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126~127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教学例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出示例1。
4.962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教师提问:保留整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一,求得近似值数5.
学生讨论:4.962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向十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5.0. 4.962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千分位,千分位上不满5,舍去.
分组讨论:保留一位小数5.0十分位上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讨论分析:5.0和5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精确的程度怎样?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投影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5.0,原来的长度在4.95与5.05之间.保留整数为5,原来的准确长度在4.5与5.5之间,所以5.0比5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4)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些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5)“练一练”分组合作学习.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 )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2.填空: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 )位,6表示精确到了( )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练习二十六第1题.
4.练习二十六第4、5题
学生口答。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合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7---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前面我们了解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蔬菜之最,最大的葫芦周长是1.77米,最重的南瓜重0.607吨。
1.77米=( )厘米、0.607吨=( )千克
(学生回答。)
谈话:你是怎样换算的?
请多名学生回答。
最重的`芹菜重23千克800克;最长的胡萝卜3.35米。
(课件出示图片和数据)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前面了解到的知识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本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利于学生的系统思考。同时,对学生单名数换算进行了复习,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23千克800克=( )千克
谈话: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把23千克800克改写成用千克做单位吗?(板书)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改写方法。
3、组间交流。
谈话: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先发言?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800克=0.8千克 ,再加上23千克得23.8千克。
②23千克800克=23800克,23800缩小到它的1/1000,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3800克=23.8千克。
谈话:同学们更喜欢哪一种呢?(生答)第二种先转化成上节课学的知识,再解决问题;而第一种思考步骤要少一些,各有优点,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在不断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4、巩固练习。
谈话: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这组题目,体会一下哪种方法更好。
出示:5米80厘米=( )米
28米6分米=( )米
7吨60千克=( )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口算,交流答案。
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
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
5“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②5300÷45=117(个)……3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
(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
(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会读小数。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数据的读写,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什么叫小数呢?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呢?学生回忆整数读法并在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的读法。
二、自由讨论、学习新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例
0.7,0.19
2、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抽读。
3、议一议: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归纳小结小数的读法,强调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
1、同桌相互读数。(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后,再把自己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告诉同桌或全班同学。
3、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表格,并向学生简介表中一些名称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表分组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自己看图写数,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5、指导练习。
(1)第9题。
教师:5.6与5.7之间相差多少?让学生数一数,5.6与5.7之间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从而认识到把0.1平均分成10份,即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1。因此,第1小题应该填两位小数。
同理,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01,第2小题应该填三位小数。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明白每个小数位上的数代表着什么。
四、拓展提高
1、练习十三第1、2、3、7、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第12题用2,5和3个0写小数。
(1)1个0都不读出来的一位小数。
(2)3个0都读出来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读一读。
3、课后作业:第11题和第13题。
回家请父母帮忙,与父母共同完成。
五、课后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
0.7读作:零点七
0.19读作:零点一九
3.08读作:三点零八
103.503读作:一百零三点五零三
读整数部分时按整数读法来读,读小数部分时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渗透事物间都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小数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教前准备:
米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㈠复习
⒈、填空:(填小数)
1分米=()米;70厘米=()米;500毫米=()米;3元2角4分=()元;1元零75分=()元
⒉、比较大小:
1、1020()938;346()352;1520()1520总结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民主协商确定目标
我们学会了比较整数的'大小,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
三、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⒈、出示例5:比较3.46元和3.52元的大小。
读题,学生分组讨论,试做。
学生会出现三种解法
①按元角分顺序比较出大小。
②把两个小数化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
③直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按照整数的比较方法)。
⒉、出示例6:比较0.08米和0.069米的大小。
学生独立做题,可以借助米尺。
⒊、补充:比较0.328与0.326、4.6和4.61的大小。
⒋、学生讨论归纳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强调:
①表示同类量的数量才能比较大小。
②小数大小比较,不能看数位多少而定。
针对练习:数位多的数比数位少的数大。
判断:3.2元<4.1米。…………()
为什么?
