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七、随堂练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词
⑴古仁人之心()⑵或异二者之为()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⑷微斯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喜的句子是“”。
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段文字在《岳阳楼记》中是显示主题的段落,作者在此段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B此段文字探究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揭示了古仁人与上述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根源。
C此段文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阐发议论,点明全文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学生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
{3}学生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二上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杀王子的品质。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搜集安徒生童话书籍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那些痛苦?
2.最后她 成功了吗?
3.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小人鱼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安徒生的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海的女儿 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卢、辗、篱”,理解并积累“辗转数地、悲喜交集、高堂华屋、竹篱茅舍、别墅”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辗”。
2、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通过对故事中关键语句的品读,理解最后一节。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把父女俩见面的情景说得具体些。
4、初步感受亲情的可贵,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理解最后一节。
2、加入适当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把父女俩见面的情景说得具体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置悬念
1、师述: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早上高高兴兴来学校上课,放学都要回家。家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直接板书: 16 家是什么 (齐读)
2、师述:请把书打开,认真读课文后来回答:家是什么?
自由读课文 (指名回答)
3、过渡:你们都说出了自己对家的理解,有的说对了,有的不一定正确,家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学习课文当中再来讨论。
(设计说明: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契入口,创设轻松的氛围,导语直奔主题,在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后,家到底是什么引发学生强烈的找寻答案的欲望,使他们积极而又主动地进入文本当中。)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师述:请你们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文中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你读了之后简单地来说一说。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哪些问题需要讨论的,可以提出来?(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2、师述:老师已把最难读的词语打在了大屏幕上。
出示词语:
洛杉矶 卢旺达 热拉尔
竹篱茅舍 高堂华屋 别墅
辗转数地 离散丧生 无家可归
第一组:谁能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指名读)
第二组:指名读,并说说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组:指名读。师范写“辗”,学生书空一个。
(学生可自主从音、形、义上交流。)
3、师问:词语会读了,文中讲述了哪两个故事?(指名回答)
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哪些问题需要讨论的?
学生质疑预设:富翁有别墅为什么还说自己没有家?
为什么富翁把家说成是他的房子?
热拉尔已经没有了家,为什么当他找到女儿时说自己又有家了?
为什么热拉尔有了女儿就有自己的家?
根据学生问题板书: 富 翁 有别墅 没有家?
热拉尔 有女儿 就有家?
过渡:要知道能善于解决问题,还要勇于提出问题,有学有问才能使我们的脑子越用越灵活,越学越聪明。接下去,我们就进入两个小故事来研究。
(设计说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此次读要求学生了解文中讲了哪两个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记录在黑板上,这既激发、鼓励了学生,又有助于他们掌握提问的技巧。
词语学习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从课余查找到的卢旺达资料,与旧知相联系的对洛杉矶的了解,生字音、形的掌握,词语的理解,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而一一由学生口中道来,使新旧知识有机的整合。)
三、深入学文,自主释疑
(一)第一个故事
1、出示故事,自由读第1、2节。
师问:为什么富翁认为别墅不是他的家? (指名回答)
2、师述:我听出来了,是课文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你们的思考。
出示: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
师问:你能否把“?”改成“。”意思不变?(指名回答)
富翁不认为那儿是家,因为—— (指名回答)
(指名读,齐读)
3、 师述:你看,富翁醉卧街头没有人去关心,所以当警察问他时他说:那不是我的家,那是我的房子。同学们,当时富翁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指名读富翁的话。)
师述:是啊,再大的房子,如果没有亲人,没有亲情,就不是家。(释疑)(齐读第1、2节。)
(二)第二个故事
师述:富翁虽有豪华的别墅却不认为那儿是家。那为什么热拉尔找到女儿时说:“我又有家了”?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
(师述时代背景)
1、带着问题默读故事。 (指名回答)
2、师述:当热拉尔找到他女儿时是——(生答:悲喜交集。)
“悲喜交集”解释: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出示填空:热拉尔“悲”的是 ,他“喜”的是 。
出示: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指名读,热拉尔悲在什么地方?)
