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平?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2、认识1/4。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第1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数据;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参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难点:会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数据
教学策略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引入:
情景一:出示2008北京奥运会的几幅照片。
问题:为了了解某一班级学生对奥运项目的喜欢程度作如下调查:请大家从下列五个项目中选择某一个项目(每个学生只选择一项)。
A代表球类,B代表田径,C代表游泳,D:代表武术,E代表射击
初二(6)班50位学生调查如下:
A、A、A、C、D、B、A、C、D、D、B、E、A、A、C、C、D、A、B、D、C、C、B、D、A、A、E、D、C、A、A、B、A、A、C、C、A、A、B、A、E、A、C、A、C、C、A、E、D、A。
提问:⑴你认为老师这一种数据表示方式能很快说出初二(6)班学生最喜欢哪个奥运项目?
⑵你认为老师这种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说出一些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展示学生统计的表示方式。
⑶你能说出每个项目的喜欢的人数吗?
每个项目喜欢的人数有多有少,也就每个项目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2、(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是不是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比较频数来判断呢?
例题: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
项目
班级优秀及格不及格总人数
甲2045550
乙1838240
乙两班中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多?你觉得哪个班级成绩较好些?
怎样比较呢?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否光从各分数段的`人数来看?
(比较各分数段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甲班及格人数和频率(及格率)是多少?
3练习: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上海(36人),杭州(24人),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
则去上海的频率为,去杭州的频率为,去海南的人数为,去北京的人数为。
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频数、频率与总人数之间的关系。
(2)、各频数之和等于总人数。
(3)、各频率之和等于1。
5、想一想、练一练
前黄初中五月份开展首届艺术节,假如计划制作橙色、红色、蓝色、白色、黄色五种颜色的文化衫发给学生。请你为我校首届艺术节的筹委会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好吗?
6、课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参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2.看谁填的又对有快!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4千米=米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图: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千米
4.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吨=千克20xx千克=吨
3千克=克8000克=千克
3.小组讨论.
园林工人要一条长1千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算一算,路两边一共种多少棵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第1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概念以及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了解矩形的性质;了解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感受到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特征,经历探索、归纳矩形的特征和识别的过程,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重点难点1、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策略分析启发、合作探究式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
如图,用四根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木框,将其直立在桌面上,轻轻地推动点D,你会发现什么?请同学们观察并发言.
可以发现,角的大小改变了,但不管如何,它仍然保持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矩形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矩形的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矩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因此矩形的对边相等。那么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矩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因此矩形的对角线与相平分。除此之外,矩形的两条对角线还有进一步的关系,下面展开讨论。
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于是有BC=AD,∠CBA=∠DAB=90°,AB=BA,因此△CBA≌△DAB从而AC=BD
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结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议一议:(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我们可以得到识别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再加上什么条件就可以变为矩形了呢(学生讨论口答)?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另外,四边形加上什么条件,可以成为矩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三)、典例剖析、巩固新知
例1:(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2),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说明:本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定理的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索解法.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OA=OB.
又∠AOB=60°,∴△AOB是等边三角形.
∴OA=AB=4(cm).
∴矩形对角线的长AC=BD=2OA=8(cm).
(四)、知识拓展、锻炼思维
已知:如图(4),四边形ABCD中,∠ABC=∠ADC=90°,E是AC的中点,EF平分∠BED交BD于点F.
(1)猜想:EF与BD具有怎样的关系?
(2)试证明你的猜想.
说明:本例是一道不给出“结论”,需要学生自己观察、猜想、讨论几何命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解:(1)EF垂直平分BD.
(2)证明:(略.)
分析:应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如下图:
(五)、随堂练习
(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你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生:(学生畅所欲言.)
1、矩形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矩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作业
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感受到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特征,经历探索、归纳矩形的特征和识别的过程,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P72-73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152×4的得数吗?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根据刚才的演算,在列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另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时,怎样表示从十位向百位进位?积的百位为什么要写6、
2、提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1)谈话:这时,小华的同学大生也在骑车往体育馆赶来,他也是赶来观看体育比赛的,你看他是怎么去的?
