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视觉判断物体的长短(定性比较),初步构建长短的概念。
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视觉对实物进行长度比较的各种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判断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口算:
43+15= 46+33= 93-65= 43-8= 20+23=
54-4= 76-2= 49-21= 96-33= 28-20=
82-33= 14+31= 24+26= 81-31= 86-15=
63-10= 87-50= 41-30= 39+10= 45+30=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 旗子图
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旗里哪一面最高?
多媒体演示线段,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论:下面对齐,看上面。
2、比身高
请二人比身高,(一人站在椅子)这样可以比吗?为什么?
结论:在同一高度(同一平面),才能比高低。
3、出示两根小棒(实物投影)
① 老师出示两根长短一样的小棒,在黑板上摆成“ ”请学生看一看哪根小棒长?
②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演示将小棒重叠在一起,这两根小棒是一样长的。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比较。(板书:长度比较)
二、新课探究
1、铅笔
(1)同桌两个人拿出铅笔比一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板书: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
归纳:将铅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学生齐读。
2、比绳子
① 多媒体逐一出示书P44第2题的情景:
问:你们认为小胖的话对吗?为什么不对?你们有没有办法?
②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演示方法。一生上来演示。
③ 归纳:将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3、比粉笔(遮住一半)
过渡:刚才小朋友比了绳子长短,现在老师请你们来比比这两支粉笔。
①出示遮住一半的粉笔:哪支长,哪支短吗?为什么?
②总结:(不能比,因为只看见一端。)
4、总结:在比较物体时,可以先将一端对齐,在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
5、比长和宽。
拿出一张纸,横长还是竖长? 怎么比?
演示对折比。
三、实践操作
1、铅笔
方法归纳:将带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2、自由比较
①要求:在你们的桌上、铅笔盒中和你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
你们选择其中的物体来比较它们的长短。
② 学生自由选材进行比较
汇报: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③ 归纳:比较物体,要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长短的。
1、出示方格纸:
橡皮比水彩笔长了多少?
橡皮占了几个格子?水彩笔呢?
归纳:可以通过数格子来比较长度,还可以知道长了多少。
2、学生任意选择两样物体,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四、方格纸上比较
1、小刀和橡皮哪一个宽?
小刀宽多少? 橡皮宽多少?
2、比铅笔盒
同桌合作比一比:
(1)谁的铅笔盒长?怎么比?
演示。(竖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宽?怎么比?
演示。(横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厚?怎么比?
演示。(平放)
五、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
折一折比
数格子比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关键: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附页3中的图形。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最近刚开展的运动会的情况,让学生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班取得的成绩。
学生发表想法。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动物学校”开展运动会的情况。
说说都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如:有18只兔子在赛跑,有34只小狗在进行跳绳比赛,有9只袋鼠在进行跳远比赛,有37只猴子在进行爬树比赛,天空中还有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
2、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
小组中说一说,都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与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再互相解决问题。
小组中活动。
3、反馈,汇报。
如:参加跑步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
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
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蜻蜓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蝴蝶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小鸟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评价小组成员的回答情况。
如:哪里回答得很好,好在哪里?哪里回答得不够好,不好在哪里?你自己问题提得如何,又解决得如何?
(三)、动手做一做。
制作奖杯。
比赛结束后,要对获奖的班级或个人颁奖,所以要小朋友们动手做一个奖杯。
展示几种不同的奖杯图案,让学生说说要如何制作。
学生动少制作,还可以用水彩笔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让奖杯更好看。
展示学生作品,还可以互相交换作品,促进学习。
(四)、解决问题。
比赛结束了,学校准备了两辆最多可以坐50人的车子,那么这两辆车,运动员够坐吗?
学生讨论,要想知道够不够坐,首先要考虑什么?(运动员是否超过了100人,超过了就不够坐,没有超过或刚刚好100人,就够坐。)
如果有96个运动员,你会怎么分配呢?
学生讨论,只要方案合理均可。
(五)、总结。
想对大家说什么?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34-9=25(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只?
34-18=16(只)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 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比( )少,少( 辆 )。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图片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 )比( )多,多( 人)。(师板,贴入图片)
5、 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4
第三课时5、4、3、2加几
教学内容:P95,练习二十二的练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学会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3、培养学生灵活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算式写得数。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二、新课
1、教学例1:
问:这是两道5加几的题目,同学们会算吗?怎样才能很快想出5加6得多少呢?