过渡:40口人只找到1人,多么的痛彻心扉!(指名读,男生读。)
当时的热拉尔甚至想到了——(学生想象回答)课文中用的一个词是——(生答:绝望。)
出示: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指名读)
师问:当热拉尔知道5岁女儿还活着,他怎么找到她的呢?(女生读)
师述:哪儿有女儿的消息,他就找到哪儿,枪林弹雨他也要闯,因为有女儿,有亲人,他就——(生答:可以重建家园。)
(指名读第4节最后一句,齐读。)
3、观看视频
师述:40口人的大家庭,由于战争,现在只有一个女儿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久别后的重逢,绝望后的惊喜,热拉尔看到女儿时神情如何?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女儿又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请你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述:有了女儿,就又有了一份牵挂,有了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释疑)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中,精读课文与品读课文相结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扶放”结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回应开头,情感延伸
1、师述:让我们再快速浏览这两个小故事。(学了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师问:家是什么? (指名回答)
2、师述:课文最后一节是这样对我们说的——
出示最后一节 (齐读、引读)
师述;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安慰,钱再多、房子再大,也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了亲人,有了亲情,即使没有房子也可以重建家园。所以家,它是一个地方,但仅仅有这还不行,必须有亲情,充满温馨。
板书:充满亲情的地方
3、师述:学到这儿,问题都解决了吗?(释疑)
4、师述: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小诗中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家是什么
家是一叶小舟,让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遮风避雨。
家是安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家是用爱筑成的。
家是用情装饰的。
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
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设计说明:“家”到底是什么呢?回应开头,解决最后的疑问。)
五、分层作业,自主选择
1、把热拉尔的故事讲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朋友听,可适当地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
2、你的家里有谁?是不是充满了温馨?向同学介绍你的家。
(设计说明:作业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能力强、知识掌握牢固、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可以选择作业2,反之则选择作业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样既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又使自己的爱好兴趣得到了发展。)
附板书:
16、家是什么
富 翁 有别墅 没有家?
热拉尔 有女儿 就有家? 充满亲情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7
复习目标:
1.复习全册会写字和会认字的读音,通过易错字音的辨析、巩固,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字音。
2.准确掌握会写字的字形,通过抓住易错笔画,辨析易混生字,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3.准确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地选择字音。
4.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准确而灵活地选择字音和汉字。
复习重点:
1.准确掌握会写字的字形,通过抓住易错笔画,辨析易混生字,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2.准确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地选择字音。
复习难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准确而灵活地选择字音和汉字。
复习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踏上复习之旅,探究生字的奥秘吧!
二、复习字音
看!课件出示:全册识字表
同学们,这些生字,我们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可是,还有一些生字的名字太难记,让我们想办法记住它们吧!
同学们,请借助拼音,反复认读课前圈出的生字,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小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同学们,请同桌互相认读圈出的生字,互相当小老师,帮助同伴读准所有圈出的生字。
