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4-11-12 16:44:5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常用1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在不同的语句中,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其含义,丰富语言。

  3、体会象征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习作。

  4、乐于与人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认真、耐心倾听别人的倾诉。

  5、能具体、生动、清楚地写一件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事。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

  学生:自制一个心形纸板,在上面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

  课时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自读,画出表示慢慢行走的词语。(徜佯、漫步、流连)

  2、学生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3、通过理解,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避免表达的重复,使语言丰富、生动、吸引人)

  4、小结:在写作时,在不同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文章语言丰富生动,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名言。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直到读准字音。

  3、从这些名言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与同桌说说。

  4、全班交流,生生、师生互动解惑。

  5、学生背诵名言。

  三、互动平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由读,也可和同伴分角色对读),读通顺。

  2、师生对读。

  3、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什么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2)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把人们的某种思想情绪寄寓在某种事物上,既具体明白,又引人深思,更让人回味)

  (3)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运用了象征?(《胡杨赞》)

  (4)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象征人的什么品质?

  4、作业:试着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习作。

  四、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融洽、理解,也有委屈、摩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内心烦恼痛苦时,特别想与人聊聊;当遇到愉快高兴的事时,也愿与人分享与交流。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共渡难关。

  (二)营造氛围,诉说心里话。

  1、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写了自己心里话的心形纸板。小组内交流,然后把它贴在教室的任何地方。

  2、你准备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你觉得在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态度诚恳、语气平和、表达清楚有序)

  那么听的同学又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认真倾听,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3、指名说一说。

  4、师生点评。

  5、学生自由向自己的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巡视,相机点评。

  (三)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难过的、委屈的,或者开心的经历。同学们,当我们有心事的时候,一定要敞开心扉,向你最信任的人尽情地倾诉,那样,你一定会觉得心情畅快。

  五、习作百花园

  (一)激发兴趣,交流体验。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能干的一方面,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一起来夸夸你的能干。(分小组互相说,然后再全班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具体。)

  (二)拓展思路,引导体验。

  1、回忆一下你在做哪件事情上最能体现出你的能干,当时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学会了某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在这件事情中,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是怎样克服的。特别是最能体现自己能干的方面要具体生动地说说。

  2、分组互相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教师及时点评,尤其要表扬能运用富有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

  (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习作材料使用。)

  3、讨论一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三)体验范文,自由习作。

  1、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表现自己能干的范文,体会别人的表达方法。

  2、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思路,尝试个性化拟题。例:《我第一次》《我真能干》《成功的喜悦》

  3、交流自拟的题目,欣赏及点评。

  (四)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自己能干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交流评价,评议修改。

  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点评。找出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2、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短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勾画下来,自读自悟,并写出你的感受。

  4、全班交流,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2

  结构分析

  本文结构比较特殊。先用一个自然段作导语,由3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每个故事各立标题。从大的结构看,应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徐向前元帅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这是本文的“导语”。

  第二部分(3个小故事),写徐向前元帅保持朴实无华的3个小故事。这是本文的“主体”。

  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写徐向前让秘书把自己家里配发的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讲求待遇,处处想着国家利益的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写一个干部带妻子来访,把徐向前元帅误作看门老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优秀作风。

  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写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不要依靠父母,要自立做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语意理解

  “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的横幅,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

  这两句新闻导语性质开篇的话,概括了徐向前元帅一生的业绩与优秀的品质。第1句是一个转折复句,先概述“功高盖世”,再一转笔锋,赞扬他“朴实无华”的本色。“功高盖世”,盛赞功劳居世人之上。“居功自傲”,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朴实无华”,朴素踏实而无华丽的炫耀。“本色”,物体原来的颜色,本文指原本的品质。第2句是个单句,指出徐向前以“人民的公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横幅”,横的字画、标语。徐向前自书横幅“人民的公仆”,表明他用“人民的公仆”来提醒自己保持革命者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是徐向前“一生品质的写照”,是说“人民的公仆”正描绘出徐向前的言行与品质,也就是徐向前做到了人民公仆的要求。

