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1-01 11:29:5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锦集1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3、“想想做做”第4题(游戏:小蚂蚁推木块)。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12-9=10-9=14-9=18-9=11-9=19-9=16-9=13-9=17-9=15-9=5、出示算式: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17-916-913-912-915-911-914-918-9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板书设计:十几减9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13-9=4方法二:10-9=11+3=4方法三:先减去3,再减去6.方法四:9加(4)等于1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

  《认识钟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三、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四、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1)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3)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4)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5)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再指名说。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时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学生汇报。

  (3)7时刚过一点。

  提问:这又是几时呢?

  (4)小结:像这样接近7时的情况,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5)巩固:分别出示4时不到一点和平8时刚过一点的钟面,提问:你能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大约是几时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适当追问是怎样想的。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第一幅图钟面上是几时?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第二幅图呢?

  追问:怎么都是10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总结:一天里有两个10时,一个在上午,是上午10时;一个在晚上,是晚上10时。

  5、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不同时刻的画面,提问:你知道上面各是几时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表示方法?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第88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重点难点:

  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 8+1 10+1 2+6 4+10 7-3 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68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

  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 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在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2个,正方形1个、小棒5根、方格作业纸、直尺、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谜游戏

  【设计意图:猜谜活动,既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画面,抽象图形

  (出示课件)谈话:孩子们,今天的学习从这幅画开始,美吗?上完课每人送你们一幅怎么样?

  提问:从这幅画中,你能找出认识的平面图形吗?(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抽象出平面图形)

  2.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揭题:你们认识的图形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图画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既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猜想验证,自主构建

  1.操作中引发猜想

  提问: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摆一个长方形吗?

  操作:学生摆长方形。

  反馈:指名展示。

  反思:引发关于长方形边的猜想

  小结:长方形边的特点:对边相等(板书)

  (移动小棒)提问:这样摆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小结:长方形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设计意图:尊重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进行“边”和“角”的追问,引发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猜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埋下伏笔,这样的设计也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向抽象的认知规律。】

  2.验证中深化认识

  ⑴指导方法: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请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⑵操作验证

  ⑶汇报交流:

  ①验证对边相等:方法1:量一量,汇报测量数据;方法2:折一折,指名操作。

  小结:用多种的方法验证了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发现它们的对边都相等。

  ②认识长宽: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长方形中靠在一起的两条边相等吗?引导认识长与宽;指一指黑板面、桌面以及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③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方法:比一比,讨论: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你比了几次?有比的次数少些的吗?还有更少的吗?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对边相等----边的特征

  四个角都是直角----角的特征

  实际上我们认识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认识的。

  【设计意图:特征的验证是思维碰撞最充分的环节,给学生不同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既使猜想得到验证,长方形的特征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渗透了研究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迁移中拓展新知

  谈话:我们再来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点呢?拿出正方形,你能用刚才那些方法和思路去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吗?试试看。

  ⑴自主探究

  ⑵汇报交流:

  ①特征1:四边相等;提问: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反馈:方法1:量一量;汇报测量结果;方法2:折一折;引导学生比较折的方法,纠正认识偏差,优化折法的简洁性。

  ②认识边长。介绍: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设计意图:折一折验证正方形边的特点呈现出两个层次:通过上下、左右对折说明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角折说明邻边相等,这样的折法才说明正方形四边相等。经历两个层次的感知,既充分认识正方形边的特点,也细无声地渗透了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③特征2:四个角都是直角

  提问: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了正方形,发现它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比较中沟通联系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小结:看来,无论边还是角,长方形有的特点,正方形也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两种图形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感知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深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整体把握。】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谈话:学得不错,学会了知识还要能够运用,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接受挑战吗?

  1.画一画

  (1)师画长方形,说一说长宽各是多少。(相机介绍方格图)

  师画正方形,说一说边长是多少。

  (2)学生按要求画长方形。

  2.辨一辨

  画得不错,下面考考你们的眼力。

  信封后面藏的都是四边形,观察一下,哪幅图可能是正方形?

  (1)①号不可能吗?为什么?

  (2)②号呢?

  (3)③号可能是吗?一定是吗?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还有其他可能吗?

