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几何数学教案

几何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31 14:31:3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几何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几何数学教案

几何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画图里的几何工具,学会使用直线、椭圆、矩形、圆角矩形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先学后教,“兵”教“兵”、 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直线、椭圆、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

  难点:几何工具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过程流程图

  流程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几何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几何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分类。

  2、让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形宝宝图片、背景图、固体胶、纸、环境布置

  活动重点:

  复习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难点:

  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活动流程:

  引出课题 游戏巩固 活动延伸

  (一)引出课题

  1、分别出示4种图形,提问:“你们知道它们是谁?”

  2、它们长得怎么样?

  (二)游戏巩固

  1、游戏:捉迷藏

  a、 师出示背景图,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b、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并说出有几个?

  2、游戏:小小邮递员

  a、 图形宝宝请幼儿为小动物送饼干,并说明要求。

  b、幼儿送饼干。

  c、 师作一定的评价。

  d、幼儿吃饼干(幼儿自由选择饼干)

  提问:你吃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游戏:拼图

  a、 图形国王装修皇宫,想请幼儿拼画。

  b、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c、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延伸

  将剩下的图形投放到区角活动中。

  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中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几何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说出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探索兴趣的激发,以及观察、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2、准备四种颜色的圆圈(红、黄、蓝、绿四色)

  活动过程:

  1、让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请他们自由的观察、触摸和摆放

  老师: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拿一样玩具,待会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拿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它摸上去是有什么感觉?把它放在桌子上看看会怎么样?并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教师从幼儿的观察中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及其特征

  ㈠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㈡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我玩的是可乐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㈢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分析进行总结型概述

  老师: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中间上下一样粗,把它平放在一个平面上,会前后滚动,像一根柱子;正方体有六个面,六个面一样大,都是正方行,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都不能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有四个面是一样大,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是一样大,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也都不能滚动。

  3、请幼儿分别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老师:为了证明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下面来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分分类,将球体放入红圈内,将圆柱体放入黄圈内,将正方形放入蓝圈内,将长方体放入绿圈内。

  (分好后)

  老师:我请小朋友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分对了,如果有错,应该放在哪里?

  4、请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教室内的事物)

  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大家来找找看好不好?(找到后,老师夸小朋友们真厉害)

几何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几何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借助触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认识不规则四边形、正多边形和曲线圆形等几种平面几何图形;

  2、加大手部肌肉运动的控制力度,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A组目标:在操作嵌板配卡片的工作中,学生完成对圆形、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四边形、曲线圆形等几何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和理解;(A组学生)

  B组目标:学生在操作嵌板配图形框的工作中,建立直观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四边形、曲线圆形等图形概念、(B组:)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2、正确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正多边形、四边形、曲线圆形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几何图形橱柜、几何图形卡片、工作毯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吗?教师分别出示几何图形橱柜的第一到三层。

  (辅助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维持秩序,帮助个别特殊的学生,如戴煜力,杜诚。)

  2、认识正多边形、四边形和曲线圆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新的图形朋友,(分别出示第四层、第五层和第六层)这是正多边形;这是四边形;这是曲线圆形。

  3、认识几何图形卡片

  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几何图形卡片

  给学生介绍:实心图形、粗线条图形、细线条图形

  4、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嵌板配图形框的工作。

  邀请学生;

  请何中同学拿工作毯;

  让何中同学取出第六层抽屉;提示:将第六层抽屉拉出一点,再用两手握住两边,慢慢地把抽屉拿出来放到工作毯上。

  老师坐在孩子的右边;

  老师对孩子说:这些都是曲线图形。然后分别拿起4个圆形的圆柄,按顺序依次散放在工作毯上。

  左手拿起第一个圆形,右手双指触摸边缘,反转过来看嵌板的底部轮廓。

  凭借视觉,找出与此圆形大小相等的图形框,嵌进去。

  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

  教师观察。(辅助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维持秩序,帮助个别特殊的'学生,如戴煜力,杜诚。)

  工作结束,协助孩子将抽屉搬回木橱,放在原来的位置。收工作毯。

  5、现在请一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图形配卡片的工作。

  邀请戴琴同学;

  取工作毯;

  在几何图形橱柜里选择第五层抽屉。

  带学生到卡片处,介绍:这里有三种卡片,实心图形、粗线条图形、细线条图形,你想选择哪一种。

  跪在工作毯上,老师在学生的右边。

  老师示范:取出图形嵌板,不依顺序放置,抽屉放在工作毯的右上方。将卡片排放在图形嵌板的下方。

  取出第一块图形嵌板,寻找与它相同大小的卡片,确定后将其嵌在卡片上。

  问孩子:“要不要做做看?”

