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第单三元《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表现的特别好,特别爱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谁知道老师一共带来多少件礼物啊?
生1:一共有六件礼物,有三个大的礼物三个小的礼物。
师:真棒!你是按照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一共有六件礼物,蓝色的有四件,粉色的有两件,所以有六件礼物。
师:那他是按什么来分的啊?
师:真棒!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把这几件礼物数了出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板书:分类)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体现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新授
1.分类:
春天来了,老师想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这么多漂亮的气球你愿意把它们分分类吗?那我们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按颜色分类(师板书:颜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按形状分类(师板书:形状)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来按照形状来给气球分分类,请同学们按形状把气球摆一摆,再数一数每种气球有多少个,收集数据,把结果记录在格子里,现在开始。
同学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你坐好,老师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咱班同学们整理的可真好啊,老师拿了一个同学的作品请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整理的结果。
师问生1: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摆成一堆一堆)
生:我把一样形状的放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行吗?好请回
师问生2:那你为什么把气球摆成一排一排的呢?
生:这样更容易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收集与整理的乐趣】
2.整理
师:那我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吗?你们是怎么数的这么快的?我还没来及数呢!
生:看那个最长哪个就最多,哪个最短哪个就最少
师:哦!你们是通过长短看出来的,老师这里也有个作品,我一摆出来就发现糖葫芦型的和心形的一样长,那他们一样多吗?
生自己发现需要按照一个对应一个的标准来数
师:为了让我们的图更加清晰我们还要一起补上一些内容,我在图的下面画上一条横线告诉大家我是从这里开始数的,在下面标记,第一列都是圆形的,第二列都是糖葫芦型的,第三列都是心形的,这下就能让看图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的结果。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有很多有创意的作品(收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师:我发现这些漂亮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
生:用数来记录结果的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记录结果的这一次用数也能记录结果(利用学生作品制作表格)
师:我们先横着来看,第一行都是…生:形状,第二行是…生:个数。我们再竖着来看,通过观察第一列你能知道糖葫芦形状的有几个吗?观察第二列你又知道什么了?老师在这里加上几条线你会发现它特别像一张…
生: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而且还能把它们整理成图或者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与整理。(板书整理)
师:呀!老师突然发现我有一个气球忘放进去了,快帮老师出出主意,这个气球应该放在哪?(师举起一个粉色心形气球)
生:应该放在心形的气球上面
师:可是我黑板上的气球没有粉颜色的啊,为什么也能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心形的
师:因为我们是按照形状来分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是这个形状就得放在这里。那我们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心形的气球我们的表该如何改变呢?
生:心形下面的3改成4.
师:呀!这里还有一个兔子形的气球(老师举起一个蓝色的兔子气球)这该放哪啊?
生:应该单独放在一行,因为他是单独一个形状
师:那我们的图和表如何改变呢?图的下面画上一个兔子形状,表示这一列是兔子形状的气球,表格里第一行加上一个兔子形状,下面写上1表示有一个兔子形状的气球(更改图和表)这下我的表格完整了吧,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你们一会变了个数,一会又让我增加了一列啊?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同
师: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虽让增加了一个气球,可是心形气球只增加了一个,而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却增加了一类,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制作图和表格的过程,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设计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不光老师爱出去玩,同学们一定也特别爱出去玩吧?老师到了游乐园门口就看到了好多的同学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郊游了!你们能给这些人分分类吗?
生1:可以按大人和小孩分类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生2:可以按男人女人分类……
师:还有吗?
生:按左右、家人等等
师: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进游乐园了,看看我们到哪了?可是到了售票处我就想你们那么多的.分类标准,我该选择哪种呢?
生:按大人小孩分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大人20元,小孩10元。
师:好了,我们接着往下走,这一站我们该选择哪种分类方法更好呢?
生:分男女
师:你们怎么不选大人小孩了?
生:因为这次要进男更衣室和女更衣室了。
师:看来虽然给这些人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刚才的这两个情景都是老师遇到的困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两个困难,真正的给这些人分分类,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小卷子,先仔细看一看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什么忙,把这些人按什么来分类呢?
师:看看你的卷子,谁能告诉我你是帮我什么忙?按什么标准分类?
