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3 14:30: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1

  活动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春雨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幼儿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活动准备

  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

  1、歌曲导入

  用歌曲《小雨沙沙》引入古诗。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

  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观看flash,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二、初读古诗,拼读字词

  1、听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识字练习: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把字卡贴会回古诗中。

  4、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三、理解诗意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

  2、配乐展示个性读。

  3、师生互动背诵,同桌互背。

  活动延伸

  小朋友还知道哪

小学语文教案2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陷入泥潭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按事情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会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抓住“行”的线索,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我艰难行————à我俩并肩行——à他帮助我行——à他背我行、掉进泥潭———à我向前行)

  按事情发展顺序,以及以上提示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1——2)讲“我”掉了队,一个人在茫茫草海艰难地向前走。

  第二段(3——5)讲迎面走来一位同志,和“我”并肩朝前走。

  第三段(6—11)讲“我”了解到这位同志曾鼓动过金寨_,产生敬佩之清,便紧紧地跟着他走。

  第四段(12—17)讲黑夜天下起大雨,老红军战士背着“我”走,不幸陷入泥潭,被草地夺去了生命。

  第五段(18)讲“我”记住老红军战士的话,鼓起勇气向前走。

  二、读课文,请你用分清主次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战士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陷入泥潭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

  三、学习1———3段,理解老红军的优秀品质

  默读第一段,画出摆在小战士面前困难的词语:

  1、草海茫茫(路途遥远)

  2、稀烂的路(道路难行)

  3、干粮吃光(饥饿威胁)

  4、一步一挨(疲惫劳累)

  5、像一座小山(喘不过气来)

  困难重重,草地难行,多么需要人帮助啊!

  读第二段思考:“迎面走来”什么意思,老红军为什么“冲我大声嚷”?(转身回过来,找掉队的`战士,冲我嚷是关心,爱护我)

  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对话,体会老红军的焦急心情,并画出老红军外貌的句子,说说作用。(魁梧、又黄又瘦、两眼深陷、饥饿疲乏)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特会小红军的心情及老红军的思想品德。

  我对老红军为什么会产生敬佩之情?(我跟老红军边走边谈,知道了老红军是个老革命,感情贴近了,产生了敬佩之情。)

  这位老红军的任务是什么?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你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你对老红军这个人有什么认识?

  (忠于革命、工作认真、热心助人)

  四、学习第四段,画出描写老红军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特会人物品质。

  神态语言行动

  焦急我背你走不容分说背起我就走

  火了别磨蹭了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急忙快离开我一沉

  大声要记住革命一顶一甩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

  老红军牺牲了,我的心情怎样?

  悲痛:心像刀绞一样,泪不住地往下流。

  敬佩:多么坚强。

  感慨:为了……为了……夺去

  五、读第五段,思考:老红军牺牲前的话,给了我怎样的力量和作用?(以老红军为榜样,鼓起了勇气,满怀信心,步伐坚定地大步向前。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

  4、凭借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的高贵品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简介

  1、课文是以人名为题的,一看就会想到什么?写的是哪方面的故事?

  2、 初读指导

  本文写了祁黄羊几次推举人选?从哪儿到哪儿?

  3、 指名朗读。

  他第一次举荐谁?

  4、 学习下列词语:

  人选、兴亡、举荐、合适。

  5、 他第二次举荐谁?为什么?

  6、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7、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第二课时

  1、 指名朗读

  2、 精读训练

  3、细读课文,领会思想内容。

  4、默读第一段,讲解时代背景。

  5、 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征伐。

  6、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

  7、 各自轻声读二、三段。

  8、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

  9、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

  10、 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呢?

  11、 这又指的是什么回事?

  12、什么叫出以公心?

  13、即兴表演朗读祁黄羊两次推举人选的情况。

  14、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

  15、 表演。

  16、 你觉得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7、指导复述。

  回忆各段段落大意。

  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的详细。

  同桌互说。小组评论。

  课后作业:

  把《祁黄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进行单词和句子训练,感知句子的语气差异。

  2. 积累含动物名称的成语。

  3. 阅读有关浣熊的文章,开阔知识面。

  4. 练习猜谜并解释答案,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理解奇特成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动物图片,有关动物成语。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1. 练习。

  (1) 句子模仿。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团队、班级总结,注意听取创新答案。

  (2) 用词语含蓄说话。

  (a)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评价,看谁的表达最准确、得体。

  (b)进行拓展练习,适当加入一些连词和副词。

  (3) 感知句子语气的不同。

  学生反复朗读三个带有不同标点的句子,感受语气。进行团队实践,班级总结,让教师展开解释。最后,学生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分别写下一句话,让同伴互相朗读,深刻认知语气差异。

  2. 日积月累。

  (1) 展示缺失动物名的成语和12张动物图片,学生帮助动物找到相应成语并作出选择。

  (2) 学生试着填写并且相互交流,然后阅读这些成语。

  (3) 学生提出问题,哪个成语词语的定义比较模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讨论。

  (4) “动物成语之最”小比赛。看谁知道最多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流程:

  1. 知识窗。

  先读一下有关浣熊的文章,同时欣赏浣熊的图片。了解浣熊名称的由来以及感受其可爱之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知道的动物故事。

  2. 欢乐时光。

  1. 先自己读谜语,确保读顺与通畅。

  2. 小组间互相朗读谜语,尝试猜出答案。

  3. 推选代表,汇报猜谜结果。

  4. 扩展活动:让老师或学生出一些关于动物的谜语,共同猜测解答。

  5. 从中选取一则谜语,背诵并回家向家人或小朋友出谜语,一起猜测解答。

小学语文教案5

  知识拓展

  中国著名风景游览区及避暑胜地。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滨鄱阳湖,交通便利。它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物丰富。年均温度较近在咫尺的九江市低5、6℃,7月均温低7、0℃。故当江南暮春时期,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庐山却温和如春。山上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191天。3—5月多为雾月,月均雾日多达20天;7月雾日较少也达13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建议

  1、读书指导

  (1)初读感知

  课前可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庐山风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深化体验作准备。

  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部分词语。在初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感悟。

  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想象,朗读,以及让学生自己练说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云雾的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句,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与其中,体会庐山云雾无处不在又要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语句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省略号处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

  2、积累内化

  本文语言优美,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弄清表达方式。

  3、迁移运用

  (1)“流连往返”一词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学习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用“流连往返”说句子。

  (2)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4、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在班中办展览会。

  (2)课外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人介绍庐山的云雾。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XXXXXXXX“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XXXXXXXX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小学语文教案7

  一、导入新课

  1.关于散文诗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2.关于作者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作品最先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著有散文诗集《先知》《先驱者》《泪与笑》《沙与沫》《暴风集》等。

  3.关于本文

  这两首散文诗节选自纪伯伦的《泪与笑》里的《组歌》,共有5首散文诗,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两首。另外三首分别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

  今天要学习的《浪之歌》,是一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来诠释这首优美的诗作吧。

  二、细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内容分析)

  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边读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1.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最好多找几位学生来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2.默读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前面横线上添加适当的修饰语,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3.根据前面的回答,概述文中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理由。

  是海岸的情人、世界的守护者、博爱者的形象。

  4.“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散文诗借助“浪”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的热爱,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眷恋。

  5.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刚才的分析,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广的理解。现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或者教师配乐范读朗诵。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写法归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认真品读,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写作方面美点的话。可参照下面的句式:

  《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象征)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第三,表达之美。(语言,修辞)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第四,音韵之美。

  散文诗仍是诗的一种,通过长短句式的搭配,韵脚的和谐,节奏的张弛有度,感情的充沛与觉悟相融,读来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达到音韵和谐之美。

  四、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二选一)

  1.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2.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花,叶,草,树,云,星星,月亮,小鸟,路灯等),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可与四合在一起进行)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周记本上。

  把仿写内容整理到周记本上。

  七、小结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个爱国者,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他将这种美好情感写进诗中,传达给我们,让我们接过爱与美的旗帜,用青春的力量继续传扬吧!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喜欢的部分。

  2、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同学们,猫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中动物,你养过猫吗?你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什么印象?(生答)是啊,谈起猫同学们都很兴奋,我国有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猫,他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第15课《猫》。(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老舍先生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整理的关于老舍的资料,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一下他?(生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在认识老舍之后,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解决这些问题,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读自学提示)

  2.小组汇报交流

  三.精读课文,逐段分析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文开头第一段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它古怪在哪儿呢?

  (2)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形象呢?(生答)(出示幻灯片分别分析)

  猫是既老实,又贪玩,又很尽职,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请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结:“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可以看出猫的性格的确古怪。

  (4)分析语句修辞手法

  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老实呀,贪玩或者尽职。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2.学习第2自然段

  课文的那些地方表现出这样的性格特点呢,读一读相关句子。(生读)

  高兴时,叫唤“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些句子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猫的高兴与不高兴,也让我们看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3.学习第3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写的什么呢?(生答)这也表现出“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小结:作者在写作时,有详有略,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因为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

  4.学习第4,5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大段,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了。(生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喜欢大猫,更喜欢刚满月的小猫。

  四、拓展练习

  1.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2.猫的身上有不少学问,老师这里搜集了一项,猫的胡须可以测量鼠洞的大小,当它的胡须左右两侧都碰不到洞口壁时,猫便跑进去捉老鼠,若胡须碰壁,它便在洞口等待老鼠出来。这是不是很有趣,猫身上的学问,你还知道哪些呢?(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全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氛围。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课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深层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点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单词。

  二、引入新课

  1、自由阅读课文,准确把握发音。

  2、整理课文,了解全文结构。

  3、提问全文,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甲:在民族小学里有哪些民族学生?

  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民族小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老师指向挂图)看,他们的`服装都有民族特色,非常漂亮。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述了他们到校后迅速成为好朋友,向高高飘扬的国旗和老师、树上欢叫的小鸟打招呼,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普通话,他们非常努力!

