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中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
(1)资源的质量。举例
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举例
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
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高中地理教案2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人口资料,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2.通过案例研究,加深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印度人坐火车、中国春运。
播放语言材料:德国人口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人有时候怀着妒嫉的'心理望着法国——因为那里没有“后继无人”这个问题。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曾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六千二百万法国人”。正当德国人口在减少的时候,而法国人口却在增长。有不少时事评论家和媒体刻意渲染德国社会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他们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溃”或者“生育罢工”这样的夸张辞藻。
思考: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总结人口问题的表现积极思考,结合材料,思索人口问题的表现。
【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师扮演记者,以采访德国、印度总理的形式,展现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积极配合,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模仿两国领导人回答提问。
三、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问题2:“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xx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2: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读图,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3:“人口增长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率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3: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
自主探究问题4:“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黑河——腾冲线。
思考:
(1)中国人口分布的大致状况是怎样的?
(2)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东西部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调动回忆初中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课后思考,论文呈现】播放语言材料:关注中国,关注民生。20xx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2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政策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政策既面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任务,又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新世纪的人口政策该何去何从呢?
展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种观点:1.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以论文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 >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Article/Index.html>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ticle/Index.html>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矿产资源的种类和铁、煤、石油的分布
【教学难点】铁、煤、石油的分布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手段】计算机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所学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读"一个小国是怎样致富的",了解矿产资源的作用。
(讨论)同学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利用过哪些矿产资源或其制成品?
(归纳)(展示图片)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看图思考)展示 >课件:四个时期的工具图片,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展示:不同社会阶段人类利用矿产情况的对比表格
(小结)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矿产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如果人类不利用矿产资源,虽然也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将退回到茹毛饮血,"手"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承转)在众多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特别重要。
(看图思考)看"世界铁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找出铁矿最丰富的7个国家及其位置: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
(看图思考)"世界煤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
①世界主要煤矿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②煤矿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大陆?
③找出产煤量居世界前位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
(看图思考)看"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地图:
①找出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②找出西亚海上石油输出的主要路线
③找出除中东地区外,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
(/Article/Index.html>总结)展示"世界各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世界矿产分布极不平衡。但从资源总量来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储量最为丰富。
(展示)展示矿产资源的利用图片
(展示)展示"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等图片,目前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中,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使得矿产资源面临着危机。
(展示资料并讨论)"地球矿物资源开采前景"资料,讨论"自己能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调查家庭使用的物品涉及到的矿产资源:厨房、电器、首饰等等
2、参观钢铁厂或采矿场,写一篇观后感
3、调查首钢的变化,谈谈你的想法。
4、谈谈你对废品回收的看法。
高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高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能够分析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态的类型,掌握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城市地域形态的几种类型。
分析各类城市地域形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展现香港的城市卫星图,提问:大家看到了香港的`城市卫星图后,觉得香港这个城市怎么样?(香港面积不大,建筑很密集。)总结:这是我们从香港的上空可以来看到整个香港的样子。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轮廓,它由城市内部的各种要素共同组成,形成一定的轮廓或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但是城市为什么会有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城市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的特点
展示成都、兰州和重庆的城市形态图,请学生描述这三个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成都市城市内部挨得比较紧凑,各个方向分布比较均匀;兰州是狭长地分布的,而重庆的城市内部相对比较分散。
请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2.1来找出城市形态有哪几种?成都、兰州、重庆分别属于什么城市形态呢?
二、城市形态的形成原因
小组讨论:结合三座城市的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线路图,讨论一下这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成都市地处盆地,地形平坦在加上市中心的吸引作用因而是团块状;而兰州市受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条带状的地域形态;重庆市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受河流的影响形成了组团式的地域形态。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的形成是和地理环境有极大地关系。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思考这样的地域形态有何优缺点?试着填写如下表格。
这就是最常见的的三种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成为团块状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城市形态的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各地域形态的优缺点。
作业: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城市属于哪种城市形态以及其影响因素。
四、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海洋资源的类型并了解各种类型资源的种类及空间分布;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使学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点,知道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理解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为什么呢?
【讲授新课】:
1.海洋资源类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6,了解
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类资源?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优势何在?
思考并明确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关系。
(2)小结:种类多、蕴藏量大、海洋资源的优势是什么(用具体事例说明)
2.海洋渔业生产
指导学生读图3.15,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陆架?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指导学生读图3.16,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汇?
