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学生在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力求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知识,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因此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拓展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认识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成语导入
由“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导入新课《认识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板书:认识方向(贴课题: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校园,以操场为观察点,看看操场的北面有什么建筑物?南面呢?体育馆在校园的那一面?图书馆在校园的那一面?
师:那多功能厅呢?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1:小明说的。生2:利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师:在指南针的东与北之间有一个东北方向,正好指着多功能厅,所以我们说东与北之间所指的方向叫东北方向。(电脑演示)谁能跟我这样说说呢?
师:东和南之间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师:我们一起说说。东和南之间所指的方向是东南方向。
接着学习西南方向、西北方向
师:同学们对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有四只小动物找不到家了,同学们你们能在黑板上帮他找到家吗?
(在黑板上为课题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找合适的位置)
2、找八个方向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已经让这8个方向正确归位了,那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8个方向的排列规律与位置关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那今天学的四个方向有什么排列规律呢?(从“东北”开始按小组开火车说加以巩固)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那今天学习的方位,谁与谁相对呢?(男生女生对着说加以巩固)
3、根据8个方位做律动操。
师:同学们对这8个方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方向操”吧!全体起立,请你像我这样做。
第一节东南西北运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二节: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运动。
第三节:自由运动。教师打乱顺序,学生按口令做动作。
4、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方位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那薛老师带你们去闯关,好不好?
课件出示:餐厅在校园的()角,存车处在校园的()角,科技楼在校园的()角。
第一关:哪位勇士愿意上来挑战第一关,正确填写方向(请一位同学上台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师:小明是站在什么地方观测的呢?(校园中心)那我们就要以校园中心为观测点画坐标轴,然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在坐标轴上标上四个方向。(教师在课件上演示)
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他写的对不对。
恭喜你们顺利来到第二关,现在让小明带我们到其他地方去观测吧!
课件出示:餐厅在存车处的()方向,科技楼在多功能厅的()方向,多功能厅在科技楼的()方向。
师:小明先在哪里观测?再到哪里观察?最后在哪里观测?
观测点变化了,坐标轴的中心点也要跟着变化。第一题我们应该把坐标轴画在存车处的中心,(课件演示),我们发现餐厅在存车处的西北方向。那第二题,第三题呢?(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画坐标轴,并正确填写方向)同学们在书上完成这项任务。老师给你们3分钟,你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闯关吗?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二、三题所选建筑物一样,观测点不同,所填方位相对。
同学们来到了最关键的第三关:四面八方我会说。
小明来到大门(体育馆)(多功能厅)其它建筑物在小明的什么方向?
三、运用知识,服务生活
1、自制方向版
恭喜同学们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动手做一做”环节。
师: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张纸,在纸上我给定了北方,你们能写出另外的7个方向吗?我们一起写一写、做一做作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方向
师:方向板和指南针一样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知道教室的四面八方,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先知道教室的一个方位,你们知道教室的哪一面呢?
生:早晨太阳从这边升起(手指前方)所以这边是东方。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那现在请你们把方向板平放在桌面上,要求是方向板上的东方对着教室的东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方向板的西方指向的是教室的那一面,(后面)所以教室的后面是西方。同样的方法辨认教室的其他方向。
3、巩固教室的“八方”
教室的八方我们已经辨认清楚了,现在我们分组比赛,看哪一组能先把八个方向帽戴上。由请一、二组组长上台为xxx,xxx四面八方的同学戴上方向帽子,组长可以和你们的组员协作完成。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你们一起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那四个新方向?你有那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在电视里经常听到开发大西北的口号,看到东北二人转的精彩表演。今天放学回家后,请同学们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有哪些省,让我们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2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 5-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想起来说一下你都到过哪些地方?
(生)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到过泰山?想去看一看吗?
那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泰山.
(出示课件)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正因为如此泰山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人士来此观光旅游.尤其节假日期间人群达到顶峰.大家想想看,来旅游得人多了,相对的它的收入就----多了.同学们(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门票总收入会有多少?
二讲授
1师:同学们都谈了一下自己的估价,想知道具体的数字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数据)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麽问题?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谁想把你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列出算式.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先说到这.下面我们要评选“计算小能手”.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算式:12530000*7(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计算的非常快.我们来现场采访他一下,你计算的结果是多少?(1790000)你们计算的结果和他的一不一样?
能说说你为什麽算得这麽快?(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有什麽小窍门在里面?)
师:用计算器,很聪明的做法!当我们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就可以借助于计算器.你是怎样算得?(师操作)我也是这样,为什麽不显示呢?(引导生介绍计算器).哦,没有按开关on/off.看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计算器.
2(出示课件)
认识计算器的各部分,师:你会了吗?那我们动手来试一试.(解决黑板上留下的算式,集体对结果)看来同学们已经运用的.灵活自如了!
3(小组赛)
师:那我们来一场小组之间的竞争赛,每一个小组有没有信心?好,有了信心胜利就在我们眼前了.
(出示课件)泰山石刻
(师:泰山有“五岳独尊”之称,而泰山石刻也是随处可见的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组数据.)
