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学具:长方体模型、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发现
先算一算下列图形的体积,再读一读,想一想。(单位:d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sh
三、小结
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和验证的方法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推导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体积是()立方米。
① 4 ② 6 ③ 8
(2)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长、宽、高的长度()
①一定相等②一定不相等③不一定相等
2、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1、2、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m,横截面的面积是0.06m2。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一只青蛙(2)只眼,一只青蛙(4)条腿。
请问:这只青蛙的体积有多大?
2×1×(1.3—1.1)=0.4(立方分米)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 × h
﹦sh
作业设计
1、教材第43页”练一练“的第4、5、6、7、8题。
2、长方体的长为6分米,宽为5分米,高为20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同学们联系原有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并验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练习:在一节手工课上,同学们用同样大小的纸张折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小明用这张纸的1/2折了一只小船;小红用这张纸的1/4折了一只小鸟;小李用这张纸的1/5折了一架小风车;小张用这张纸的2/5折了一架小飞机。
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吗?请说出你的算式?
提问:生说出算式后师课件出示。
追问: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有哪些?
引入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相加的两个分母分数不同又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师: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1/2+1/4
追问这道计算题与复习题的口算题有什么不同?
师指出:因为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我们就称为异分母分数加法。
(2)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并尝试解答。
(3)学生展示。
(4)师展示小课件。
(5)师:如果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6)学生同桌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教学“试一试”。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
(2)练习一。
(3)数学小诊所。
四、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五、师生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知识巧记:
异母分数相加减,通分环节是关键。
变成分母相同数,再来计算真简便。
分子加减来计算,最简分数是答案。
特殊情况还要看,分子是“1”有巧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课标要求: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找出新知的生长点,这正是我们将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更加贴近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理解算理,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
(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感受分母转化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感受、明晰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
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学习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这是(一个橙子),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是(六个橙子),那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盘橙子);那有很多橙子,数也数不清,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堆橙子)。
小小的“1”可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与“1”有着密切的联系。那现在我想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呢?(1/4)你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学生回答)那现在每人分得的数量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计算的时候结果往往得不到整数,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分数。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
2、掌握单位“1”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三、引导自学,探究成果:
1、师:同学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老师就把课堂还给大家,希望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来发现宝贵的知识财富。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纲,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学提纲的习题,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3、师:从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情况来看,大家一定讨论出了结果,现在就请小组同学来进行汇报。
组1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1、分数的产生(教材第45页):
想一想: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述的。
试一试: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块;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个。
同学们,他填的对吗?(预设:对)你了解了分数是如何产生的了吗?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个不是整数的数的结果了吗?(预设:会)那老师要考考大家,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1/5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1/8块)。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很强,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组2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2、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46页):想一想:先感知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1/4是多少,如下图:
试一试: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了?(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我们刚把哪些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了?(六个橙子和八个面包)。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单位“1”的概念: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在生活中,你还能把哪些看成是单位“1”?(学生回答)
任何一个单位“1”的量,只要平均分了,就可以得到分数,那谁能总结一下,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单位“1”和分数的概念,那你知道分数有什么意义吗?它代表什么?例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老师这里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组3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3、分数单位的意义(教材第46页):
想一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
试一试:把10厘米平均分成10份,1厘米处就是(1/10),2厘米处就是(2/10),8厘米处就是(8/10)。它们的分数单位是(1/10)。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计算长度时,我们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时,可以用(面积单位),那么其实分数也有单位。例如一把10厘米的尺子,每一个数字对应的就是一个分数,那根据“分数单位”的定义你能找出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几吗?(学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来表示。
2、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3/4表示单位“1”()分成()份,表示其中()份的数。
4、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7份,5份是这堆糖的()。
5、5/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第二关:说一说
读出下面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
第三关:做一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彩色部分。
第四关:想一想
他们吃的水果一样多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
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 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 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对角度的判断和测量。
三、教具准备:
课件,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稳定情绪:
师:同学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上课是不是有点紧张,下面我们来做过小游戏放松一下。同学们喜欢玩猜一猜的游戏吗?老师想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握手,你们猜,他们是谁呢?现在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信息,你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他们的。第二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是谁呢?
