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思考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思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思考教案1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能充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10个一百是(),()里面有10个一千。
3、6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
4、653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P10-3题,(200531504510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
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
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订正。
4、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一千零三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八千一万四千五百零二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这个三位数可能是()。
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五、课后记:
数学思考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 ? ?)、(? ? ?)。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 )、(? ? )(课件说明:先出现16、(? ? )、(? ? ),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 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 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 (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三、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四、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
1+3+5=( )
1+3+5+7=( )
1+3+5+7+9=( )
……
1+3+5+7+9+11+…+97+99+97+…+5+3+1=( )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本节课教师注重渗透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的过程,随着点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次增加的条数就是点数(n-1)。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数学思考教案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复杂的题,如何将这些题化难为易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
⊙引发思考
在六年的数学学习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举例说一说吗?
⊙回顾与整理数学思想和方法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过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并借助PPT课件将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展示。
预设
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转化的思想方法: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如立体图形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常用到转化,如甲÷乙(0除外)=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解应用题时,常常对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通过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
(2)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时常常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3)对应思想方法: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数轴)上的点与表示具体大小的数的一一对应,又如分数应用题中一个具体数量与一个抽象分数(分率)的对应等。
(4)代换思想方法:它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
(5)列表法:用表格的形式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使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有利于探求解题的思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典型例题解析
例1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找找规律,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想一想,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
分析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即每两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从2个点开始,逐渐增加点数连一连,亲自动手操作,并列成表格加以对照,从而找出规律。
点数
增加条数
2
3
4
5
总条数
1
3
6
10
15
通过观察发现:2个点可以连成1条线段,从2个点开始,以后每增加1个点,这个点和原有的'每个点都能连成1条线段,所以原来有几个点,就会相应地增加几条线段。即:
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推出: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n(n-1)(条)
根据规律可以推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的线段的条数。
解答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12-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20×(20-1)=190(条)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n(n-1)(条)
数学思考教案4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数与代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呈现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通过相互连接得到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画图,由简单到繁杂最后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观测和探索,学生能过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地方法灌输其中。通过规律使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数字卡片、扑克一副
教师准备:小黑板、直尺、彩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规律
三、课内活动、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五、课后练习、巩固提高
1、 同学们!你还记得在幼儿班里学过的拍手歌吗?学生齐声回答(记的)。那两位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学生争先恐后)。
2、 配音乐
教师:那位同学通过刚才的节目看到两位同学的表演一共拍了几次手。
2、这个游戏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使问题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板书课题)。
1、教师:通过一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出示表格)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五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通过以上可以见得: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你发现了有什么规律吗?
1、从你准备的1—9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结论:1+2+3+4+5+6+7+8=36(种) 36×2=72(种)
2、从你准备的扑克中将同种颜色的1—k十三张牌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抽取方法。结论:1+2+3+4+5+6+7+8+9+10+11+12=78(种)
1、找规律,填数字
3,9,11,17,20, 26, 30 ,36,41,......
+6 +6 +6 +6
方法:3→9→11→17→20→26→30→36→41,......
+2 +3 +4 +5
2、 找规律,巧计算
1、练习十八第1题(2)。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思考,规律的正确性多用几个数字进行验证。
2、练习十八第2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用自己带的火柴棒来摆试,然后说出规律。
3、二十年后本班同学聚会 ,每2位同学握手1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回答:六次。
学生:无数条。
学生:1条
学生:3条
学生:6条
学生:10条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每多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每增加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比前一个点增加的条数多1)
总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总的条数等于从1到比点数少1的自然数的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数学思考
例5.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数学思考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思考3教案。
2、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渗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仔细分析,寻找突破口,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前准备:表格、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A、B、C分别是六年级3个班的`班长。
现在知道:
A不是一班的班长。
B是二班的班长。
请问:A、B、C分别是哪个班的班长?
(二)、教学例7。
1、(课件展示)出示例7: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
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师: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生:(自由说)
师:你有办法吗?(导出可用列表法)
2、理解题意。
默读题目,能读懂吗?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汇报: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板书:化繁为简,列表分析)出示表格,教案《数学思考3教案》。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不同的推理方法吗?你来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相同的)
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王老师、张老师、刘老师三位老师共同承担了
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和体
育六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
现在知道:
(1)王老师喜欢和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谈。
(2)张老师不懂英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的课。
(3)数学、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2、(教材7题)在学校运动会上,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800米赛跑的前4名。小记者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1号运动员说:"3号在我们3人前面冲向终点。"另一个第3名的运动员说:"1号不是第4名。"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3、A,B,C,D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人。
已知:
(1)A和中国人是医生;
(2)B和法国人是教师;
(3)C和日本人职业不同;
(4)D不会看病。
问:A,B,C,D各是哪国人?