  “买块新地毯要花好多钱呢。”“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这是徐向前教育、动员秘书把地毯交给三座门招待所的两句话,是徐向前见到家中铺上地毯后“不高兴”的原因。第1句说明买地毯很贵,买地毯要花许多钱,因而不该买地毯铺。第2句进一步指出国家穷,要节约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这是讲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块地毯》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追求物质享受,时刻关心国家利益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一方面。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这是新娘子自言自语的话,也是她内心活动的揭示。前文提到新娘子心目中元帅的形象:很威风,车马盈门,卫兵不少。这是她按过去元帅的形象猜想出来的。一是盛气凌人(很威风),二是宾客及办事人员繁多(车马盈门),三是戒备森严(卫兵不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两次错误判断,误以为徐向前是“看门老人”。当她确认这个布衣老人正是元帅后,才会惊诧不已。“比普通人还普通”是不正常的,这种感慨是对徐向前的颂扬,这句话是“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二方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这两句话是讲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徐帅反对为子女“铺路”的做法,他主张“路是自己走出来”,即靠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先肯定,再否定,否定是为强化肯定。这两句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不仅自身“朴实无华”,也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朴实无华”的.好品质代代相传。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三方面。

  写作特点

  1.文风朴实无华。

  文章是用朴实无华的风格写“朴实无华”的徐向前元帅的。本文思路朴实。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接下去写3个小故事印证主题,使人信服,敬服。其次,语言朴实。全文平白如话,很像一个普通百姓在娓娓讲述心目中崇敬的老元帅。无华词,无赘句,也不夸张、形容,很少修饰。因此,读者读起文章来毫不费解。

  2.构思有创意。

  文章虽平白易懂,但也不失艺术化的记叙。比如,文题用的是一个老词去表现当代英雄,这是艺术的“老词新用”。结构新颖,简短开场白后,并列写3个小故事,成为开场白观点的例证,大有“君若不信,有事为证”之意。3个小故事,都拟了小标题,标题短小精悍,都是故事内容的浓缩,第3个小故事还以主人公的名言为标题,更为醒目、深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徐向前元帅俭朴、自律、甘为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叙述课文中这几个小故事。

  3.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三个小标题的含义,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2.从徐向前元帅的言行中体会其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1.读书指导。

  (1)板书课题,明确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们说说在字面上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做必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真正弄清“布衣元帅”的含义,从题目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指名读课文,再次正音。

  (3)提出质疑,讨论交流。

  ①质疑: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考虑一下这篇课文在记叙的形式上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学生谈出本课是在本文的大标题下又立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三件事情来说明一个中心的结构)或者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初读课文,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疑难的句子。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解答。

  ②合作交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A.文中的三件事,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地说一说。

  B.为什么把徐向前元帅称为布衣元帅,课文中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进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

  C.课文用了三个小标题写了三件事,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小标题各有什么含义,体现了徐元帅的什么品质。

  以上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要给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研究;然后每个小组找代表同学来回答问题,在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

  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如“一块地毯”这个故事中,秘书前后的心理变化描写,先是“心想:一个元帅家里铺块地毯,谁也不会说过分”;然后又写了“秘书很不情愿。他想:一个高级干部招待所,也不缺这块地毯呀!”最后写“秘书感动得说不出话,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在朗读训练中要抓住秘书感情的变化。同时对徐向前与秘书的对话,也应该加强朗读指导。又如在“看门老人”这个故事中,则应抓住新娘前后不同的想法与感受进行朗读指导。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段中重点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时,既要鼓励学生指出优点,又要提出不足,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文后练习。

  ⑶搜集、积累体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精神的资料,全班交流。

  3.认字写字。

  (1)认读生字。

  ①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②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喜欢教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③“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写生字。

  本课中的“帅、徐、婚、漆、祥”等字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祥”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在书写“剥”这个字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并且这个字的左半部不要写成“录”而是“录”的变形。

  写“革”这个字时不要将上半部写成“艹”。

  4.练习。

  收集徐向前元帅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3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2.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难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渲染学习氛围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森林乐园玩,好不好?

  2.这一路上会遇到许多动物,咱们一见到他们就马上跟他们打声招呼,怎么样?(师播放动画,画面上出现几种小动物)

  〈二〉整体感受松鼠

  1.松鼠这一课大家预习过了吧,你觉得松鼠怎么样?