生1:按男女分类
师:你来给大家看看你从哪看出来是按男女分类的?(生指表格)
师:还可以按什么进行分类?
生2:可以按大人和孩子分类
师:除了按男女分类和按大人孩子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类标准记录在表格里。
师:同学们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都是这么些人分类,可是为什么两次分的结果不一样啊?
引导生说:因为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师: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板书)但是有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共的人数不变
师:表扬同学。你不仅找到了他们的区别还找到了不变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感受遇到不同情况分类的标准也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垃圾分类、超市分类、书籍分类、药品分类……
师: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超市分类、药品分类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啊,以后在生活中你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啊?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能和你小组的成员交流你本节课的收获并派出代表把你们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分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一起学习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还能够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不同,而且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统计与概率的原型,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今后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1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进退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构造算法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计算;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媒体:教师:课件学生:课堂练习纸
课前学生准备:
说一说:
(1)3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8个一和2个十组成的数是()
(3)15的相邻数是()和()
(4)15的相邻整十数是()和()
算一算:
29+1= 23+4= 20+5= 3+45= 1+47= 4+73=
56-4= 50-2= 90-7= 80-5= 50-3= 80-8=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媒体
师:可以编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蛋盒中有27个蛋,母鸡又生了5个蛋,现在一共有几个蛋?
生:32个
师:你是怎样算的?小组合作讨论,比一比,哪一组的算法多?
一、交流互动
1、算法大交流
(1)摆计算条
27+5我是这样想的:27+3=30 30+2=32
(2)放小圆片
27+5我是这样想的`:7+5=12 20+12=32
(3)看数射线
27+5我是这样想的:先加到下一个整十数
27+3=30 30+2=32
(4)数数龙
(5)想推算
二、练一练
1、书本P29/2在数射线上计算
2、心算P29/3
特别对6+26= 9+44= 7+18=加强辅导
三、计算小游戏
用图片的形式表象为:
请找到合适的帽子(连一连)
邮递员35+9 46头盔
医生26+8 61带有小灯的帽子
建筑工人9 +37 34医生帽子
煤矿工人7+54 44绿色帽子
拓展:
动脑筋:
你还有什么方法计算9+44=?
师:介绍加多再减的方法:10+44=54 54-1=53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一、写出计算步骤:
49+4=
8+27=
二、计算:
56+6= 56+3= 56+4= 56-4=
37-2= 37+2= 37+3= 39+9=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以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会数100以内的数,并初步能正确读写。
2、初步学习10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会在位值表中正确地填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的数,并在位值表上表示。
难点:十位和个位数位表的认识及读、写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计数器。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集体复习11~20数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是11~~2个十是20。
二引入新知:
师:(出示课件)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以畜养牲口为生。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任务,比如我放羊,你喂猪,他养牛┉而且都有一定的数量,并要确保计数正确。人们为此想出了不少的好方法来进行计数。(学生看书,同桌讨论古人是怎么做的)
师:用刻痕来表示数
师:小朋友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数?
生:一个一个地数
两个两个地数
十个十个地数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十个十个地数》(板书)
三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圈(十只)单只26
学生在书上进行圈画,并将圈画与单只个数写在表格中(交流反馈,引入写法)
(师小结:十个一圈,圈数就是十的个数,写入“十位”栏内,单个的个数写入“个位”的栏内)
十位个位26
介绍位值表,右起第一位是个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2.引入读法:
(1)明确2和6各自表示的意思:2写在左边,表示2个十,6写在右边,表示6个一。
先让学生尝试说,后全班学生齐说
(2)学习连贯的读法:2个十,6个一是二十六(全班齐读,同桌互说)
2个十和6个一是26
20 +6=26
3、试一试:教师出示23根小棒
师:同桌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十位个位23
说一说: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
交流反馈:20是哪里来的?(2个十是20)3是哪里来的?(3个一是3)23呢?(20和3的和)
4、完成书上练习:35 、 57 、 54 、100
指导:计数、写法、读法和列式计算
交流反馈(100:渗透百位的认识)
四、拓展新知
1、第15页第4题(圈、数)
(1)师:让我们先猜猜青蛙大概有几只?然后再用圈来数一数并完成旁边的表格。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2)交流写法、读法和列式计算.(20+7=27)
2、第
15页第5题第1小题(圈、数)
(1)师:你是否准备给妈妈送上一束花来表示你对妈妈养育你的感激之情呢?