同学们,你们和生字交上朋友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翘舌音——晒 炸 察 装 丑 束 川 柴 冲 场 伤
平舌音——猜 刺 粗 艘 翠 丛 曹 层 苍 桑 催 脏 栽 责
三拼音节——两 宽 化 变 片 脚 舰 画 奖 穿 表
易错音——捕 傍 候 展 却
整体认读音节——知 识 圆 业 阴 使 示
轻声音节——哇 哪 啊
同学们,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这些生字,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音,要反复领读。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认读这些生字。(针对学生读错的字音,集体商议能记住字音的好办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选一选,送字宝宝回家。(填序号)
①晒 ②炸 ③使 ④迎 ⑤鹰 ⑥察
⑦桑 ⑧装 ⑨欲 ⑩束 场 示
整体认读音节:③ __④____⑤___ ⑨ __
平舌音: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翘舌音:_①____②_____③____⑥ ⑧____⑩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捕鱼(bǔ√ pǔ) 暖和(hé huo√) 散步(sàn√ sǎn)
一幅画(fú√ fù) 傍晚(bànɡ√ pánɡ) 领巾(lǐnɡ√ nǐnɡ)
三、巩固字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牢牢记住了第一批生字的读音,看,第二批生字又出现了!快快与它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难写字:领、壮、底、候、今、窗、巨、却、步、瓜、展
同学们,这些字哪部分容易写错?请反复书空练写。
预设:
课件出示:
“领”左面是“令”,不是“今”;
“壮”右边是“士”,不是“土”;
“底”不要丢掉最下面的“点”;
“时候”的“候”不要丢掉中间的“小竖”;
“今天”的“今”和“令”区别开;
“窗”下部里面不是“夕”;
“巨”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最后写“竖折”;
“却”右部是“卩”,不是“阝”;
“步”下面不是“少”;
“瓜”和“爪”区别开;
“展”不要多写一撇。
同学们,请将这些易错生字正确抄写在自己的错字本上。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读拼音,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汉字。
hu tiào ɡǎn dǐ
1.这时(候),青蛙(跳)下池塘,(赶)紧躲在了荷叶(底)下。
yānɡ zhǎn jù
2.站在广场中(央),(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巨)大的石像。
zhàn shì zhì biǎn dɑn
3.(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了。
二、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到山角下(脚) 2.五星红期(旗) 3.从林深处(丛)
4.闭上眼晴(睛) 5.古往令来(今) 6.明胜古迹(名)
7.冶病救人(治) 8.忙忙一片(茫茫)
三、辨析多音字
同学们,对于多音字,应该怎样称呼它们呢?课件出示部分多音字:了、场、发、没、号、铺、难、教、朝、重、当
同学们,它们都有哪些读音?怎样组词?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课件出示多音字词语:
教书 教师 朝向 朝夕 茶铺 铺路 当铺 当然
难处 灾难 口号 号叫 重量 重新 发现 头发
场院 操场 没有 淹没 走了 没完没了
同学们,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准确吗?自己试试。
同学们,我们来开火车读读。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练习题:
根据语境,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1.今天下了一场(chánɡ chǎnɡ)大雨,操场(chánɡ chǎnɡ)上都湿了。
2.工人们喊着口号(hào háo),卖力地干(ɡān ɡàn)活。
3.前面哪个茶铺(pù pū)停业了,因为门前在铺(pù pū)路。
四、快乐设计:
1.将识字表中的字大声、清晰、准确地读给家人听,请家人帮你纠正错误读音。
2.请家人帮忙听写错字本上积累的.字,并针对再次写错的字向家人请教记住字形的方法。
3.把识字表中的蓝色多音字读给家长听,并当小老师,给家长讲一讲这些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并和家长展开扩词比赛。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生字非常神奇!有一些生字长得非常相似,还有一些生字连读音都一样,遇到这些生字,我们该怎样辨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生字。
二、区别形近字
课件出示形近字:
第一组(易混淆):今——令 句——问 于——干 爪——瓜
第二组(加偏旁):气——汽 那——哪 旁——傍 每——海
合——给 却——脚 以——似
干——汗 军——浑 同——桐
第三组(字族归类):包——抱、泡、跑、饱、炮 皮——破、披、坡、被
巴——把、爸、吧 方——放、防、房
青——清、晴、情、睛 马——妈、蚂、吗
第四组(换偏旁):咬——校 渴——喝 洪——哄 活——话
跳——挑 凉——惊 灯——盯 担——但
园——圆 领——邻 作——昨 观——现 纷——份
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并口头组一个词语。
同学们,请睁开你们的火眼金睛辨辨这些形近字哪些部分不同?
同学们,请和小组同学商议一下怎样区分这些字形相近的字?
同学们,哪组形近字辨别起来有困难?