  2.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打开书,读一读,你一定会知道!

  (了解课文是从松鼠的样子、游玩、搭窝、吃食四个方面进行描写,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三〉感受松鼠的外形的美

  1.我们班的小朋友读书可认真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松鼠样子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现在我请大家做件事,你们再看看这段话,记住你认为很关键的词语,待会我要考考大家的记性。

  3.读完了吗(读完啦)都记住啦(记住了)开始考啦。这个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松鼠的样子?(生抢答)

  师:下面,可要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跟着我的'鼠标走。鼠标点到哪,你能想出文中用了哪些关键词语来描写,你就马上举起手。

  4.指导朗读。

  (1)刚才,大家记住的关键词都写出了松鼠的美丽、可爱。现在,谁想试着读一读。

  (2)谁敢说有一句我比他读的更棒呢(抓住句子指导朗读)

  (3)师生接读

  (4)谁也上台来当回小老师,和你的学生们合作读这个自然段?

  〈四〉感受松鼠打窝的巧

  1.读的不错,松鼠不只样子美丽,也很机灵,他还有什么本领呢?(会搭窝)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生读)

  2.下面请大家看这一句(出示“窝搭好了……风吹雨打了。)

  3.质疑:为什么松鼠把窝搭好后,还要加个盖呢?

  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答案吗?

  4.感受打窝的巧妙

  看来,松鼠搭窝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他的目的。(出示整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松鼠常常把窝……这样就……)那么在松鼠搭窝的过程中,你觉的哪也可以加一条横线,并说说松鼠这样做的目的?看来,松鼠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呀!(板书:聪明)

  〈五〉感受松鼠活动的趣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这个自然段。

  3.瞧,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松鼠追逐嬉戏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图片怎样?

  4.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书上没有出现的精彩动词让这几只松鼠动起来。先到小组中讨论讨论,想好了,就上来写吧!生上台写。

  5.松鼠玩够了,闹够了,也要休息了。那我们也静静地把刚才想到的,说到的松鼠追逐嬉戏的情景写下来。让顽皮、可爱的松鼠留在你的文字里,留在你的记忆中。(生写)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中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凭借文中语言材料,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课文。

  2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3是呀,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归林了。请齐读第三自然段。

  4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5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学习第四节。

  1请同学们速读第四节,边读边思考: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出示填空(用简要的语言):

  灰椋鸟归林了。一开始,_______________,没有几分钟,_____________。先回来的鸟______________,后到的鸟_______________。

  4第四节就是讲了灰椋鸟归林的这几个场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节,看看哪些句子所描写的场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边读边想象画面。

  5交流:出示

  △“没有几分钟,……从头顶飞过。”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排空而至”: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排空而至”的意思?齐读词语。

  板书:排空而至

  B“浩浩荡荡”:你看到过什么情景可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一下?(水、浪、军队)那情景怎样?(气势大、壮观)

  这浩浩荡荡的灰椋鸟飞过来是一幅什么情景?

  读词。

  (2)这景象太壮观了!老师非常想读这段文字,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范读后,指名说。

  (3)想不想欣赏一下这么有气势的场面?课件画面。

  师配音:列队……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结束)这就叫-----“排空而至”!

  (4)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把这种壮观的景象放声朗读出来吧!齐读这段话。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先回来的鸟……汇合。”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鸟儿在林中鸣叫,叫声像什么?

  A“好像…倾诉”什么叫“倾诉”?它们在倾诉什么?(见闻、收获)

  B“又像…呼唤”呼唤谁呢?为什么呼唤?

  C“应和”谁在应和?

  (3)女生读句子。

  (4)如果你就是这些灰椋鸟中的一员,你会和同伴倾诉什么?怎么呼唤?怎么应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叫声,边听边想象。

  (5)请同桌互相练习一下。指名讲。

  (6)它们的叫声太丰富了,让我们读好这个句子。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一开始,……投入刺槐林。”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2)这景象虽没有大部队的壮观,但也够吸引人的,请齐读。

  6: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仅仅几分钟,灰椋鸟归入了刺槐林,是那么壮观,它们悦耳的叫声又让人感到那么愉快而又亲切。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评一评,挑选一个,

  板书:归林图

  7让我们把这幅“归林图”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三学习第五节。

  1过渡: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呢?

