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板书)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
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教师讲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4、血量与输血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1)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教师举起3个1.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献200毫升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2)、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书设计:
血液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我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些长。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啊!手如果不经常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内容。
细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2.合作探究:
互动1
细菌的发现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58~59页细菌的发现的内容和课件上的图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1)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2)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
从细菌的发现我们知道细菌很小,那么究竟有多小呢?
互动2
细菌的形态如何?
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穿过绣花针上的小孔;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等;细菌可以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细菌)
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形态,那么它们的结构这样呢?
互动3
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问: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先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再观察细菌的结构(强调无叶绿体)。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从而理解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异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有无叶绿体)细胞核
细菌有有无叶绿体未成形
植物细胞有有有叶绿体成形
动物细胞无有无叶绿体成形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那么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互动4
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植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它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说明你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很强。请你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落叶枯草的腐败是由枯草杆菌引起的;人们常患的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生活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同样是摄取营养,若将两者的生活环境变换,两者能生存吗?讨论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有哪两种。
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分解者)
为什么夏天鲜肉腐烂的速度比冬天快呢?这与细菌的生殖方式有关。
互动5
细菌的生殖方式。
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有机物,有的还需要氧气。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出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观察课件,并讨论其原因。
问题:1.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分裂)
2.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半小时)
3.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芽孢)
4.细菌为什么会无出不在呢?(①个体微小,极易携带;②分裂生殖,繁殖快,数量多;③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④芽孢小而轻,随风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无出不在而且繁殖能力很强。究竟细菌的繁殖能力有多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我们手上的细菌数量。
互动6
问题:环境适宜时,细菌每30分钟就生殖一代,假设你手上现在有100个细菌,4小时后细菌的数目是多少?你认为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呢?
时间(小时)00.511.522.533.54
数量(个)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
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衣服,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思考与练习
(一)知识小结:
1.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列文·虎克。
2.巴斯德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3.细菌的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二)应用能力
1.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外科大夫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了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为了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2.罐头食品长时间不会腐败的原因是:(C)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三)探究能力
香皂真的能除菌吗?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大小
用清水洗手
用香皂洗手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
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B.韧带
C.肌腱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养成在运动时注意自我保护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社会行为的特征、事例的判别及群体内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学过程
播放录像片段。
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animalbehavior)。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呢?让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探究。
运动系统的组成: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请你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为什么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后,相应的部位不能正常运动?)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观察与思考)P28—29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思考:
1、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2、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注意看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讨论:
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
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
4、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观察:屈肘动作的产生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家兔等哺乳动物的运动也是这样产生的。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哺乳动物靠四肢支撑起身体,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模拟制作: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 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 备注
1、 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 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 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什么是伴性遗传;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
②交叉遗传;
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伴X隐性、显性遗传病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红笔标出重、难点以及疑点。
2、小组或者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学习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使用说明】:
本节的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学习时应结合实际问题,从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随性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将这些特点迁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与基因在常染色体的遗传进行对比。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应用到实际中去。
【自主学习】
一、基本概念:
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二、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有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性染色体:有对,男性为,女性为,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
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人的红绿色盲。
2、ZW型:
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鸡的性别。
3、色盲由隐形致病基因控制,该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没有。
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遗传现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性遗传,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
特点: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体上遗传病的特点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传,子传孙。如:外耳道多毛症。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用遗传图解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⑴色觉正常女性纯合子与红绿色盲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师: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知识迁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领取培养基和无菌棉棒,为下一节探究实验做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组组长将采集菌种地点讨论划分一下。
[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学生: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为地球母亲添光增彩。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巩固练习]
(投影仪打出)
1、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上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同时也说明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3、填表
项目
种类
大小
形态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答案:
细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小 光滑黏稠,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②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作用
尖端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比分布多,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例1.复习讲义P171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与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注健关康。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3、认同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
2、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能说出健康的概念;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合作探究。
1、完成P89-90项目测试,看看你能得多少分?健康状态如何?
测试题中哪些题目是评价身体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社会适应方面的?
2、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3、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__________,搞好_________,还要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___________。
4、保持愉快的心情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
(2)儿童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态是
(3)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创新
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家人或亲友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二)、非选择题
1、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良好的和适度的 ,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3、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南是一个品学兼优、真正健康的人,因为他:①情绪经常保持稳定;②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③体育成绩都已达标;④能成功地调整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合理地适应环境;⑤有良好的身体素质;⑥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争取班级的荣誉。
在这些表现中属于身体健康的是 ;属于心理健康的是 ;属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是 。
二、课前预习
1、自我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含义,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①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以上10条,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心理的良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的内容。要想拥有健康,就必须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2、质疑:什么是生活方式?
3、讨论小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
三、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大家在课余时间收集哪些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危害的资料?
2、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小组同学交流。
3、你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教材P94的“资料分析”,并结合下面的两个讨论题进行分组讨论。
资料分析:1957年和1999年中国城市前七位主要疾病死亡率
讨论:(1)40多年来,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题?
4、结合数据资料,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再与同学一起阅读教材P95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5、小结: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6、探究活动: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探究实验计划
实验指导:这个实验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制定实验步骤和具体操作时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和重视。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等等。在实验中,每一组的学生选择3个以上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以上有一定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次数以求取平均值,然后从这几种组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如果是选择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则应注意在实验前用不同体积的清水浸泡一种品牌的香烟烟丝。
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及方法,统计表格的设计。
7、汇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讨论教材P96的两个题目。
学习任务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根据自己的探究活动结果,说明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
2、投影展示材料:
当人喝了含有酒精的饮料后,酒精在胃和消化道上部直接吸收入血液,吸收的速度与酒精的体积分数(浓度)成正相关。酒精在被最终分解前,能对多种器官组织起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最为明显,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饮酒过量便是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又称“醉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慢性酒精中毒主要表现在对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酒精还可使脂肪在肝脏积累,持续饮酒过量会导致脂肪肝。因此,饮酒过量的人,肝硬化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吸烟是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烟草燃烧后生成的烟雾成分有几百种,其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等。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其中约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时,烟草的烟雾中只有约10%被吸烟者吸入,而其余的90%却散布于空气中。这些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使不吸烟者被动吸烟,间接受到伤害。吸烟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吸毒对人体的危害就更严重了。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吸毒者为支付吸毒巨资而不惜诈骗、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吸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3、以上的材料说明,不良的生活方式给人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要想拥有健康,怎么办呢?
4、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
5、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情况向全班汇报,不完善的地方同组的同学可进行补充。
6、师生共同总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营养配餐好,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7、补充:学生生活方式不科学会影响健康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5-16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06-08
(荐)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06-08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合集)05-17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10-25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02-21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11-08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10-10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4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