生:蔡嘉畅!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来和老师握握手,你手心里都出汗了,是不是有点紧张呀!其实来到这么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点紧张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心理素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项重要素质,这项素质也是可以锻炼的,如果能够让自己无论到了什么场合都不紧张,就说明你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我们接着来做这个游戏,第一排,从右往左数第一个是谁呢?
生:刘亦菲。
师:第三排从左往右数第四个是谁呢?来和老师握握手。
生:张欣雨
看来我们要想确定一位同学的位置,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第几排,从哪往哪数第几个?现在放松了吗?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要想确定一些物体的位置,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像我们教室里的课桌这样有规律的摆放,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一)》)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茫茫的大海上有一艘渔船遇到了危险,向搜救艇发出了求救信号。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会觉得首先要知道条件?对!观测点,板书(观测点)。我们这里的观测点是什么?就是搜救艇。
如果我们以搜救艇为观测点制定一个方向标,在图上是怎么规定方向的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在图上一般是如何规定方向的?
生:图上一般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那么在北和东之间呢?还有哪一个方向?
生:东北。
师:和东北相对的方向是哪个方向?
生:西南。
师:在西和北之间呢?还有哪个方向?
生:西北。
师:和西北相对的是哪个方向?
生:东南。
现在我们一同来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这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师:如果我们以搜救艇为观测点,制定一个坐标图,你能观察到渔船在搜救艇的什么方向吗?
生:渔船在搜救艇的东北方向。
师:你能快速找到渔船吗?其实当你认真学完这节课之后,你还能找到更快的解救渔船的方法?想不想知道谜底。那咱们就比一比,看谁今天学得更棒,更认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一副具体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学以致用。这里先复习了前面学习的旧知,让学生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因为我们的教材都是连贯的,一环扣一环,螺旋上升的,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的锚桩上。这里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为今天的新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请看这是动物园中以喷泉广场为中心各场馆的分布示意图。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场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吗?你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请你来说。
生: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又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看到了狮虎山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
师:你观察地也非常认真细心。
生:老师,我发现了猴山在喷泉观察的东南方向。
师:你看到了这里,说明你很用心。
生:老师我看到了长颈鹿馆在喷泉广场的西南方向。
……
(大部分同学能用东北、东南等方位描述各场馆的方向)
这个环节让学生用旧知先来描述各场馆的大致方向,为下面的设疑做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感知角度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1)如何区分熊猫馆和狮虎山的准确方向?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熊猫馆和狮虎山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东北方向在哪儿呢?谁来指一指?然后结合学生指出的位置,老师用课件演示东北方向的区域,让学生明确东北方向就是北和东之间的一个直角区域范围。
师:该如何来区分它们的具体位置呢?
生:熊猫馆偏北一些,狮虎山偏东一些。
生:离正北的角度不一样。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想到了用角度的知识来区分。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开数学课本六十五页,先独立试着去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用你测量到的角来说一说熊猫馆的具体位置。
出示学习任务单:
⑴找一找和熊猫馆有关的角在哪儿?和狮虎山有关的角呢?
⑵任选熊猫馆的一个角和狮虎山的一个角量一量它们的度数,标在图上。
⑶请每位小导游在小组内再来介绍它们的准确方向。
有不同方法交流它们的区别。
边读边思考,学习任务单中有几项任务?
让学生明确任务:
1、找角。
2、量角。
3、描述准确方向。
师:请大家在图中找一找,量一量有关的角?
学生活动:找到有关的角,并准确量出度数,小组交流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设置学习障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了要确定一个方向的准确位置还需要具体的角度,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如果遇到有学生不会测量,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同时小组长在这里也像小老师一样,时刻帮助我们的后进生纠正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学习错误,帮助他们找准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结合任务单向大家汇报一下?和熊猫馆有关的角你找到几个?