问:要算5加8得多少,应如何想?教师启发引导。
2、教学例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试做。然后说一说算理。
3、教师小结:
今后我们计算5、4、3、2加几的计算题的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用大的数加小的数。
三、课堂练习。
a)P101“做一做”
b)练习二十四题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5、4、3、2加几的题目。计算时,可以用
交换加数的方法,很快想出得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5
备课流程:
一、感知(预设10分钟)
全体教师看书,做习题后,想一想:例题的“功能”是什么?你是怎样分课时?你制定出怎样的课时目标?
二、讲述(预设40分钟)
(一)第四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二)第四单元知识的逻辑结构
(三)第四单元的总体目标
(四)第四单元的课时划分
(五)第四单元的课时目标
(六)要点和建议
三、互动(预设10分钟)
个案分析
备课的讲述内容
(一)第四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是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属于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务必切实要掌握的必需知识,也是人人要学习的有价值的知识。由于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性,由此为咱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真实的教学背景,创设了众多的有利条件。
(二)第四单元知识的逻辑结构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第四单元的总体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
(四)第四单元的课时划分
方案一
数数,数的组成(P31-33,例1,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读数,写数(P34---P35,例4,例5,例6,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P38-P39,例,7例8,以及相应的练习)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P40,例9,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P41,例10,以及相应的练习)
摆一摆,想一想(P45)
方案二 基于每个学生会认得100以内的数为基础
数数,数的顺序(P31-P33例1,例2,P38,例7以及相应的练习)
读数,写数(P34-P35例3,例4,例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数的组成,数的大小(P33例3,P39例8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P40,例9,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P41,例10,以及相应的练习)
(五)第四单元的课时目标
数数,数的组成
1.通过数实物(花生,小棒,方块)等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整体感知100,且知道10个10是100。
2.通过数百羊图,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各种形式的数数活动,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读数,写数
1.通过从借助实物到计算器到纯数字这三个层次的认数活动,使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数的组成。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写数活动,使学生理解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3.在读写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意识。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通过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2.学生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且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使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
1.通过比较各种金鱼的条数,使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2.借助直观图,学生会正确地用“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进行描述事物间的大小关系。
3.通过猜数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摆一摆,想一想
1.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要点和建议
百羊图
要点:
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
建议:
1.动态演示可先出示20只羊,再出示100只羊,这样的处理,可使学生有了感知100的基础,同时给了学生估算时的拐杖。
2.估算不是瞎算,也不是乱猜。
例1
要点:
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感知100。
建议:
1.在尊重学生数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应有个提升,即让学生感知10个10是100。
2.注意个体独立数数和同桌合作数数相结合,教师个人数数和学生集体数数相结合。
3.组织学生比较杂乱无章和有序堆放,突出10一捆,10个一堆,体现出有序堆放的好处。
4.注意实物和数的对应关系。
5.数数时,教师的犯错为学生提供修正的机会。
例2
要点:
突破数数的难点:当数到整十数时,下一个是多少。
建议:
1.注意数数的层次,从借助实物数数到脱离实物数数。
2.数数的形式可多样,可对数,接着数,跳过去数,倒过来数,P33做一做
要点:
数的组成,加深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建议:
rue">1.充分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
2.利用10根一捆,10样东西一份的实物,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感受几份就是几个十。
例4
要点:
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意义。
建议:
1.建立小棒和计数器之间的联系,即2捆小棒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2.强调数位表示的意义
例5
要点:
理解计数器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建议:
1.先独立完成写数,然后读给同桌听。
2.对于整十数的写法,可先让学生尝试写,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正确和错误的写法,强调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用0来占位。
例6
要点: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原理。
建议:
1.让学生感受100的生成,可在计数器上演示。
2.让学生感受100的组成,可用小棒直观感受。
P37生活中的数
要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行爱国和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礼貌教育。
建议: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述机会。教师可补充其他素材。
例7
要点:探索百数图的编排规律。
