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设想 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3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 教学难点
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教学工具
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 新知介绍
【师】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滑轮的几种类型: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师】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下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师】综上,定滑轮的好处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现在,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吗?
【生】通过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时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轮半径,所以力臂不变,力也不变。
【师】结论: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2.动滑轮
【板书】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师】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动画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板书】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3 滑轮组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f物+f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 f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板书】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F= G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 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 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课后小结
定滑轮特点:
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动滑轮特点:
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
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特点: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资源库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F浮>G物 F浮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教学目标 1、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课后小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02-02 物理下册教案11-19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11-26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12-04 物理八年级下册 《重力》 教案12-15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8-29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05-15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精选20篇)06-09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精选22篇)02-02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3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4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