(2)学生计数完成表格(3)交流
(4)师:如果十朵装一袋的话,可以装几袋?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是20朵一袋呢?50朵一袋呢?(小组讨论)
3、第15页第5题第2小题
(1)师:小巧在摘果子,准备装箱,而且有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一百个一箱,你们准备怎么办?
(2)交流讨论结果:70+2=72 (完成书上的表格)不能装一箱
(3)如果要装满一箱应该有些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学生讨论方法)
(4)交流
五、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一、在□里填数
40由□个10组成6个10是□ 70由□个10组成
100由□个10组成100由□个1组成
二、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
◎◎◎◎◎◎◎◎◎◎
◎◎◎◎◎
十位个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_个一
◎◎◎◎◎◎◎◎◎◎
◎◎◎◎◎◎◎◎◎◎
◎◎◎◎◎◎◎◎◎◎
◎◎◎◎◎◎◎◎◎◎
◎◎◎◎◎◎◎◎◎◎
十位个位
_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_个一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大小:
80○50 70○60 100○90 30○40 50○10 20○30
板书设计:
二、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10个地数
十位个位
写2 6
2表示2个十;6表示6个1
读二十六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2、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汇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3、针对问题,制定解决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2、学会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
3、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运算。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准备:口算:
79-6= 96-82= 83-17= 39-38= 90-84=
47-32= 40+12= 95-87= 97-38= 1+16=
80-37= 19+0= 62+34= 97-21= 67-26=
52-30= 47-20= 84-10= 47-30= 66-60=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的景色很漂亮,小亚他们去郊游了,你们说说去郊游要注意什么?准备些什么?
(学生交流)
请看,小亚他们要做什么准备:(出示电脑课件)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画面上你们知道些什么?同桌说说。
二、观察统计:
1、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一年级1、2、3班一起坐车去郊游,出示以下信息:
1班29人;2班29人;3班28人(图片信息)
“每人发一只面包,要多少只面包?”(文字信息)
2、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29+29+28
(2)、仔细看看这个算式和以往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象这样算式是连加。计算时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加减混合计算的策略,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练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如何计算。
(4)、电脑课件演示几种不同的连加的计算过程,并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
a、
2 9 5 8
+2 9 +2 8
5 8 8 6
计算时也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个位满20向十位进2
b、
2 9
2 9
+ 2 8
8 6
c、
29
+ 29
58
+ 28
86
(5)、完整解题:小亚他们一共需要86个面包。
(6)、你还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可以把29+29+28看作30+30+30-4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我们也去春游,一年级1班有26人,一年级2班有25人,一年级3班有34人,共有多少人去春游?试着帮忙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
如果租45座的旅游车,需要租几辆?
2、小朋友真聪明,小胖带来了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有信心吗?
笔算 课本第41页/2
说说通过练习你的收获,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3、课本第41页/3,也是有关连加的计算,你能根据算式编有关的情景吗?(选一题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在本子上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计算连加时的几种竖式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27+15+48= 63+17+13= 28+39+12= 67+7+26=
板书设计:
连加
29+29+28=86
教学效果的反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十几减9、十几减8,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初步学会解答用图画形式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数量关系,为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
重点难点重点: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被减数和差,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
学会求另一个加数的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一、复习十几减9和十几减8,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8,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9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9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9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9剩1,1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怎样想比较快?(给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
教师出示十几减9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2、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7,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8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8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8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8剩2,2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8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教师出示十几减8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二、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混合练习
1、出示小黑板,写好以下三组题:
指定三名学生到前面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用线连起来,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出示口算卡片,请两名同学起立进行抢答,谁先答对给谁加1分,最后看哪位同学累计分高.
8+3 11-9 10-89+6 14-8 15-8 8+5 18-9
9+7 17-9 14-98+89+2 9+812-816-9
三、教学补充题。
1、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1。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筐里的苹果和筐外面的苹果一共有10个,筐外面有3个苹果,筐里面有几个苹果)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筐里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想?(想:几加3是10,7加3是10.从10个里去掉3个,也就是筐里有几个苹果)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7.
