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9 08:40: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

  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西师版___年级上(下)册___页

  执教者:______

  教学课时: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技能:了解______,掌握______。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______方法,体验______。情感态度:通过感受______,培养______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生2: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3:我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______方法,了解到____________,那老师觉得____________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展示。

  (5)集体订正。

  四、小结:让学生谈收获,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样的想法,觉得本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业:(第___页第___题).

  六、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课题)

  ____________(内容简析)

  教学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自我评习:这个万能教学模板实用性较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求两数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活动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比一比,说一说。

  12和7、15和21、35和30、42和37

  ( )比( )多,( )比( )少。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知。

  师:小朋友们,五一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五一是什么节日吗?(劳动节)说对了,为了迎接五一啊,我们学校的各个兴趣小组都在积极做着准备。让我们先到手工制作组去看看吧!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抓花片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

  师:那你知道哪种花片抓得多呢?(红花片)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呢?(板贴)

  生:5个。(板书:5个?)

  师:5个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呢?想一想,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出你的想法?

  二、探索方法,展示思路。

  1.预设:(1)可以用花片摆一摆;

  (2)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3)还可以列算式。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预设:(1)无序地摆 ;(2)一个对一个地摆 ;(3)用不同图形代替雪花片画一画;(4)列式解决。

  3.交流。

  层次一:

  (1) 无序地摆和“一一对应”摆进行比较:

  这两个小朋友都是用花片摆的,你更喜欢哪种摆法呢?(用手势表示)为什么?

  生:喜欢第()种,因为第()种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师:哦,你说第()种摆法一眼就能让我们看清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为什么呀?

  生:因为第()种摆法是一个对应一个地摆的,而第()种摆放是一团一团摆的,看不清。

  师:其他小朋友也这么想的吗?

  师:是呀,通过摆一摆,(板贴花片图)我们发现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边,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片(边说边指),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地摆,(边说边画虚线)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哪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小手举起来指一指。(生指)多几个?(5个)闪烁。

  师:也就是说,这里我们把13个红花片分成了2部分,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还有一部分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

  (红花片和蓝花片分别做闪烁效果)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名学生说,师生齐说。

  (左边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右边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

  层次二: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小朋友的方法。这位小朋友师用画一画的方法,可是他既没有画蓝花片,也没有画红花片,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你们看得懂吗?

  生:他把()当成了红花片,把()当成了蓝花片。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追问:他为什么不画红花片和蓝花片,而用()和()代替呢?(难画,用图形代替简单)

  师:哦,这样用图形代替花片就更加简单、方便了。

  师:通过画一画,把一个()对应一个(),一个()对应一个()……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第三层次:

  (1)比较沟通方法。(比较“一一对应”摆花片和用图形代替花片“一一对应”画一画的方法。)

  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两种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一一对应的。

  师总结:嗯,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它们都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

  4.引导列式,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还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列出了算式?

  生交流。板书:13—8=5(个)

  师:同意吗?那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结合图来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生上台说。

  生如果说不上来,教师进行引说:

  (1)这里的13是指什么意思?(有13个红花片)

  (2)减去的8是哪8个?(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

  (3)算出的5指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

  (若学生说不到去掉的8个是什么意思,就将蓝花片隐去,帮助学生理解。)

  师:你们认为去掉的.8个十蓝花片的个数?那我去掉蓝花片,你能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吗?

  师:所以这里去掉的8个应该是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蓝花片。

  师:谁能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个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会说了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吗?

  师:看大屏幕,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其实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屏幕出示)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解决。(出示:11—8=5(个))

  5.反思回顾,梳理思路。

  师:好,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解回忆一下,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指名生说。

  师总结:是呀,有的小朋友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的小朋友用列算式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得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屏幕出示三种方法,板贴:红花片比蓝花片多3个。)

  6.尝试运用,深化理解。

  师:知道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那你能迅速告诉我“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所以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5个。(直接看出来得)

  预设2:13—8=5(个)(直接算出来)

  师:是的,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反过来我们就可以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仔细观察,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其实都是在求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了多少个,像这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7.灵活运用,优化方法。

  师:看,两个小朋友还在抓花片,这次他们又分别抓了几个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哇,这次男生摸了50个蓝花片,女生摸了40个红花片,那么蓝花片比红花片多几个?(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列算式)

  师追问:为什么这次都是用列算式的方法,而不是用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呢?(太麻烦)

  (2)小结:摆一摆、画一画能帮助我们思考,而列式计算能帮助我更快地得到答案!

  三、练习巩固

  1.试一试。

  师:瞧,校园合唱队的小朋友正在抓紧排练,让我们去参观一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生完整地表述。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打开书本59页算一算。

  教师巡视,搜集不同答案。

  预设:(1)20+24=44(人)(2)20—24=4(人) (3)24—20=4(人)

  师追问(1):你们有什么想对这个小朋友说的吗?(这个算式算出来的是一共的人数)

  追问(2):那这个算式呢?(20减24不够减)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列式?同意的点点头,我们一起来看。

  (一一对应出示男女生人数)瞧,一个男生对应一个女生,这样一个对应一个,谁多?(女生多)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什么?(20比24少多少)要求20比24少多少,就要从24里面去掉20,所以列式是24—20=4(人)

  师:一起来口答。

  2.想1.

