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语文课文《己亥杂诗》优秀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文《己亥杂诗》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三维目标
1、理解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2、背景链接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xx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解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交流点拨】“浩荡”: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来烘托离别之苦。
2、解析“吟鞭东指即天涯”
【交流点拨】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3、解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交流点拨】满怀无限离别的愁思,正对着白日西下,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解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交流点拨】以“落花”表明心志,本意是虽然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交流点拨】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给人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前两句写景(描写):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修辞和感情上品析: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明心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相似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后两句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对新生命的赞美,赞扬了落花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初中语文课文《己亥杂诗》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课文《己亥杂诗》优秀教案范文10-24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03-27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04-21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12-01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5篇12-02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精选6篇)10-20
初中语文课文《散步》优秀教案范文04-22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11-29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07-29
山中杂诗诗词赏析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