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至20各数,并掌握11至20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对学生渗透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1至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数位筒和小棍20根。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昨天,我们学了新的知识——数位(拿出数位筒)。大家都知道,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让学生口答下面各题。)
(1)(师拿1根小棍放入个位筒)在个位筒里放1根小棍,是几个一?
(2)3个一是几?
(3)5个一是几?
(4)5是由几个一组成的?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表示5个一?(5根)
(5)(师放小棍)学生数: 6、 7、 8、 9。现在个位筒里有几根小棍?(9根)个位筒里是一根一根放的,有几根小棍就是几个一。
(6)再添1根是几根?(10根)这1根还能放在个位筒里吗?(不能)
(7)个位筒里最多能放几根?(9根)这10根怎么办?(够10根捆成一捆)
(8)(举一捆)这1捆是几个十?(1捆是1个十)放在哪位上?(十位)
(9)几个一是1个十?(板书: 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也就是说,1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
2.新课
(1)认数11:
现在数位筒里有多少根小棍?(10根)再添1根是几根?(11根)这1根放在哪儿?(个位筒里)为什么放在个位筒里?(表示1个一)
在你的数位筒里放好11根小棍,怎么放?(同桌讨论,师巡视)十位筒里有几捆小棍?1捆小棍表示几个十?(板书:1个十)
个位筒里有多少根小棍?表示几个一?(板书:1个一)
11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怎么写呢?左边的1在哪位上?右边的1在哪位上?(在十位上写1,然后在个位上写1)
(师板书:XXX)
怎么读?(十一)十位上的1表示多少?(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多少?(1个一)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1?(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2)认数12:
请你在个位筒里再添1根小棍,一共有多少根?(12根)12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2个一)。12怎么写呢?(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2)
(师板书:XXX)
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谁能说说12的'组成?(提示: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2)
(3)认数13:
12的后面是几呀?(13)在数位筒里放13根小棍,怎么放?(学生操作)十位筒里放几捆小棍?是几个十?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是几个一?想一想,13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你会写吗?(十位写1,个位写3)
(师板书:XXX)
谁说说13的组成?
(4)认数15:
在数位筒里放好15根小棍,怎么放?(学生操作)十位筒里放几捆小棍?个位筒里放几根小棍?看看你摆的小棍,表示多少?(15) 15怎么写?(十位写1,个位写5)
(师板书:XXX)
谁说说15的组成?(板书: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认数14:
你会写14吗?怎么写?(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4)
(学生板书:XXX)
谁说说14的组成?
(板书: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
(6)认数17:
(板书:1个十和7个一组成17)
谁会写17?
(学生板书:XXX)
(7)认数16、18:
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几?(16、 18)
你会写这两个数吗?
(学生板书:XXX)
读16、18。谁说说18的组成?
(板书: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8)认数19:
出示:XXX
这个数是多少?它排在几的后面?(贴在黑板上)
在数位筒里放好19根小棍。(学生操作)
说19的组成。(板书:1个十和9个一组成19)
(9)小结:
我们认识了11~19各数,你们会读了吗?(齐读)我们会打手势表示0~10各数,你会打手势表示11~19各数吗?打手势11。(左手表示十位上的数,1个十;右手表示个位上的数,1个一)用手势打出12、13、……19各数。
通过打手势数数,你发现什么了?(这些数都是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板书:几个一)
读数时,先读哪位上的数?再读哪位上的数?读作:十几。
写数时,先写哪位上的数?再写什么?
(10)认数20:
看看数位筒里的小棍,一共多少根?(19根)再添1根是多少根?个位筒里有9根,这1根怎么办?(够10根捆成1捆)
把你捆好的1捆小棍举起来,放在哪儿?(十位筒里)十位筒里有几捆小棍?这2捆小棍表示几个十?(2个十)现在是多少根小棍?(20根)
谁会写20?怎么写?
(学生板书:XXX)
为什么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20是几个十组成的?(板书: 2个十) 2个十组成多少?你会打手势表示20吗?
