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2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导入 :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我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 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 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三、课堂活动 (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1、认真看课本27页,观察400÷75的竖式计算,说说你的发现。
2、思考:这个竖式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况。你怎样表示出它们的商?
五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出类似的题目,并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困生。
2、统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学情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计算后观察商的特点:
28÷18=
78.6÷11=
5.7÷9=
20÷3.7=
(2)请四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做,做好后与板演的同学对比,找出不同。
五、后教
1、更正板演题
评思路、评方法、评步骤、评结果、评规范
2、讨论
(1)循环小数的特点:
(2)循环小数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认真看课本28页的“你知道吗?”
思考:
1、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
2、数字上面的'小圆点叫什么?
3、像5.3…可以简写成多少?
4、7.14545…也可以简写成多少?
五分钟后,看谁说得准确,写得漂亮。
七、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督促学生专心看书。
2、了解学习情况。
八、评价板演题
看写得是否准确规范,学生评,师生评。
九、小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质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
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 79、 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出方程,并熟练的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回顾,质疑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生齐读题。
师:以前我们用算术方法解这一类题,学习简易方程后,又能用列方程来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请你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出不同的解法展示。反馈,集体订正。
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步都是要干什么?
师:用字母x表示未知量。(板书:字母--量)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⑴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那这个字母“X “可以表示多少?(生反馈)对了,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板书:数)
⑵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现在有一个”比x的4倍多13的数“,怎样表示呢?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除了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什么?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个数,又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
⑶师: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什么?请在答题卡上用线连起来。
2ɑ与2ɑ相加ɑ+2b
2ɑ与2ɑ相乘4ɑ2
ɑ与b的和的2倍4ɑ
ɑ与b的2倍的和2(ɑ+b)
反馈:前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后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意义真简洁、明了。
3、复习方程与解方程。
⑴复习方程
①当x =5时,这个数是多少呢?
师:当x有一个具体的值时,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也有一个具体的值。
②师:如果”比x的4倍多13的数是45。“现在又该怎样表示?
师: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生:方程。)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⑵复习解方程
师:刚才同学们解了一道方程,这里还有3道方程,你们能解吗?
练习: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7题。解方程
x ÷1.44=0.4 3.85+1.5x =6.1 6x -0.9=4.5学生解方程,汇报。
师:我们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逐步简化方程,得到方程的.解。在这里所指的数可以是像这样已知的数,也可以是这样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师:x =1.6是这道方程的解吗?指名口头检验。
4、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1)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方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学生回忆梳理出一般步骤。
师:在这几步中你们认为哪一步是最关键的?
(2)复习数量关系。请你们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说出方程。
①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65平方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33米,高x米。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式:
师:计算公式也是一种数量关系。
②小明买了8个作业本,每本x元,付给营业员5元,找回2.6元。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式:
师: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我们选择容易解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根据方程选择合适的条件。和同桌说一说你的你的想法。
甲筐有桔子60千克,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
设:乙筐有桔子X千克。列出方程是:2X+4=60
①甲筐比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②乙筐比甲筐的一半少4千克
③乙筐比甲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④甲筐比乙筐的一半少4千克
师:你们补上的条件,正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子,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等量关系。
(2)对比质疑突出优化。
师:让我们回到教材第118页第19题,注意分析题题目的意思,同学们会列方程解答吗?独立完成,反馈。
师:这题与求地球赤道长度那一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生反馈)
师:看来,在这里,不论是一个未知数还是两个未知数,都能用列方程解答。
二、拓展提高
教材第118页思考题。
一座大桥长2400M,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M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分析:如教材第118页图,考虑到火车自身的长度,通过大桥所走的路程包括大桥长度和车长,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设这列火车车长为x m,可列方程:
x +2400=900×3
三、全课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简易方程,请记住用字母表示数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服务的。
布置作业:教材第113页第3题(1)(2)及练习二十五第18题
板书设计
简易方程复习
字母--量、数、数量关系
等式的基本性质
关键--等量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左右)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二、开展活动(25分钟左右)
1.活动一:探索内部只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出示教材第108页上面的'四个图形
(1)观察多边形的共同特点
明确:内部只有1枚钉子。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这4个多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各有多少枚?数一数,算一算,将结果填入表中。
②观察、比较表中每组的两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时间:3分钟)
①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它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当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时,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那么S= 。
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类多边形的面积。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强调:内部只有1枚钉子。
任意一个多边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活动二:探索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按照导学单的要求开始小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每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尽量不要相同)。
②计算每个多边形的面积,数出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
③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发现的关系表示出来。
(2)全班交流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比它边上钉子数的一半多1。
S=n÷2+1
3.活动三:探索内部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呢?那它们的面积会怎样呢?
(1)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先在小组里商量,确定你们准备验证哪个结论?
②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算一算、数一数,作好相应的记录。
③仔细观察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④把你们的发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全班交流
分别请不同的几个小组来汇报交流。
你们验证哪个结论的?发现的规律和猜想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4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
教学内容:
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8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1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0-22
【热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2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9
【热】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