  学生丙:下课后,学生们进行什么活动?

  他们在大树底下跳舞、玩耍,孔雀、小鹿和小猴也在看着热闹呢!

  4、全文通读,总体领悟。

  课文生动地展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赞颂了全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景象。

  三、朗读指导

  1、让学生反复阅读,自主体悟。

  2、老师指导朗读,重点解答疑问。要准确表现出小学生活泼、开朗、快乐的个性。

  3、指名朗读,示范表演。

  4、播放录音,跟着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延伸

  你喜欢来这所民族小学学习吗?为什么?

小学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

  1、“我们的民族小学”给你的印象怎样?交流感受。

  学生说后,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吧。

  展示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上课的情景吧。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他们上学路上、课堂学习、课余玩耍的情景,感受到这是一座美丽、团结、友爱的边疆小学。你喜欢这座民族小学吗?请对那里的学生说几句话吧。

  二、布置综合性学习作业。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如果用表格的形式,可以参考课本第11页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恰当的评价

  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一、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陇亩()倾颓()猖獗()存恤()夷越()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时人莫之许()也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凡()三往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内修()政理箪食壶浆()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解释:。

  自董卓已来,通“”。

  3.翻译下列句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如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深入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4.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6.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7.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8.这番对策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才能?

  9.在诸葛亮眼中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五、积累迁移

  1.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吗?

  2.熟读课文。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

  三、1.躬,亲自。好,喜欢。许,承认。谓,认为。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凡,总共。屏人,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倾颓,崩溃、衰败。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挟,挟持,控制。争锋,争强,争胜。图,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殆,大概。成,成就,创建。兴旺富裕。诚信仁义。显明。修,治理。“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2.信,通“伸”,伸张。已,通“以”。

  3.诸葛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这个人可以去拜见他,不可以委屈他召他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生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到现在。

  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直到南海的物资都可以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这大概是上天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

  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内容分析: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解决课后练习3 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习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考虑周到

  怀丙和尚出色的工程家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大水冲牛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鸟”“隹”“月”这三个特殊偏旁,进一步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认识“鸟”“隹”“月”三个偏旁为教学重点;理解偏旁所表示的含义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多媒体课件:“鸟”“隹”“月”旁演变过程、群鸟聚会图和体育锻炼图。

  教学流程

  辅助手段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看一看。师:今天,咱们教室里来了许多朋友,大家看,谁来了呀?(多媒体展示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飞来的情景。)

  2、说一说。出示词语。

  看多媒体课件

  说一说

  由声音、图像、色彩组成的画面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识字,感受乐趣

  1、读一读。你能借助拼音,把它们的名字准确、响亮、清晰地念出来吗?(学生自由读一二行)

  2、认一认。去掉拼音,你还能把它们认出来吗?(开火车指读,相机正音)

  3、诵一诵。把这些小鸟的名字连起来读一读,也很好听呢!(读好词串)

  4、玩一玩。把小鸟的名字卡贴在它的胸前。(贴上黑板)

  读一读

  认一认

  诵一诵

  玩一玩

  这个环节四个程序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先识别汉字,再以游戏的形式将汉字与所指事物进行联系匹配。

  三、探究规律,培养能力

  1、比一比。

  ⑴仔细观察第一行“鸦”“鸥”“鹃”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仔细观察第二行“雀”“雕”“雁”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发现规律,电脑演示“隹”旁的演变过程,告诉学生“隹”旁是指短尾巴的鸟。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鸟”旁或“隹”旁的?

  比一比

  观察第一行

  观察第二行

  说一说

  让学生自主探究象形字的造字规律并通过多媒体

  四、拓展知识,说话训练

  1、这些鸟类可是咱们人类的朋友,你们了解它们吗?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图片、资料、实物和小组内的小伙伴们分享吧!

  2、句式训练:我喜爱(),因为它()。

  小组交流,资源共享

  句式训练

  语文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脚踩

  变丰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阅读资料、观察实物、组织语言、句式训练,使学生不是单一的识字认字,而是在识字中培养观察、搜集信息以及说话的能力。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自学笔顺图,看看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做做小老师。重点区分“麻”“雁”分别是“广”旁和“厂”旁。“雁”可用媒体演示一群大雁排成一队飞进“厂”里,强调单人旁和“隹”紧靠在一起。

  3、播放音乐,学生写字,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自学笔顺图

  做小老师

  写字

  写字是本堂课的又一重要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写字,积极探索,因为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轻柔的音乐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写字,享受写字的乐趣。

  六、学习迁移,形成能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两行,通过多媒体形象理解“明亮、晴朗、朦胧”,引出“月”字旁。

  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弯腰、踢腿、挺胸”,指一指腰、腿、胸的部位,告诉学生这些部位是由肌肉组成的,演示“月”旁的演变过程。

  由于三四两行的内容在结构上与一二两行有相似之处,所以教者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自学,小组交流心得体会。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虽然会花费学生很多时间,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也会显得很复杂,当学生毕竟在探索,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形成的。

  完成

  《练习与测试》

小学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