⒌、出示:把3.34、4.1、1.3、4.3、3.339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学生分小组讨论。
①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标出顺序号。
③按要求排列顺序。
四、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29、1,2
2、排序练习P129、3,4
3、在线段上找点后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P130、5
4、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还想说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9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2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学校最近准备盖一个礼堂,供我们学校的师生使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电脑为我们学校设计的,同学们看后想说什么?
生:(1)真漂亮!
(2)太好了,我们也能坐在这样的礼堂里上课了。
(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礼堂情境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初步感知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礼堂去看一看里边的情况:(课件出示礼堂内部情境)边演示,教师边介绍:这个礼堂准备建长30米,宽20米,在礼堂前面的墙壁上挂一块长3米 、宽2米的屏幕,地面上准备铺长0.3米、宽0.2米的地砖……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个礼堂的地面、屏幕、地板砖都是长方形的。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礼堂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屏幕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礼堂的占地面积、屏幕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礼堂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屏幕的面积为:3×2=6(米2)
师: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
生:0.3乘0.2
师:0.3乘0.2的积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试一试怎样计算0.3乘0.2的积。
(此处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空间,为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准备。)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和办法,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
3×2=6(平方分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做,做一半不会了。
(学生迁移第一节的画图知识,但遇到了困难)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此时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师: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遇到了困难,那老师和大家共同解决好吗?
生:可以。
师:课件演示图形。
师:6个小格表示多少?
生:0.06或6/100
师:说明“0.3×0.2”的积是多少?
生:积是0.06。
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0.3乘0.2的积,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礼堂面积: 30×20=600(米2)
屏幕的面积: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 3,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缩小10倍。
(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宽缩小10倍。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面积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推理的方法,比较一下(3)式和(2)式,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从(2)→(3)长.宽分别缩小10倍,面积就应该缩小100倍,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乘0.2”的积都是0.06。
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P45的试一试,做完之后同座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交流)
师:重点追问:“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与(1)式比较,4和3分数缩小10倍,所以,积“12”也应缩小100倍,是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与(1)式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积是0.026。
师:继续完成P45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全班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一样。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中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就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去乘,然后在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了。
如“0.3乘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页的例3及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教具准备:小数加减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4.5十2.60.49—0.27 3.6一1.8 0.9十1.5
2—1.6 4.5十0.70.34—0.07 4.6十0.3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8十3.207=6.80—4.179=18.327十27.573=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进行检验;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最后指名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谁能说一说整数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
使学生明确整数连加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值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讨论例3怎样列连加竖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板书。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前两个加数怎样写,教师先板书:
6.08
12.3
这时提问:“第三个加数9.72怎么写?”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连加列竖式的经验,说出小数连加列竖式也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进行计算。教师把板书写完整,并告诉学生运算符号与整数连加竖式的写法一样,也要写在最下面一个加数的左边。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订正时,再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验算之前,教师可以提问:“整数连加怎样验算?”再向学生说明,小数连加与整数连加的验算方法一样,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然后让学生验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验算时,列的竖式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
2.做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先做第1小题,检查学生列的竖式是否正确。算完之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佯算的。重点纠正出错的地方。
做第2小题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分步列式计算。可以让学生先试着列式,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1.做第3题,做题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问:“怎样理解‘装订图书比修理桌椅少节约了3.7元’这句话?”然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做第4题,向学生说明除了第l小题,其它小题都要分步列式计算。教师对个别问题可直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问题要在集体订正时重点说一说。
3.做第5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把每步计算的得数填在方框内:
4.做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填在书上,先不要求速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学生以后在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再出下面一些题目,要求在3分内完成。
4.6十2.7=6.9—2.5= 0.38十0.45=
2—1.4=3.5十0.6=0.6—0.7=
0.48—0.29=7.4十2=0.05十0.39=
5.做第7题,做题之前,教师要说明题意,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再计算。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学生复名数改写成小数是否正确。订正时,让计算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提醒学生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2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0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9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08-29
【精品】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0-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8-2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