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9 18:13: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简析】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不听妈妈的告诫而掉到了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这篇童话一方面告诉人们,小孩子自作聪明,往往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增长起来。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感悟为主线。通过感情朗读体验角色人物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大胆的交流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等14个字,理解“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

  3.能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难点:正确认识麻雀母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它们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能给我们以启示。谈谈你都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它使你明白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2.了解作者概况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互读生字,认真听读,互相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3)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把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 )

  后来( )

  最后( )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重点学习的问题。

  (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四、通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听读课文录音,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主识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注意哪些地方不要写错。

  2.指导写好生字。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2.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①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②分角色朗读。

  ③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①默读14—18自然段,思考: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②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A.通过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B.展开想象: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C.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弱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D.指导朗读。

  E.过渡:还从哪儿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A.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等词句。

  B.指导朗读。

  (3)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4)说话训练,体验角色。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你从这件事中都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5)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同学们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同学们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同学们的感受,体验。 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同学们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同学们,而尊重同学们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同学们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朗读时可能有困难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同学们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同学们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1——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然后按照——当我读到( )时,我觉得很( ),因为( )。

  (2)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随机进行第3、第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具体操作:借助课件让同学们体会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再指导朗读,并理解词语“乐坏了”。

  (3)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引导同学们小结。课件演示过程。

  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

  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7——11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3)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导读11自然段。

  (4)(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 ,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

  三、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重点指导“幸”。)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本课多音字比较多,要注意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海参”的“参”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shēn”,不要读成“cān”。

  “划动”的“划”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huá”,不要读成“huà”。

  “必将”的“将”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jiāng”,不要读成“jiàng”。

  “有趣”的“趣”应读作“qù”,不要读成“qū”。

  “瑰丽”的“瑰”应读作“guì”,不要读成“guī”。

  也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刺”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没有一横,不要写成“束”。

  “饶”是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趣”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

  4.可采用识别同音、形近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例:

  拣()积()义()划()

  捡()集()意()画()

  防()哨()饶()料()

  纺()稍()浇()科()

  (三)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以“饶”字为例。“饶”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富饶”。教师引导学生把“饶”字作为带点字,查字典选择字义。“饶”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富足、多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可从中悟出富饶的意思是形容物产很多很丰富。

  (2)小结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蠕动——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联系课文内容,指海参没有脚,靠肌肉收缩行动,因此是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庞大——极大。课文中海龟很大,一般都在上百公斤。

  威武——威风,勇猛的样子。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千奇百怪——指贝壳的形状各式各样。

  (四)介绍西沙群岛。

  1.介绍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南330公里。有宣德、永乐两岛群和其他岛礁。主要岛屿有永兴岛、赵述岛、珊瑚岛、甘泉岛、中建岛、东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鸟粪、海参、海龟等。每到鱼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新词。

  (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1~6自然段,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进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思考:本段共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第2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出示地图。

  (1)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西沙群岛,弄清西沙群岛所在的.地理位置。

  (2)讨论什么是“海防前哨”?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哨”是巡逻、侦察、警戒防守的岗位。西沙群岛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在海防中处于前哨的地位,所以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3.指名回答。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色、青色、绿色、淡绿色、杏黄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也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4.什么是“五光十色”?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

  “五光十色”是指色彩繁多、明亮的意思。教师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意。让学生从中体会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蓝绿青黄,色彩繁多,深浅不一,十分艳丽,因此用“五光十色”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5.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接的?

  本段共有三句话,是围绕着“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话的意思写的。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第1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的色彩;第2句具体讲海水的种种色彩;第3句讲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和海底的地形高低不平有关。这三句话先讲结果,后讲原因,中间用“因为”连接起来,是因果关系的句式。

  6.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

  (1)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地形高低不平,所以______________。

  (2)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7.小结,联系上下文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

  (1)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初步学习第2自然段的?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从中掌握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首先要知道本段有几句话?然后要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接着要弄清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的意思写的?最后要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归纳起来应做到四知道:

  一知道有几句

  二知道句意

  三知道怎样写

  四知道句间联系。

  8.用学法。

  让学生用归纳出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自读第3自然段。

  2.教师用提问法检查自读情况。

  (1)本段有几句?