  3.比一比

  小华小明参加比赛了,一起去看看。

  (1)小华在哪里?小明呢?他们同时出发去学校,谁先到谁获胜,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各走了多少米?

  (2)改变比赛规则。

  两人同时出发,小华沿1号路线,小明沿2号路线,同时出发,谁先到新华书店谁就获胜,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路程相等是怎么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基础练习的——发散思维,基本技能——实际运用的层次,画一画,辨一辨,比一比的设计充满了新意,又抓住重点体现思考的含量,学生结合不同的实际问题不断强化提升对两种图形特征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回顾: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有哪些收获?

  2.环保教育。

  【设计意图:回顾力求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研究方法的感悟。课尾送画,与课始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充满思考与智慧,更是可以创造美好世界的,渗透环保教育。】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5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卡片出示前面学习的加法题,学生口答得数并选几题说说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做客,和小兔一起学习6、5、4、3、2加几的加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

  讲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提问:你能帮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计算6+5的思考过程。

  (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5)谈话: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谁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教学“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书上第94页的“试一试”。

  6+6= 4+9= 5+8=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计算,完成后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是怎么来做的。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这些加法。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写得数,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将得数写在书上。

  (2)教师出示本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5.“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读题,然后完成列式计算并交流。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6.“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每题加法算式后写出得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6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5)一箱苹果重300g。()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重,谁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轻和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7

  教学内容:用数学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略)

  四、完成课外作业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8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5+6=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7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7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参观了小猴子的水果店,现在老师又带你们去参观茄子老师家开的乐器店好不好?(课件出示图)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一共有多少把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8+7=□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用小棒代替喇叭,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算法。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8+7=15

  25

  10

  还可以怎样算?

  板书:8+7=15

  53

  1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0

  《找规律》: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来表示一下,准备好了吗?(拍手——拍手——跺脚)(3次)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哇,猜得真准,那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呀?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活动内容

  1、找规律

  猜表情:首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调皮。(演示课件)它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又大笑。我们来学一下小调皮的表情好吗?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像!你知不知道小调皮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呢?

  噢,小调皮正微笑着大家说,小朋友真聪明!

  放气球:小调皮又到公园里放气球了,观察一下气球,你发现了什么呀?下一只气球是什么颜色呢?

  解密码:气球放玩了,小调皮准备回家了。可他碰他了一道难题,他把门上的密码给忘了,小朋友愿意帮助他对吗?

  2、画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会找规律了,你会画规律吗?(出示一组圆形)你能用你手中的水彩笔使它们有规律吗?(同桌交流,实物展示)

  3、算规律

  师:小朋友画的规律可真漂亮,老师想用这些有规律的圆形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接下去,老师该怎么串呀?那你知不知道从第一颗红色开始往下数第20颗是什么颜色?第31颗呢?这串项链一共可以串43颗珠子,你知不知道后一颗也就是第43颗会是什么颜色吗?

  4、生活中的规律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家看,(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跳舞的小朋友—一—年四季)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看看我们身边的,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过的,还有哪些?

  5、创造规律

  师:原来啊,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些规律。

  你能用动作来做一个规律吗?

  今天,教师还帮大家准备了学具,你可以用材料袋中的`学具来摆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规律,还可以用动作让大家来猜规律。下面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现象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2

  十几减8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13页,在课堂练习本试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内容:

  十几减8(第13页 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操作能力、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3、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12-5=

  15+3=

  4+9=

  6+8=

  3+7=

  20+13=

  30+14=

  24+5=

  2、说说24+5=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题图:箱子里24瓶矿泉水,外面有9瓶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2、学生观察,讨论得到用加法计算,算式为:24+9

  3、请学生领用小棒来进行操作,演示计算过程。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个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上的数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先圈一圈再填写计算过程。

  2、填出()里的数

  14+3=()7 2+44=()6

  25+6=()1 36+4=()0

  59+2=()1 59+20=() 9

  3、练习十五第6题。改错,说明错的原因。

  4、爷爷有50元钱,买一副眼镜花了35元钱,一个杯子花了9元钱,用去多少钱?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4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5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07-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精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