3.练习
(1)今天,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这些数?(齐读)
刚才我们是正着读的,现在倒着读。
(2)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会打手势表示吗?(0~20)
(3)游戏: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还学习了数的组成、顺序、大小,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为了表扬大家,老师带同学们去参加运动会,看看哪些同学通过努力能够夺得奖章。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件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主题图
一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8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1) 讨论: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人?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 19 + 18 = □
(4)人一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
(5)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 10-10 = 20 9+8 = 17
20+17 = 37
算法二: 19+10 = 29
29+8 = 37
算法三: 20+18 = 38
38-1 = 37
算法四:列竖式
19
+ 18
37
三、练习试一试
25+1827+24 46+35 51+29
25 27 46 51
+18 +24 +35 +29
(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四、综合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26+7=答案
3+39=答案
18+27=答案
26+27=答案
23+29=答案
18+47=答案
2、用竖式计算
44+18=答案
52+29=答案
7+56=答案
21+79=答案
27+24=答案
35+15=答案
69-11=答案
38+19=答案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8○65○8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5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
2、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让学生举一个正、反比例的例子,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生在班内说。
2、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
生答后师板书
正:y/x=k(一定)反:x×y=k(一定)
(二)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1、小组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2、交流。
我们组是用表格表示的。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不同点比值(商)一定x/y=k(一定)积一定xy=k(一定)
3、讨论:如果我们用a、b、c表示三种量,用a×b=c表示它们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呢?
(1)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归纳板书:a一定,b和c成正比例;
b一定,a和c成正比例;
c一定,b和a成反比例;
提问:为什么根据一个乘法式子就能判断两种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数和商。)
(4)自己举一个熟悉的三种数量关系,说一说它们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3——64页的练习。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发展数感。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师:(教师巡视一周,仿佛在数一数班级有多少人)问:你们猜一猜老师在干什么呢?
生:在书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都看出来了,那你能猜出老师刚才是怎样数的吗?
生:1 2 3 4 5——————(板书)
2 4 6 8 ——————
5 10 15 20——————
师:你们可真聪明,都被你们猜中了,这几组数你们能接着数下去吗?
生:能
师:谁愿意给大家数一数?(指名数)
师:大家都会数吗?(会数)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前面的几个数就能接着数下去呢?
生:因为这几组数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都找到了这几组数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练习教科书66也1小题。
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6——65页的练习。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了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绿桃子绿萝卜
绿苹果红萝卜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书中练习题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和△等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伸出我们的左手,再伸出我们的右手,请大家看一看,是左手的手指多,还是右手的`手指多?还是一样多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请看大屏幕,边听故事。
看这是谁?这又是谁呢?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在帮小兔盖房子等。
(渗透互相帮助的德育教育)数一数,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理解“同样多”。
就像一位小朋友说的那样,有4只小兔,1只小兔搬1块砖,你能摆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摆,拿出手中的学具盒,用三角表示小兔,用○表示砖。
对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选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展示。
小朋友们评一评,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课件操作(1只小兔搬1块砖。边说边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学生读。
你能边指图边用“同样多”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图中还有同样多的事物了吗?
2、认识“多”、“少”。
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小兔和砖的数量了。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数量同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另一种是数量不一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3只小猪和4根木头,你能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吗?
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板书“多少)
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说一说其他物体的比较吗?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探索生活。
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找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那在我们的周围,你还能发现那些同样多,还有多出与少出的事物呢?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评价。
2、在多的后面打对。
3、在少的后面打对。
4、动手操作。
老师提要求摆一摆。
a、每一行摆4个圆,在圆的下面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多一个。第二行摆几个三角形?
b、第一行摆五朵花,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少一朵,第二行摆几朵花?
c、可让学生自己任意的摆,然后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5、动脑筋思考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学习和比较,我们知道物体有多、有少、还有同样多之分,在比较“多少”中我们认识了一一对应,并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1、练习一的第3、4题。
2、《教材全练》第二页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8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前后、上下、反正
教学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大家把食指放在鼻子上,听老师口令,看谁反应最快!
1、师示范,然后学生一起做。
2、增加难度(加方位再指)
师:刚才大家动作都很快,现在老师想增加点难度,大家再来试一下,好吗?
师“我们加上方位来指,看谁反应最快?(生指,可能出错或比较慢)
师:这一次游戏有的同学出错了,看来有的同学分不清左右。这一节课我们就是要认识的两个方位。
(板书:认识左右)领学生认读左右。
二、辨别左右
1、感知左右手
师:刚才这个游戏你们玩得高兴吗?(高兴)高兴的同学请举手。(教师和学生朝相同的方向举起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还是你的左手?(右手)请你举得再高一点,谁能说我们常用右手做什么?(生自由说)
师:右手做得事情可真不少!
师:这只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左右手要多锻炼,多锻炼会使我们的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身上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指一指?(让生边说边指一指)(找一生评价)他指的左右对吗,说得怎么样?