建议: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可让学生预习
2.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例8
要点: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建议:让学生讲述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体现出层次性
例9
要点:会用“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表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建议:
1.先直观判断“那种鱼多”,“那种鱼少”,然后估算各种鱼的条数。
2.组织学生比较:红金鱼和黑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花金鱼和黑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从比较中感悟出“多得多”,“多一些”
3.组织学生比较:黑金鱼和红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黑金鱼和花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从比较中感悟出“少得多”,“少一些”。
4.可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教学。
例10
要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建议:
1.将教学视野拓宽的问题解决上,而非仅仅是计算。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P45摆一摆,想一想
要点:利用学生的“摆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建议:
1.制定活动的规则,使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
2.明确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职责。
三个案分析
提供一份“根据省编教材”读数写数“而设计的教学流程”,来谈谈其中的足与不足,那些要继承?那些要放弃?以及根据新教材,新理念,请您设计出“读数写数”的教学方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3根小棒。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三、新授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①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②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lO少1,所以9加4等于13。
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3、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解决“踢理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5、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捆小棒”这个教学内容,其实主要是学习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及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对20以内数及运算有一些初步认识。但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知识,并能熟练正确地完成20以内的计算,还必须经过必要的学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还允许他们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
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猜测。学生估计的数板书在黑板上(教师拿出一捆10小棒)同学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数一数)
2、思考。各小组数小棒要得出准确的根数,我们应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数出整捆的根数?方法一:一根一根数
3、探索方法二:二根二根数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捆小棒,1捆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10
4、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数方法在全班汇报,可能有:
5、说说1捆是()个十,10个一就是()10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
1、 11的认识(学生马上就回答出11。)
1)数一数a因为我本来就知道10上面是11。同学们都有了一捆小棒,再拿出1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b 10加1就是11。
2)说一说c一捆是10,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是11呢?怎么看的?可能出现:学生边听边认
3)讨论11当中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是一样吗?4)认识计数器,看一看自己手中的计数器,玩一玩,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并在计数器上拔出11。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
2、摆一摆、拔一拔学生边说边摆小棒。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15、19,并告诉你们组的同学为什么这么摆?同桌说含义拨计数器。
2)在计数器上拔出这两个数,说说含义。2个十就是20。
3)20的认识。刚才认识了15、19,知道19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9根再数上1根,是几根呢?我们也把这10根捆成1捆,现在是多少?为什么?在计数器上拔出2个十,并说含义。所表示的意义。
3、拔数练习。
4人小组,1人说,另3人拔。
4、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读一读各自准备好的直尺,读一读。
2)看看尺子上的数,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5、找一找。抽生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看图写数。学生完成
2、找朋友。
3、我会说。
1)19的前面是(),后面是()。
2)比14多1的是()。
3)17的邻居是()和()。
4)比16大,又比19小的数有()。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捆小棒
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1个十5个一就是15
10 + 1 = 11 10 + 5 = 15
1个十和9个一就是19,2个十就是20
10 + 9 = 19 10 + 10 = 20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从1~5,从5~1
2、比较大小
3○44○25○12○3
3、看图回答
○○△△□△□○□△☆△
一共有()△。
从右边数,☆排第()。
从左边起,第5个是()。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而且一个也不落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444
132231
引导学生读数的组成,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再自由读
(4)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看到3和1组成4,就能想到什么?
(6)练习数字4的组成。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并加以整理。
5555
14233241
怎样才能记住5的组成呢?