预设:课件出示:
(1)编字歌。如,“用手抱,有水泡。用脚跑,吃食饱,遇到大火就开炮”。
(2)想字理。如:
“爪”字形像人的手,正中间的“竖”像伸开的手指,“爪”本义指手或与手有关的动作。
“瓜”字形像藤蔓上结了一个很大的瓜,正中间的“竖提”和“点”像瓜,“瓜”本义与瓜果有关。
(3)记部首。如,“没‘氵’就渴,张‘口’就喝”,“用‘’跳,用‘扌’挑”。
(4)找不同。如,“干钩于”“有点令”。
(5)明字义。如,“气”表示空中漂浮的云气,没有水;“汽”表示水蒸发形成的气体,与“水”相关。
:同学们,在生字王国里,时常会遇到形近字,我们一定要看清它们的样子,抓住它们长相上的特点,记住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准确识记,才能不闹笑话!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找出每组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坡: (山坡) 洪: 氵(洪水) 凉: 冫(凉快)
披: 扌(披着) 哄: 口(哄人) 惊: 忄(惊人)
领: 页(带领) 观: 又(观看) 担: 扌(扁担)
邻: 阝(邻居) 现: 王(现在) 但: 亻(但是)
二、读句子,在正确的字的下面画“√”。
1.一只乌鸦口(渴√ 喝)了,想要找水(渴 喝√)。
2.那个小男孩很(话 活√)泼,很喜欢说(话√ 活)。
3.(傍√ 旁)晚,小鸟累了,守在妈妈(傍 旁√)边睡着了。
4.小花猫用(爪√ 瓜)子在西(爪 瓜√)上扒了一个洞。
三、巧辨同音字
同学们,长得不太一样,读音完全相同的生字称为“同音字”。
课件出示:
类型一:字音相同,字形相近
忙——茫 圆——园 从——丛 站——战 第——弟
诚——城 怕——帕 其——旗 哥——歌 子——仔
两——俩 分——纷 衣——依
类型二: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带——戴 对——队 巾——今 杨——洋 夜——业
做——作 是——事 向——像 丽——利
同学们,请小组同学开火车逐一认读,并组词。遇到读不准的字音或者不会组的词语,同学间相互交流。
同学们,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别这些同音字吗?小组交流交流。
同学们,你觉得哪组同音字最难辨别?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预设:课件出示:
1.抓住部首来辨别——同音字的部首往往会体现这些字的含义。如“城”和“诚”都读chénɡ,“土”表示泥土,建筑城市需要用土,“讠”表示语言,说话算话才叫诚实。
2.抓住字义来辨别——如“带”和“戴”都读dài。“带”通常表示丝带一样的物品或领,率领,可以组词“丝带”“带子”“带领”等;“戴”有敬爱,把物品加在身上的意思,可以组词为“爱戴”“戴眼镜”“张冠李戴”等。
同学们,请选择自己记得不牢的形近字抄写在本子上,并分别组一个词语。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yuán ) 花(园) (圆)桌
(xiànɡ) 好(像) 方(向) 大(象)
( cónɡ) (从)前 草(丛)
( shì ) (事)情 (是)非 城(市)
( lì ) 美(丽) (利)用 (力)气
二、选字填空。(填序号)
1.[①带 ②戴] 同学们(戴)上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植物园。
2.[①做 ②作] 我去小乐家(做)客,他正在家写(作)业。
3.[①长长 ②常常] 匹诺曹(常常)说谎,所以长了(长长)的鼻子。
4.[①再 ②在] (再)见,小燕子,我就(在)这里等你回来。
四、巧解多义字
同学们,大多数生字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生字会表示不同的意思。我们把这些生字称为“多义字”。
课件出示示例:下面句子中都有“沉”,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1.小纸船慢慢地沉入了水中。
2.妈妈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3.哎呀,我的书包太沉了,我拎不动!
同学们,请到字典中查查,“沉”有几个义项?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读句子,推测一下“沉”在句子中的意思。
同学们,请将自己选择出来的解释带入句子中读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句子的意思有没有改变。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分享?:
预设:课件出示:
1.“沉”表示没入水中,跟“浮”相对。
2.“沉”表示深入,程度深。
3.“沉”表示重,分量大。
同学们,我们怎样在具体的句子中辨别多义字的意思?小组交流交流。
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分享?
