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2 10:35: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的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 狗吠 鲫鱼 拨浪鼓 千丝万缕 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 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 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小黑板: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8*月下桨声

  问购、照顾

  我 姐弟

  还钱、送葱

  认识感动

  诚实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语文教案 篇4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结构化语文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结构化语文教案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结构,并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分析文本结构的。但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缺席”,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去结构化”。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

  结构,文本解读之抓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则是通过辞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没有了这根“线”,文本的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了内在的关联。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很见匠心的“回环”结构:先正面描写左光斗不辞辛劳、为国选才,结果发现史可法,最后则又回到史可法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从侧面来表现左光斗对他的影响。这样的正面实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回环”结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左光斗的“忠毅”这一主要内容。如果不明结构,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来写史可法不明就里。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同样也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借解读结构来带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再如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而承载着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的秦川养育出了“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又养育出了“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读文本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梳理文本的结构,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拎出“秦腔”本身的内容来“精耕细作”,去穷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点,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岂不是将厚重的文化散文当做一般说明文来教了?

  文本解读不能“去结构化”。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剥去“笋壳”方可见到“笋肉”,而文本的结构就是那“笋壳”。所以,文本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是解读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

  结构,构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说“学以致用”。我个人觉得,从“致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内容来更具实用价值,从中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对“写”而言。

  比如,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把握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小说构思的匠心独运,去学习欧·亨利小说独特的、历来为人称道的“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想却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技巧和结尾艺术,因为这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而如果我们教学的目光紧紧盯着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欧·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不仅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其结构同样值得我们去揣摩,去体会,去品味。就如读周晓枫的《斑纹》,固然需要理解其细腻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其意蕴隽永的语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苏洵的《六国论》,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外,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在结构上“稍作停留”,去体会文章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我们除了揣摩细节的感人魅力,更要学习以小见大、镜头剪辑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终于“笑”的精巧构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构思可能更为“实用”,并且有可能还是“受用终生”的。

  我们都知道:内容,解决的仅仅是“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的也仅仅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唯有结构,则能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才能称之为“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去结构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陷于“无序”的泥淖。

  结构,教学思路之依托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套结构需要处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思路,二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二者密切相关。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既不可能一味机械刻板地严格按照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而另起炉灶。所以,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要根据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重构。于是,文本结构便成了教学思路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适度整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前后勾连。所以,在解读文本时,不妨适当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将文本的结构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思路和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解读文本的结构,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那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纠缠,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就必须根据文本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我们不妨打乱文本原有的结构,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以“叙”为纲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以“议”为纲牵带出“其他人对‘三一八’事件的反应”以及“作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教学结构合理清晰,教学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为便捷。

  思路要整合,结构要优化。再如上面所说的贾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结构,明确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就能够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学链”。

  结构为“纲”,内容是“目”;唯有“纲举”,才能“目张”。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结构紊乱,内容即使再丰富,也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的,如果我们课堂教学的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必然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去结构化”的怪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内容、轻结构。在梳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文本的结构,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文本内容的解读就有可能是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适当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结构,不妨带着学生来划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层次,因为文本就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帘”、“女”等到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词卡、月亮挂图、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入情入景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李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李老师的愿望实现了。李老师读书的时候呀,跟你们现在一样,很爱学习,很爱动脑筋,所以就实现了自己的心愿。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月亮有什么心愿?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

  月亮的心愿(注意轻声)

  1、课题中哪个字是轻声?

  2、指名说。

  齐读。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不熟的字圈出来,然后对照拼音读三遍,边圈边读。

  2、出示生字。

  3、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不看书,对照黑板再把生字读一读,并自己试着组词。

  ⑴ 开火车认读:

  读字,偏旁。

  组词。

  老师相机指导。

  ⑵ 去掉拼音齐读。

  ⑶ 指名大声读出自己会认的字,并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⑷ 师说字谜,学生猜:

  帘──洞穴下面挂条毛巾。

  背──月亮上边是北京。

  ⑸ 学生自己说字谜大家猜。

  三、再读课文,赏析全文

  过渡:好,我们现在来看看月亮到底有什么心愿。

  1、初略感知,形成表象:

  ⑴ 范读,先把课文中的轻声都作上记号,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现在李老师要找出最佳模仿者了。

  领读全文,找出最佳模仿者。

  (这里有直接引出话句,之前未接触,提醒注意)

  2、品析全文,感受心愿:

  李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呀,知道了这天晚上月亮吃完晚饭后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就来到两个小朋友的窗前。

  ⑴ 投影出示图1:

  ① 看图说话:你看到了什么?