  2请你(出示)自读第五节,

  ①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像。

  ②为什么喜欢?在句子旁边简要写出原因。

  3交流。

  △“看,这几只刚刚……翩翩起舞哇!”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活泼好动:(哪里体会到的?)点击: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

  指名读出它们的活泼。

  B美丽:(哪里体会到的?)(为什么成金红色的了?)

  点击:“盛装”什么时候穿的?那一定很美丽。

  “像…少女…”比喻、拟人,

  把它读得美些,指名读,齐读。

  (2)这景象太美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写出了热闹场面)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谁能把这些词读得热热闹闹?

  板书:百鸟争鸣

  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这么热闹的声音,(引读并点击)似-------,如---------,

  a似飞瀑落入深涧:“飞瀑落入深涧”是怎样的景象?(哗哗哗、直泻而下、雄伟壮观)说明鸟叫声-------?

  B如惊涛拍打岸滩:“惊涛拍打岸滩”的景象哪儿见过?(哗啦哗啦、汹涌澎湃)说明鸟叫声-------?

  (3)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热闹的鸟叫声。播放鸟叫声。感觉怎样?

  (4)这真是一幅多么热闹的百鸟争鸣图啊!让我们也读得热闹些。齐读。

  4我们把两段话联系起来,你能说说为什么说树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出示两段话)

  5是啊,鸟儿们在这儿多快活!读到这儿,我不禁要问,它们怎么会如此热闹?引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还是在……?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6请再读末句:“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你会欢呼什么?

  7:这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这么一幅喧闹而热烈的图画,我们又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板:闹林图

  四学习第6节,。

  1今天,我们欣赏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非常想说(出示):“鸟是人类的……场面呢?”

  2你能将最后一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句子吗?两种句式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4齐读句子。

  5: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谢,也是因人们植树造林、保护鸟类而感到无比欣慰。知道作者是谁?(出示简介)

  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恶劣,在一片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五课外:

  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吧。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有关描写鸟儿的精彩片断,并想象其场面。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正确朗读、背诵全曲。

  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呢?

  除了时间给我们的提示外,你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看到小草变黄,树叶簌簌飘落,清冷的空气等等)

  2、古人也对秋天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展示古诗中跟秋有关的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悲秋

  二、整体感知

  1、解题(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人谈一谈初读此课的感受。(悲凉,伤感)

  三、精读课文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全篇未直接谈凄凉,伤感,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3、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品读诗句就是咬文嚼字,越品诗味越浓)

  4、在这样的环境下,情境下,作者的心情如何?

  (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背后丰富的.画面,心情都展示出来)

  5、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意境?正衬还是反衬?

  (小桥、流水、人家)

  6、你眼前是否已然形成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

  7、再读全文。

  四、探究升华

  1、你能感受到这一份秋意吗?

  2、介绍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

  3、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包括西域、西夏、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第三等是包括契丹、女真、渤海人在内的汉人;第四等是原南宋境内的南人。第一、二等的上层分子有种种特权,居统治地位。南人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困窘潦倒一生。五十入仕,但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在一次羁旅途中,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满上心头,他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他用血和泪写成的,可以说是元曲中的“绝唱”。

  4、此时,你仅仅感受到一份思乡之情吗?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这首小令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另外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除了思乡之情,可能还有仕途失意,人生多艰之感,半生漂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4、深情朗读

  五、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对比这两首小令,有何相同不同之处?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漂泊天涯

  忧伤孤寂愁苦思念

  七、课后作业

  扩写《天净沙?秋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得到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特点: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所以欣赏漫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漫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强调观察时关注细节。(板书: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板书:展开联想)

  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画面。看图,读“假文盲”这个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假文盲”们为什么这么冷漠?他们为什么要站在母子上车处?你觉得这幅漫画是在讽刺什么现象?(提示:这群“假文盲”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