预设:课件出示:
1.在预习生字的过程中查字典,了解该字有几个义项,再读一读每个义项里的词语,熟能生巧,就能轻松了解每一个生字的不同义项了;
2.选择义项之前多读一读要搭配的词语;
3.选择义项时把字放到词语或者句子中;
4.选择义项后要将选择的义项带入句子中读一读,看一看语义是否通顺。
课件出示练习题: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序号)
面:A、面孔,脸,头的前部。 B、当面,直接接头的。 C、用脸对着,向着。 D、量词。 E、面条。
1.老师面带微笑。( A )
2.我们面向老师坐好。( C )
3.班长交给我一面红旗。( D )
4.我最喜欢吃鸡蛋面。( E )
穿:A、破,使通透。 B、放在动词后,表示通透或揭开。
C、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D、通过孔洞。
1.早上,我起床后自己穿衣服。( C )
2.我用锥子把木板穿了一个洞。( A )
3.妈妈早就看穿了我的心思。( B )
4.我把珠子穿在一起。( D )
五、快乐设计:
和家人一起玩“找朋友”游戏,一人举出字卡,另一人说出它的形近字或同音字,并组词。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学情分析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建设新貌及上海的建设已开始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坚信的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感情。
2、熟悉作者在参观上海新客站时的所见所闻,简要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是按参观顺序介绍的,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庄重典雅、蔚为壮观、恢宏”等词语,会用“宽敞”、“格外”、“应有尽有”造句。
5、积累词语,摘录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借助填表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介绍上海新客站。(板书:上海新客站)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是建筑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创举。它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整个车站显得气势恢宏,造型别致,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为南来北往的`旅客了极大的方便和舒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揭示课题。(补充完整课题,带着愉快心情读题。)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上海新客站参观、访问,看看他介绍新客站哪些地点?
二、范读课文
思考: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用“——”划出有关词语。
(板书:雄伟的现代化建筑群)
三、自学课文
1.自学字词。
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有重点地查阅字典。
2.读通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按(参观先后)顺序叙述,其中第2节到第5节具体介绍了南广场、南大厅、上层候车廊道、(人行)地道和北广场。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领读生字,注意前后鼻音。
注意字形:敞、镶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3.指名完成填空,齐读。
4.给课文分段。(按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分为三段。)
五、学习第一、第三段
1.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三段,想想:人们为什么把新客站称为上海“陆上新大门”?
2.师:这就是上海新客站的重要地位。课文第一、第三段概括写了新客站的特点和地位,在结构上起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三段。
师述:作者在这五个地点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巧妙地连接这五个地点呢?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哪些地点呢?
3.课文中有五句过渡句,分别将这五个地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齐读五句话。
过渡: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拾头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的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默读第2节,用“··”点出小作者在南广场
看到哪些建筑物?用“。。”圈出有关能反映这些景物具有雄伟的,现代化特点的词语。
2.出示课后习题l的表格,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广场主站屋、大钟、喷水池
3.重点理解“庄重典雅、造型别致,蔚为壮观”
4.师引读: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抬头看到了庄重典型的——(主站屋),古堡式的——(大钟),造型别致的——(喷水池),合为一体,蔚为壮观。
5.简要复述这小节内容。
过渡:南广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雄伟的,现代化的。之后,我又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
三、学习课文第3节
1.指名读过渡句2。
(1)理解“气势恢宏”的意思。
(2)这句话在这一节中起什么作用?
2.围绕“气势恢宏”,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默读第3节,用“··”点出作者看到的景物,用“~~”划出“我”听到的语句。
板书:听到的
(1)完成表格中第二行内容。
(2)结合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大厅吸顶灯、候车室、自动扶梯普通候车室母子候车室
3.师引读板书。
我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大厅气势恢宏。我不仅看到——(吸顶灯、候车室和自动扶梯),而且听到妈妈对(——候车室)的介绍。
4.简要复述这一节内容。
过渡:游览完毕南大厅,“我”又来到上层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什么呢?
四、学习第4小节
1.指名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主要介绍什么?
(理解“应有尽有”)
2.用“——”划出上层候车廊道里应有尽有的设备,并说明了它们的作用。
3.指名读句。(理解“首屈一指,媲美”的意思。)
4.独立完成表格中第三行内容。
5.师引读。
在上层的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这里的设备应用尽有),我看到(自动显示翻牌,电视问讯台等)。这样的规模设备——(国内首屈一指,国外为数不多)。
6.简要复述第4节内容。
过渡,穿过廊道,我和妈妈顺着铺有粉红色地砖的3号站台走去。在人行地道,我又耳闻目睹到什么呢?
五、学习第5小节
1.默读,独立完成表格,同桌简要复述这一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钻”、“昌”。(前呼后应,点出新客站“现代化”。)
3.齐读第5节。
六、全文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堪称全国一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今天,当你再次步入新客站时又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你们不妨再到那儿去走一走,看一看,拿起手中的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一今日上海新客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