  你现在就是月亮了,注意看图:

  自己读描写这个小女孩的自然段。等会儿找个读得最认真的'小月亮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② 学生自由找读。

  ③ 指名读,其他小朋友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④ 齐读(不要吵醒了小女孩)。

  ⑵ 你们现在来到这个小女孩窗前,你们的心愿是怎样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⑶ 理解“自言自语”:

  指名说/模仿。

  ⑷ 理解“商量”:

  ① 你们这些月亮心愿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看天上月亮的心愿是否跟你们一样?

  ② 同桌读关于写第一个小女孩的自然段。

  同桌商量谁先读给谁听?

  ③ 用“商量”说话。

  ⑸ 你们真能干,都能跟天上的月亮想的一样。

  ⑹ 投影出示第图2:

  只读跟第二幅图有关的自然段。

  小月亮准备好了,指名读。

  2、同学们,我发现一个秘密:

  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点不同,就是对话里面没有了谁说谁说。李老师现在考考你们了,你知道课文中的对话都是谁说的吗?请你同桌分角色读一读,等会儿我找个读得最认真又最好的小朋友上来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你听后是怎么想的?月亮呢?她又是怎么做的?

  5、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想的是否又跟月亮想的一样?

  师生分角色读第二个小朋友的片段:

  师:作者

  男生:珍珍

  女生:妈妈

  四、扩展小结 体会深意

  月亮开始是什么心愿?

  好天气。

  后来呢?

  下雨。

  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1、出示句卡:

  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2、理解“艳阳天”:

  今天是个艳阳天吗?什么样的天才是艳阳天?

  3、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指名自由发言

  4、练习说话: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月亮?

  5、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

语文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城铺( )鹤氅( )纶巾( )笑容可掬(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第十三课:空城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二类字只会认读即可。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紫丁香插图,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什么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①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有自读

  多读几遍。③把不理解的为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朗读情况。)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指导、启发)

  ③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脚尖儿、绿叶儿)、翘舌音(师、枝、株、窗)、后鼻音(星星)。

  3、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4、在小组里读一读,互相评议,看看谁读得好。标准如下:

  合格:正确地读(不添字、不漏字)

  良好:大声、正确地读

  优秀:大声、正确、有感情地读。

  5、全班交流。小组挑战赛。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读给大家听。互

  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点拨,重点作以下朗读指导,不一定按

  以下顺序教学:

  第一节:请学生做“踮起脚尖“动作,和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

  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想一想诗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盛开”、“感谢”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

  a.引导学生读懂“挂牵”指的就是关心、关爱。利用教师亲身体会,回忆自己的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挂牵。

  例:当举行运动会时,老师和我们一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升起的一盆炭火;当我考试得了满分后,老师教育我不要骄傲……

  b.让学生说说你也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引导学生仿照例句,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C感情朗读。

  第五节,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想想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

  8、师总结:这一群小朋友在浓绿的小院中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与关怀。这一株紫丁香指的是——(生答:同学、小朋友),表达了同学们、小朋友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尊重)

  四、积累背诵,加深感悟。

  1、自读自背。

  2、借助多媒体演示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五、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作业。

  自悟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才能在合作中不失去自我。

  这一环节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把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体验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二年级上册语文《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以学定教,按学生选择的内容来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理解文字内涵。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利用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老师回忆既为学生的说话提供示范,打开思路,又是把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导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去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学生能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作业 设计成阶梯形,直观的显示步步登高,层层递进,喻示生不断的向上拓展。

语文教案 篇9

  《七色花》是一篇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七色花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七色花》是一篇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因此,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