  总结:文盲固然可怕,但“假文盲”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是“真自私”!社会上某些人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这就是画家给我们的警示,也是我们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作文。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命题。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当堂习作,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1、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同桌交换阅读习作,互相评改。

  3、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4、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漫画的启示

  仔细观察

  ↓

  展开联想

  ↓

  联系生活

  编故事——记叙文

  谈感受——议论文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喜欢漫画的心理特点,将了解漫画、欣赏漫画与撰写漫画作文结合在一起,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漫画作文的写作步骤:第一步,看漫画,定角度;第二步,联现实,想寓意;第三步,述画面,评价值。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诗歌。

  (二)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二)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三、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解题

  (一)理解题意

  1.如何理解“秋思”二字?

  2.《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了解相应文学常识

  散曲:

  小令:

  (三)了解写作背景

  马致远的散曲多为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他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杰作。

  三、初读诗歌,把握诗意。

  (一)朗读诗歌

  设计:个别学生读(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学生齐读,师泛读。

  目的:引导学生找出,并评说出学生自己和老师朗读的区别。

  (二)读懂意象,把握诗意

  人类承受的一切困难,美丽的、误会的、痛苦的、哀伤的,进入诗歌里面都会变得非常美好,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朱光潜说:“诗里面也有故事,但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本领。”

  我们要理解这首诗有怎样的情趣?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作者选择的意象;第二,作者选择的修饰意象的词;第三,作者在这首诗里创造的艺术的空白。(第三点视学情而定)

  1.请找出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补充解释“意象”)分别用了什么修饰词来修饰这些意象?

  2.说话训练:

  描述诗中的画面,运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读出了这样一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炊烟缕缕。一个异乡人,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他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深沉地叹息道:“断肠人在天涯!”

  3.小结诗歌写作手法:白描

  四、再读诗歌,读懂诗情

  (一)吟读,读出情感

  吟读要领:节奏分明语速较慢语调低沉突现重音

  (二)抓词、句,说诗情

  1.说话句式:“从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从“枯藤老树昏鸦”中,我读出了一种萧瑟、悲凉之感。

  2.小结诗歌表达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

  融的形象美。

  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2、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

  学设计上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

  拨。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随四季更迭,大自然不断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风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或喜不自禁,或愁肠百结,吟咏不息,留下了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随两位大诗人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景,体会人生百味。

  2、初读诗歌,正音,识记文学常识。

  3、回顾知识,明确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阅读写景抒情类诗文的经验,谁来说说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这类作品。

  1理清写景思路。2分析景物特点。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语言及写作技巧。

  4、听读,整体感知诗文:

  分析如何体现时间、地点——选取典型景物。

  5、自由朗读,分析动词、形容词,体悟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钱塘湖春行》

  “平”“低”——湖水荡漾,水天相接,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争”“啄”——欢快、忙碌,生机盎然

  “乱”“迷”——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

  “浅”“才”——绿草如茵,舒适惬意(2)听诗朗颂.

  《天净沙秋思》

  “枯”“老”“昏”——衰败、凄凉、萧瑟之景

  “古”“西”“瘦”——苍凉、疲惫、凄苦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温馨、恬静之景(对比反衬)

  6、分析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爱”——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羁旅之愁

  7、品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在分析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体会到诗歌用词准确、凝练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歌写作的一些技巧。

  《钱塘湖春行》动静结合。《天净沙秋思》对比衬托

  8、归纳诗歌赏析方法:

  1找出典型景物,确定时间、地点

  2分析准确的用词,总结景物特点

  3结合景物特点与文中的`抒情句把握思想感情

  9、课堂训练

  10、结束语

  同学们,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

  脉之中。西安曾是诗的国度,正是唐诗的繁盛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三秦大地。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

  新 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 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1. 网络等媒体中反映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2. 《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有关水的资料和美文。

  3. 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水有关的生活经历。

  4. 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

  预习设计

  读读文中描写“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情景,感受有水之乐。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4分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感受。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8分钟)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体会雨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快乐”。

  (2)读第二小节。

  (3)想象说话。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18分钟)

  (一)感受缺水之苦(7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理解“风干”。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说话:缺水,可真 啊!