师:评价左右眼仔细看,左右耳认真听,才能像他这样准确的评价别人,你真了不起!
3、机器人游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用身体上的“左右朋友”来做个游戏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游戏。老师做遥控器,同学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对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开始(由快到慢)
(1)伸伸左手,摸摸左肩,拍拍左腿,跺跺左脚;伸伸右手,摸摸右肩,拍拍右腿,跺跺右脚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2)左右互摸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又快又准,想象我们身体上的左右朋友会改变吗?
生:不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左右手,还找到了身体上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现在,你知道该怎样判断左右了么?
生:右手这边就是右边,左手这边就是左边(找三个同学说一说)师:那今后,我们就用我们身体上的左右朋友来判断左右方位,好不好?
4、说说教室里的左和右
5、给大树找朋友
师:小朋友都有好朋友,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它好孤单呀,它也想找朋友玩,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嗯,大家真有爱心!看,它们就是大树的好朋友:小鹿、小兔、小鸟、蘑菇,下面让我们把这些好朋友贴在大树的旁边,老师要让坐得端正,不说话的同学上来:左边5只鹿,右边3只兔,上面4只鸟,下面6个蘑菇。
三、学习左右的相对性1。介绍左右的好朋友
师: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非常想认识一下我们班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左右分别是谁?
(1)生自己说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再找一个同学介绍左右两边的好朋友,转身再在相反方向介绍,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师:同一个好朋友,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你有什么发现?
有发现的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生举
师:老师也有发现,我也举起右手,仔细看,你们的右手和我的右手,有什么发现?(生:相反)
师:为什么?
生:面对面,方向相反。
师:怎样才能一样?
生:转过去。
师:真聪明,当我们方向一样时,你的右边和我的右边就一样了。请再举起你的左手。生举。
师:老师也举起我的左手。看!又不一样了。老师再转过来,一样了吗?奧!原来左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我们的方向一致时,左右是一样的;而当我们的方向相反时,左右也就相反了。同学们都知道:在走廊里、楼梯上、公路上都要靠右行走。
3、看课件图片问:上下楼梯时,都是走右边,为什么不在同一边?因为:他们上下走的方向不同。(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四、巩固练习
1、剪子包袱锤游戏:(师生同方向做)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太好了,为了奖励大家,咱们再来做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全体起立,一起跟老师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反反正正,石头、剪子布,谁赢了,再来一遍。
2。好,同学们玩的真开心!我们一起去小明家做客!练习:小明家住几号房?
3。练习:看玩具,说位置。五、小结
小脑筋动一动,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见过别人握手吗?经常用那只手握呢?好,全体起立,面对面站着,我们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今天大家合作的非常好,下面就请和你对面的同学握握手,说再见吧!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一节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进行了初步认识,学生已经学会了以自己为参照物判断左右,分析从左往右数或从右往左数,物体在第几个。因此,能正确建立左、右的方位感。但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部分孩子接受起来则非常吃力,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混淆的现象。课后,我进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
课前,我们年级组几个数学老师认真分析了教材及练习,找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考虑到很多学生一看到左右,觉得都是以前的知识,会认为很太简单。实际上,这个知识点相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比较难的。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左、右”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相对性这一知识点却很难,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们讨论,该如何去教学这一内容,到底讲多深。当判断的人物和你方向相对时,可以转身,把自己当成判断物,再根据自己左右手的方向判断。有些老师也提倡让学生把练习本的图贴在胸前,这样判断物的方向也和自己一样,这个方法也很好。
课堂上,部分孩子在做从左数、从右数的类型的题目时,就开始钻牛角尖,明明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一些孩子却偏偏考虑
了左右的相对性,站在图中人物或者动物的角度去观察。为此,我组织学生同桌都伸出右手握手,判断老师举得是不是右手等活动,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数学:上下楼梯怎样走?交通规则规定应该在哪边走?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使学生产生讨论的兴趣,学生既学会了生活中的左、右,同时也学到了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
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最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0
教学内容:
填括号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探索和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法和减法。
2、熟练根据数的组成填出未知加数
3、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准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课件出示
2、猜数
老师手里拿了5个☆,左手要拿几个才能组成10个?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到商场去看看吧
1、P70课件出示盒子,看这个盒子里有几个格子?
售货员阿姨要往盒子里放钢笔,你能算出还要放几支才能放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算式
7+( )=10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这里要摆小旗
已经摆了6面,还要摆几面才是8面?