  2.根据童话的特点,应加强朗读练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蕴含的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做有意义的事。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小姑娘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难点:运用幻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朵七色花,七片花瓣。轻音乐《莫扎特-睡吧小宝贝》。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美丽可爱的花朵,它们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清新秀丽,有的香气袭人,有的冷幽淡雅,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朵神奇而又美丽的花朵,它的名字叫七色花。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啊?(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花名你最想知道什么?(指生答)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自由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 现在老师要检测这些字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

  珍妮、橙色、撕下、歌谣、摔碎、旋风、堵塞、板凳、跛子、健康、随便、仔细、东张西望

  三、全班交流,理解内容。

  1.同学们你们知道故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2.请你再读课文,试着用最简洁的话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试着说一说。

  (小姑娘珍妮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它可以满足人的愿望,于是小姑娘就用它做了七件事。课文主要讲珍妮意外地从老婆婆手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利用七色花的'花瓣实现了自己的种种愿望,并且用它帮助了一位有残疾的小男孩的事。)

  3.谁能来汇报?(指生答)

  篇幅这么长的文章,你只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明白了。你值得得到老师的赞扬。

  4.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指名答(老婆婆把一朵有着黄、红、蓝、绿、橙、紫和青七片彩色花瓣的花送给珍妮。)

  同学们你们说这朵七色花漂亮么?请你练习读一读。谁能把它的美丽读出来。

  谁愿意再尝试?

  5. 恩,好一朵美丽的七色花。七色花不仅美丽,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神奇)真会读书!

  你从哪看出来的?请你也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只要……就……)只要……就……能说明什么?(说明这朵花神通广大,不需要什么努力和条件,就能实现任何愿望。)谁能用只要……就……来造句。

  同学们你们有想要得到的东西吗?把你最想实现的梦想填到横线上。自己练习读一读。

  出示:小花瓣儿飞哟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绕一个圈儿转回来,我要____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也读一读。读出神奇。

  指名3个。(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好神奇男生读----飞吧,飞吧!我要……多神奇的咒语。女生读)

  6.那珍妮到底有哪些愿望呢?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珍妮有哪些心愿,用“—”划下来,并把这些愿望写在你们桌上的花瓣上,写1—3片花瓣。教师大屏幕辅助填空( )色花瓣帮助珍妮————。

  学生通过(读读—想想—划划—写写—交流),随机引出珍妮的七个心愿:

  黄色花瓣——帮助珍妮回家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跛腿男孩儿恢复健康

  制成随机板书:(每片花瓣上的愿望由小朋友写,交流后贴到黑板上来)

  7. 小朋友,珍妮用七色花瓣实现了七个愿望,你觉得哪一片花瓣实现的愿望最有意义呢?为什么?(指生答)

  8.七色花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 对最后一片花瓣珍妮格外地珍惜,珍妮说得仔细想想,还要点什么,小朋友们你们想她会想到些什么呢? (指生答)

  9.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有意的帮助,我们再来看一看,珍妮的愿望吧,

  课件出示:小花瓣儿飞哟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绕一个圈儿转回来,让维佳健康起来吧。

  师:用最后一片最珍贵的花瓣为小男孩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多么快乐啊!谁还能快乐地读一读.

  指名读(指2到3名)

  珍妮小心翼翼地撕下最后一片青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让这个小男孩健康起来吧……”

  师:这是珍妮最用心念的一句咒语,请读得轻一些——

  师:这是最后一片珍贵的花瓣,请读得再轻些——

  师: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心愿,来,静下心,深深的吸一口气,读得更轻些——

  师有感情的背诵最后一段:就在那一分钟,小男孩站了起来,同珍妮玩起捉迷藏来了。

  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出示图片)

  师:小男孩快乐吗?仅仅是小男孩的快乐吗?还是谁的快乐?

  师:这是怎样的快乐呀!(回读快乐)

  师:难怪有人说——!出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四、想像延伸,扩展阅读

  过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朵,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想要吗?好,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嘘――听,七色花和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飞来了,小心,合拢双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现在,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属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实现什么愿望,请你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