课堂小结,回顾引申。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数学思考(三)
化繁为简列表分析
有序思考确定结论
数学思考教案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数学思考教案7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数学思考教案8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数学思考教案9
教学目标:
1、计算方面:让学生把估算与笔算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通过一些具体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640÷8614÷6750÷5286÷7
2、口算:
(1)18÷620÷442÷263÷3
180÷6200÷4420÷2630÷3
(2)240÷2360÷3400÷4
240÷4360÷9400÷5
根据学生的实际速度,用一定的时间完成上面的口算题。指名交流答案。
3、思考题教学:
要使商的中间有0,要使商的末尾有0,两个
里可以填几?里分别可以填几?
组织学生读题后交流,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1题:要使商中间有0,百位一定要整除,现在这个条件已经符合,8÷4=2;十位上的数字要比除数小,所以里只能填0~3。
第2题:要使商的末尾有0,首先要考虑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起来正好可以整除,百位上的数字可以从1开始依次考虑,一直到9,这样剩下2、5、8是可以的;再考虑个位上的数字,只要比3小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填0~2。)
(在考虑百位上的那个的时候,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介绍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要强调:要试过才能确定能否整除。)
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1、(p13第4题)读一读:张老师4分钟打480个字,李老师5分钟打了505个字。
介绍我的打字:很多小朋友都看过吴老师打字,觉得怎么样?(快)一次,老师去电脑房,电脑老师建议我测一下打字速度,由于不熟练那套东西,我第一次的1分钟打字只有80多个字。电脑老师告诉我:出去比赛的学生打字1分钟至少要100个以上。
老师告诉你们这些,要希望你们了解一点打字方面的常识,不要对别人吹牛说自己打字多快多快,1分钟可以打几百个,那是不可能的。
再看这道题,你估计一下两位老师1分钟能打满100个字吗?
列式算一算。
2、下面是四个小朋友拍球情况的统计:
赵平
吴小娟
金阳阳
张建一
时间(分)
4
3
6
5
数量(下)
420
270
636
505
看了表格中的数据,老师发现金阳阳拍了636下,最多,那我能否直接就说金阳阳拍得最快?为什么?
指出:最快最慢,要在同样多时间的`前提下才能那么说。那该怎么办?
(可以先分别算出每个人每分钟拍球的次数,然后再比。)
学生计算,交流,结论。
3、美术学院有一个2层的展览馆,每层有4个展厅。在这些展厅里一共放了240幅画,平均每个展厅放几幅?
读题后问:你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这240幅画可以怎么分?对应的算式怎么列?
4、小军用27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3块;小华用30元买了3盒圆形蛋糕,每盒2块;小力用32元买了2盒三角形蛋糕,每盒4块。哪种蛋糕每块的价钱最贵?哪种最便宜?
师:这道题的信息真多。请大家把问题读2遍,找找问题中什么地方要注意一下,把它读出来。
学生交流,注意是要求每块蛋糕的价钱,而不是每盒蛋糕的价钱。
现在你会求“每块蛋糕的价钱”了吗?大家动手算一算。
把算出的结果交流一下,找出最贵和最便宜的。
三、布置作业:
数学思考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它们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证明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4、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5、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2、难点: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性质,利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疑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简单的关系图,举反例等来说明)。
三、教学方法
归纳法,边讲边练法。
四、教学手段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边
角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菱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二)讲解新课
1、回顾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相等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练习1:(投影)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40°,则∠A=_____,∠C=_____,∠D=_____、
(2)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24和10,则此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____、
(3)矩形ABCD对角线夹角为60°,AB=2cm则对角线长为,矩形面积为;
(4)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构成四边形是,当四边形是(图形)时,新的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角:角:
性质边:判定边:
对角线:对角线:
1)通过从角,边,对角线三方面、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它们的特殊性质,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图表进一步、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
3、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例题图1)
例: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与两边AB,C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请你猜一猜,得到新的四边形AECF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2计算与证明题:
1)如图2,在ABCD中,已知AB=4cm,
BC=9cm,∠B=30°,求ABCD的面积。
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
∠ACD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F,
EF⊥AC于点E,
①请你猜一猜线段DF与AE是什么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②当EF=2cm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练习3拓展
(3)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O,E是AC上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为G,AG交BD于点F。求证:OE=OF
变式: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 ⊥ EB,且交EB的延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5),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6,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点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求DP的长。小明想了个办法:
沿着DP将△ADP剪下来,补到△CDF处,这时PDFB恰好为一个正方形。
①你能证明它是一个正方形吗?②你能求DP的长吗?