  (二)感受解暑之乐(11分钟)

  1.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分享。

  3.听老师读课文。

  4.尝试对比朗读。

  5.抓住要点交流感受。

  6.理解文中的“饿“字。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10分钟)

  1.学习“衬托“手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复习“艰辛取水”,感受缺水之苦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一个缺水的小山村。感受了艰辛的取水场面。

  2.咱们一起再来读这段文字,体会这份艰辛。(出示图文,齐读。)

  3.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苦)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

  1.过渡:在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里,人们都在期盼──

  就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情景吧!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雨水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②作者用哪些生动的词语向我们传递这份情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语。

  ③自学时间:3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雨水给大家带来的是——乐。(板书)

  (2)“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向我们传递着人们的快乐,谁能用朗读把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读出来?(指名2生朗读。)

  (3)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你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洗澡了,在雨中快乐地冲洗,你会怎样的大喊大叫?听,二丫在喊——小胖在喊——三娃子在喊——所有的孩子都在喊——(先指名,再全班)

  (5)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清凉的雨水,读出这份酣畅淋漓的感觉。(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

  (一)感受缺水之苦

  过渡:同学们,此情此景,你觉得雨中的人们仅仅是在洗澡吗?这哪里是在洗澡啊,分明是在享受,是在过节,是在过狂欢节啊!可惜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雨停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干燥和炎热)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出示句子:

  ①谁来说说“风干”的意思?

  ②你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什么样儿的?

  ③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④出示图片1:一株在水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它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图片2:一株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想说什么。因为缺少水的滋润,所以我们四兄弟就像这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显得_____________ 。

  ⑤有了这样的体悟,咱们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话。(指名1,齐读)

  3.谁能用这样的'句式:“缺水,可真 啊!”概括缺水的感受?板书: 苦

  (二)感受解暑之乐

  过渡:虽然母亲用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但是,我们四兄弟缺水的苦,母亲还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终于有那么一天,她笑着打开了水窖,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个解暑纳凉。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这三段话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感觉,那就是快乐。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把你的批注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出示相关句子)(板书:乐)

  3.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句子只有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来,现在老师就想来读读这第三段话,大家欢迎吗?

  出示:(教师配乐范读)

  ① 同学们,请你们也用心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如此真切呢?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两段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从我们的脸上一直流到脚板。我的感觉太舒服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要点一:用“滑”不用“流”,写出了水的柔滑。四个“滑”,把句子拉长,写出作者想要留住美妙的感受。

  要点二:“像一条小溪流”采用比喻,写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要点三:“每个毛孔……血管里的血……”细节描写,使感受更加真切。“毛孔吸吮”写出皮肤对水的渴望与满足。“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出得到水的幸福感受。

  点拨:这就像电影的一个慢镜头,细腻、具体地表现了舒服的感觉。像一条小溪流,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一点儿水带来的舒适的感觉。张开嘴巴,有趣的想象写出了身体的确非常需要水。

  你们找到的不同之处,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描写,才把淋浴的舒服与畅快刻画得入木三分。

  ④这么美的语言更像是一首诗。(转换成诗的形式)

  ⑤谁能试着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配乐读),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享受这幸福的一刻。(配乐齐读。)

  4.酣畅淋漓的“勺水消暑”结束了,母亲是怎么说的?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一方面,联系上文,用词更加准确,意指需要。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水的渴望程度。)

  ②告诉学生: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升华文本主题

  1.一个“饿”字浓缩了取水艰辛的苦:一个“饿”字包含了雨中洗澡的乐;一个“饿”字更交杂了勺水消暑的苦与乐。

  2.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衬托)

  3.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渲染雨中洗澡、勺水消暑的快乐,越能衬托出漫长日子里缺水的苦涩。这种写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4. 关于水,作家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苦、乐交织,构成了童年生活的底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乐,也都有苦。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或许这篇文章的书评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出示书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虽苦犹乐。只要热爱生活,那么希望永在!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 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2.这就是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塔远眺时,设法让她看到的事实,那么父亲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让她欣赏风景而已吗?那父亲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如此。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3.指导朗读:父亲的话应该读出什么呢?(充满希望和慈爱)请男同学扮演一下父亲来读。

  4.父亲的这些教导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呢?(第3段)

  (二)结合文中事例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过渡:父亲的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呢?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加以说明?