练习5的组成。(猜数游戏、对口令)
三、巩固运用
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地球资源的开发,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开发有时变得不再那么理智,有时还可能是掠夺性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在享受地球资源带来的方便,同时也遭受着地球的报应与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报应与惩罚日益明显得暴露出来,于是,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重要任务。教材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这一脉搏,以“绿色行动”为话题,呈现了一幅幅少年儿童为保护环境而自觉行动的画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较好地实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性要求。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
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0以内数的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教材的地位。有二点:
是20以内数的计算的扩展,是计算的第二次飞跃;
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比多、比少的问题解决。
信息窗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
信息窗3: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信息窗4: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单元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了从学校的“绿色行动”开始。从背景来看,这是一所依偎在山峰怀抱中的漂亮学校,树林、花园与草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为了使学校更为美丽,小朋友们正在开展美化校园的护绿行动--有的在为小树挂牌,有的在浇花,提示同学们要爱护树木、爱护花草。
2、情景图中的信息。由于情景中的信息量较大,因而可以把信息分成三类:
牌子:已经挂了3个牌子,还有26个牌子没有挂。
花: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
人数: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浇花的有10人。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一共有多少棵花?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学习比多、比少的问题解决。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知识、技能)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基础,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与有效统一。(解决问题)
※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口算算理,优化口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教学准备
师生均应准备小棒、积木(木块)、计数器、课本插图等教具、学具。
(3)帮助学生梳理情景中的信息是有效提出问题的基础,对信息与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是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算式转化的关键。分类是梳理信息的好方法。抽象数学算式的关键是把情景中的数字进行加与减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必须以对情景的完整理解为基础,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数学问题上,还应该照应数学条件,既在关注问题的同时照应条件,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与问题的有效组合。
(4)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既是课堂开始与结束需要照应的,同时也是教学的一条主线。这个过程其实把教材中蕴含的社会情感提炼了出来,也是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要求。爱护大自然是教学的切入点。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先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然后猜想出得数。既先把问题的答案猜想出来。
探究与验证--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小棒或计数器,解释一下为什么26+3=29?
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随后教师指导探究:
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成2捆,再添上6根小棒,就是26根小棒;另外数出3根小棒放在一边。从中可以看出,6根与3根传合起来是9根,与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29根。
计数器:先拨上26这个数,再从个位上添上3个珠子,合起来就是29。引导学生想到:26中的6与3相加得9,与26中的20合起来就是26。
然后组织演绎探究,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计算,如22+3、35+2、47+2。
反思与升华--
22+3=25
35+3=38
47+2=49
仔细观察算式与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引导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得数的规律。
要说明的是,用小棒、计数器作解释的过程,其实也是为记住运算结果,掌握计算方法,建立表象的过程,从而实现“整体加上脱口而出”的教学效果。没有这些操作活动作保证,单凭说、讲来解释,只凭演示作说明,就没有亲身经验的感受,表象的建立过程要慢,差生尤其感到学习吃力。
另外,升华环节要概括的“26分成20与6”,由于有了若干个例子作参照,比起只用26+3=29一个例子解释要好得多。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概括过程.
第二个红点:一共有多少棵花?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采取相同的的步骤进行教学,最后补充例子进行计算,根据板书内容引导抽象:仔细观察算式与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
23+20=43
35+30=65
46+20=66
32+40=72
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得数十位上的数。
要注意:这句话不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但一定要让学生心里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反复让学生去阐述,阐述时可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有多个例子作基础,才能实现不完全归纳概括。
6、练习环节
本课题学习其实共包含有六个学习内容,在补充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归类练习,二是对比练习,如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可设计如下:
45+20=6545-20=25
32+30=6232-30=2
43+20=6343-20=23
纵看是归类练习,横看为对比练习。
第1题、第2题目的:为抽象算法、抽象思维而进行的建立数的'计算的表象练习过程。只有不断地让学生去操作,才能建立数的计算的表象,有了这个表象以后,学生才能脱离实物或模型,形成表象,形成技能,即脱口而出。
第1题可采用学生演示与教师指导探究结合进行。教师带领学生去做,可以使差生获得“醒悟”。
第2题渗透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思想,这里相同单位“十”是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时有3个层次:一是读图说意思(即抽象出得数;二是学生解释得数;三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有了这几个层次,所有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进步拓展。
第3题目的:代数思想的渗透。要求的数必须有一个代数思想的转换过程。
形式:开放性程度不断增强,第1题只算加数;第2题即要算减数,又要想算法;第3题开放程度高,算法及其数一般要猜想来获得。
教学时分为几个层次:一是让优秀学生说题目意思,给出结论,即把题目解答;二是用计算器演示;三是教师领大家一做。
如果大部分学生无计算器,可用计数器代替。
第5题目的: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先让学生探究,把答案找出来,然后概括解题思路。
第6题:比起纯计算题,此题更为复杂,因为要首先读图,抽取有用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列式。
目的:解决现实问题,使数学回归于生活。
可解决如下问题:①一个班比另一班多多少人?45+30
②一个班比另一个班多多少人?45-30
③一、二年级共展出多少幅?24+4
④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几幅画?24-4
⑤三年级展出多少幅画?
