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28 17:20:23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通过技术自己养花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选取了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中两手描写农村景象的古诗,一首着重描写陈天农民老宋的场面,另一首责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

  《山中杂记》冰心用一种博爱的精神表达动物的关爱,尊重和欣赏,启发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小动物,和它们平等的`交流。《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爸爸带我去爬树》内容富有童趣,通过爸爸教我爬树的过程,引出如何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回归自然之乐的乐趣。爸爸带我去爬树》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

  《美猴王》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5。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6。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5。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养花》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

  《山中杂记》2课时

  《爸爸带我去爬树》1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9课 第一教时 总第34教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讨论:什么叫回报?什么叫真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完成文后练习题2,用钢笔描红、临写。教者适当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注音正音。

  三、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初知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讲“我”因家境所迫,争取到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第二部分(2~6节):讲订户对于“我”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加倍的回报,不仅给小费。还为“我”买自行车。

  第三部分(第7节):讲“我”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回报订户,以“真情”回报“真情”。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思考:“我”为什么“不得不”为家里挣钱?能不能将“不得不”换成“要”?“我”又是想什么办法“为家里挣钱”的?

  3、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4、齐读第一部分,体会“我”家境的困窘及找工作的不容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9课   第二教时   总第35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⑴“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

  ⑵“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⑶出示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⑷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

  ⑸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第9课   第三教时   总第36教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第一、二部分。

  2、说说“我”为订户付出了怎样的“真情”,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圈画出两个“依旧”,说说其含义。

  3、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说说作用。

  (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三、回应课题。说说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对谁给予了“回报”。

  (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拓展训练

  在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在,付出终有回报。请举例说说,力求说得具体、流畅。

  五、作业

  1、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一则小故事。

  2、预习《莫泊桑拜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一、 前置性作业

  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解放军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诗的题目叫《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课件出示内容)

  2、师朗读,学生齐读。

  3、这首诗的主人公“她”是谁?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这首诗是九岁的刘倩倩在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后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简要介绍安徒生。

  3、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开火车”读生词。

  (2)生齐读生词

  4、读课文,思考:你觉得用哪个词可以形容小女孩的处境?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三、品读句子,唤起同情

  1、小女孩可怜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童话开篇第一句,你从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不可以删除,为什么?

  (3)课件出示:“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A齐读句子,B从哪儿看出小女孩可怜?

  (4)课件出示:“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A她的鞋是如何没有的?

  B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2、自由读课文2、3、4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注解

  (2)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汇报

  四、再读课文,体会“幸福”

  1、小女孩如此可怜,可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她真的幸福过吗?这幸福是谁带给她的?(火柴)

  2、小女孩躲在墙角里,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3、你能填写下面的表格吗?

  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原因想得到12345

  4、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的,仅仅是火柴吗?一次次熄灭的,仅仅是火光吗?(是希望,是对幸福的渴望)

  5、课件出示: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把小女孩擦燃火柴这五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截取了出来,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小女孩从最初的犹豫,到最后不仅不犹豫,还点燃了一大把火柴,可以感受到她对幸福的无比渴望)

  6、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火柴的燃烧时间十分短暂,这幸福的幻象也转瞬即逝,小女孩终究还是可怜的。可是文章最后却出现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怎样理解?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饥饿 人心冷漠

  1 大火炉 寒冷 温暖

  2 烤鹅 饥饿 食物

  3 圣诞树 痛苦 快乐

  4 奶奶 孤独 疼爱

  5 和奶奶一起飞走 可怜 幸福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语言“京味儿”十足,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

  3.学习作者真实而又具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

  2.在品读、交流中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2.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重难点分析:

  l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l了解作者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习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十足的语言特点。

  l理解“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所表达出的作者的真实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母鸡为话题,引入文本。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学生大致进行交流后,以“母鸡”展开交流。出示:你了解母鸡吗?说一说母鸡留给你的印象。

  (二)教师导语:老舍先生善于观察生活,一只母鸡在他的笔下也变得生动十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母鸡》中去感受。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学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新词。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在学生交流中,会很轻松地说出先前的态度是“讨厌”。后来的态度用词一定要准确,不能是“喜欢”,而是“不敢再讨厌”或“尊敬”、“崇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准确用词。出示:讨厌——不敢再讨厌(崇敬)。

  (三)浏览课文,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崇敬母鸡的?

