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强调:
A.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B.乘或除以的数要相同。
C.同时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是0。
(6)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规律吗?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根据每组第1个算式的商,写出下面的商,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算法和得数,集体订正并归纳简便算法。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文案【优推5篇】”,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文案【优推5篇】”,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学会“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难点:运用“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教材上完成后,选择两道,如:
提问:你是怎样试商的?
4.设问:如果除数的个位上是8,又该怎样试商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4。
1.读题后列式:
197÷28=
2.除数“28”的'个位上是8,应该把28看作多少来试商呢?试着算一算。
小组内先试算。试商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讨论交流后再算,再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3.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指名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再独立验算。
4.巩固练习。
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小组分工完成练习,每题各选两道组织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5.小结。
刚才完成的几道题,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作多少来试商?如果商小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五入”试商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小组内完成,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小组内分工完成,再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四”第14题。
学生读题后,提醒学生注意:求的是“可以放满几块展板”,先算出来,看该怎样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数感。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1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纸张、电子秤、大米、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数,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叙说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
师:恩,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看。
课件出示:
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xx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发现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这些信息都是用“亿”作单位。
师:你找的真准,看来“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1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呢?多重呢?多长呢?(课件出示:1亿 _____有______?)
生1:我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几百层楼高。
师: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真会选素材!
生:我觉得1亿本书摞起来可能会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生3:我猜想1亿粒米有10千克重。
生4:我猜想走1亿步有50千米那么远。
生5:我猜1亿颗糖有1吨重。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想象中提出了这么多具体的好问题,非常好。那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生:可以进行实验。
师:好的,大家都想到亲手实验,用事实说话。
2、确定方案
课件出示:
(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1亿粒米有多重?
(3)1亿步有多远?
活动要求:
(1)选取一个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案和步骤。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我们组选择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有多高,然后推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还有研究纸的吗?你们的方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测出10000张纸的高度,这样慢慢推算到1亿张纸的高度。
师:对他们两组的方案有疑问吗?
生1:你们为什么想到先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呢?
生2:因为1张纸太薄了,我们用直尺测不出来,而我们也不可能找来1亿张纸,所以选择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比较合适。
师:大家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
生:有。
师:真是有理有据,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真棒!
师:还有研究别的问题的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1亿粒米有多重?我们准备先测量100粒米有多重,因为1亿里面有一百万个100,所以用称出的结果直接乘以一百万就行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指板书),你发现大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大家都是先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用推理的方法,有部分推算到整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这里大家想到测量的`小数目分别是10、100、1000,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数字呢?
生:因为这些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便于计算。
师:看来我们选择的小数目,既要便于测量,也要便于推算。
3、动手操作。实施方案。
师:明确了方案,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并完成活动记录单,最后推荐代表,准备汇报。
4、交流评价,获得结论。
师:现在请××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生: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组先测量出了100张纸的高度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就是1分米;10000张纸就是1米;照这样推算下去,100000000张纸就是1万米。我们的结论与感受是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啊!
师:好,刚才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推算的很清楚,结果进行了转换,一目了然,就是说话声音小了点。
师:你真善于学习,既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谢谢你!
师:还有哪个组也是研究纸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们组先测量的1000张纸是10厘米,最后的结论也是1亿张纸有10000米高。
师:好的,让我们和身边的是我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一下10000米到底有多高?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旁边的儒苑佳园的楼房,同学们觉得他高吗?它的高度是90米,那么1亿张纸的高度相当于几栋这样的大楼叠加起来那么高?
生:有100多个。
师:再来看看,这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1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出1000多米。
师:接下来,我们有请研究1亿粒米的小组,带来它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组先测量100粒米有2.4克,1000粒米就有24克,10000粒米就有240克,这样推算下去1000000000粒米,就有2400千克。1亿粒米真重啊!
师:通过他们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老师,我们组也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不过我们的结论是20xx千克。
师:你们现实测量的多少粒米?
生:我们先测量的1000粒米是20克。
师:为什么这两组都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可他们的结论不一样呢?
生:因为米粒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在称的时候不一样。
师:看来小数目的测量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
师:如果1亿粒米是20xx千克,把这1亿粒米,每50千克装一袋,这些大米可以装40袋。你们知道这些大米,老师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吗?请看,如果我一天400克,那么大约要14年才能吃完1亿粒大米。看到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1亿粒米真多呀!
师:确实,想一想我们国家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少浪费1粒米,那么会怎样?
生:那会节约13亿粒米。
师:这样节约的米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生:可以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师: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生:我们先测量出10步是500厘米,通过计算得出1亿步是50亿厘米。
师:他们组完成的怎么样?