重点理解“多一些”的意义,学生可假设“多一些”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列式解答。
聪明小屋:目的:建立数之间的联系,其实也是培养数感的需要。同时也是代数知识的渗透过程。
教学时可采取“综合法”来解决,即出示一组有规律的数,观察找规律,然后再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然后去掉一些数,会填吗?随后出示课本题目,让学生来解。
当然,如果学生基础好,亦可直接出示课本题目,当遇到困难时,可补充上面的例子作解释说明。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照应了上一个信息窗,本信息窗把“绿色行动”由校内引向了校外。小朋友们正在河边的树林里捡拾塑料袋、电池和易拉灌等。
2、情景图中的信息。按捡到的垃圾种类来划分,图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类:
塑料袋:25个、7个;电池:16节,9节;易拉罐:8个,22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2个例题的功能一样,都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红点: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绿点: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目标),经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思考目标)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是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运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探求计算结果是数学方法基础,“10”作为个集合,满十进一的认识是数学思想基础。
20以内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积累了一些解决本课题问题的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情境图片。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请小朋友利用学具在小组内商量一下,25+7是不是得32?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小组商量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的几种方法(画阴影部分为板书内容):
a.数出:从25数到32,既:25--26、27、28、29、30、31、32(加上7次)。把25看作一个集合、整体,从它往后数,数的过程即加上的过程,只不过暂时还无法达成“整体加上”。
B.先把25加上5,然后再加上2。板书为25+5=30,30+2=32。学生其实把25分解为5和2。这种方法其实是“分解”的思想。
C.先假设加上10。板书25+10=35,35-3=32。这种方法其实“多加了,再减去”的思想。
D.先算零再算整。5+7=12,20+12=32,教师可概括为:把25分成了20与5,先把5和7相加,再把20和12相加。这种方法其实是按计数单位的大小进行计算的。
接下来指导学生利用计数器进行操作,既把以上几种方法用在计数器上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示出来:
A:在25的基础上逐个进行拨珠,引导学生能够看出“满十进一”十进制计数思想在计数器上的表现。
B:在25的基础上先加上5,再加上2,同样也能在计数器上看出“满十进一”。
C:在25的基础上先加上10得35,引导学生想到:由于多加了3,所以要在35中去掉3。
D:在20的基础上加上12直接得32。引导学生想到在此之前先计算的是5+7得12。
也可以边交流边指导操作。以上利用计数器操作的过程,其实为抽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模型建立了表象基础,既:两个一位数相加后得十几,与原来的几十再相加。
由于学生有了以上探究的经历,例二与例一又同属一个类型的题目,所以例二可以放手让学生解决。
反思与升华--在两个例题教学完后再补充几个例子让学生计算,为抽象数学模型提供材料,板书如下:
25+7=32
22+8=30
45+8=53
32+9=41
47+8=55
49+8=57
充分利用上述探究中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发现算式的共同特征及计算规律: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规律为进位,这种进位具体地表现为“25+7=32,先把两个一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
有一个问题要说明:我们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必须适时地抽象概括。算法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点,但同时还必须使这其中的部分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的优化。算法的优化也既从几种算法中通过辨析找到既能最适合自己,又能揭示计算规律的算法。这种规律既是“计算模型”,以25+7为例,计算模型可以是先把25凑成30,既把25分解,既把25分解;可以是假设7为10,既把7分解为10-3,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经过一节课学习之后,计算25+7,仍然是一个一个往下来数,我们数学的价值又何在!作为一种方法,学习中允许存在,但抽象计算模型时不能去强调它的运用。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从解法问题中抽象出的算法必须有利于数学的掌握。当然,极个别学生由于受智力、基础等的制约,可能要逐个来数,这是暂时允许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必须有所升华。
6、关于“类化练习”
补充两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一组是不需要进位的,另一组为需要进位的,尝试解答后进行对比与辨析,找到每一类题目解答的共同特点。
补充两组有联系的题目,一组为20以内数的加法,另一组为100以内数的加法,如:
9+6=158+4=127+6=136+5=11
29+6=3538+4=4257+66376+5=81
解答后引导引导对比观察,如:9+6=15,29+6=35,35比15多20,多的20就是29中的20。其它几组题目具有相同的规律。对比练习的优势是:引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之中,学生在思考时把已有的旧知识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纳入其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二是整十数加十几。
7、自主练习
第1题:不妨先命名画面为“沙漠探险活动,在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一串串脚印,每个脚印都是一个小秘密,你知道它们的秘密吗?
