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

时间:2024-11-06 10:00:24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化学教案模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化学教案模板15篇

化学教案模板1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官能团的特性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认识各类有机物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网。

  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烃的

  重要来源。

  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3.1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在烃类物质中,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最复杂,用途也非常广泛,对社会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烃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教科书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了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规则

  (3)通过苯和甲苯的化学性质的研究,加深对取代、加成等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设计苯的卤代及硝化的实验方案,加深对苯及同系物性质的认识,提高设计、评价及优选实验方案的能力。

  (2)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进一步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科思想。

  (3)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初步确立有机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阅读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发现历史,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设计苯的硝化和溴代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

  (3)通过让学生调查研究苯及同系物的作用及危害,使其辩证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其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及其相互联系。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特点

  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在必修2苯的基础上拓展到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回忆、巩固苯的特殊结构与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取代、加成),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苯的同系物”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苯环与侧链烃基的相互作用;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围绕“苯及其同系物使人中毒”的话题,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的实践活动,把活动的结果做成简单的课件或宣传文稿,由学生来展示,达到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学时建议

  一学时(关于芳香烃的结构建议指导学生作为课后拓展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建议

  (1)教材资源

  教材中科学视野部分给出了苯的离域Π键分子结构,结合教材补充甲苯的P-Π共轭分子结构,供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2)实验资源

  实验录像: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苯的卤代和硝化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2-2】

  (3)网络资源

  如/

  e-/等等。

  五、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指导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苯、苯的同系物、芳香烃,每部分给出两个不同方案作为教学、学习的参考。

  1北降慕峁褂牖学性质

  学生已经了解了苯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复习再现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并将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与脂肪烃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考,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苯的结构,通过实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该同乙烯、乙炔相似,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浓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因为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讨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让学生设计苯的溴代和硝化的实验方案,加深对反应条件的认识,增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1)由于制取溴苯需要用剧毒试剂──液溴为原料,因此不宜作为学生操作的实验,只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给出实验装置图加深理解。

  图2-4溴苯的制取图2-5硝基苯的制取

  【方案Ⅱ】资料展示,研究讨论,交流提高

  资料展示(情景创设):教师展示有关苯的各种学习资料。如苯的样品,苯的结构模型,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实验录像,苯发生溴代、硝化反应的实验录像等。

  提示讨论问题:从苯组成上看,苯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苯和乙烯、乙炔都属于不饱和烃,为什么它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苯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对其性质有何影响?

  研究讨论:学生分组研究有关学习资料,讨论上述提示问题,归纳总结有关规律。

  交流提高:由同学代表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书写苯与溴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取代反应、与浓硝酸浓硫酸即混酸发生硝化反应、与氢气发生催化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苯的同系物

  【方案Ⅰ】活动探究,对比思考,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活动探究,填写下表:

  总结讲解: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的定位,甲苯被氧化的原因是苯环与甲基的相互作用使甲基变得活泼。

  【方案Ⅱ】结构演绎,观察思考,迁移提高

  结构演绎(情景创设):对比苯、甲苯、甲烷的分子式、结构简式,讨论分析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观察思考:完成【实验2-2】,通过观察苯、甲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实验,认识甲苯性质的特点,理解甲苯与苯性质的不同。

  总结讲解:通过苯与甲苯、甲苯与甲烷的性质差异,讲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迁移提高:通过甲苯的性质,讨论分析乙苯、二甲苯可能的化学性质。

  3.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方案Ⅰ】自学阅读,讨论提高

  情景创设(教师也可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提示: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芳香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讨论相关问题

  小结提高: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对石油产品及其应用的认识。

  【方案Ⅱ】作为示范校,还可以把实践活动设计成一次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苯的毒性,了解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知道工业生产中常用苯作溶剂。如油漆稀料、某些品牌的涂改液也用苯作溶剂等。通过互联网调查发生的苯中毒事件。

  通过研究,提出有关苯的安全使用,防止中毒事件发生的建议。

  六、课堂评价建议

  1、知识测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2)甲苯和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是液体B.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D.苯环上都只有一种一氯代物