(2)为什么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
(3)主要渔业区集中在哪个温度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比较中国和日本渔业的不同特点。
读图3.17,知道繁忙的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1)为什么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开发难度?
(2)读图3.18,认识海上钻井平台,知道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气资源一般离炼油厂较远,那么怎么运到炼油厂呢?
(4)为什么说海洋油气生产是一项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工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高中地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2、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说出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淡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难点】
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泰国洪水、云南大旱的图片。包括受灾现状、救灾情况。读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量的洪水没办法利用,许多地方又严重缺水”。由此引入课题: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自主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淡水资源的种类及占全球水资源的比例。
【学生活动】读教材图3.10“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回答问题。
1、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它与降水量、蒸发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等于降水量减去蒸发量)。
2、水资源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大洲各是哪个?(亚洲、大洋洲。)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2、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受夏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小组展示】请1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学习小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进一步点拨提升。
【规律总结】(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作探究】展示水资源与人类关系的两组材料,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图”和“西北草原图”,“茅台酒”“青岛啤酒”和“农夫山泉”及其各自的水源地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和教师展示的'幻灯片,分析水资源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结合材料和教材P62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你得到什么启示?(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小组展示】请1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学习小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进一
步点拨提升。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P69案例2——咸海的忧虑,分析下列问题:
(1)咸海的忧虑是什么?(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这种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环节三:巩固拓展
以华北为例,说明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从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概括出人类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措施。
【规律总结】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学们课后搜集节约用水的方法并写成小短文。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高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和《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归纳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找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1)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带人口密集。因为过于干旱、湿热及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趋于地势低平地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2)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2、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地的分布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种自然环境的限制。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自然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会有显著的差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展示图1.8a《芬兰人口分布(20xx年)》、图1。8b《芬兰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图1。8c《芬兰地形》,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问题:
(1)描述芬兰人口分析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分布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平基位于南部。
[教师总结]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高中地理教案10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用具
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电脑平台、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和录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农业类型,到底是哪一种农业类型呢?下面我们先看一张图片,请大家认真观看,这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提问:以上图片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畜牧业)导入新课
板书: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
1、主要分布国家的气候共同特征?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展示阿根廷的气候图与草场图
请同学们观察潘帕斯草原的地理位置?
位于阿根廷的东南部,处于拉布拉多平原,
(补充)濒临大西洋。
1: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在800—1500mm之间。
2: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开阔
3:交通便利
4:出口到欧洲市场,市场广阔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问题。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分析这个案例应提醒学生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①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
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②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3)、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活动:P52(让学生思考、分析)
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高中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1.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立意导入:(图片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同学熟悉的梅州客家饮食和景观图片,设置问题:①这是哪里的饮食习惯及景区?②知道客家人的来历吗?
一、人口的迁移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举例: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②展示图片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区别】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然后请学生填表。
【学生归纳】
2.分类:a.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补充:b.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3.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
美洲、大洋洲等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亚、非、拉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在学生回答迁入和迁出地时,教师事先可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同时也可巩固学生有关大洲的知识。
图一
图二
4.国内人口迁移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所描述的该部分有关知识,结合图1.8和P11案例3,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并完成下表和解决相关问题。(具体见课件)
阶段
迁移原因
迁移方式
迁移方向
古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当
代
成立到20世纪80代中期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教案15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5、湿地减少
【有关湿地的基本概况】:
(1)湿地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和浅海水域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围湖、围海造田等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②大量引水灌溉等不当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缩小。 ③水土流失引起河湖淤积④环境污染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湿地减少的危害】:①生态系统破坏;②物种多样性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③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强人民环保意识②恢复植被,保持水土③减少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系统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净化水质