  第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第4-10自然段写作者崇敬母鸡。

  三、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一)轻声读第1-3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讨厌这只母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二)反馈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1-3自然段处处都能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重点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的无病呻吟。“乘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恨不能”体会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母鸡的拼命炫耀自己。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老舍幽默、轻松、俏皮而又不失智慧的语言特色,读出对母鸡的讨厌。

  2.学生展示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崇敬。

  (一)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一画,作者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出示第9自然段读,板书出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二)读第4-8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反馈交流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母鸡的负责:通过“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来体会。

  母鸡的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等处来体会。

  母鸡的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在这里,教师可随机提出问题:这与第2自然段中的“他永远不反抗公鸡”是否相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母鸡作为一名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为尽母亲职责,变得异常勇敢、坚强。

  母鸡的辛苦:通过“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膀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来体会。

  (三)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二、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读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发出的感慨。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在赞美普天下的母亲们。

  (二)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不敢再讨厌”,而不是“不再讨厌”。

  2.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是母鸡作为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震撼了作者,使作者对母鸡产生崇敬之情,因此用“不敢再讨厌”。

  三、感受语言特色,拓展延伸。

  (一)介绍老舍作品的特点:老舍先生在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融入自己的感受,采用或诙谐、或幽默、或轻松、或亲切的笔触表达出来。

  (二)学生结合《母鸡》《济南的冬天》中的相关语句谈对老舍这一写作特点的感受。

  (三)拓展阅读。

  课下阅读老舍先生更多的作品,体会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

  六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六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注重预习,质疑问难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预习分近期预习和远期预习,远期预习是指提前一个月,几个月的预习。比如假期中自学整册语文课本;近期预习指课前预习和章节前的一两个星期的预习。

  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以利改正,同时有利于认真听课。语文课文的预习可分如下步骤进行,可称作“四遍八步读书法”。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一千五百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读。完成三、四步任务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一千字。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步任务:⑤理解字词句;不理解的查查工具书。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二百字。第四遍,精读,完成八步任务⑧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根据需要确定读的速度,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这种预习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灵活掌握,对有的文章可省去某一步或某几步。预习时要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标出重点、难点、疑问点。

  预习的关键是思考,思考文章背后的东西,不要只留于表面,留于浅层次的理解。如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讨论,也可向老师请教,千万不要担心问题的质量,真正做到“不耻下问”。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猜读

  1、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写作,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二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博、磨、擦、瘦、渣、淀、搅、憾、屑”9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磨擦、瘦弱、化合、溶液、残渣、铁屑、神往、扭动、凭空、严瑾、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等。

  掌握“类似、轻率、盲目、武断”等形容词的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以便、除非、无非

  是”等句式造句。

  2、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博(大、士)、摩(托、登)、瘦(弱、小)、(煤、铁)渣、(积、沉、粉)淀、搅(拌、动)、(遗、缺)憾、(铁、皮、头)屑、化合(物)、(硫酸)溶液、神往(已久)、扭动(身体)、凭空(想象、产生)、(态度)严谨、搅拌(机、水泥)、(非常)遗憾、(敢于)断定”等。掌握“类似、轻率、盲目、武断”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大声读词组“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了解词义及用法。

  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如:

  (1)正音方面:“残渣、铁屑、神往、扭动、凭空、类似”等(声母、前后鼻韵母、多音字方面)。

  (2)写法方面:“神”,偏旁是“辛”,不要写成“辛”;“瘦”里是“臼”,不要写成“白”等。

  (3)词语解释方面:“遗憾、严谨、武断、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等。注意

  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这几个词的构词特点。

  注意: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宜讲解得过多。

  二、课文学习的导入。

  师(充满感情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总有一些科学家和伟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们像他们那样去奋斗。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故事,让我们看看他的成长经历吧!李比希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呢?

