。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3、基本训练。
当个小法官: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
② 101×46-46=100×46。()
③ 134×8=125+9×8。()
④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识整理过程,构建知识联系。
1、如果将这五个运算律的知识来理一理,分分类?你会怎么处理呢?(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再汇报)
在“乘法分配律”时,设问:乘法分配的表达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觉得分在哪一类合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
2、刚才从运算方法上分成了两类,你能横向再看看、再理理吗?引导学生再从规律特点上继续思考。(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观察数、符号、式子的特点,理解相关运算律的特点。
3、通过刚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会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吗)
四、综合训练。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
2、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问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列出算式:2/8+3/8=
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会2/8+3/8=5/16。
5.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类、观察、验证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难点:发现长方形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教学准备:火柴棒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和面积,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媒体出示图形1)
师:大家看,这个长方形是由几根火柴棒围成的?(出示一根火柴棒)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把这根火柴棒看作1厘米,同学们手中的火柴棒我们也把它看作1厘米。
师: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10cm)面积呢?(6c㎡)
你是怎么想的?(出示网格图)(6c㎡)
2、(出示图形2)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0cm2)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网格图)
3、师:刚才这些图形都是用火柴棒围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也用它来围一围图形呢?下面请大家两人合作,用12根火柴棒来围出各种封闭图形,围出一种就在表1上记录好有关的数据。看看你能围出几种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
(表1)
周长面积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在黑板上拼图形)(分左右,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左边,其余放在右边),请学生说说所拼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师:大家看,这些图形都是用12根火柴棒围成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能发现什么秘密吗?
小结:
发现1:周长相等,面积有大有小。
2、师:我们再来看左边,在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用同样数量的火柴棒围成的图形,面积是否有大小?它们的大小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示课题:(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14根火柴棒来围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围一个就在表2上记录它的相关数据。看看你能围几个。(两人合作)
(表2)
长宽周长面积
全班交流(请学生上来围),说说面积是多少。
师: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表中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吗?
同样的周长,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大呢?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宽逐次增加1,长逐次减少1)
发现2:周长相等时,长、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请学生再观察黑板上的图,图形越窄,面积越小。
三、操作验证
师:用14根小棒围出的图形有这样的特点,那么再多些小棒围出的图形是不是也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图形呢?
请学生用16根小棒操作验证,在表3上做好记录。
(表3)
长宽周长面积
(学生交流)
发现3:周长相等时,长、宽相等,正方形面积最大。
四、实践应用
1、用24米的木栅栏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围成什么图形?为什么?)
2、用24米的木栅栏利用两面墙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利用两面墙是什么意思?)
3、用24米的木栅栏利用一面墙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六、检测目标练习:
(1)一根长24厘米的铜丝,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一个长方形客厅宽5米,长8米,现在铺边长是5分米地砖,至少需要买地砖多少块?
七、板书设计:
谁围成的面积最大
周长相等,面积有大有小。
周长相等时,长、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周长相等时,长、宽相等,正方形面积最大。
八、教学效果反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
二、操作体验
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
(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
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
(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头。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
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
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用乘法口诀口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用竖式笔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学习验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渗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看课件:
①淘气每页放2张邮票,他一共装了80张;
②奇思每页放3张邮票,他一共装了300张;
③笑笑每页放5张邮票,有285张邮票。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①80÷2=②300÷3=③285÷5=
师:80÷2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后面两道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你们有信心学好吗?那老师就要看看,今天谁的表现最好!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笔算。
师:笑笑着急了,问你们:小朋友,我们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285÷5这里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先来估算下。
生:285张看成300张大约要用60页,所以要比60页少。
生:200张要用40贡,所以285张需要的页数要比40页多。师:笑笑不满意了,他说:我需要准确的结果,不能大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列竖式笔算。285÷5
师:你们愿意自己先试试独立完成吗?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做看。谁愿意大胆试一试呢?
师: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吗?你们的结果对吗?
师:小眼睛看过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做小老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好吗?
全班交流。(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5除几?2个百除以5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8个十除以5,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师:老师也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小朋友,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商5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师:余下的3怎么办?它表示什么?
生:3个十。
师:5表示什么?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个一。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8除以5,等于5,5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个十乘除数5等于25个十,写在28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8个十减去25个十等于3个十,3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3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5放下来,和余数3个十合起来是35个一。
⑦除。用5除35,等于7。
三、强化方法,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其实我们小朋友这节课也收获了好多,是吧?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们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7-07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1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