(2)出示情境图: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行248米,大生家离体育馆有多远?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xx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長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以5路车的站点为例引出了数轴的概念,并通过温度计的刻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轴的意义,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轴的用途。课堂中的设置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通过练习掌握数轴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利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利用数轴表示互为相反数的数。
教学难点:体会数轴的用途及它上面的点的性质。
教学目标:1.能说出数轴的意义及数轴的三要素。
2.能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轴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二、发现新知
三、议一议
四、再探新知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应用
七、小结
八、作业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学生观察温度计,运用类别的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数轴的画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发现画数轴的办法,并画出数轴
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举手回答
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作答,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自己总结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通过这组题目的探究学生发现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回忆本节课的收获的知识在学生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1)出示课本例题
例1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1012
例2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505-4-1.5
(2)相反数的定义
4与-4,5与-5,-1.5与1.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一对数吗?
定义: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哪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特征: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疑问:0的相反数呢?
小结:0的相反数是0
1、-14的相反数是
2、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
议一议:在温度计上-1度与-5度温度那个更高?温度计上越往上的温度越高吗?
而在数轴上那边的数大呢?
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
(1)0和2
(2)-1和8
(3)-3和0
(4)-8和-1.5
引导学生发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1)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A组课本习题2.22、3、4
B组2、4、5联系拓广1
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相结合,提出问题学生容易接受
以学生熟悉的温度计引入新课,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对本节课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明确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进一步巩固数轴的三要素
将课本上的整数换成部分小数,为在数轴上找到分数做好铺垫
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给出的四组是为接下来认识相反数打下伏笔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分析,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相反数的定义,突出重点。
进一步明确相反数的定义和特征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通过类比的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题找到方法,加深学生的记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二、进一步认识平移,探究枰移的基本性质
1描图操作.
(1)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如课本图5.4-2的雪人?
提示:为了保证“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半透明纸,大家应该在雪人帽顶的上方约1厘米处画一条与书右边缘垂直的直线,半透明纸也应画一条直线,画图中要始终保持两条直线重合.
(2),描出三个雪人图.
2.观察、思考.
(1)在自己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
(2)观察这些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关系如何?
提示:用平推三角尺方法验证三条线段是否平行,用刻度尺度量三条线段是否相等
发现:
(3)再作出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验证前面发现是否正确?
课题:平移(第1课时)主备人:王瑞峰时间:
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毛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2—119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单元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课时安排:
5课时
(1)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
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2)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
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书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
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
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共同探究。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一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4、师生共同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5、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6、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7、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8、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9、拓展练习。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4)练习课
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5)实践活动掷一掷
活动内容:
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填空题。
1、由5个千,6个百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三千零二十八写作()。
2、□2÷4,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应填(),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可填()。
3、在()里填上“>”、“<”、或“=”。
4930()40696×128()125×65900克()59千克96÷2÷4()96÷8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冬瓜重约6()
一个鸡蛋约重60()
一个铅球重4()
小明身高约155()
5、一个数除以8,余数是(),4×345的积是()位数。
6、48名同学去滨江森林公园野营,每5人一个帐篷,一共需()个帐篷。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16厘米,那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8、256÷5的商是()位数,位是()位。
9、用2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是()厘米。
10、明明带13元钱去买书,每本书4元钱,他最多能买()个本,还剩()元钱。
二、判断题。
1、120×5的积末尾只有一个0。()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
3、200÷4商的末尾有两个0。()
4、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5、正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作图、交流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倾斜木板,将小车置于木板顶端,观察小车下滑过程.
小车沿斜坡下滑,下滑速度与其下滑时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1.填写上表:
2.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1)上节问题1是怎样表示气温T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2)上节问题2是怎样表示正方形的面积S与边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3)上节问题3是怎样表示交纳的费用y与使用天然气的体积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像上节问题1那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自变量取的每一个值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值(即因变量的对应值)为纵坐标,描出每一个点,由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称为这个函数的图象.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图象法.
像上节问题2那样,列一张表,第一行表示自变量自变量取的各个值,第二行表示相应的函数值(即因变量的对应值),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列表法.
像上节问题3那样,用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称为公式法,这样的式通过观察、作图、交流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子称为函数的表达式.
我们可以看到,用图象法、列表法、公式法均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直观地看出因变量如何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变量取的值与因变量的对应值;用公式法表示函数关系,可以方便地计算函数值.
三、新知应用
例1.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拼成图形,如图4-3所示,用y表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用n表示其中等边三角形的数目,显然拼成的图形的周长y是n的函数.
(1)填写下表:
n12345678…
y
(2)试用公式法表示这个函数关系.