  (3)珍爱生命,远离。以下是四种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的分子式为C13H16ClNO

  B.这四种都属于芳香烃

  C.1mol大麻可以与7molBr2恰好完全反应

  D.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4)某烃含碳某烃的分子式为C10H14,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可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其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烷基,则此烃的结构共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5)某烃的质量分数为90.6%,其蒸气为空气密度的3.66倍,则其分子式为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有两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有三种,则这三种一硝基取代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表是A、B二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B

  ①能使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比例模型为:

  ③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

  ②球棍模型为: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A与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叫做;写出在一定条件下,A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②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分子C,C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俗称“同系物”),它们均符合通式CnH2n+2。当n=__________时,这类有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体。

  ③B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①无色无味液体、②有毒、③不溶于水、④密度比水大、⑤与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反应褪色、⑥任何条件下不与氢气反应;

  写出在浓硫酸作用下,B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二噁英是严重的污染物,很难降解,毒性极大,它常由焚烧垃圾产生,其中一种异构体为,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该分子中的碳原子都以

  _____杂化方式进行杂化;它__________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填“是”或“否”)

  2、活动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说明

化学教案模板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

  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

  理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

  难点:理解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及化学式的推导。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电解水装置、直流电源、试管、玻璃棒、火柴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电解质。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化学式、电解水实验示意图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水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验证?

  新课内容讲解

  讲解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HO)。

  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及目的。

  演示电解水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极上产生的气泡、气泡的收集情况等。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实验结果讨论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比较各组的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提问:为什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这与水的.化学式有什么关系?

  知识拓展与应用

  介绍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是怎样的?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总结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

  强调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解水实验的兴趣如何?是否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

  学生对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

  根据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化学教案模板3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化学教案模板4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化学教案模板5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3. 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

  首先问学生是否做过化学实验,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认知。

  Step 2:学习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器材,如量筒、烧杯、试管、滴定管等,详细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Step 3:学习实验操作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如挥发、溶解、过滤、蒸发、提纯等。

  Step 4:学习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介绍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直接接触物质、穿戴实验服、避免跑步等。

  Step 5:实验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方法的理解。

  Step 6: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并能熟练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器材,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化学教案模板6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

  化学书1. 2. 3.

  ⑸水

  第一章空气

  1-1空气

  【教学目的】

  1.介绍科学家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成分,使学生了解发现空气成分的科学家。

  2.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意义。

  3.初步了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用具】

  水槽、钟罩、燃烧匙、红磷、酒精灯、火柴、橡皮塞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空气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每天都在空气的氛围中生活,它是既看不到踪影也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人们长期把空气看做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空气究竟是哪些物质组成的呢?

  演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随着大量白烟的产生,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结论:被消耗了1/5体积气体是空气中的氧气,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所以,在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1/5。

  一、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代表

  1.制得氧气,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

  2.发现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十九世纪末,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含有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

  二、空气的成分及质量分数:

  三、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止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使一些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空气,使空气受到污染。

  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的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件连绵不断。污染的空气给人类和自然都造成很大的危害。

  随着今天工业的发展,防治和控制大气污染,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的空气,是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在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小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含有少量的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布置作业】P10 1-2预习第二节内容

  1-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化合反应的概念。

  2.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初步让学生接触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具】木炭、硫、细铁丝、石灰水、3瓶氧气、燃烧匙、火柴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沸点、硬度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中有近20%的氧气,请学生观察所收集的氧气,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P11页第一、二自然段,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固态时呈淡蓝色。讨论: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它们不需要氧气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氧气不是完全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在水中只能溶解有少量氧气,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供鱼类生存。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

  1.碳(C)与氧气的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演示:碳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前:木炭是黑色固体,反应中,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伸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发出白色,放出热量。反应后,木炭消失,往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问:如果木炭没有点燃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2.硫(S)与氧气反应

  观察燃烧匙在加热过程中,硫状态的变化以及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火焰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飘闻的方法闻气味的方法。

  比较两个演示实验的现象,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呈蓝紫色火焰。为什么?