  教师观察。

  工作结束,将图形嵌板放回抽屉,把卡片放回原位,工作毯放到毯架上。

  (以上时间,辅助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维持秩序,帮助个别特殊的学生,如戴煜力,杜诚。)

  5、个别操作。主辅教老师分组指导。并关注下面的学生。

  学生集体说:圆形、方形、三角形;

  学生跟说:这是正多边形;

  这是四边形;

  这是曲线圆形。

  点B组何中同学

  何中同学拿工作毯铺在地上。

  何中同学拿出第六层抽屉放到工作毯上。

  孩子坐在老师的左边。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

  孩子点头答应。

  学生做按老师的示范做剩下的工作。

  学生把抽屉送回木橱。

  学生收工作毯。

  戴琴同学上来。

  戴琴同学取工作毯铺在地上。

  戴琴同学取第五层抽屉放到工作毯上。

  学生选择卡片。

  学生跪在老师的左边。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

  孩子点头答应。

  学生尝试。

  学生把所有东西归位。

  个别学生操作。

  其他学生观察。

  板书设计

几何数学教案7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说出图形

  教学难点:说出图形特点

  活动准备

  1、 在周围环境中布置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

  2、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可容纳全班幼儿)。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手指操稳定幼儿情绪

  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在室内找。如正方形的玻璃窗、圆形的钟面、三角形的搁架等。

  2、启发幼儿在自己身上找。如圆圆的扣子,衣服上的几何形图案,放在口袋里的正方形的小手绢等。

  3、启发幼儿动脑想一想,说一说在日常生活总还有那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

  4、鼓励幼儿在活动区找一找。

  结束部分:游戏《找朋友》

  方法

  幼儿在场地上自由地边拍手跳边念《找朋友》的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找到谁,谁就是我的好朋友。”念完后,老师接着说:“找图形,圆形是你的好朋友。”然后小朋友就赶快跳到圆形里面。游戏反复进行。老师可以分别说找正方形或三角形,幼儿跳到相应的图形里。

  活动延伸:请幼儿用火柴棒、细电线拼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摘要:。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几何数学教案8

  1.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

  2.会证明并应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3.会证明并应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与证明.

  4.会证明并应用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 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运用它们进行几何计算与证明.

  5.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平行投影;会证明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是椭圆(特殊情形是圆).

  6.了解下面的定理.

  定理:在空间中,取直线l为轴,直线l′与l相交于点O,其夹角为α,l′围绕l旋转得到以O为顶点,l′为母线的圆锥面,任取平面π,若它与轴l的交角为β(π与l平行,记β=0),则:

  ①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

  ②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抛物线;

  ③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双曲线.

  7.会利用丹迪林(Dandelin)双 球(如图所示,这两个球位于圆锥的内部,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上方,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下方,并且与平面π及圆锥面均相切,其切点分别为F,E)证明上述定理①的情形:

  当β>α时,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

  (图中,上、下两球与圆锥面相切的切点分别为点B和点C,线段BC与平面π相交于点A)

  8.会证明以下结果:

  ①在7.中,一个丹迪林球与圆 锥面的交线为一个圆,并与圆锥的底面平行.记这个圆所在的平面为π′.

  ②如果平面π与平面π′的交线为m,在6.①中椭圆上任取点A,该丹迪林球与平面π的切点为F,则点A到点F的距离与点 A到直线m的距离比是小于1的常数e(称点F为这个椭圆的焦点,直线m为椭圆的准线,常数e为离心率).

  9.了解定理6.③中的证明,了解当β无限接近α时,平面π的极限结果. 本章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与圆有关的若干定理及其运用,并将其运用到立体几何中.

  本章难点:对平面截圆柱、圆锥所得的曲线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证明途径与方法,它是解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应较好地把握.

  本专题强调利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综合运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与第二讲是传统内容,高考中主要考查平行线截割定理、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以及与圆有关的性质和判定,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第三讲内容是新增内容,在新课程高考下,要求很低,只作了解.