(四)小结:(1)特殊四边形我们要从角,边,对角线的变化上认识其特殊性和内在联系
(2)四边形的问题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五)作业:59页6、7、8题,伴你学45页~46页。
数学思考教案11
●课题
§1.10.1回顾与思考(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整式的概念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2.幂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
3.整式的乘法运算(即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整式的除法运算(即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以“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求解模型”为主要线索,经历从问题情景中寻求数量关系,发展符号感,并用符号运算解决一些问题.
2.回顾整式的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3.回顾从面积的角度解释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内容,并直观上认识和解释它们.
4.回顾整式运算的每一步算理,重视幂的意义的作用和乘方分配律的作用,渗透转化、类比的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2.在用符号表示现实情景中问题时,体会数学的简捷美,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回顾与思考本章重要内容的同时,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本章的内容,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章的结构框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整式的概念及整式的运算.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与反思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Ⅱ.讲述新课,建立本章知识结构框架图
1.举例说明什么是整式.
2.说说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师]请同学们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再作回答.
[生]例如:一件夹克标价为a元,现按标价的7折出售,则售价用代数式表示为0.7a元.
再例如:3月12日是植树节,七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一班种了a棵树,二班种的.比一班的2倍还多b棵,两个班一共种了(3a+b)棵树.
我们把像0.7a这样表示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像(3a+b)表示的是几个单项式的和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师]0是整式吗?
[生]是.因为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所以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单项式.
[师]关于单项式和多项式还有什么规定?
[生]单项式的次数是这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例如7n的次数是1, x-by3的次数是4.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第2个问题的内容?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进行整式的加减时,如果遇到有括号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例如
(5mn-2m+3n)-(7m+7mn)
=5mn-2m+3n-7m-7mn(去括号)
=-2mn-9m+3n(合并同类项)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块回顾幂的运算性质,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1.10.1 B)
3.说一说如何进行幂的运算,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4.用2、3、4组成一个算式,使得运算结果最大.
[生]幂的运算性质,包括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幂的除法,我们会结合下列表格说明如何进行幂的运算,及其每一步的依据(学生自我展示,用实物投影仪).
同时我们还由同底数幂的除法得出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
当m=n时,am÷an=am-n=a0=1(m、n是正整数,a≠0);
当m am÷an = = =am-n. 即 =am-n(a≠0,m、n是正整数) 令n-m=p, 则m-n=-p. 所以a-p= (a≠0,p是正整数) [师生共析]我们知道乘方运算可以使数增长的速度飞快.用2、3、4组成的算式,为使运算结果尽量大,于是我们想到了用2、3、4组成幂的形式,而且幂的指数也是幂的形式,可以使数尽量大.由这三个数可组成6个尽量大的算式.即 . 比较它们的大小,有计算器的同学借助于计算器,没有可计算、估测一下.例如 和 ,由于34=81,43=64,所以 =281, =264,所以 > .…… 把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 = = > > . 所以,运算结果最大的一个算式应该是 .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5、6个问题(出示投影片§1.10.1 C) 5.说一说如何做整式的乘法.有关整式的乘法公式有哪些? 6.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 [生]整式的乘法包括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包含乘法公式). 例如( a2b3)?(-15a2b2c3) =[ ×(-15)]?(a2?a2)?(b3?b2)?c3-5a4b5c3 由此看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生]例如 xy2( x2y-6xy) =( xy2)?( x2y)+xy2?(-6xy)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也就是说,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可根据乘法分配律转化成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 [师]多项式与多项式该如何乘? [生]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也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其中的一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转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方法运算. 例如:(m+b)(m+a)=m(m+a)+b(m+a)=m2+ma+bm+ab [生]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中,还有特殊的多项式乘法即乘法公式,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必须抓住其公式的特点. 平方差公式:(a+b)(a-b)=a2-b2,其中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它表示两个数和与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其中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它表示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积的2倍.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拼图做出上述两个公式的几何解释. [生]6.单项式除以单项式,例如:a4b2c2d÷( ab2c)=(1÷ )?(a4÷a)?(b2÷b2)?(c2÷c)?d=2a3cd. 即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同底的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例如: (4a3b-6a2b2+12ab3)÷(2ab) =(4a3b)÷(2ab)-(6a2b2)÷(2ab)+(12ab3)÷(2ab) =2a2-3ab+6b2 即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实,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转化成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来运算的 Ⅲ.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师]同学们通过反思本章的内容,可以交流一下,本章的框架图应如何建立.