让学生指着图说出自己找到的角,课件随机演示。
你们怎样测量角度?首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喷泉中心这个观测点,零刻度线和起点重合,另一条边和熊猫馆重合,谁能结合你量的'角度来描述熊猫馆的具体位置。
生: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一点点的位置上。
生: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20度的位置上。(板书:北偏东20度)
师:比较这两种说法,你认为谁说得更精确一点,第二位同学说得更准确一些。因为用度数描述更加简洁科学。
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熊猫馆的方向吗?
生:老师我们测量的是70度的角,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东偏北70度的方向上。(板书:东偏北70度)
比较这两种说法,你能找到他们的不同点吗?
生:它们的起点不同。北偏东20度是以北边为起点,而东偏北70度是以东边为起点的。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同?
生:测量的角不同,角的度数也不同。
师: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生:描述的都是同一个方向。
师:为什么说法不同,描述的方向却是相同的呢?
生:那是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起点就不同,所以说法就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个方向。
师:你总结地非常好,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好孩子。
(4)、用不同的角度描述狮虎山的方向。
师:和狮虎山有关的角你找到几个?是多少度?
请看这个四十度的角是以哪个方向为起点量出来的,是哪偏哪多少度?谁能来具体描述狮虎山的位置?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狮虎山在喷泉广场的东偏北40度。
师:那么这个50度的角又是从哪个角度量出来的呢?
生:这个角是从以北边为起点,从北偏东方向量出来的。
师:你能从这个角度来具体描述狮虎山的位置吗?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狮虎山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50度方向上。
3、感知距离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师:(出示课件)根据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描述大象馆和长颈鹿馆的方向吗?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的方向上。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长颈鹿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的方向上。
师:你从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中有没有听到一些相同的信息呢?
生:它们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的方向上。
师:那么它们在同一个位置上吗?
生:不在同一位置上,如何来区分它们的具体位置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距离。
现在给出它们的距离,你能说出大象馆和长颈鹿馆的具体位置吗?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距离广场1000米的位置上。
生:以喷泉广场为观测点,长颈鹿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距离广场500米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再次提出问题,为学生制造思维障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深入课题重点,由确定方向到确定位置。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只确定方向无法知道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只有再加入“距离”才能实现“确定位置。”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几个信息?
板书: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七、教后感:
这节课《确定位置》我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开始。首先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猜一猜的游戏吗?如何老师想和我们班的几个学生握手,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不知道”学生回答。“如果我给你们一些数据,你们一定很快就能够找到他们分别是谁?第一排,从左往右数第三个,是谁呢?”我问孩子们。“耿千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第三排,从右往左数第四个,是谁呢?站起来和老师握握手。”“王若萌”当大家喊出她的名字的时候,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和老师握握手。
然后我对大家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像我们教室里这样排列整齐,这么有规律的。你看在茫茫的大海上一艘小渔船发生了危险,向搜救艇发出了求救信号,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需要知道什么数据?”“要知道渔船所在的方向和位置,还需要知道距离搜救艇有多远?”
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找东和北之间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东北,和东北相对的是西南,另外还有西北和东南这两个方向。根据这八个方向,你能现在来描述小渔船的位置吗?以搜救艇为观测点,渔船的位置在搜救艇的东北方向,但是东北这么大的海域,要想准确地找到小渔船还需要知道一定的数据,请大家认真学好这节课之后,你就能准确地找到小渔船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现在请你当小导游以喷泉中心为观测点,熊猫馆在喷泉中心的什么方向?
生:熊猫馆在喷泉中心的东北方向。
师:狮虎山在喷泉中心的什么地方?
生:狮虎山在喷泉中心的东北方向。
师:狮虎山和熊猫馆都在喷泉中心的东北方向,那么它们在同一个位置吗?
生:不在同一个位置。
师:如何区分它们的准确位置呢?还需要什么数据?
生:角度。
师:对如果我们测量出准确的角度,就能够区分出这两个馆的准确位置。
然后出示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量角、然后小组内具体描述各个馆的准确位置。
如果给你长颈鹿馆的角度,你能准确描述出长颈鹿观的位置吗?大象馆的位置你能描述出来吗?请大家认真倾听这两个同学的发言,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对!有的同学听得非常认真,这两个位置一样,那么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不在同一个位置。)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还需要什么数据呢?对!还需要距离。如果给出它们的准确距离,你能准确地描述出它们的位置吗?