  知识网络

  16.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典例精析

  题型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1】 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且AD=AC,DE⊥BC,DE与AB相交于点E,EC与AD相交于点F.

  (1)求证:△ABC∽△FCD;

  (2)若S△FCD=5,BC=10,求DE的长.

  【解析】(1)因为DE⊥BC,D是BC的中点,所以EB=EC,所以∠B=∠1.

  又因为AD=AC,所以∠2=∠ACB.所以△ABC∽△FCD.

  (2)过点A作AM⊥BC,垂足为点M.因为△ABC∽△FCD,BC=2CD,所以S△ABCS△FCD=(BCCD)2=4,又因为S△FCD=5,所以S△ABC=20.因为S△ABC=12BCAM,BC=10,所以20=12×10×AM,所以AM=4.又因为DE∥AM,所以DEAM=BDBM,因为DM=12DC=52,BM=BD+DM,BD=12BC=5,所以DE4=55+52,所以DE=83.

  【变式训练1】如右图,在△ABC中,AB=14 cm,ADBD=59,DE∥BC,CD⊥AB,CD=12 cm.求△ADE的面积和周长.

  【解析】由AB=14 cm,CD=12 cm,CD⊥AB,得S△ABC=84 cm2.

  再由DE∥BC可得△ABC∽△ADE.由S△ADES△ABC=(ADAB)2可求得S△ADE=757 c m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AC,再由相似三角 形性质可得△ADE的周长为15 cm.

  题型二 探求几何结论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CD上,EF∥AD,假设EF做上下平行移动.

  (1)若AEEB=12,求证:3EF=BC+2AD;

  (2)若AEEB=23,试判断EF与BC,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请你探究一般结论,即若AEEB=mn,那么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 过点A作AH∥CD分别交EF,BC于点G、H.

  (1)因为AEEB=12,所以AEAB=13,

  又EG∥BH,所以EGBH=AEAB=13,即3EG=BH,

  又EG+GF=EG+AD=EF,从而EF=13(BC-HC)+AD,

  所以EF=13BC+23AD,即3EF=BC+2AD.

  (2)EF与BC,AD的关系式为5EF=2BC+3AD,理由和(1)类似.

  (3)因为AEEB=mn,所以AEAB=mm+n,

  又EG∥BH,所以EGBH=AEAB,即EG=mm+nBH.

  EF=EG+GF=EG+AD=mm+n(BC-AD)+AD,

  所以EF=mm+nBC+nm+nAD,

  即(m+n)EF=mBC+nAD.

  【点拨】 在相似三角形中,平行辅助线是常作的辅助线之一;探求几何结论可按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去获取,但结论证明应从特殊情况得到启迪.

  【变式训练2】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是CD边上中点,点Q在线段BC上,设BQ=k,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k,使得以Q,C,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P相似?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设存在满足条件的实数k,

  则在正方形ABCD中,∠D=∠C=90°,

  由Rt△ADP∽Rt△QCP或Rt△ADP∽Rt△PCQ得ADQC=DPCP或ADPC=DPCQ,

  由此解得CQ=1或CQ=14.

  从而k=0或k=34.

  题型三 解决线的'位置或数量关系

  【例3】(2009江苏)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 △BAD,求证:AB∥CD.

  【证明】 由△ABC≌△BAD得∠ACB=∠BDA,所以A、B、C、D四点共圆,

  所以∠CAB=∠CDB.

  再由△ABC≌△BAD得∠CAB=∠DBA,

  所以∠DBA=∠CDB,即AB∥CD.

  【变式训练3】如图,AA1与BB1相交于点O,AB∥A1B1且AB=12A1B1,△AOB的外接圆的直径为1,则△A1OB1的外接圆的直径为 .

  【解析】因为AB∥A1B1且AB=12A1B1,所以△AOB∽△A1OB1

  因为两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之比等于相似比.

  所以△A1OB1的外接圆直径为2.

  总结提高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这一内容是平面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题的工具,同时它的内容渗透了等价转化、从一般到特殊、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学习时应以它们为指导.相似三角形的证法有:定义法、平行法、判定定理法以及直角三角形的HL法.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主要有对应线的比值相等(边长、高线、中线、周长、内切圆半径等),对应角相等,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平行出相似”“平行成比例”,故此章中平行辅助线是常作的辅助线之一,遇到困难时应常考虑此类辅助线.