  物质燃烧是有的有火焰,有的没有火焰,只有气体或蒸气燃烧才有火焰。

  碳是固体燃烧没有火焰,硫在常温下是固体,但在加热时,硫从固体→液体→气体,所以硫燃烧是硫蒸气与氧气反应,呈现火焰。

  问: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得比空气中更旺,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被其它气体冲淡了,或者说在空气中氧气只占21%,而在纯净的氧气中氧气占100%所以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得比空气中更旺。

化学教案模板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化学教案模板8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主线:导入新课 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 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2)物质的组成元素——H2O2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H2O2表示这种物质中氢、氧两种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1。

  3、思考:NaCl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不再表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是离子个数比。

  4、思考:H2O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H2O除了能表示出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H2O除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 物质的1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讨论:2H与2H2中数字2的含义,2H2这一化学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6、多媒体展示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巩固练习(一):(多媒体展示)

  说明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CO2(1、 2、 3、 4、 5、 )

  2、KCl(1、 2、 3、 )

  3、O2(1、 2、 3、 4、)

  4、Cu(1、 2、 3、 4、)

  5、2H2O( )

  (板书)(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多媒体展示思考1中物质分类表,请同学们指出上述化合物分别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其原子个数比分别是多少?

  讨论: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研究表明,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元素在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鉴于此,作了一个规定H(+1)、O(-2)、Cl(-1)、N(-3)这些数值叫化合价。

  2、说明:化合价用带有“+、-”号的数字来表示,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化合价只有在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它是元素的性质之一。

  3、问题探索: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区别?

  (1)标注位置 (2)“+、-”号的顺序 (3)数字为1时是否省略

  4、多媒体展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请同学们阅读此表,观察一下化合价有何特点。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金属元素通常只有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一般既有正价又有负价。

  (2)许多元素有变价。

  5、同学怎样来记忆化合价呢?我给同学们编了一个口诀。

  一价氯氢钠钾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二三铁 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硅是正四铝正三 铜汞二价最常见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一遍。

  6、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计算思考1中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又是多少呢?

  说明:化合价只有在两种不同的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化学教案模板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化学教案模板10

  教学目标:

  1.系统的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的种类、性质、转换

  2.进一步分析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

  3.能熟练鉴别几种物质

  重点、难点:

  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殊离子的鉴别

  考点及考试要求: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相关内容一直是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延伸领域较广,也是中考中占据分值的考点,重点突出较多,难点同样很多,很多学生学习此处内容时较为吃力、需要多总结归纳、加强训练。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三者之一)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酸的性质:(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显色

  (2)酸+多数金属氧化物=盐+水

  (3)酸+碱=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5)酸+活泼的金属=H2 +盐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有白色沉淀产生

  8.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教案模板11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新异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想活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独特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人人皆有,只是表现程度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常规教学与思维培养结合起来。

  一、面向全体,注意差异

  我所教的学生,有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较差。我就在课上提问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从中找出合理的地方,给予鼓励,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卑感,体会成功的`快乐,发挥他们的长处。还有的学生属于多血质,对化学兴趣不持久,我就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引起学生兴趣。如碱金属复习课我使用了多媒体软件将锂、钠、钾、铷、铯与水的反应用软件进行演示。学生全神贯注,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及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的声调,以每一位学生刚能听见为好。声调小,刺激微弱注意力集中;声调大,刺激大注意力下降。教师还要通过眼睛亲切注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

  有的学生对化学课不感兴趣,不愿意记一些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实验感兴趣,这样我就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讲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时,提出学习中学化学的重要部分。事物的主要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碱金属、卤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与它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也有助于律后元素的学习。另外注意培养间接兴趣,通过一些化学实验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进而使他们对化学课产生兴趣。有些同学记不住二氧化硫漂白性,我将红色的花朵,投入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这时红色的花朵变成了白色,同学们投来惊诧的目光。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二、多种策略,教法多变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对复杂活动用有意注意,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课形成有意注意。讲重点、难点时,必须设法让学生高度注意。保持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总结本节要点,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给学生留有时间尽量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绘画、音乐、科技活动丰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并达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内容及多样化活动形式的共享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根据教学内容尽量设计好每节课,从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技巧到实验的运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兴趣,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三、从错误中学习,总结教训