此题目的: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实现计算的综合性。教师可按规律排列,如进位的,不进位的。
第2题:目的渗透加法交换律。
教学时可利用这种学具既按课本样式完成,老师任意抽取一个两位数,学生任意抽取一个一位数,说算式、写算式。活动时亦可结合计数器操作进行。
第3题:按一定的规则去判断选择,规则既按和是大于45还是小于45。涂红色为废弃筒,涂绿色为回收物筒,既还可以使用的符合”红灯停、绿灯行“的日常行为规则。
第4题: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形式:以具有童趣、拟人化方法展示情境,符合儿童特点。
此题可解决4个问题,既能用加法来解:亦可用减法来做。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去解答,然后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讲算式是求的什么问题。
七巧板的由来
如果只去读一读,是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的。建议结合前面图形的学习来制作。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与前两个信息窗相照应,本情景图呈现的是在前两个信息窗收集到的各种有用垃圾的数量。就像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一样,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束。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班、二班、三班回收电池、易拉罐的数量情况。由于已经排列整齐,学生理解情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2个例题的功能一样,都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
红点: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24-8
绿点:二班收的易拉灌比三班少几个?23-9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实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模型的动态生成。(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积累了学习本课题的生活经验。运用学具操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如等量代换思想、数的分解组合思想等)。
(3)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情境图片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24-8
列式与猜想--请小朋友利用学具在小组内商量一下,24-7是不是得17?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探究与验证--在小组商量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的几种方法(画阴影部分为板书内容):
倒数:24--23、22、21、20、19、18、17、16。(减去7次)
假设先减去10:24-10=14,14+2=16。其实这种方法是”多减了,再加上“思想的运用。
先把24变成20:24-4=20,20-4=16。其实学生是先把8分解为4+4,然后再计算。
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算:14-8=6,10+6=16。其实学生是把24分解为10+14,然后再算。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过程,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想法。
例二教学程序同上。
反思与升华--在补充练习的基础上引导梳理思路:
24-8=16
23-9=14
22-8=16
45-8=37
32-9=33
47-8=39
49-8=57
一是抽象式题的特征,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二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既:差+减数=被减数;三是计算模型的抽象,引导学生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考虑,既运用原有的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知识去思考。当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被减数是三十几,得数就是二十几,十位上少了1。
6、关于类化练习
补充两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一组是不需要退位的,另一组为需要退位的,尝试解答后进行对比与辨析,找到每一类题目解答的共同特点。
7、自主练习
第1题:目的对比练习感知规律。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练习(一定上、下对应去做),然后寻找异同。
第2题:对于课本中把减价这个事件以静态出现变成动态呈现,如一件上衣原来20元,现在只买9元,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来表示商家的这个行动。有了这个过程,就不必繁费其心去做题意的解释。
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
第3题:课上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采球,只能引导读画面来明确意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条件(文字信息及图信息),提出问题。可用一个大问题来引入:谁踩坏的气球多?