6+( )=8
三、练习
四、做一做
课件出示
1、那这个盒子里还差几个?谁能列出算式?
这里墙上需要挂水壶,你能很快地列出算式吗?
2、看图片,还要画几个呢?
五、作业P71练习十1-3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 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 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七、 六、教学后记:1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 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 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分米、毫米、千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在编排时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合理安排。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况,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还介绍了表示“米”的单位符号“m”;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1米大约有多长,用多种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说一说、估一估”等活动,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米”的实际长度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大部分都是6~7岁的孩子,虽然求知欲非常旺盛,但知识积累较少,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些了解。而“米”的'认识,难点就在于怎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米”的正确表象,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揭示新课。)
(二)认识“米”
1、了解“米”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
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
(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
(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评析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
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生用手比划。)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
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
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有70 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
生:(齐声)穿蓝衣服的同学猜得准。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
生:有二层楼那么高。
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 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式题、提高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案例点评〗
本课中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疑问的心理特征引入新课、探究新课。首先通过观察感知新知,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巩固新知时循序渐进,既有简单的填单位的基本题又有抽象的看物体估单位的变式题以及画线段的提高题。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题、试一试,第4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试一试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想想做做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再计算。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练习,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了5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3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演示:出示3个彩色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演示放走1个,手中还剩2个
2、小朋友,你能把刚才演示的过程说一说吗
3、提问:放走的1个是从几个里面放走的现在他手中还剩几个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4、引出课题
[评: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初步认识减法和计算方法
出示情境图。护花小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出图意:有5个同学在浇花,走掉2个后,还剩几个
根据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2=3
指导学生认识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5-2=3是怎样算出来的
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
小结:刚才各组的想法棒极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5个同学浇花,走掉2个,就是要从几个里面去掉几呢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算出得数呢
2、试一试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在书上填写算式。(学生可能列出3-2=1或3-1=2)
学生填完算式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评:新课部分设计了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交流中分发挥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后填写算式
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算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演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分小组说说图意,
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填好算式,计算出得数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接力赛游戏。从第一组开始每组派一名代表,前面一组同学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后一组同学马上解答。看哪组小朋友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好,合作得好
4、想想做做第5题。(巩固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小猫钓鱼:教师把每张卡片上算式得数贴在黑板上(鱼),下面小朋友手持卡片上的算式当钓竿,到黑板上找得数。看哪个小朋友能钓中,钓中了的小朋友,这条鱼就属于他。
(游戏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
5、拓展练习:□-□=1,□-□=2
[评:练习部分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你能说说学会了什么吗先跟同学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评:让学生自己说出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总评]
这节课的特点是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练习的设计有趣味,体现了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许多测量和估计的内容,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培养估测意识,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对“米”和“厘米”有初步的感知,知道“米”和“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也知道了“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停留在头脑中,并没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物体的长度的估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生: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
生: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生: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 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 cm,这个课桌我感觉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 cm。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 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 cm吧!
……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一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生: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量的结果是课桌的长是一米三。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生:我觉得130 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 m=100 cm,一米三应该就是130 cm。
生: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生: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 m 30 cm,所以写成1 m 3 cm是错误的,他把30 cm记成了3 cm,这是不对的。
生:我用的1.3 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一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我喜欢用130 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 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 cm吧。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生:我觉得有1 m 60 cm,你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你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生:我估计你有155 cm。我妈妈就是155 cm,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我估计你也是155 cm。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 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30 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 m 20 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 m 30 cm。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28 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生: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同学) 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 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 m 20 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 cm吧。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生: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生: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
生: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 cm,第二种高3 cm,第三种高8 cm。
生: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
生2:我这节课好几次的估计都比较准确,我发现有一个标准就好估计多了!
生3:我知道怎么记录一个长度了!
生4:老师,我能估计出从多媒体教室到我们教室的距离,我需要用我的步子量,等回到教室我就可以告诉你!
……
〖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 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案例点评〗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一开课,教师就提供了课堂中的实际素材,结合多媒体教室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多媒体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课堂上有的组测量黑板的长,有的组测量课桌的长,有的组测量门的高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接着,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以及腰围、头围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交流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如:在学生对课桌的测量结果出现多样的记录方法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交流;再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在测量门的高度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
综观整节课,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不断地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小学数学一年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教案数学07-20
《数学乐园》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04-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1-16
小学教案数学一年级07-23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08-03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06-04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11-07
小学数学的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