  师:为了庆祝五一,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各种比赛呢!瞧,小猴和小熊正在进行掰玉米比赛。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图上的意思。

  指名生说。

  师:会列式吗?翻到书本60页,写一写,算一算。

  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3—30=23(个))为什么这么列式?(要求小猴比小熊多收多少个,就是求53比20多多少,要求53比30多多少,就要从53里去掉30个,用减法计算。)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小熊比小猴少摘多少个?)怎么列式?

  生:53—30=23(个)

  师: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算式呢?

  生:因为多多少个就是少多少个。

  师:是呀,其实这两个求的是一样的问题,所以可以用一样的算式来计算。

  3.想2 。

  师:(直接出示图片)小猴又来挑战小兔跳绳了,你们看得出是谁赢了吗?为什么?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算式,从算式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兔跳了23下,小熊跳了2下。

  师:那根这个算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小熊比小兔少跳多少下?小兔比小熊多跳多少下?

  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能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这一个算式来解决。

  4.补充。

  师:让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两只小猫正在比赛钓鱼呢!看小花猫钓了几条?小白猫呢?问题是什么?(齐读)

  师:怎么求它们相差多少条?

  生列式。

  师:这里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师:问题中的相差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这么问?

  生:小黑猫比小白猫多钓多少条?小白猫比小黑猫少钓多少条?

  师:是啊,求两数相差多少,其实就是求()比()多,()比()少的问题,所以要用减法来计算。

  追问:你小白猫再钓多少条才能和小黑猫一样多呢?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和学具

  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已整理了1~6的乘法口诀表.出示口诀表.

  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横排是1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第二横排是2的乘法口诀,有2句;第三横排呢?……第六横排呢,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这个阶段我们又学了7、8、9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7的乘法口诀有7句,应排在第七横排)

  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8的乘法口诀有8句,应排在第八横排)

  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9的乘法口诀有9句,应排在第九横排)

  整理出完整的乘法口诀.

  3.同学们还记得,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还可以拐弯背,由学生横着读一遍,竖着读一遍,谁还记得什么叫拐弯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由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两人互相背,指名学生背,争取1分钟内背完全部口诀.

  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二、找规律

  1.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这九句口诀有什么特点?(每句口诀的被乘数和乘数一样)

  以上每句口诀只是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如七七四十九,7×7=49,49÷7=7)

  其余的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每句口诀的下面,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7×3=21 6×8=48 7×8=56

  3×7=21 8×6=48 8×7=56

  21÷3=7 48÷6=8 56÷8=7

  21÷7=3 48÷8=6 56÷7=8

  2.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找一找,哪几组口诀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调.

  :三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 :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 :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 :八九七十二

  :四九三十六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下面81道乘法,同学们试一试,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在这些乘法中,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关7的乘法比较难算,下面重点练习有关7的乘法.现在把乘法算式按照积的个位数1~9的顺序排列,请你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例如,( )×4<29.

  这道题的意思是几和4相乘,它的积比29小,答案就很多,1×4=4,比29小,2×4=8,比29小;3×4=12,比29小;4×4=16,比29小;5×4=20,比29小;6×4=24,比29小,7×4=28,比29小;8×4=32,比29大了.题目中要求( )里最大填几,只能填(7).

  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8<55 ( )×6<38 7×( )<30

  ( )×9<32 34>5×( ) 60>( )×9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0

  1.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

  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

  2.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小学数学教案1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1、师: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 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 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首先必须掌握如下内容:

  1.有理数加法法则;

  2.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运算符号:加号(+),减号(-)

  性质符号:正号“+”,负号“-”

  1、例题:(-9)+(+6)-(-11)-7

  (1)读出这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答案:(1)负9加正6减负11减7

  (2)“+、-”分别读作“加、减”,是运算符号;“+、-”又读作“正、负”,是性质符号。

  二、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例题:(-9)+(6)-(-11)-7

  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即:原式=(-9)+(+6)+(+11)+(-7)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原式=(-9)+(+6)+(+11)+(-7)

  =-9+6+11-7(潜意识中隐藏了加号和括号)

  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省略括号与括号前的加号后,一般有两种读法:

  答案:一种读法:负9正6正11负7的和

  另一种读法:负9加6加11减7

  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

  巩固练习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9)-(+10)+(-2)-(-8)+3;

  2.判断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例、(-9)+(6)-(-11)-7

  =(-9)+(+6)+(+11)+(-7)

  =-9+6+11-7

  =+6+11-9-7(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6+11)-(97)(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7-16=1(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的数减去较小绝对值的数)

  巩固练习

  1).-4+7-4=-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

  3).-9-3+2-4=___9___3___4___2

  四、总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运用加法交换律时,牢固掌握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88——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并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3、在探索中,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序的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能总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通过操作与想象,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讨论、交流,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2名同学表演节目,同学们想想可以怎样来排队伍每行人数一样多?动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要求。)

  用12个圆形代表12名同学,动手画一画

  (1)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2)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排法。

  二、自主探索、探索新知

  (一)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1、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谁想把你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就藏在这些乘法算式里。我们先看第一道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运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因数与倍数》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自然数,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对因数倍数的意义了解甚少。所以,这也就成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在学习面积的时候已经会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所以本节课不再安排学生拼摆,只要叙述出排了几行几列,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倍数和因数》效果分析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课利用团体操表演中“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让学生体会了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测评练习

  游戏规则: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看谁的反应快。

  1、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我的朋友在哪里?

  2、我是7,我找我的因数朋友;

  3、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课利用团体操表演中“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让学生体会了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认识因数和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100内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 、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