目的:解决生活问题。
第4题:看图编数学故事,编出的故事应包括:教学背景去做什么,场面等,还应有数学情景。如六·一节去儿童乐园,男同学是24人,女同学是8人。这既能用进位加法计算,又能用退位减法来算。目的:数学、语文科之间的融合。
第5题:先活动,再解题。
活动:老师掂球数个数,学生掂球数个数,如分别为26个和88个,可以求多掂了几个球。活动以后,学生就能明白什么是”掂球“。
目的:实现活动数学。活动与数学结合,可以培养随时引发对数学的思考。
聪明小屋:两种方案:一是从综合到分析,创造一个规律来依次填数;二是分析解答,综合解答。教师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单元学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情景图在设置上注意了与前面三个内容的照应。从画面可以看到,家禽、乌龟在蜿蜒的小河中自由地游动着;小河旁的房子中小鸟正在自由地望着天空,地上的小鸟与正在喂食的小朋友和谐相处;一群小朋友正在小河边画画。整个画面透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氛。这说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绿色行动取得了好的效果,天变蓝了,水变绿了,鸟儿回来了。
本节课相当于传统教材的应用题。传统教材把计算与应用分割为2个不同的板块,各行其事。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努力实现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所不同的是,前3个课题重点通过情境掌握计算方法,此课题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既计算与应用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节课题前面计算学习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较为复杂,可以分成四类:
鹅:河里有30只鹅,岸上有6只鹅;
蚂蚁:山下有56只蚂蚁,山上有5只蚂蚁;
小鸟:屋里有26只小鸟,屋外有10只小鸟;
乌龟:河里有32只乌龟,岸上有7只乌龟。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学习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决问题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强化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知识、技能)
(2)对情景图的认真分析与梳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可以在弄清条件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信息与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每一个问题的内容。
(3)要把握问题及其算式的教学功能。值此为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够计算的题目有: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从情景中可以提出8个有关加减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进行解答。
30+630-6
56+556-5
26+1026-10
32+732-7
(4)要把握练习课的教学功能。要把目标定位在”形成知识结构“上。
(5)探究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向下延伸。要注意几点:一是注意引导说算理、说思路,既不仅要说出显性的算式及得数,还应引导说出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二是算式的引出应结合问题从实质上把握,如”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求30与6相加是多少“。
4、综合练习
前几个课题中为”自主练习“,这里为”综合练习“。
第1题:不妨先让学生描述一个情境:小兔子在干什么?收获萝卜、收获草莓以及卖萝卜、卖草莓都行。可以提出加法问题及减法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随便列式,汇报,这要可以丰富课堂,完善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第2题:对比练习,辨析方法的不同。
第3题:第一步:先解决问题,既把有病的叶子找出来。第二步:说思路,你是怎么想的?第三步:总结,有病的叶子既计算错误。第四步:反思纠错,为什么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亦可结合计数器演示辨析。
第4题:编数学故事,一定要有情节、有感情,把儿童的认识、情感融于其中。如小鹿骄傲,说:“我是老大,谁也不能把我抬起来”。果然小松鼠跳到翘板上不能把小鹿抬起来,它实在太轻了。机灵的小松鼠跳回森林里,把好朋友狗熊找来了,狗熊往上一坐,就把小鹿抬得高高的,小鹿使劲往下压也无济于事(白费劲)。其实在编这个故事时儿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各种动物的表现是与小朋友联结在一起的,既“有所指”。
可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讲故事的任务。
讲完事故后再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5题:可以从树、天鹅2个方面提出4个问题。
第6题:可采用前面所述的先按照规律完成一组题目,然后用分析法去解书上的题。
目的:实现100以内加减计算与数学规律的有机结合与有效统一。
5、我学会了吗--小熊做客
(1)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能发现什么?(小兔在邀小熊小家做客)(有几条路可供选择),能提出什么问题?(走哪条路最近或走哪条路)
(2)探究过程:教师一定要清楚,这里不是去解决一个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而是以小熊要去小兔家做客应走哪条路为载体,说理由。
可提出:你认为小熊应走哪条路?
对于52+9可解释为:小熊知道小兔种了一些萝卜,想去参观一下萝卜地,所以选了这条路。
对于33+7,虽然近,但有危险小熊的妈妈可能不让他走这条路。
对于80+46,可解释为:小熊想去看看自己的一片草地,所以选择了这条路。
对于40+51可解释为:小熊想给小兔带些礼物,于是选择了这条路,想带几个玉米给小兔。
(3)概括:以开放的形式作概括:这几条路小熊都有可能选择。如果选择“33+7”时间最少。
(4)拓展----讲故事。如果课堂上讲不完,讲不好,布置作业带回家去。
这样设计就把第2个问题自然地解决了。
丰收园--单元总结:
①在“绿色行动”中,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
----回想事件、情境。
②你懂得了什么?
----爱护环境教育。
③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④你是怎么学会的?
----总结学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二课时《小芳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2)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连一连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
3、情感态度目标
(1)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表盘、钟面图片
学具:学具盒中的表盘、"快乐的星期天"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她给我们带来了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小芳的上午)
1、尝试认表。
(1)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一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六时刚过一点点的时候刷牙)
②、你是怎样认出时间是6时刚过?