6、生物物种减少
【产生原因】: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捕乱杀、乱砍滥伐②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③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减少的危害】:①生物资源减少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失衡
【治理措施】: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禁止滥捕乱杀、乱砍滥伐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③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控制地面硬化。
二、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1)概念:大气污染的实质是因为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2)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和影响(从总体上讲,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两方面)污染物主要成分固体和液体小颗粒(小于颗粒物10mm的叫可吸入颗粒物)CO、CO2主要来源生产和生活排放的烟尘、粉尘CO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碳氧化合物C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硫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氟、氯的化合物SO2、SO3 NOX氟里昂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有色金属的冶炼汽车尾气影响被人体吸入,可引发多种疾病CO2可引起全球变暖;CO破坏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影响人类健康造成酸雨、使水源和土壤酸化,对动植健康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等。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可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臭氧层空洞一些烃、醛、酮类化合物汽车尾气、石油冶炼制冷剂、
(3)几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
①酸雨
定义主要污染物PH值小于5.6的降水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自然原因发生原因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生活取暖、做饭、交通工具等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酸性气体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石燃料及矿物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气(主要的)生产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因硫氧化物引起(我国目前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北京、广州等地较为突出的是硝酸型酸雨)因氮氧化物引起酸雨的危害防治措施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域
②全球变暖主要污染物CO2 ①使水体酸化,水生生物死亡②危害森林③土壤酸化④腐蚀建筑物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开发新能源③开发洁净煤技术④控制机动车数量,控制工业污染⑤发展技术创新废气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中国南方地区自然原因发生原因人为原因全球气候的波动、森林大火、太阳活动等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主要的)②植被破坏,森林锐减危害防治措施
③臭氧层破坏主要污染物发生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④光化学烟雾主要污染物发生机理危害防治措施
2、水污染
(1)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固体废弃物胡乱堆放、酸雨等
(2)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①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在江河湖中叫水华,在海洋中叫赤潮)
来自汽车尾气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一般发生在湿度小、气温高的夏季)①使人们中毒,甚至死亡②危害其它动植物,导致死亡①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提高汽车运行速度②改进汽车燃料,采用清洁能源③安装汽车尾气处理净化装置④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⑤发展科技,提高燃料利用效率氟里昂(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类化合物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的健康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化合物①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升高,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倒灌、水质变坏②影响各地干湿变化,气候不稳定③影响工农业生产④破坏生态系统⑤危害人类健康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②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运油船漏油、海上石油生产漏油)
(3)我国水污染严重:七大水域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以上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保意识②对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生活中不使用含P洗涤剂⑤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⑥采用生物和工程的措施减少营养物质(5)海洋石油污染:
【主要分布区】: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产生原因】: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泄漏。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油层厚达2毫米时可以用燃烧法清除。
3、土壤污染
(1)来源: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②固体废弃物的胡乱堆放③污水灌溉④酸雨等
(2)危害:直接使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4、固体废弃物污染(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量最大,一般为矿渣、炉渣等废渣)②城市垃圾(量大、成分复杂、变化大)③农村垃圾(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秸秆等)(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传播疾病⑤占用大量土地
(3)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措施方法优点①投资少②处理量大填埋法③技术要求不高④可处理所有种类垃圾⑤可回收沼气焚烧法①燃烧后体积减小②产生的热能可用来发电①投资小堆肥法②可作肥料③可回收沼气分类回收废弃物资源化①燃烧存在烟气污染②设备投资巨大不能处理不易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①占地面积大②存在二次污染缺点备注需要监测废液;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铺设收集沼气的管道;填埋场可绿化建公园、运动场等灰烬可能有毒最有价值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分选难度大另外还要在垃圾减量上下功夫,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减少煤灰垃圾的产生。
三、资源短缺问题
1、土地资源表现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路建设等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灌溉不当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和土壤污染等
2、能源资源
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炭分布总特征北半球多于南半球①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北半球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煤带南半球断续地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煤质较好①北方: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中国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 ②南方:贵州省煤炭丰富(南方煤含硫量高)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总特征世界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更大(大于煤炭)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中国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3、水资源
(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的国家有: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开源解决建议节流①控制人口③不合理的开发①淡水资源总水资源危机量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④人口不断增长、工农发展总需水量增加①修筑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合理开发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③减少污染,保护水源④注生水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调蓄能力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国煤炭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这两个煤带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96%
解决建议①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②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产生原因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工矿道关①控制人口②垦耕还林草,植树造林,恢复生态③加强对草原和林地的管理④兴修水利⑤加强风沙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高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01-08
【推荐】高中地理教案12-11
高中地理教案【荐】12-08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10-30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06
(通用)高中地理教案04-20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11-25
优秀高中地理教案08-11
【荐】高中地理教案12-09
高中地理流域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