  第一件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板书)

  1.(出示自学提示2)学生自由读课文4-11自然段,思考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是什么?她怎样解决?学生读、交流,自由发言。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2.学生发言,总结作者遇到的困难(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40件,而维黛安太太却无法在两星期内编织出40件毛衣。)

  3.交流:一下子就有了大商场经理的40件毛衣的订单,这对于刚刚踏上设计师之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喜过望。)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

  A.出示句子: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并造句。

  ②指导学生读出“我”当时异常兴奋、喜悦的心情。

  B.当作者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当作者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

  4.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3-4人)

  预设先让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分类处理。(怎么会这样呢?你都快接受不了了,这对于作者而言,无异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啊!你心情怎么样?)

  A.伤心、难过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难道就这样放弃?此时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个人不行,那我就请别的人来帮忙。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父亲的话启发了你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B.有了灵感的、受到父亲的话启发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5.一个“猛然”一个“一定”,我感觉作者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了,是吗?

  那“另一条路”指的又是什么呢?

  6.作者走这条路成功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引读: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指导读出时装的多;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作者的喜悦)

  7.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第二件事──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板书)

  1.作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多亏了父亲的教导。接着,作者还介绍了她取得成功的哪件事呢?

  2.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作者又遇到什么困难呢?(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

  3.是怎样克服的?结果──(生答:时装展如期举行……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这时作者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

  四、回归文本,领悟写法

  “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

  (开时装展之所以成功,也和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它和“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同时印证了父亲的教导是正确的。)

  ①这两件事都能印证父亲教导的正确,但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件事作者介绍得详细,第二件事作者写得简略。)

  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既能点明中心,又详略得当。)

  五、总结课堂,延伸生活

  1.师:就是这样善于另辟蹊径克服困难,作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因此,作者在文末发出感慨──

  联系上下文,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千万不能灰心,要勇敢地去走另一条路,就一定能成功。)

  2.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时,我们就要寻找另一条通达罗马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也可以谈谈自己听到的、了解到的事例。(预设回答)

  生1:画画时,我本来用的是蜡笔,后来红色的蜡笔用完了,我就改用水彩笔。

  生2:叔叔本来开的是时装店,赚不了钱,后来他就去开了饮食店,生意十分兴隆。

  师:老师也了解到一个事例想和你们分享。(爱迪生的事例)

  3.老师还想送一首小诗给你们,请齐读。(课件出示)

  4.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知道天空上翱翔的飞机,原野上奔驰的汽车,大海里遨游的轮船等等,它们靠什么做动力你们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比读文----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描写新能源特点的相关语句。

  六、迁移练习

  你希望未来的能源会具备哪些功能和优点?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1世纪的能源》,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世纪的能源》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21世纪的能源》,一起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2、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自由读文,举例说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能源写一写,运用到本科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出它的特点和优势。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21世纪的能源的种类及特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下课后同学们分组搜集有关手机、电视等科技产品的资料,了解他们的发展过程。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特点

  原子能用量小,能量大

  太阳能巨大、久远、省钱、环保

  地热简单、经济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歌从诗句的理解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都很难,基于古诗欣赏纳入到中考范围,我们改变了以往只读读背背的方法,深入来理解故事内容,所以我本节课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即1.理解诗歌的内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为背诵默写,理解性默写。难点为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大家学习过的大家熟知的《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引出作者,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导入新课,其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接下来课代表领着大家来了解一下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题目的含义。然后根据作者相关情况、背景知识和文章题目的理解,猜测诗人刘禹锡和的这首律诗会写些什么?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能根据以往学习的基础进行大胆猜测,掌握字音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一):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6分钟后班内交流。自学指导(二):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内交流,也可以打破小组界限向其他组请教,5分钟后看哪组的理解更深入,更有见解。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由浅入深,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学生在第一轮的自学过程中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字面上似懂非懂的理解一下诗歌大意,在这一轮自学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和问题,作为交流、质疑的重点。保证充分的自学为交流研讨和质疑答疑张本。通过学生的展示,我们发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自学指导后紧接着的就是交流研讨与质疑答疑。第一轮自学主要关注的是生本交流和生生交流,然后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交流研讨是对话,是生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化,从而形成能力。