  教师出示李比希的画像,从介绍他的生平和贡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听,看看能听懂多少。

  2、请学生在小组内分段阅读(小声读或默读)、分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边读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出或摘抄下来。

  3、采取组间竞争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方法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可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各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如:德国达姆斯特小学——校长——全班同学——李比希——响亮的回答——理想之火——23岁的教授等,帮助学生理解段意。

  4、理清文章层次。

  (1)学生在组内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李比希在达姆斯特读小学时的主要经历——“理想之火”;对比他年轻时的一次主观武断造成的重大失误;引出主题——“床头上的标签”;引以为戒,仔细观察——英国一家工厂的具体事例;化学史上的巨人。

  (2)教师出示设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

  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1-5)自然段,写——李比希童年时的“理想之火”;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第二段是(6-10)自然段,写——主观武断造成的一欢重大失误——与一个新发现失之交臂。

  第三段是(11-17)自然段,写——李比希不悲观失望,而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床头上的标签——时时警示自己——化学史上的巨人。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要求学生在组内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评价。

  1、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听写本课的词语的方式进行,最好是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如“相互听写、组成短语、造句、词语解释”等。

  2、教师或各小组组长记录学生在本课合作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学习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四、作业练习的安排。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的情况。

  2、安排学生进一步读熟读懂课文,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学习化学课的实际,激发同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李比希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是他的“理想之火”?他有过失败吗?他又是怎么样重新获得成功的?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这篇课文共分了几段?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二、确定深学本课课文的学习任务,交由各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参考问题:

  1、李比希是哪国人?他小时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2、他年轻时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3、李比希有过事业上的失败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面对失败,李比希选择了什么?

  5、后来李比希又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动?他为什么会重新取得成功?

  6、作者给这篇文章取题目为“床头上的标签”,有什么寓意?

  教学建议:这些问题板书后交由各学习小组去分别完成,鼓励组间竞答。

  三、深学第一段。

  请第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

  2、提问:李比希小时候在哪儿生活?他的“理想之火”是什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小小年纪志气大,长大要当化学家。勤奋读书有成就,二十三岁当教授。

  四、深学第二段。

  请第二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如“自以为聪明;主观武断”,“大吃一惊;小心翼翼,贴在床头——时时提醒自己”。

  2、提出问题:李比希一直都是成功的吗?他有过怎么样的失败?面对失败他是怎么样做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在小组间进行)

  5、小结:主观武断铸大错,重大发现擦肩过。床头标签常提醒,严肃细致把事做。

  五、学习第三段。

  请第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

  2、提问:李比希面对失败下了怎样的决心?他在英国的一家工厂看到了什么?他发现了什么?后来他成了一个怎么样的人?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面对失败不灰心,汲取教训闯新路。凡事都问为什么,认真钻研求真知。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对学习课文的感受。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注意作者采用的事例对比写法。

  第三课时

  一、课文二学习的导入。

  如: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总是司空见惯,不被人们所注意,但这些平常的小事中也许就隐藏着伟大的科学发现。瑞利从母亲端茶碗这一细小的动作中,就发现了关于“摩擦力”的重大秘密,后来成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这个故事的确很有趣,想听一听吗?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

  二、初步感知,引导学习。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语和较难理解的句式。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每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归纳概括的能力。

  引导学生以组间竞争的方式相互提出和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挑战性,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准确并能联系生活实际。

  三、评价。

  1、检查学生课文二练习第4、5、6题的完成情况。

  2、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时予以记录。

  3、总结本课指导学生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查找不足之处,提出应对策略。

  4、安排各学习小组进行课文复述,看谁复述得简洁明了,概括准确。推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注意:课文二内容属于泛读性的学习,以积累词汇量和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教师对学生遇到的生字词和疑难句式不作讲解,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词典及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意思来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即可,不作书面表达方面的过多要求。

  第四课时

  一、学生自编课本剧表演——听说训练。

  任务l:学生在小组成员组合或班内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课文一中“李比希”、“校长”、“工人”等,由每个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台词进行表演,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完整地表达课文的内容。

  活动提示:一般推选两到三组表演即可,要求观众对表演小组在对话语气和语体、态度和情绪、对话内容是否完整等方面进行观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参加表演的学生均应记入成绩。

  学生可以自编课本剧,表演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开展组间擂台赛。

  任务2:要求各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的复述提纲,理出关键词,讲述瑞利善于仔细观察和思考,最终发现了摩擦力的秘密的故事。