  经常会遇到化学方程式学生记不住的情况,我就尝试让学生多思考,记在错题本上,将其带在身上不断强化。经过反思培训,学生进步较快,出现了乐学的情况。

  四、提供开放性发散问题供学生思考

  发散式思维,想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聚合式思维,是寻找一个最佳方案。如怎样鉴别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学生们提出七种方案。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同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首先肯定了各种实验的可能性,根据实验,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又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和最佳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既获得化学知识又培养了探索和创造性思维、求异和发散思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案模板1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之一

  B、 在化合物里,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

  C、 在化合物里,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 在氢气和氯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均为+1价。

  2、写出下列元素的'化合价

  氢 氧 K 钠 S

  Zn C Mg Al Si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P68,2

  思考:同一化合物中同一元素一定显示同一化合价吗?

  七、板书设计:

  化 学 式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二、化合价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3、化合价规则 (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学教案模板13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很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首先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转变。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转变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⑵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转变,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

  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关于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五.教学流程图

  思考与交流

  分组讨论

  思考、讨论

  讨论、归纳

  练习、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

  课

  引

  入

  复习引入: 【思考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一个反应实例。

  【思考2】: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3】: Fe2O3 + 3CO == 2Fe+3CO2↑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独立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动手写方程式

  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初中的分类方法存在局限,引出新的分类方法的必要性。

  【思考与交流1】:请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指出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分组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为什么?回忆所学知识;动手写方程式

  【思考、回顾】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复习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

  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作为矛盾的共同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

  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探究1】: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思考

  标化合价,思考化合价口诀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合价知识,为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打下基础

  【思考与交流2】

  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 +C == 2Cu + CO2↑

  H2O + C == H2 + CO CuO + H2 == Cu + H2O

  标化合价,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

  从化合价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与思考】

  Fe + CuSO4 = FeSO4 + Cu

  2Na+Cl2 = 2NaCl H2+Cl2 = 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练习、思考、交流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判断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从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探究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阅读教材36页)

  教师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以NaCl、HCl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做笔记

  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探究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Cu+Cl2 === CuCl2

  CaO + H2O === Ca(OH)2

  CaCO3===CaO+CO2↑

  2KClO3===2KCl+3O2↑ Fe+CuSO4 == Cu+FeSO4

  NaOH+HCl==NaCl+H2O思考、归纳、整理

  以练习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分层训练

  1.必做题

  1.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uO+2HCl=CuCl2+H2O

  B.2Na2O2+2H2O=4NaOH+O2

  C.Zn+CuSO4=ZnSO4+Cu D.Ca(OH)2+CO2=CaCO3 + H2O

  2.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B、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选做题

  1.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Fe2O3 Fe B.Zn ZnCl2 C.Na2CO3 CO2 D.Al Al2O3

  回忆所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回答问题,进行组间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小结与作业安排

  本章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作业:1.教材P38,1.5.6

  2.课外同步练习1

  3.预习氧化剂和还原剂部分知识

  实践活动:通过报纸、杂志、书籍或互联网等,查阅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的几个具体事例,讨论并交流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整理记录知识点

  规律:高、失、氧;降、得、还

  记录

  思考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与前面的学习目标相呼应

  用顺口溜记忆更好

  巩固本堂内容

  为下节课学习打基础

  为下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的应用打伏笔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教案模板14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铵根: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

  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

  1.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3.在FeO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KClO3中,1+×5+(-2)×3=0

  =+5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化学教案模板15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木炭反应

  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3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纯净氧气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磷反应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4.氧气与铁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钠02-27

化学教案模板10-30

趣味化学教案10-30

化学教案范文04-30

关于化学教案07-23

化学教案:糖类01-13

化学教案-分子02-27

化学教案-硝酸02-27

化学教案-甲烷02-27

化学教案-摩尔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