每组有一张这样的统计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这张表格,比比看哪个小组计算的又对又准确.
(利用展台展示结果)
小结:看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成了“计算小能手”.
师:既然计算器这么方便,那是不是说以后它就可以代替我们的笔算了呢?如果不是,你不能说说你的看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只有在遇到复杂得或数非常大的这种计算才可以借助于计算器.能笔算的时候仍要笔算,计算器不能代替你的笔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加强了四分之几和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理解题目中两个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3)给出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结合分数的含义,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C}{C} {C}{C}{C} {C}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对分数的抽象理解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学生的活动要与直观模型紧密结合。一开始就要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对分数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不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呈现方式,除实物、面积模型外,可适当采用集合模型、“数线”模型,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含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避免思维僵化。
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如“分一分” “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数一数”等,完成这些动手操作。
尤其在认识在认识“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时,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感到不习惯。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知识技能:
a)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b)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c)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数学思考:
1、重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
2、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
3、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1、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在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都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引发学习口算的需要,让学生探索和学会相应的减法,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也是通过购买一套服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其次教材重视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教材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再次教材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启发学生在交流中整理思路,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获得正确合理的算法,并逐步学会比较、体会哪种算法更加合理、有效。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五、教学建议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0~71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首先提供了小学生在400米的跑道上进行长跑的场景,从中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计算内容。安排上,先通过例题教学不进位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完成需要进位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景图。
学具准备:每人一份猫捉老鼠的口算题,同桌两人一份抽卡片的口算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到我们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游戏,欢迎吗?
生:欢迎
师:掌声有请两位小朋友
2、出示例题图。
3、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搜集信息,指名学生口答)
4、问:那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的'提问可能有:(1)男孩子跑了多少米?(2)女孩跑了多少米?(3)谁跑得多?(4)男孩比女孩多跑多少米?(5)……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1)男孩子跑了多少米?(2)女孩跑了多少米?这两个问题。谁来说说女孩跑了多少米?该怎样列式?
6、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00×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并板书课题: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设计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问题,这既培养了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的学习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索400×2的计算方法
(1)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2)在班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用加法算400+400=800(米),方法二:按照数的组成去想,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方法三:因为4×2=8,所以400×2=800。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算?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告诉大家。(指名同学回答,好多同学将会是喜欢用第二和第三种算法,因为简单)
2、尝试解决“小男孩跑了多少米?”
(1)提问:“小男孩跑了多少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400×3
(2)用你自已喜欢的方法先算一算,再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怎样算的?
(3)班内交流:4个百乘3得12个百,12个百是1200。
提问: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算?(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
3、小结方法:整百数乘一位数,用几个百乘几,得几个百就是几百,得几十几个百就是几千几百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题的特点,再比较算法上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口算在书本上,最后指名口答,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从而更深一步理解算法。
2、游戏练习
师:同学们老鼠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生:捉老鼠
师:那我们一块儿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看看你的猫能不能捉住老鼠。完成下面的练习:
100×2
4×700
10×2 300×2 500×9
4×21 32×3
400×6
4×200
800×5
设计理念:计算题的练习是很枯燥的,如果单一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无聊,甚至不想学,而学生又是非常喜欢做游戏的,这样设计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应用题练习
师:小猫的本领真大,把老鼠都捉住了,猫妈妈为了庆祝这一喜事,答应了小猫的要求,去文具店买打印纸,他们来到商店,发现打印纸的种类很多,(如下图)如果你是小猫,准备买哪种纸,买几包,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张?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班内交流
4、抽卡片游戏
师:小猫买到了打印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回到家,就要求猫妈妈给他出题,然后和妈妈一会儿玩抽卡片游戏,先由妈妈拿卡片,小猫抽,抽到哪一张就算哪一张,猫妈妈负责检查小猫有没有算错,小猫抽完了,再交换,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抽卡片游戏?
生:想
师:拿出你们的卡片玩吧!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并作指导
(同桌两人有12张小卡片,每一张上都有一题口算题,题目分别是:800×5 800×4 800×3 900×5 700×5 700×4 700×3 600×4 600×8 400×6 300×3 200×4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不再是单调重复的数字和计算,而是一门具充满趣味性的课。
5、开放题练习
师:小猫觉得这些题目太简单了,要猫妈妈出一些难一点的题目。你们想挑战这些题目吗?
生:想
师:请接受挑战
开放题:从下面的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一题你可以解决的乘法口算题,比一比谁的多
100 200 300 40 600 800 3 4 8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6、课堂作业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的,一下子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算式,你们会算吗?
把黑刚才你所组成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计算答案。
设计理念:这是一题开放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小结,结束全课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l:尖尖的,会刺人。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师:凭着我们二(4)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搭角。
师:刚才我们能正确地找出物体的角。你能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吗(生搭)师: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上台演示,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6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那位男生马上举手)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评析: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得益于教师采用的延迟评价,当学生提出错误的想法时,教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来缓解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然后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的辩论中,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这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相对封闭的平面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师:角有什么特点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C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4.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评析: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递进学习活动,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度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直观体会、理解认识了角有大小,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总评: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两位数的退位减。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07-14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