  学生答:(本段有三句话)

  (2)介绍了海底的哪几种动物?

  三句话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3)指名分句朗读,想一想这三句话是怎样介绍珊瑚、海参和大龙虾的?

  经过思考讨论,要让学生从中懂得这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象地介绍了珊瑚的外形特点。“蠕动”、“划过来、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态,再用“懒洋洋”和“威武”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句子显得生动而逼真。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给本段分为三层。

  思考: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2.课堂讨论:

  本段的三层意思是怎样划分的?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要理解这段话,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本段的结构。第4自然段共有四句话。可按“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三层,第1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总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第2句采用排比的句式连用四个“有的”,具体介绍了海里的鱼的种类繁多。第3、4两句概括总结了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多,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形象地写出鱼多的程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作者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形容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2)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3)________鱼多得________。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________________。

  4.让学生借助填空练习,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课堂讨论:这段话共有几句?介绍的是什么?

  这段话共有两句。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写贝壳数量多得“拣不完”,形状“千奇百怪”。写海龟多得“成群”,样子“庞大”、“有趣”,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3.练习朗读。

  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增加课堂练习的趣味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目标

  一、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二、提高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能熟练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复习重点

  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复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中与同学合作地完成。

  一、掌握一些生字词

  《风筝》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诀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宽恕:宽容饶恕。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忆读书》

  悬念:持念,惦记。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这里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消遣: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现痛苦的声音。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行文。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山中避雨》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寂寥:寂静空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煞费苦心:费尽心机。

  滑稽:(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恶作剧: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奸笑: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乳臭未干:奶腥气还没有去掉。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大发脾气。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三、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四、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矛盾。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看: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1)(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选文第(3)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4)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2.第(1)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第(2)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3.“荡漾”用得好。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

  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5.知道。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

  7.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电视《红楼梦》《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师: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你们快速读课文。

  2.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物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学生朗读全文,评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思考:短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短文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交流: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3.出示句子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让学生通过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4.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三、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正面描写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二、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

  四、拓展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周我们学习了两个拼音宝宝,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复习a、o以及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果果班又来了一个拼音宝宝,你们想认识它吗?

  二、学习单韵母e

  1.我们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出示e的纸质图)告诉学生这就是e,并带领学生读2两遍,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这个e字宝宝可调皮了,它跑到电视上了,你还认识它吗?请学生自由读,再次纠正发音。

  2.学习e的四声

  e字宝宝也有四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呢?你们猜猜看。

  出示e的四声,让学生字试着读一读。(贴在黑板上)

  ē指导学生朗读

  é出示白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名字,这就是鹅的名字。

  我们来听一首关于鹅古诗《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再出示拼音é,学生认读。

  ě指导朗读,组词:恶心。

  è指导朗读,老师提问,小朋友肚子饿不饿,学生回答。饿了,一会儿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好东西给她吃。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老师带小朋友们齐读e的四声。

  请学生个别读,纠正发音。

  三、巩固

  小朋友们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

  1.课件出示e的四声,不同顺序,请学生辨认。

  2.老师发拼音卡片学生认读(每个学生一张不同拼音的卡片)。

  3.老师将四声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找对应的.字母。

  四、书写(机动)

  1.它们的名字我们都记住了,小朋友们想不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三格,你们还认识这个叫什么吗?

  3.这里有三个家,你们猜e字宝宝会住在哪个家?

  4.出示四线三格中的e,再次带学生读一读。

  5.出示e书写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6.老师范写

  7.学生描红仿写。黄新怡粘贴

  学生跟老师读拼音

  学生看着电视屏幕再次读e。

  学生自由猜测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试读e的四声。

  学生看图说名称。

  学生跟着读儿歌

  学生跟着老师说词语。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说饿还是不饿。

  学生跟老师读

  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导

  学生认读老师出示的四声名称

  学生根据读音找对应的字母,说的同时可以组成词语说。

  学生回忆四线三格,说出它的名字。

  学生猜测

  学生书写

  板 书 设 计

  e

  ē é ě 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古诗教案01-2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写作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