  16.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性质

  典例精析

  题型一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BAC的平分线AD交⊙O于点D,DE⊥AC,交AC的延长线于点E,OE交AD于点F.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 若ACAB=25,求AFDF的值.

  【解析】(1)证明:连接OD,可得∠ODA=∠OAD=∠DAC,

  所以OD∥AE,又AE⊥DE,所以DE⊥OD,

  又OD为半径,所以DE是⊙O的切线.

  (2)过D作DH⊥AB于H,则有∠DOH=∠CAB,

  OHOD=cos∠DOH=cos∠CAB=ACAB=25,

  设OD=5x,则AB=10x,OH=2x,所以AH=7x.

  由△AED≌△AHD可得AE=AH=7x,

  又由△AEF∽△DOF可得AF∶DF=AE∶OD=75,

  所以AFDF=75.

  【变式训练1】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以B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连接DO并延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O的切线DF交AC于点F.

  (1)求证:AF=CF;

  (2)若ED=4,sin∠E=35,求CE的长.

  【解析】(1)方法一:设线段FD延长线上一点G,则∠GDB=∠ADF,且∠GDB+∠BDO=π2,所以∠ADF+∠BDO=π2,又因为在⊙O中OD=OB,∠BDO=∠OBD,所以∠ADF+∠OBD=π2.

  在Rt△ABC中,∠A+∠CBA=π2,所以∠A=∠ADF,所以AF=FD.

  又在Rt△ABC中,直角边BC为⊙O的直径,所以AC为⊙O的切线,

  又FD为⊙O的切线,所以FD=CF.

  所以AF=CF.

  方法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直角边BC为⊙O的直径,所以AC为⊙O的切线,

  又FD为⊙O的切线,所以FD=CF,且∠FDC=∠FCD.

  又由BC为⊙O的直径可知,∠ADF+∠FDC=π2,∠A+∠FCD=π2,

  所以∠ADF=∠A,所以FD=AF.

  所以AF=CF.

  (2)因为在直角三角形FED中,ED=4,sin∠E=35,所以cos∠E=45,所以FE=5.

  又FD=3=FC,所以CE=2.

  题型二 圆中有关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2】如图所示,已知⊙O1与⊙O2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O 1的切线交⊙O2于点C,过点B作两圆的割线,分别交⊙O1、⊙O2于点D、E,DE与AC相交于点P.

  ( 1)求证:AD∥EC;

  ( 2)若AD是⊙O2的切线,且PA=6,PC=2,BD=9,求AD的长.

  【解析】(1)连接AB,因为AC是⊙O1的切线,所以∠BAC=∠D,

  又因为∠BAC=∠E,所以∠D=∠E,所以AD∥EC.

  (2)方法一:因为PA是⊙O1的切线,PD是⊙O1的割线,

  所以PA2=PBPD,所以62=PB(PB+9),所以PB=3.

  在⊙O2 中,由相交弦定理得PAPC=BPPE,所以PE=4.

  因为AD是⊙O2的切线,DE是⊙O2的割线,

  所以AD2=DBDE=9×16,所以AD=12.

  方法二:设BP=x, PE=y.

  因为PA=6,PC=2,所以由相交弦定理得PAPC=BPPE,即xy=12.①

  因为AD∥EC,所以DPPE=APPC,所以9+xy=62.②

  由①②可得 或 (舍去),所以DE=9+x+y=16.

  因为AD是⊙O2的切线,DE是⊙O2的割线,所以AD2=DBDE=9×16,所以AD=12.

  【变式训练2】如图,⊙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与弦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E为⊙O上一点, ,DE交AB于点F,且AB=2BP=4.

  (1)求PF的长度;

  (2)若圆F与圆O内切,直线PT与圆F切于点T,求线段PT的长度.

  【解析】(1)连接OC,OD,OE,由同弧对应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结合题中已知条件可得∠CDE=∠AOC.

  又∠CDE=∠P+∠PFD,∠AOC=∠P+∠OCP,

  从而∠PFD=∠OCP,故△PFD∽△PCO,所以PFPC=PDPO.

  由割线定理知PCPD=PAPB=12,故PF= =124=3.