现在我们来看,要想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需要知道什么数据?(观测点、方向、距离)
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确定位置的知识,你能解决我们课前的那道难题吗?你想用最快的速度解救小船,就要知道方向和距离。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这位搜救人员没有学好确定位置这节课,开着搜救艇在茫茫的大海上到处乱找就会耽误营救的时间,就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小渔船就会沉没。
师:对!有时候,灾难就在一瞬间,时间才是解救危险情况的最大保障,越是关键的时刻,越能体现出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这节课从生活实践入手,让学生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你看为了解救小船,就运用了我们学到的这节课《确定位置》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保障,搜救工作就不会做到及时、迅速。如果耽误一点时间就会发生危险事故,如果学好数学,这样的事故就会避免。从这件事情让学生认识到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调动了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4、设计行走路线。
参观完斑马馆,大家想去猴山,你能说说他们的具体行走路线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因为这次的观测点变了,学观察问题的角度也就变了,所以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发学生对确定位置的进一步思考。
生:可以先回到喷泉广场,再回到猴山。
师:如果从斑马场出发你需要什么信息?
生:角度和距离。
师:哪个的角度?谁来指一指。
生:(指着图说)喷泉广场的角度。
师:不对,应该是斑马场的角度。
师:是的,无论走哪条路线,都要以观测点为中心确定角度和距离。(课件演示角度和距离)为了快速确定方向可以在观测点画出一个小的方向标,它可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谁来具体描述从斑马场到猴山的具体行走路线?
生:以斑马场出发点,先向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走800米,到达喷泉广场,然后从喷泉广场向南偏东45度的方向上走1500米就可以达到猴山了。
师:这位同学观察地非常认真,描述地也很具体完整,这节课他学得非常好。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如果现在你就在斑马场参观,你会不会选择走这条路,还有没有更近的路?
生:我发现了可以直接从斑马场走到猴山?因为猴山就在斑马场的东南方向。
师:这位同学动脑筋思考了,他通过认真观察,找到了一条更近的路线。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条路线最近吗?它根据我们的什么数学规律得到的?
生: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这位同学总结地真好,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这么走的。
师:请大家看这条最近的路和刚才那两条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从三角形的角度去说说为什么这条路最近吗?
生: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看来我们的数学真是用途很广泛,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用四年级学到的知识帮我们解决了这样一道难题。你感觉学习数学有趣吗?
生:学习数学不仅很有趣,而且还很实用。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再来看那条遇险的渔船,现在如果你是搜救人员,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渔船的位置。你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生:方向和距离。
师:给你具体的数据,现在你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出渔船所在的位置吗?
生:以搜救艇为观测点,渔船在搜救艇的东偏北30度,距离搜救艇8千米的位置上。
师: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救出渔船了。如果我们只知道渔船在搜救艇的东北方向,东北方向那么大的区域,等我们赶到的时候,可能渔船已经沉没了。现在你想对搜救人员说些什么?
生:一定要学好数学,要不然就会因搜救不及时发生不该出现的危险事故。
生:学好数学真有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
师:是呀!回忆我们刚才的思考过程,从一个模糊的面到一条具体的线再到一个精确的点,是不是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了渔船的位置,节省了营救时间。如果这位搜救人员没有学会确定位置这节课,因为自己的确定位置错误耽误了搜救时间,而造成了渔船沉没,人员伤亡,他该多么懊悔呀!多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好数学呀!灾难就在一瞬间,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所以我们从小一定要学好数学知识,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6页的“练一练”1、2、3题。
2、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小明和小东在做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小东看小明在北偏东50度的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东在什么方向上?请大家在课下和你的小伙伴表演这个游戏好不好,可以一边表演一边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请你描述一下你每天上学放学的行走路线。
六、板书设计:
观测点 方向(角度) 距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
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 +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通过涂一涂、算一算、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师出示口算乘法
师(阅读课本第55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读:本节主要讲了( )除以( )的小数除法。(各自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二读:这一节以4/7÷2=为例,它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多少。(自己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
三读:动手画一画,想一想,4/7÷2=和4/7÷3=分别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过程,你对分数除以整数有了怎样的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通过刚才的口算练习,发现大家对分数乘法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三、大组汇报,质疑问难
我发现了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课堂检测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 )这个整数的( )。
2、8/9÷4=8/9×( )=( )
3、5/6÷2=5/6×( )=( )
4、教材56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材56页“练一练”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6、教材56页“练一练”第三题
(设计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渗透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也是为后面用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拓展提高:
如果a是一个不为零的自然数,那么
1/3÷a等于多少?