2、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盒里的小棒和盒外的一共有14支,盒外有4支,盒里面的有几支)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盒里面有多少支小棒,该怎样想?(想:几加4是14,10加4是14.从14支里去掉4支,就是盒里面有几支)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4=10
4、猜一猜.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0张口算卡片,现在我们做几道:16-810-6 11-9 15-8
谁知道我手里还剩几张口算卡片?(老师手里还剩6张口算卡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想:几加4是10,6加4是10,从10张里去掉4张,就是老师手里还剩几张卡片)
四、课终评价、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25+10= 16+8= 27+7=
15+6= 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二、新授
(一)观察情境图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二)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口算)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 分解法: 摆小棒法:
24 - 8= 16 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10 14
6
(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练习
13-6= 33-6= 53-6=
83-6= 93-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1—5、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聪明小屋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拿出一组练习:45-3= 45-7=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2.自主练习2:大减价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3.自主练习3:踩气球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3)全班汇报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自主练习5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
二、聪明小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整理的过程。
2、进一步巩固10以内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准确率和速度。
3、在观察、交流、整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有顺序地思考的方法。体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做个减法表,并准确熟练地口算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间的排列规律,表达并应用规律,培养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整理兴趣
1、出示童话城堡图片,师谈话激趣:
同学们喜欢这个童话王国吗?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数学宝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看,数学小博士来接我们啦,让我们一起坐着小火车去数学王国吧!
2、数学小博士带领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小火车开得真是又快又稳,智慧老人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快听听他要和我们说些什么呢?原来数学王国来了一群数字妖怪,把排列整齐的数学城堡推倒了,把算式宝宝吓跑了,笑笑和淘气都忙不过来了,我们快去帮帮他们,救出算式宝宝们吧!
(这部分设计是依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创设童话王国、做游戏、小警察值班等活动将学生带到新奇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整理退位减法表
1、课件出示横躺竖卧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怎样把这些算式宝宝送回到城堡中呢,要仔细看看淘气和笑笑说的话哦。
2、小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把减法卡片分类整理。结合加法表的整理方法,注意观察要按照怎样的规律分别排列。这部分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教师要加强巡视和具体指导,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和学习习惯。
3、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小组是怎样排列?说说这样排列的理由?
(1)可以找得数(差)相同的。(竖看)
(2)可以找减号前面的数(被减数)相同的。(横看)
(3)可以找减号后面的数(减数)相同的。(斜看)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指导孩子将减法表填写完整,进一步激发整理兴趣,强化学习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4、做个小警察,帮数学城堡值好班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打跑了数字妖怪,为了让算式宝宝们安全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数学城堡里,我们一起安排一些小警察来值班吧。
(1)课件出示完整的减法表。
(2)认真观察减法表,说一说,你想怎样安排小警察?
可以横排一组,竖排一组,斜排也安排一组……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建构减法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横看竖看以及斜看的不同规律并掌握规律。)
(三)、应用规律,强化理解
以警长查班的游戏形式完成口算练习,让算得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记忆规律,拓宽学生思维,逐步养成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步感受自己的本领在逐步加强,提高自信心。
1、 打乱顺序找到指定的算式,进一步巩固减法表的应用:
如:6减几的算式,几减5的算式,得数是7的算式等
2、 游戏:比一比谁找得多
( )-( )=7 ( )-( )=5 ……
小组合作找得又快又多的小组获胜,根据班级学情教师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多少。
(这一一环节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口算卡片,说说摆法等实践操作过程,直观深入的了解减法表的不同规律,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小结回顾,观察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感受不同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做个减法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 10+5+2= 15-6-3= 20-5-5=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加连减。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入队?
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
教师板书:13+18+16。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 3+8+6=17 30+17=47
②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 31+16=47
③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6=34 34+13=47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竖式:
(1)
(2)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学生:50-18-13。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
(1)
(2)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北师版数学初三下册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说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个独特的见解会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收益。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小孩子刚接触数学基础的时候,也是他们认识数学原理及印象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有利于孩子日后跟更好的学习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2.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平时有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齐数。(独立数——互数——齐数)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有两个同学在进校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可以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对不对。
师:这些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得好。
4.认读1~10各数
●认读数字卡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1~10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按方位数数
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练习提升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2.教学数字手势
3.开放性练习(可以放在课后)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枝铅笔?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谁能说一说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会数1到10。并每个写5遍。
课后小结
谈话:写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
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
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表示的意思和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并学会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或“=”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小松鼠有多少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尖的—头向哪边?