  (2)若圆F与圆O内切,设圆F的半径为r,

  因为OF=2-r=1,即r=1,

  所以OB是 圆F的直径,且过点P的圆F的切线为PT,

  则PT2=PBPO=2×4=8,即PT=22.

  题型三 四点共圆问题

  【例3】如图,圆O与圆P相交于A、B两点,圆心P在圆O上,圆O的弦BC切圆P于点B,CP及其延长线交圆P于D,E两点,过点E作EF⊥C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B、P、E、F四点共圆;

  (2)若CD=2,CB=22,求出由B、P、E、F四点所确定的圆的直径.

  【解析】(1)证明:连接PB.因为BC切圆P于点B,所以PB⊥BC.

  又因为EF⊥CE,所以∠PBF+∠PEF=180°,所以∠EPB+∠EFB=180°,

  所以B,P,E,F四点共圆.

  (2)因为B,P,E,F四点共圆,且EF⊥CE,PB⊥BC,所以此圆的直径就是PF.

  因为BC切圆P于点B,且CD=2,CB=22,

  所以由切割线定理CB2=CDCE,得CE=4,DE=2,BP=1.

  又因为Rt△CBP∽Rt△CEF,所以EF∶PB=CE∶CB,得EF=2.

  在Rt△FEP中,PF=PE2+EF2=3,

  即由B,P,E,F四点确定的圆的直径为3.

  【变式训练3】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以AB为直径的圆O交AC于点E,点D是BC边的中点.连接OD交圆O于点M.求证:

  (1)O,B,D,E四点共圆;

  (2)2DE2=DMAC+DMAB.

  【证明】(1)连接BE,则BE⊥EC.

  又D是BC的中点,所以DE=BD.

  又OE=OB,OD=OD,所以△ODE≌△ODB,

  所以∠OBD=∠OED=90°,所以D,E,O,B四点共圆.

  (2)延长DO交圆O于点H.

  因为DE2=DMDH=DM(DO+OH)=DMDO+DMOH=DM(12AC)+DM(12AB),

  所以2DE2=DMAC+DMAB.

  总结提高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几何关系.

  本章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平面几何知识趋于完善,同时为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提供了多个理论依据.

  2.圆中的角如圆周角、圆心角、弦切角及其性质为证明相关的比例线段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解决综合问题提供了方便,使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几何方法有较透彻的理解.

几何数学教案9

  1.出示÷9÷。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分数连除怎样计算呢?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让学生板演。

  可能有以下几种:

  a.÷9÷ b.÷9÷ c.÷9÷

  =×÷ =× =×

  =÷ = =

  =×

  =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讲。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分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2.出示×÷。

  (1)分组讨论,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2)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讨论:以怎样简算这道题?

  3.出示÷(15×)。

  (1)讨论,这道题的运算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3)指名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检查。

  (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4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六、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七第15、16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1,练习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口算练习: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自学教材P30页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察比较上面3道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回忆一下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说说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4、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填在课本上,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合作探究】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出示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1)明确题意,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2)汇报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① 把平均分成( )份,就是把( )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个,就是。

  ②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3)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呢?

  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知识梳理】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3.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 )。

  【随堂练习】

  1、书中第30页“做一做”。

  2、口算。

  3、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

  4、完成练习七的1.2. 题.(做书上)

  5、完成练习七的3题。

  芳芳将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内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例1的教学

  师(出示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图二中有四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1×1 1=1的平方

  1+3=2×2=4 教师板书归纳 1+3=2的平方

  1+3+5=3×3=9 1+3+5= 3的平方

  师: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的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的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

  学生合作交流,并利用规律完成例1下面题目

  师: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正方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2、例2的教学

  师:(出示例2):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2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准备怎么计算这道题?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我准备先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3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以此类推。

  学生汇报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1/2+1/4=3/4

  3/4+1/8=7/8

  7/8+1/16=15/16

  ……

  师:谁再来说说你加到了第几个加数,得数多少?

  学生汇报,板书:32/32,63/64,127/128……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

  生2:得数的分子与分母都越来越大,说明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取得份数也越来越多,分子比分母只少一份。

  生3:如果一直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会越来越接近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业: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

  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过程与方法,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3/10 +3/10 +3/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蛋糕。他们每人吃2/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①2/9 +2/9 +2/9 =2+2+2/9 =6/9 =2/3 (个)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

  ②2/9 ×3=2X3/9 =6/9 =2/3 (个)也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3) 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怎么计算的吗?