(3)试用图象法表示这个函数关系.
例2.某天7时,小明从家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后继续骑行,按时赶到了学校.图4-5反映了他骑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自行车发生故障是在什么时间?此时离家有多远?
(2)修车花了多长时间?修好车后又花了多长时间到达学校?
(3)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P115练习1,2,3
五、作业:P116习题第3、4、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 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 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试一试”中的四个图形,挂图,两只纸飞机,对称物体,奖品,英文字母CHINA的卡片;学生准备四个图形,纸,剪刀,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认识对称现象
1. 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玩过纸飞机吗?老师这儿有两只纸飞机,请两个同学来玩一玩,比比看哪个飞机飞得远。
两个学生比赛。
师:为什么黄飞机飞得近,白飞机飞得远呢?
学生观察两只飞机。
生1:黄飞机两个翅膀大小不等,白飞机两个翅膀大小相等。
生2:白飞机是对称的,黄飞机不对称。
师:是啊,白飞机的两个翅膀是对称的,所以飞得又稳又远。我们把这种物体的两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现象称为对称。(板书:对称)
[评析:新课伊始,利用学生喜欢的玩纸飞机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两只纸飞机的不同特征,引出“对称”概念。这样的教学直奔主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两个对称的物体,(拿出奖杯和储蓄罐)它们都是对称的物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1:故宫。
生2:埃菲尔铁塔。
生3:蝴蝶。
……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加深了学生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二、 合作探究,认识轴对称图形
1. 用纸撕出对称图形。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对称的图形是一种美丽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纸撕出对称的图形。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边讲解边示范,撕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撕出一个漂亮的图形来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撕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再试一试。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撕出一个图形来,并选择几个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评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撕出对称图形,既培养了动手能力,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活动材料,又使学生逐步将对称概念的认识从物体过渡到平面图形。]
2. 合作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撕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左右两边大小相等。
生2:它们左右两边的形状相同。
生3:把它们对折后,两边完全叠在一起了。(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对折的意思)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指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指黑板上的图形)刚才同学们撕出来的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学生按要求指出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注意发挥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作用。]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的四个平面图形。
师: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1:三角形、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2: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3: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的判断对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这四个平面图形,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折图形验证。
师:谁来汇报验证结果,先告诉大家你的结论,再将图形对折,让大家看清楚你的验证过程是不是正确。
生1: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师:真棒!奖你一把金钥匙。(拿出金钥匙的图片,让他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这个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对折后两边也完全重合。
师:不错。奖你一朵紫荆花。(拿出紫荆花的图片,让他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对折后两边也完全重合。
生4: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它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师:好,也送你一个奖品!(出示五角星的图片,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有同学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错了吧,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拿不准的时候可以动手折一折,验证一下。(折平行四边形,再次让学生观察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
[评析: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将奖给学生的小奖品作为学习的内容,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4. 巩固练习。
(1) 判断英文字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在我们身边随处都可以看到轴对称图形。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英语单词CHINA,是中国的意思。
师:谁能找出这个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字母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2) “想想做做”第5题。
师:CHINA是中国的意思,中国的'国旗是什么?
生:五星红旗。
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老师这儿也带来了一些国家的国旗,你能在这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瑞士、丹麦,这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认为巴西的国旗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请再仔细观察一下。
生:巴西的国旗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国旗中的图案不是对称的。
三、 发挥想像,“做”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想不想动手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一出示材料)。在动手做之前,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准备选择什么材料,“做”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方案。
师:你们的想法都非常好,现在请大家选择需要的材料,各显神通,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学生动手“做”轴对称图形,完成后选择几件作品在全班展示。
[评析:动手“做”轴对称图形前的讨论,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进一步打开思路,设计合理的制作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四、 练习
1. “想想做做”第3题。
师:同学们的作品完成得非常不错,有一定的想象力。如果给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第58页第3题。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交流画法。
2. “想想做做”第4题。(略)
五、 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1.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玩纸飞机的游戏、撕出一个对称图形、“做”轴对称图形等。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 依托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课的开始阶段设计的玩纸飞机的游戏,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初步体会对称的特点;随后的撕纸活动,学生自主创造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判断英语单词CHINA中的字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既巩固了新知,又渗透着思想教育。这些有独特创意的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3.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到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师都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让学生经历玩一玩、撕一撕、折一折、做一做等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体验;二是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07-14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