  第五课时

  一、交际话题。

  1、开展班级小讨论或小辩论活动,辩论题目——“成才与天才的关系”。每个小组都要出一名代表作为主辩手,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和支持。民主推选三名同学成立评判组。

  2、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每个小组讲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发明家或科学家的故事。 注意:讲述的故事一定是要与“天才与勤奋”话题有关的。

  要求每个小组有一名代表上台讲述故事。评出本班故事大王。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一话题,写出故事提纲。

  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故事提纲经小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大家发言。

  活动提示:为增强竞争性,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提议建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大班意见,给各朗读小组评分,登记成绩。

  三、当堂习作。

  完成《床头上的标签》或《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读后感,题目自拟。

  方法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习作提纲。

  活动提示:教师在检查中发现有好的写作提纲,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抓住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尽可能要用上自己所学过的词语。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3.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4.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尿毒症,靠着每周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__年12月25日下午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去世。

  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耽搁(dān ge)揉(róu)

  绽开(zhà)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初读感知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思考探究

  1.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2.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你的看法。

  探究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探究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对吸纳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写“我”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失望

  积累拓展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

  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的对“我”说对不起。

  归纳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达标检测作业: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昨天我们去了延安窑洞坐了温热的土炕,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1、说说井冈翠竹的样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交流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竹子样子的词句。

  2、汇报并朗读,设问:翠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体会。伺机板书:翠竹外形葱郁秀美

  4、抓住“岗哨、士兵”理解两个比喻句,照应“革命的竹子”。读出井冈山人心中的自豪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细读深思,理解翠竹建立功勋

  师述:井冈山人自豪地说,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是啊,竹子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请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用“——”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二)交流写竹子用途的句子,适当点拨引思,体会翠竹为革命做出了无私贡献。

  (三)出示句子: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a.理解“坚韧”。

  b.为什么“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因为坚韧、结实)

  c.读下文,说说“再重的担子”指什么?(明确指“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d.设问:这么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吗?

  (四)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帮助理解“漫漫长途”

  链接启读启思: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井冈山的竹子也是如此——

  二、精读品味,感悟翠竹坚贞不屈。

  (一)认真读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竹子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用“——”画出来。

  1、交流表现竹子精神的句子。

  2、出示句子: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敌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烧山了,那些竹子呢?)

  3、指导朗读,读出竹子的品质。

  4、竹子砍尽没有?压倒没有?烧光没有?

  5、出示句子: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_: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毛竹年年长,怎样生长?“绿”说的是长得青翠,富有生机,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坚贞不屈

  6、激情小结:这是在写竹子吗?不,这不仅是写竹子,更是井冈山人顽强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深读品味,再次体会革命气节。

  1、师述: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0年过去了,井冈山换了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读11自然段,画出表现井冈翠竹作用的句子。

  交流翠竹发挥作用的句子。

  2、引导读好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句子。

  设问:竹子,你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读了课文,你知道井冈山人的心愿是什么吗?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干劲和风格呢?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重点引导读6和10自然段。

  相机板书: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动情引说:井冈翠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心中赞美之情。

  (4)齐读1、2句,深情赞美。

  动情引说:想到无数的井冈山人英勇顽强地投身革命,不屈不挠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5)激发学生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板书建立功勋献出一切

  再次齐读1、2句。

  (6)师反复:井冈山人啊,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献出一切。你们像那翠竹,永远(学生接读: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7)现在,你知道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翠竹吗?

  (8)学生自由交流体会感受。

  二、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葱郁秀美坚贞不屈建立功勋

  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献出一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4个生字。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母爱的伟大。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生活中有一种我们常吃的食品,它味道好,很便宜,有营养,这种食品就是花生,你了解花生吗?说一说。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是不是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

  (二)教师强调字音和字型

  1.“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慕”字下面并列两点,容易写错

  (三)理解词语的意思

  开辟 翻地 爱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小声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总结。

  四、作业

  (一)写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哪部分想写,哪部分略写。

  重点写了第三部分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文。

  (一)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三、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3—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9-06

(精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09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08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迟到》教案06-0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1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