(5)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哪头小?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5)指着“<”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
(板书:小于号)指导写“<”,在书第19页上先描后写。
(3)观察式子“3<5”,提问:小于号和大于号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尖的那头对着什么?领读“3小于5”,齐读,同桌互读。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5。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5呢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它们写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不管“>”还是“<”,开口对着大的数,尖的一头总是对着小的数。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或“=”,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啊?你学了哪些本领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用日(天)、小时来表示时间,联系实例建立实际时间观念。
2、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难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模型钟;
课前学生准备:学具钟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准备:
在()里填数
1元=()角
7角=()分
8元4角=()角
50角=()元
一、观察交流。
出示《小胖的一天》主题图。
1、观察要求: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2)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2、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时针、分针。)
(2)如何区别时针和分针?时针粗而短,分针细而长。
(3)时针和分针怎么走的?顺时针方向,用手指一指。
3、认识各种钟。
4、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
一天有几个小时?一天=24小时齐读。
5、出示有24时的钟面。跟着数一数,读一读。
观察:如何换算?1+12=13,2+12=14,……
二、实践操作。
1、认识时间。
(1)几时。
①观察:小胖上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8时)
②这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在哪里?分别指着几?
交流: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
③观察:10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
④比较8时和10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针都指着12。
⑤说一说3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⑥小结:表示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⑦在学具钟上拨一拨。0时、12时、6时、11时、13时、15时、20时。
A、说一说:如何拨出6时和15时?15时和那个时间的钟面是一样的?
B、同桌互动:一生说一时刻,另一生动手拨,再交换。
(2)几时半。
①观察:小胖吃午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1时半)
②这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在哪里?分别指着几?
交流:时针超过11,指着11和12的中间,分针指着6。
③观察:9时半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时针超过9,指着9和10的中间,分针指着6。
④比较11时半和9时半的钟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针都指着6。
⑤说一说4时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⑥小结:表示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半。
⑦在学具钟上拨一拨。0时半、12时半、6时半、11时半、13时半、15时半、20时半。
A、说一说:如何拨出12时半和15时半?15时半和那个时间的钟面是一样的?
B、同桌互动:一生说一时刻,另一生动手拨,再交换。
3、根据时间画出时针和分针。
4时,4时半;5时,5时半;14时,14时半。
三、总结
1、你还知道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时间的哪些知识?想办法去了解,课后再做交流。
2、爱时、惜时教育。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看钟面填时间
_____时_____分
看时间在钟面上画时针和分针
22时
板书设计:
时间的初步认识
一天=24小时
表示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表示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半。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练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比较过程,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在计算前先估算得数范围的习惯。
3.使学生体会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习惯的养成。
【教学过程】
一、情境比较唤起回忆。
34+2=2+35=61+8=
34+5=2+53=80+17=
34+20=20+35=3+36=
34+50= 20+53= 37+20=
①学生独立做题后,观察第一竖行的题目,再看第二竖行的题目,再看第三竖行的题目,分层比较。
②选一组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③集体核对计算结果并统计结果。写一写,读一读。
二、计算练习估算培养
1.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选个别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过渡:计算之前怎样检测计算的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和对题进行估算。
2.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65+30=4+52=60+13=53+20=
56+3=25+4=31+6=20+35=
①出示对比题组卡片,说说得数是几十多
②计算看看你的'得数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③小结: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审题,检查正误。
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完成练习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复习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7+2○47+204+75○75+4
50+48○40+503+66○30+66
①学生独立比较填写。
②交流:你是怎样比的?
鼓励学生运用“找相同比不同”的思想,找出每道题目中相同的部分,明白剩下的部分越大结果越大。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4题
①从图中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②边读边画出问题,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全班交流想的过程,列式计算并解答。.第8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全班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对本单元的知识,哪些掌握地比较好,哪些还需要努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册内容数学教案01-28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1-2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3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10-21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2
[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8
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