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

时间:2024-11-01 17:31:38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班级、时间:20xx造价xx班:20xx年3月xx日(星期xx)第xx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2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 巢(cháo) ?芦 苇(wěi) ?剪秋 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

  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图片导入

  1.师问:你欣赏过落日的景色吗?你见过鸟儿归巢吗?

  课件出示图片,让大家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刘大白写的描写秋天落日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揭示课题:《秋晚的江上》

  3.认识作者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二、字词揭秘 ? ??

  1.我会写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字。

  出示巢字。

  师:巢字上面的巛是三笔,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稍短一些,下面的果字占整体字的主要部分。这个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巛,可以组词鸟巢,巢穴,我们选一个造造句吧。这棵高高的树上有一个新建的鸟巢。

  课件出示苇字。

  师:苇字的偏旁艹中的一要写得长一些,是笔画中最长的一个。苇是上下结构,可以组词芦苇,苇叶,造句:这条河的旁边长满了高高的苇叶。

  三、课文精讲

  1.学习诗歌的第一节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2.学习诗歌的第二节

  课件出示: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解释: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

  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同时让大家感受到“红颜”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译文

  先让大家举手自己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然后师总结。

  师小结: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在江面上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4.品读诗句

  (1)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让学生圈出“倦”和“驮”,感受这两个字的`作用。

  师小结:归鸟何以倦了?鸟倦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引导学生理解“翻”和“掉”的作用。

  师小结:“掉”与“翻”承接,和“驮”照应。诗人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极富表现力,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情趣和生机。

  5.问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静谧、绚丽、和谐的景象?

  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芦苇

  师小结:诗人刘大白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宁静优美的景色,渗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无比心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头白”在诗中怎么解释?

  2.比一比,组词语。

  苇( ) 倦( ) 驮( )

  伟( ) 蜷( ) 骆( )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白色芦苇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10-25

上册语文四年级《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范文09-04

《秋》语文教案02-08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2-14

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2-28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1-27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