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知识要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
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
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写出除法竖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评析;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球活动
2、小组摸球
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可能呢?[学生想办法]看来事情有时是在发生变化的,有时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
3、六个例子
师:我们刚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老师这有生活中的六个例子,我们来判断一下[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三、动手操作
师:看来我们都能解决不少的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
《可能性》这一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现实情境,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节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红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入黑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摸扑克牌活动,学生感受可能性发生的机率。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够,得出的结论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说出来,而是教师说的多。
改善:
应该开门见山直接从情景图导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争取时间;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P72-73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152×4的得数吗?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根据刚才的演算,在列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另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时,怎样表示从十位向百位进位?积的百位为什么要写6、
2、提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1)谈话:这时,小华的'同学大生也在骑车往体育馆赶来,他也是赶来观看体育比赛的,你看他是怎么去的?
(2)出示情境图: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行248米,大生家离体育馆有多远?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我是来自××中学的×××.我的说课稿内容是合并同类项.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
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㈢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二、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㈡探索新知
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㈢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㈣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㈤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㈥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
记忆.
五、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3×15=12×6=5×13=
13×4=4×21=18×2=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法分析】:
选择引导、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探究、观察、练习等活动中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几本书,几个本子,几支笔。)
师:谁能帮老师把讲桌整理一下?
1:把所有的书本摞放在一起,放在桌子上任一位置,笔放在一起。
2:把书籍按书名分类堆放,把本子单独放在一起,笔放在一起。
问题:哪种方法比较科学,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分类现象,比如说:人,按性别分可以将人分为男人与女人,也可以按年龄来分,将人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人等,而在数学领域,我们也要学会分类。
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找朋友
把十张卡片分给10名学生,并在黑板上出示10张卡片的内容:-5n、6xy、5、8n、-7a2b、-xy、2a2b、-9、0.2x2y3、-3y3x2,请拿到卡片的同学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朋友”,并和找到的“朋友”一起站到讲台前面。(10名学生活动,其他学生观察。)
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所含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小结:(1)同类项的概念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2)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练一练
练习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3x2y与-3x2y;(2)11abc与9bc;
(3)125与-0.38;(4)3m2n3与-n3m2;
(5)4xy2z与4x2yz;(6)62与-2.
练习2:如果3xmy3与-3xyn是同类项,那么m=_,n=_.
练习3:用不同的记号标出下面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5xy-3x2+y2-4yx+4x2-2y2-1
注意:两相同1)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两无关:(1)与系数无关;(2)与字母的顺序无关。
3、继续探究
探究一:每本练习本x元,小明买5本,小华买3本,二人共花多少钱?小明比小华多花多少钱?(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
(1)5x+3x=(5+3)x=8x(2)5x-3x=(5-3)x=2x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探究二:你会计算-7a2b+2a2b和-xy2+3xy2吗?(学生交流讨论,板演解题过程)
【归纳小结】:
(1)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依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4、练一练:判断对错
(1)5x2+2x3=7x5;(2)7x2-3x=4x;
(3)-3xy+2xy=-5x;(4)-12vt+5tv=-7vt.
(小组交流讨论,说明正误的理由)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例1、合并同类项:
(1)3xy-7xy-4xy(2)4x2-2x+7+4x-8x2-2
(3)5a2-a-4+2a-4a2
解:(1)3xy-7xy-4xy=(3-7-4)xy=-8xy
(2)4x2-2x+7+4x-8x2-2
=4x2-8x2-2x+4x+7-2
=(4x2-8x2)+(-2x+4x)+(7-2)
=(4-8)x2+(-2+4)x+5
=-4x2+2x+5
(3)5a2-a-4+2a-4a2
=5a2-4a2-a+2a-4
=(5a2-4a2)+(-a+2a)-4
=(5-4)a2+(-1+2)a-4
=a2+a-4
2、例2、计算:求多项式6x2-x-x2+3x-1的值,其中x=0.5
解:6x2-x-x2+3x-1
=6x2-x2-x+3x-1
=(6x2-x2)+(-x+3x)-1
=(6-1)x2+(-1+3)x-1
=5x2+2x-1
当x=-0.5时,原式=5×(0.5)2+2×0.5-1
=5×0.25+1-1
=1.25
小结:1)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1)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用不同的记号标记。
(2)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同类项组合起来(注:每组同类项之间用“+”连接)。
(3)根据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
(4)检查有没有漏项.
2)求一个多项式的值时,先合并同类项再代数值计算。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掌握了哪些新的解题方法。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1)-5x2+3x2=();(2)-7ab+6ab=();
(3)-9vt+9vt=();(4)-ab-ab+8ab=().
2、-2a2n+1b4与a2bm+1合并后结果为-a2b4,则2n-m=_.
3、计算:(1)7a2-2ab+2a2+b2+3ab-2b2;
(2)x5+4x2-2x5-x2+3x4;
(3)4a2+3b2+2ab-4a2-3b2-3ab;
(4)求代数式5xy-4x3y2-2xy+x3y2-3xy-x3y-5的值,其中x=1,y=-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课题: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合并同类项,并将数值代入求值.
3、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重点:会合并同类项,并将数值代入求值.
教学难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向这样的项是同类项。
2、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巩固练习
二、探索新课:
1、例2合并同类项5m3-3m2n-m3+2nm2-7+2m3中的同类项。
解:5m3-3m2n-m3+2nm2-7+2m3
=[
=
2、做一做:
求代数式2x3-5x2+x3+9x2-3x3-2的值,其中x=0.5。与同学交流你的做法。
3、总结:
求代数式的值时,如果代数式中含有同类项,通常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1、合并同类项:
(1)a2-3a+5+a2+2a-1
(2)-2x3+5x2-0.5x3-4x2-x3
(3)5a2-2ab+3b2+ab-3b2-5a2
(4)5x3-4x2y+2xy2-3x2y-7xy2-5x3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6y2-9y+5-y2+4y-5y2,其中
(2)3a2+2ab-5a2+b2-2ab+3b2,其中a=-1,3.(1)写两个多项式的和为3xy,这两个多项式分别为
(2)如果两多项式的系数互为相反数,那合并后和为。
当k=时,2x-3kxy-3y+xy中不含xy的项。
(3)2xy+y2=3xy-y2
三、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P98习题3.43、5
五、教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07-14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