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具体实例,回顾与反思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师生共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框架图. Ⅴ.课后作业课本P44,复习题A组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思考本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进行梳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导学提纲】 梳理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2.位置关系 . 3.相关图形的性质. (1)线段和直线的有关性质: (2)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有关性质: (3)平行和垂直的有关性质: 4.基本作图.(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AB等于线段a; (2)作 等于 . 5.分类思想. 【反馈矫正】 1.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1、2、3、4、5、7、8题 2.8°44′24″用度表示为_______,110.32°用度、分、秒表示为_______. 3.如果 与 互补, 与 互余,则 与 的`关系是( ) A. = B. C. D. 与 互余 4.在1点与2点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直角的时刻是1时______分. 5.如图,OE是∠AOD的平分线,OF⊥OD,垂足为O, ∠EOF=19°,求∠AOD的度数. 【迁移拓展】 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9、11、14题 【堂作业】本p172页复习题第6、10题 整式 题2.1 整式时本学期 第 时日期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1)了解单 项式 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重点 难点重点:单项式及单 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流程师生活动时 间复备标注 一、导入新 回顾:先填空,再请说出你所列式子的运算含义。 1、边长为x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 2、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 千米。 3、 如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体积为 。 4、设n表示 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看前图,尝试回答3 个问题 在小学,我们学过 用字母表示数。我们 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本还会看到,我们不仅可以用字母 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 系,而且还可以将这样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内容将为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 础 二、新授 1、自学第54--55页,回答下列问题 完成思考的4个问题 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 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 项式的次数。 注意: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数字写在前面 ;系数、指数为1时,常省略不写。 完成56页练习1 2、自学第55页例题,回答 下列问题 独立完成例题,后订正答案 同一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归纳小结: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 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3、完成56页练习2 三、堂达标练习 59页习题1 四、堂小结 1、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2、在找单项式系数、次数 时需注意什么 问题?在写单项式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求图形代表的数值。 2.利用等式性质及几何知识,推导两角相等。 3.通过学习活动渗透多元方程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 难点:代换及证明的格式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以前我们研究过方程,谁来说说什么叫做方程?解方程主要依据哪几个重要的性质?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二、探索新知 1.填空,说思路。 □+□+□+□=24? □=(? ?) △+△+△=24? ? ?△=(? ?) 2.(1)已知△+□=24,△=□+□+□。求△和□的值。 ①学生交流想法: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和□的值?(把△+□=24中的'△换成□+□+□)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方法? ③集体完成解答过程:已知△+□=24,△=□+□+□可得□+□+□+□=24,即4×□=24,所以□=6,△=□+□+□=18。 ④自由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2)已知○+☆=160,◎+☆=160,○是否等于◎? ①学生交流想法。(两个等式里都有☆,可以运用等式性质求证。)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想法呢? 集体完成推导过程:已知○+☆=160,◎+☆=160(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可推出:○=160-☆,◎=160-☆(因为☆代表同一个数),所以○=◎。 ③自由说一说求证的过程。 (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9题(可提示运用把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方程仍然成立的方法求值。) ①小组交流讨论;②全班交流;③展示优秀作业,强调格式要简明而清楚。 3.教学例4: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0。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②全班交流;③评价谁的解法简洁明了。 [展示]想: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 (2)你能推出∠1=∠3吗?(可参照例3的方法和格式推导) ①尝试推导;②小组交流;③全班交流;④展示优秀作业。 ∠1+∠2=180°,∠2+∠3=180°。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都减去∠2,可得出:∠1=180°-∠2,∠3=180°-∠2,因为180°-∠2=180°-∠2,所以∠1=∠3。 ⑤自由说一说推导过程。 (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10题。 ①尝试完成;②全班交流;③展示优秀作业。 ∠3和∠4拼成的是平角。由∠3+∠4=180°,∠1+∠2+∠3=180°(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两个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可得出∠4=180°-∠3,∠1+∠2=180°-∠3,因为180°-∠3=180°-∠3,所以∠1+∠2=∠4。 三、巩固运用 1.已知○+△=14,○-△=4,求○和△的值。 (提示:可将两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后,仍然相等,求出○,再求△。) 2.如图∠獳BC=∠BDC=90°,你能推出∠1=∠3吗?び伞1+∠2=90°,∠2+∠3=90°,得出∠1=90°-∠2,∠3=90°-∠2,因为90°-∠2=90°-∠2,所以∠1=∠3。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笔记 【数学思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04-17 对发展数学CAI的几点思考02-21 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初步思考02-22 小学数学评价的现状、对策及思考02-28 对发展数学CAI的几点思考意见02-24 [小学数学]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02-27 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02-24 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02-27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02-27 对一道数学题的思考02-22数学思考教案12
数学思考教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