  ②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是先计算再约分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几个算式并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母与整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4)小练习。

  (1)计算1/12 ×4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借助情境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1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L?1/2 桶是多少L?1/4 桶是多少L?

  (1)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桶水共多少L?12×3

  1/2 桶是多少L?12×1/2

  1/4 桶是多少L?12×1/4

  (3)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

  1/2×3表示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1/2 是一半,1/2×1/2 表示12L的一半,也就是求12L的1/2 是多少。

  1/2×14 表示求12L的1/4 是多少。

  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解决问题。

  (5)小练习:

  2/9 ×6= 12×3/4 = 3/10 ×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整数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1)、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教材第5页第3题

  2、

  1、计算。

  3、 列式计算

  (1)12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kg的6倍是多少kg?

  (3)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是6分米,宽是分米,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

  圆纸片 直尺 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合作探究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精讲点拨

  (一)认识直径和半径及关系

  (1)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归纳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 d

  练一练:P58做一做的第1、2题。

  (二)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定半径;

  (2)定圆心;

  (3)旋转一周.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3、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达标检测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

  9.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10.圆的半径都相等。 (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七、课后作业

  教材60页1、2题。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分类,初步感知倒数的特征

  1.独立计算,回顾旧知。

  (1)教师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3)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设计意图:在“倒数的认识”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时,分子与分母之间的约分凸显了乘积为1的分数乘法的特殊性,为倒数的认识提供了感知基础。)

  2.算式分类,关注算式特点。

  师: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学生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多种,在汇报交流时突出以乘积是否为1来分类。

  3.观察发现,交流算式特点。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倒数,为学生准确、顺利地导出倒数的定义作好铺垫。)

  (二)逐层深入,认识倒数

  1.了解概念。

  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给出倒数的范例: 3/8 和 8/3 互为倒数,3/8 的倒数是8/3 。8/3 的倒数是3/8

  让学生说说上面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当学生说“5和15 互为倒数”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5的分子是几?分母是几?概括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2.理解概念。 ‘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除了两个数的积为1外,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如果一个数大于1,另一个数一定小于1。

  3.练习巩固。

  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1题;让学生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辨析,深入理解倒数的意义。有了第一环节对倒数的初步感

  知,学生很容易“定义”倒数,但是未必能准确理解倒数中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环节通过分析

  定义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概念。)

  (三)交流探讨,会求倒数

  1.探讨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3/5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5/3 3/5 × 5/3

  6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1/6 6 ×1/6

  2.思考特例。

  小组讨论:l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

  3.运用方法。

  师: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29页第3题。

  4.概括方法。

  通过对下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概括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如何求整数的倒数?O有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

  (3)如何求分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不难,关键是“完整地概括”和“严谨地思考”。因此,此环节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充分说“如何找倒数”,再交流找到的“特别的倒数”以及更多关于倒数的发现。以“发现--质疑一-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更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四)练习深化

  1.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2题,判断这些说法对不对,并说说为什么。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9页第4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3.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5题。

  师: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倒数概念的辨析,深入理解概念,对比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

  的计算,为后面分数除法计算学习做准备。)

  (五)回顾总结

  教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简便计算。25×7×4 0.36×101

  【自主预习】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新知探究】

  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3、小组计算 + × ,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随堂练习】

  1、拆数练习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

  2、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练习二的相关题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

  第4单元 比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

  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 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 )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 )除以( )所得的商是( ),它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2.6∶3.9=

  4、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几何数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课后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几何数学教案11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几何数学教案1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第1课时)

  ㈠课时目标

  1.熟悉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能理解离心率的大小对双曲线形状的影响。

  3.能运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或图形特征,确定焦点的位置,会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㈡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叙述椭圆 的几何性质,并填写下表:

  方程

  性质

  图像(略)

  范围-a≤x≤a,-b≤y≤b

  对称性对称轴、对称中心

  顶点(±a,0)、(±b,0)

  离心率e=(几何意义)

  (三)探索研究

  1.类比椭圆 的几何性质,探讨双曲线 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

  双曲线的实轴、虚轴、实半轴长、虚半轴长及离心率的定义。

  双曲线与椭圆的几何性质对比如下:

  方程

  性质

  图像(略) (略)

  范围-a≤x≤a,-b≤y≤bx≥a,或x≤-a,y∈R

  对称性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中心

  顶点(±a,0)、(±b,0)(-a,0)、(a,0)

  离心率0<e=<1

  e=>1

  下面继续研究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a、b、c、e关系:c2=a2+b2, e=>1)

  2。渐近线的发现与论证

  根据椭圆的上述四个性质,能较为准确地把 画出来吗?(能)

  根据上述双曲线的四个性质,能较为准确地把 画出来吗?(不能)

  通过列表描点,能把双曲线的顶点及附近的点,比较精确地画出来,但双曲线向何处伸展就不很清楚。

  我们能较为准确地画出曲线y=,这是为什么?(因为当双曲线伸向远处时,它与x轴、y轴无限接近)此时,x轴、y轴叫做曲线y=的渐近线。

  问:双曲线 有没有渐近线呢?若有,又该是怎样的直线呢?

  引导猜想:在研究双曲线的范围时,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可解出:

  y=± =±

  当x无限增大时, 就无限趋近于零,也就是说,这是双曲线y=±

  与直线y=± 无限接近。

  这使我们猜想直线y=± 为双曲线的渐近线。

  直线y=± 恰好是过实轴端点A1、A2,虚轴端点B1、B2,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x=±a, y=±b所成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那么,如何证明双曲线上的点沿曲线向远处运动时,与渐近线越来越接近呢?显然,只要考虑第一象限即可。

  证法1:如图,设M(x0,y0)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 上的仍一点,则

  y0= ,M(x0,y0)到渐近线ay-bx=0的距离为:

  ∣MQ∣= =

  = .

  点M向远处运动, x0随着增大,∣MQ∣就逐渐减小,M点就无限接近于 y=

  故把y=± 叫做双曲线 的渐近线。

  3.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e=,c>a, ∴e>1由等式c2-a2=b2,可得 ===

  e越小(接近于1) 越接近于0,双曲线开口越小(扁狭)

  e越大 越大,双曲线开口越大(开阔)

  4.巩固练习

  求下列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并画出双曲线。

  ①4x2-y2=4 ②4x2-y2=-4

  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x±2y=0,分别求出过以下各点的双曲线方程

  ①M(4, ) ②M(4, )

  [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 1 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例2 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而成的曲面,如图;它的最小半径为12m,上口半径为13m,下口半径为25m,高为55m,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此双曲线的方程(精确到1m)

  ㈣提炼总结

  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a、b、c、e的关系。

  2。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其发现证明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3。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椭圆的几何性质类似点和不同点。

几何数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塑料框。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捡石头!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大家可能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石头。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2、幼儿操作——铺石头。

  (1)谈话引入。大家捡到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提出几点要求:

  ①要把“坑”填满。

  ②不要用太多的胶水。

  ③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找伙伴帮忙。

  (3)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动脑筋——拼石头。

  (1)抛出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正好有坑没有铺好的,该怎么办?

  (2)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拼在一起铺平地上的“坑”。

  4、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形状。

几何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几何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棱长1厘米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个正方体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

  (3)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4)每一类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5)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3)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

  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④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

  记录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①②③

  (4)汇报交流

  ①适时提问:怎样计算没有涂色的块数?

  ②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8000

  ②1×12=1212×6=613=1

  ③2×12=2422×6=2423=8

  2.验证猜想

  (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3.总结归纳

  I)文字表示

  (1)三面涂色的在正方体顶点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块数,因为正方体有12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

  II)字母表示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4.应用规律

  解决开始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迁移

  课件出示

  1.如果请你数一数这样的几何体,你打算怎样做?

  第一层: 1个

  第二层:(1+2)个

  第三层:(1+2+3)个

  第四层:(1+2+3+4)个

  ………

  第1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4

  第2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0

  第3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

  2.如果把 这几个几何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能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吗?

  3.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5个图形的结果是多少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类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板书设计: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几何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几何图形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3篇04-03

《王几何》教学反思11-10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07-02

几何图形教学反思04-17

佣金下浮影响几何02-20

美术教案-几何体画法02-26

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要求综述02-22

数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教案08-13

《王几何》语文教学反思03-30

《王几何》教学设计(通用10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