情况一:认为是6时,教师引导:看一看分针正好指向12么?分针刚刚走过12,应该是6时刚过。
情况二:认为是6时3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认为是6时刚过,教师引导6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6,
分针正好指向12;而现在时针刚刚走过6,分针过了12,
应该是6时刚过。
教师小结:分针刚刚走过12,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刚过。
(2)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二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这是什么时间:(快8时)
②、为什么认为是快8时
情况一:7时55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
现在时针接近8,快要走到8;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8时。
情况二:8时55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进行辨认,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快8时,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师小结: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就是快几时。
【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尝试认表,教师帮助总结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特点。】
(3)第三幅图,是9点整,学生认读没有困难。问学生:你是如何认读的?(9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向9,分针正好指向12)
(4)第四幅图,放手让学生认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读的。
(快10时现在时针接近10,快要走到10,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10时。)
2、说一说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又学会了认读新的时间,现在同学们把时间和小芳在做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从小芳的身上,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3、比较、区别
老师出示两个钟面,一个是12时刚过,一个是快12时
读出两个钟面的时间,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学生反馈总结
(12时刚过的时针刚刚走过12,分针过了12;快12时,时针接近12,快要走到12,分针还不到12。)
教师揭示“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特征:由于时针、分针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时间不同。几时刚过的钟面是时针刚刚走过几,分针过了12;快几时的钟面是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
【通过比较12时刚过和快12时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印象,掌握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基本特征。】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第一题,小动物读得对不对,请你把错误的读正确。
(先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错例
①小燕子:第3个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应该是6时。它把时针和分针搞错了!
②小狗:它的钟面上的时针就快到12了,分针也快到12,应该是快12时。
2、连一连(课本93页第2题)
3、动手操作:安排“快乐的星期天”
每组小组长拿出"快乐的星期天"的情境图,小组合作,在图上帖上自己组选择的合适的时间。
活动规则
1、先小组有秩序的讨论出每个情境的合适时间。
2、再在组长的带领下将钟面贴在"快乐的星期天"的情境图上。
3、各组找一名小朋友汇报。
(各小组代表反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作业:在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x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
(引导学生说出: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x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x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x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x写作:90%;x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x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x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应该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合适,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x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在最后一个换节我设计了拓展联系,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务的60%x。学生想到了还有40%x没有完成;上半年的进度很快,他们的效率很高;他们先紧后松。又如我国航天发射七次,都成功了。这里面没有百分数,学生说出了里面含有100%x;我国的航天科技非常先进,我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思品教育。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课时:第2课时
内容:课本P4-5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2、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个位和十位的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流程预设
一、数班级人数,初步认识超过20的数。
1.复习20以内的数。
数第1、2组(每组10人)学生人数。
2、让学生直观认识超过20的数。
接着数,重点让学生看出:2个十再添上1个一是二十一;二十九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二十九接着数是三十,表示3个十。
3、迁移类推,脱离直观,思考:
①接着全班人数数,后面一个数是几,是几个十几个一?
②三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几?四十九后面呢?五十九后面呢?
二、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1、课件演示100只小羊画面,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几只羊。
2、动手操作,交流探究。
①同桌合作数小棒100跟。
②汇报交流,进一步提高100以内数数能力,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A、1个1个数,100个一是100。
可让回答的同桌同学之一先从65,1个1个数到75,并说出75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接着另一个同学从75数到83,并说出83的组成,最后。全班同学从83数到100。小结时,突出数几个九后面的一个数。
B、2个2个数,以同桌两个两个起立,进行数数。
C、5个5个数,请一生上台边操作小棒边数数,然后全班学生同桌两人合作,5根5根数小棒。
D、10个10个数,结合课件演示,得出:10个十是100。
3、小结。
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谈谈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数数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并在练习中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培养能力。
1.猜数。
①4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的数是几?
②5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③69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④数出87后面的5个数。
2.“提问----回答”游戏。
3.看图填空。
4.怎样数比较快?
5.倒着数数。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板书设计:
数铅笔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单元教学内容:
1――5的认知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局部组成,一局部是5以内各数的认知,另一局部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布置是:先教学1―――5的认知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知和加减法,这局部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同学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同学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同学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同学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同学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同学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身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同学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同学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知,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知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布置:
1、1――5的认知…………………………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知……………………5课时
3、0的认知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作业本帮助你)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xx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xxx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
—倒数)师: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1)2/9是倒数。()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10-18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11-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