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5 14:40:22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五、拓展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身的活动布置。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筹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筹划才干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身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身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筹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扮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扮演;怎样扮演才干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干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局部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局部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筹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筹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师生一起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筹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只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筹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胜利。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筹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身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同学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和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身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同学进行赏评。

  请局部同学介绍自身习作胜利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3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教材将"我爱阅读"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学会一些读书的方法,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三.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B.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阅读小提示”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遭窃送命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牛半价)遭瘟疫杀牛长远打算。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卢森堡43,940。

  2.挪威43,3505,香港36,800。

  3.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

  4.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过渡句

  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时光,走进当年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建筑宏伟”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这个句子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给句子换两个关联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作用也不变。

  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想象宏伟的建筑,学习写法

  1.理解宏伟的意思。(规模、雄壮伟大。)

  (1)默读第三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宏伟?

  (2)课件出示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③数一数作者用了多少个“有”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建筑物种类多,数量多。

  2.想象园中的景象,引导背诵。

  3.模仿写法,说话写话。

  校园里,有_________的,也有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也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园中的风景如此美妙,大家还能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三)“最珍贵的文物”

  1.课件出示句子。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2.从先秦时代、到清朝,足足有三千八百多年,那时候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呀?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

  3.课件出示相关文物图片。

  4.当看到这些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文物珍宝时,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四段。

  (四)品读毁灭,领悟表达特点,激发感情

  1.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辉煌了。

  2.课件出示第五段话,学生默读第五段话,在句子旁边写下心情、感受。

  3.你读到哪个地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交流对“闯入”“凡是”“统统”“实在”“任意”“销毁”等词语的理解。

  4.看看侵略军犯下的罪行,我们把他们叫做“英法联军”行吗?现在请大家用朗读揭露这些强盗的无耻行径。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五)再读第一段,总结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宏伟的建筑还在吗?珍贵的文物还有吗?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就这样消失了,这个损失太大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板书设计:

  莲 叶 青 青

  (幻画荷叶)

  (祖母) 爱莲 剪叶

  关爱他人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假期就要到了,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o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 《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指生认读,小组读。

  2、熟读词语,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指生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2.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3. 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你的体会。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一是?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

  1、听听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自由读第五段。

  2、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二是?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⑴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讲读书总能发现新东西,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从书中发现新东西的方法。(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与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对应)

  ⑵ “一遍又一遍”地怎么读?

  ⑶ 揣摩段尾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

  3、齐读: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三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⑴ 谈谈自己对后半句话的理解。

  ⑵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四、回归整体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仔细品位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呢?和大家谈一谈。

  总结学习收获

  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读书名言:

  “书是营养面包”;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9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交流自身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空虚、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俺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同学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俺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身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身的感想.

  c.认真听他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空虚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假如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俺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局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同学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局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二、新授

  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

  (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

  (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1)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2)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3)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4.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

  (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三、练习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课后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 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 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 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 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 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 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挖 让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教案02-28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05-31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01-04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03-07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教案优秀03-24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03-30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教案(精选15篇)04-12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2篇01-04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2篇)03-08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3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