生:他们组用列式计算的方法很简便,如果把单位进行转换姐更好了。
师:评价很到位。
师:通过对比,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亿步到底有多长?(课件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人走1亿步可以绕地球赤道1周多:如果一个人每天徒步行走20千米,那么走完这1亿步大约需要7年。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呀?
生:1亿步真是太长了。
师:确实,1步很短,而1亿步却很长。
师:通过动手实验我们获得了结论,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相差这么远?
生:因为我们认为纸很薄,摞起来不可能会有那么高。
师:确实,我们没有想到这薄薄的纸、小小的米、短短的1步,当它们积少成多达到1亿时,竟然如此之高、如此之重、如此之远。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部分推算整体的方法,借助具体的事物纸、米、步真切的感受到了1亿有多大。
三、拓展延伸
1、丰富对1亿的认识。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1亿的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
每天早关灯1小时,全国是3亿人可节约1亿度电,可供40万户农村家庭使用1年。
每人节约1滴水,1亿滴水月课汇成3333升水,能供1个人和6年。
师:读了这些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亿滴水真多啊!我们不能浪费水资源,因为人类课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
师:是的,节约无小事,希望我们都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刚才我们都是从宏观上认识1亿,下面我们走进微观世界,看看那里的1亿又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滴血里面约有1.6亿个红细胞。
人的大脑中有120亿个神经细胞。
师:你看,我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亿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感受是什么?
板书设计
1亿有多大
推算
部分 整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6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9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二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三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四周~认识图形4。
第五周~认识图形4。
第六周~认识图形、小数乘法4。
第七周~小数乘法4。
第八周~小数乘法4。
第九周~小数乘法4。
第十周~观察物体4。
第十一周~小数除法4。
第十二周~小数除法4。
第十三周~小数除法4。
第十四周~小数除法、游戏公平4。
第十五周~认识方程4。
第十六周~认识方程4。
第十七周~认识方程4。
第十八周~认识方程4。
第十九周~总复习4。
第二十周考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9——P10
教学目标:
1、了解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2、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6×4+28 65- 25+40 12×5÷6 172 - 42×3 24×3+32×5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四种运算叫四则混合运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按什么顺序计算昵?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教学例4
1、教师出示教材例4的算式:96÷12+4×2。
(1)观察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96÷12+4×2
=8+8
=16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
教师适时介绍:可以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
启发学生思考:只要在算式中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满足要求,即:96÷(12+4)×2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96÷(12+4)×2
=96÷16×2
=6×2
=12
师:在这个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改变运算的顺序)
(4)介绍中括号的知识。
教师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及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内的运算,要按“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依次算”的顺序进行。
(5)学习计算带有中括号的算式。
出示算式:96÷[(12+4)×2]。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指名板书
96÷[(12+4)×2]
=96÷[16×2]
=96÷32
=3
(6)对比中强化认识。
比较96÷12+4×2、96÷(12+4)×2和96÷[(12+4)×2]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字和包含的运算都相同,但是运算的顺序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教师强调: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弄明白算试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第二环节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
师: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坐4人;每艘大船35元,可以坐6人。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2、分析与解答。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与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
(1)方案一: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需要租8只小船,共花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需要租5只大船,共花175元。
师:在这两种方案中,方案一更省钱。同学们想一想,方案一中的租船方案是否还能进行优化更加省钱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方案一中,全租小船,有一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可以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条大船,这样更省钱。
(3)方案三:组合租船。
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们是先假设全部都租小船或大船,然后再进行调整,保
证每艘船都不留空位,还要考虑每艘船的租金。
本题中,因为每艘小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20÷4=5(元),而每艘大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35÷6≈6(元),所以尽量租小船,这样会更省钱。
三、巩固发散
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470- 320)÷15] [35+(62-15)]×32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完成后,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评价反馈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生交流后明确:小括号、中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在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板书设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租船
(1)方案一: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3)方案三:组合租船。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 =155(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3
第1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难点:体会公顷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些图片(呈现“鸟巢”、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教学例1。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2)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3)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
(1)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推算出结果。
(2)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去实际感受一下(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先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再让学生数一数围的人数,再把这块土地的大小估一估,说明这么大是100平方米。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篮球场)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提供数据(或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独立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教材“练习六”第2、3题。
(1)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3题在学生完成后,及时组织反馈,帮助计算错误的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订正。
小结:进行单位转换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3.教材“练习六”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和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25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
86页2、3、4
【四年级数学教案 】相关文章: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08-31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10-15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02-19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