1/ a÷3等于多少?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通过实际生活中箱装牛奶的排列方式,感知生活中有数学。
3.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熟记20以内质数,能准确地辩识一个常见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5.通过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6.能对现实生活中箱装饮料罐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二、教学工具:
CAI课件、题单1张。
三、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
1.观察生活:同学们,我们所喝的液体牛奶通常都是排在长方体的纸箱中。
请你们猜猜看:通常一箱牛奶的总数量会是些什么数?
师:真是这样的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箱装的牛奶,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每箱共有多少盒?是怎样排列的?用算式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的右侧:24=4×6 15=3×5 12=3×4
2.实际数量的多种排列方法,分析可行性:
这些数量装在一个长方体纸箱中,还可以怎样排?(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排列方法,老师补充前面板书。)
板书:24=4×6=3×8=2×12=1×24 15=3×5=1×15 12=3×4=2×6=1×12
提问:你觉得哪种排列方式,实际生活中采用的可能性最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勾一勾。)
为什么?(不便携带……)
3.比较质疑,引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儿有13盒牛奶,如果将它们排在一个长方体纸箱中,要求每排数量相等,可以有哪些排法?17呢?19呢?(学生思考,同桌说一说,教师板书在黑板左侧)
板书:13=1×13 17=1×17 19=1×19
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数吗?
据学生回答板书,同时说明:像的这样的数还有很多。
(二)、探究新知
探究质数意义。
1.想一想:为什么右边的数量可以排成多行多列,而左边的数量不能排成多行多列呢?
四人小组讨论(提示: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关。仔细观察左边这些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CAI整理揭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强调: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如:13只有1和13两个因数,17只有1和17两个因数:19也只有1和19两个因数;……所以13、17、19……都最质数。
2.再举几个质数,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找出自然数1—20中有哪些数是质数?
4.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找出来的。(学生汇报后CAI出示)
探究合数。
1.用质数判断合数:右边这些数也是质数吗?(不是)为什么?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它们至少有几个因数?(3个)
CAI揭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强调: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2.请你再举几个合数,并说明理由。
3.巩固意义: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关键是什么?(因数的个数。)
4.谜底揭晓:日常生活中一箱饮料的总数量通常是些什么数?(板书:合数)很少采用什么数?(板书:质数,揭示课题。)
5.小组合作:找出自然数1—20中的合数。
6.学生汇报,老师用CAI出示。
(三)通过观察自然数1—20中的质数和合数,引出“1”:
1.刚才我们用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找到了自然数1—20中的质数有多少个?(8个)合数有多少个?(11个)一共有多少个?(19个)还漏掉了哪个数呢?(1)
2.提问: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CAI揭示: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发展练习:CAI辅助演示指导学生完成题单。
1.是的就在对应的表格中画“√”。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2.根据1小题填空
(1)最小的奇数是();
(2)最小的`质数是();
(3)最小的合数是();
(4)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
(5)2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自然数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2)除2以外,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3)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4)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4.游戏:看看谁是今天的幸运之星。
学号数同时符合以下所有条件的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哟!
(1)小于20;
(2)是一个奇数;
(3)是一个合数;
(4)是5的倍数。
今天的幸运星是()号!
5.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数,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能说多少说多少。
四、教学结束: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07-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08-1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精】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