  第二轮自学后的交流研讨与质疑答疑本来的设计是在学生阐述观点的时候耐心倾听,发现、放大、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再思考,抓住学生发言过程中的质疑点进行追问。把问题深化。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中引导,突破难点,我在课堂上考虑时间问题,所以想直接通过解疑的方法来完成,最后对于诗歌难点的颔联和颈联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了,颔联: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短短十四个字,就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怀念旧日朋友,独自徒劳的吟诵古人的诗文;昔人已逝,不能听到了,回到故乡,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借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社会的发展的的必然: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必将向前发展。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尽显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同时表达了沉舟也要重整风帆,赶上长风;病树也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理解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真的理解不到这样的层面,也许这个环节应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方法还不够恰当。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

  2.通过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3.结合讨论课后两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4.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重、难点: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如果某个城市出现了首家“无人超市”,即无人导购,无人收款,请你猜测,可能会出现哪些状况?

  今天我们即将学到的是一篇去无人看管的桃林摘桃、付钱的故事。

  二、学习:

  1.自读课文;

  2.用简短的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3.一个告示就可以引导人们去桃林摘桃,真有趣,再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告示”的有关词句;

  4.按以上提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

  5.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5a.用比较形近字记字形的方法熟记:沁、脾、馋、涎、掏;

  5b.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记忆:婆、吠;

  5c.成语练说: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

  三、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信任与真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告示”把人引向了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应该会出现以下两种答案:a、把人们引向了果园,自己动手采摘果实;b、把人们引向一个朴实又真诚的地方,即一个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

  二、学习:

  1.自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

  2.讨论交流:

  2a. “告示牌”——引导人们准确无误的来到桃园;

  2b. “桌上留言”——主人不担心人们摘桃子后不付钱或少付钱;

  2c. “无人看管的钱箱”——主人不担心有人将钱箱拿走;

  2d. “我掏出钱包”——主动付钱;

  2e.猫狗训练有素,热情好客;

  (对以上这几点,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因此,在熟读文中描写关于猫、狗动作、神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思考,正是由于主人的热情好客,猫和狗才能如此乖巧,如此热情,处处与人为善,相信到来的每一位客人。这种描写是“侧面描写”,略举熟知的“侧面描写”的文章)。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5.学习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方法——写自己经历的事,用第一人称叙述。文学创作里的“我”,“我”往往不是作者,而是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作业: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篇歌颂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4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及作者。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作者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白朴的《天净沙〃秋》。

  二、解释诗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散曲的名字。那么这首散曲写的是关于秋的。

  什么是散曲呢?元散曲,顾名思义,就是元朝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类似于词。它和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几乎每句都押韵。而且,对于字数的规定没有原来那么严格。

  三、了解作者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所作散曲现存小令30余首,套数4套,多写隐逸叹世、男女恋情和自然风光等,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四、初读本诗,读通句子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五、读出感情,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听录音范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课本插图了解本诗的大意。

  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大雁。

  七、体会情感

  1、问题一:

  作者以秋为题,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明秋意?

  白草红叶黄花

  2、问题二: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飞鸿、

  青山、绿水

  3、问题三: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秋日黄昏孤寂、凄凉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生机活力。

  这是对比的写法

  4、问题四:

  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补充背景介绍

  白朴,出生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厌恶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对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弃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做官的决心!

  6、明确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凄凉、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当时的秋景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只有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的美好与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途,悠游于山水之间的理想生活。

  八、总结

  残暴的统治、黑暗的官场让作者厌恶,但作者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乐土!

  同学们,当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该如何做呢?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相信我们学习了这首散曲后,你已经有了

  全新的认识。

  九、作业

  1、课下搜集《天净沙〃秋思》,比较两首散曲的不同,进一步了解散曲。

  2、和同桌互背《天净沙〃秋》。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

  (四)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练读,交流读,评点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板书:贴切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4-10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1-03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鲸教案01-31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案02-06

小学五年级语文《天窗》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