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⒉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⒊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学、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觉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采取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结合,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教学。
学生学法
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实验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形,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有哪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几何图形?
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通过学生所说的几何图形,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⒊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图形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
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出示图1—4,提问:在这些图形中,包含着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⒍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图;
(2)提问: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吗来?
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⒐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利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拼成(图1—6)的立体图形,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能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的平面图形。
(2)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立体图形的正面、左面、上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提问: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让学生说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0.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各小组把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
(2)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一个立体图形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⒒想象并思考
(1)通过刚才各种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想象并思考课本图中这些平面图形能围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2)教师进行小结。
⒓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学生示范作品
一、立体图形
二、平面图形
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3
一、课题:
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所学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巩固本章知识点
2、知识点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直线、射线与线段:
①三线之间的关系(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三线的表示方法
③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④它们与实际的联系。
2、角:
①角的描述性概念、表示方法、单位及单位之间的互化;
②如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两种方法:
方法1用量角器,方法2用圆规与直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③三种两个角:1、互为余角;2、互为补角;3、互为对顶角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3、两条直线的关系:
1、平行:
①平行的描述性语言: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空间里,两条直线又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②表示方法
③画平行线
④平行线的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已知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垂直: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表示方法、画法。
(二)知识应用
1、如图,从A地到C地,可供选择的方案是走水路、走陆路、走空中。从A地到B地有2条水路、2条陆路,从B地到C地有3条陆路可供选择,走空中多A地不经B地直接到C地,则A地到C地可供选择的方案有()
A、20种B、8种C、5种D、13
种
解答:D
2、如图,中国象棋棋盘中蕴含着定位问题,图中是中国象棋棋盘的一半,棋子“马”走的规则是沿“日”形的对角线走,例如,图中“马”所在的位置可以直接走到点A、B处。
若“马”的位置在C点,为了达到D点,请按“马”走的规则,在图中的棋盘中用虚线画出一种你认为合理的行走路线。
解答:4种
3、(1)若∠α的'余角是300,则∠α=____;
(2)已知∠A=300,则∠A的补角是____度
(3)如图将两伿三角形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的度数为___度。
4、用水平线和竖直线将平面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格子,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多边形叫做格点多边形。设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为S,它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为x。
(1)图中的格点多边形,其内部都只有一个格点,它们的面积与各边上的格点的个数和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写出S与x之间的关系。答:S=________
(2)请你画一些格点多边形,使这些多边形内部都有且只有2个格点,此时所画的各个多边形的面积S与它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x之间的关系式是:S=_________
(3)请你连续探讨,当格点多边形内部有且只有n个格点时,猜想S与x有怎样的关系?
答:S=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六、课堂练习
七、课堂作业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期初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为以旧知促新知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口算方法、笔算方法、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学得怎么样?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数学家?你知道他们有关的故事吗?
二、复习口算。
1、学生齐背乘法口诀。
2、学生互对口令。
3、出示:
4×840÷854÷9
43÷937÷72×9
提示:有余数的除法
4、出示:
7×8+5
7×8+7
8×7+8
4×7-4
5、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632÷827÷3
72-2637+4543÷6
3×8÷42×4×77×8+5
6×6+44×9+6
三、复习笔算。
1、学生回忆笔算加法的法则。
2、同桌互说笔算减法的法则。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练。反馈时:“我当小老师”
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试一试。
3、出示:845+672604-236
4、出示:57÷6604+236
四、求未知数X
出示:X+37=95X—43=2683—X=4315+X=70
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五、复习混合运算。
1、思考: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减法和除法,应先算什么?
(2)只有加法和乘法呢?
(3)假如有小括号呢?
(4)在什么情况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我当包公”
120-20÷473+5×8
=73+40=100÷4
=770=25
六、作业:
第2、3、4、7题。
第2课时:长度单位及重量单位及应用题
教学内容: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二、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分米
80厘米=()分米
3000克=()千克
5千克=()克
60秒=()分
1时=()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求两数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活动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比一比,说一说。
12和7、15和21、35和30、42和37
( )比( )多,( )比( )少。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知。
师:小朋友们,五一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五一是什么节日吗?(劳动节)说对了,为了迎接五一啊,我们学校的各个兴趣小组都在积极做着准备。让我们先到手工制作组去看看吧!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抓花片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
师:那你知道哪种花片抓得多呢?(红花片)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呢?(板贴)
生:5个。(板书:5个?)
师:5个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呢?想一想,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出你的想法?
二、探索方法,展示思路。
1.预设:(1)可以用花片摆一摆;
(2)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3)还可以列算式。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预设:(1)无序地摆 ;(2)一个对一个地摆 ;(3)用不同图形代替雪花片画一画;(4)列式解决。
3.交流。
层次一:
(1) 无序地摆和“一一对应”摆进行比较:
这两个小朋友都是用花片摆的,你更喜欢哪种摆法呢?(用手势表示)为什么?
生:喜欢第()种,因为第()种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师:哦,你说第()种摆法一眼就能让我们看清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为什么呀?
生:因为第()种摆法是一个对应一个地摆的,而第()种摆放是一团一团摆的,看不清。
师:其他小朋友也这么想的吗?
师:是呀,通过摆一摆,(板贴花片图)我们发现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边,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片(边说边指),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地摆,(边说边画虚线)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哪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小手举起来指一指。(生指)多几个?(5个)闪烁。
师:也就是说,这里我们把13个红花片分成了2部分,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还有一部分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
(红花片和蓝花片分别做闪烁效果)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名学生说,师生齐说。
(左边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右边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
层次二: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小朋友的方法。这位小朋友师用画一画的方法,可是他既没有画蓝花片,也没有画红花片,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你们看得懂吗?
生:他把()当成了红花片,把()当成了蓝花片。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追问:他为什么不画红花片和蓝花片,而用()和()代替呢?(难画,用图形代替简单)
师:哦,这样用图形代替花片就更加简单、方便了。
师:通过画一画,把一个()对应一个(),一个()对应一个()……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第三层次:
(1)比较沟通方法。(比较“一一对应”摆花片和用图形代替花片“一一对应”画一画的方法。)
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两种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一一对应的。
师总结:嗯,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它们都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
4.引导列式,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还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列出了算式?
生交流。板书:13—8=5(个)
师:同意吗?那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结合图来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生上台说。
生如果说不上来,教师进行引说:
(1)这里的13是指什么意思?(有13个红花片)
(2)减去的8是哪8个?(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
(3)算出的5指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
(若学生说不到去掉的8个是什么意思,就将蓝花片隐去,帮助学生理解。)
师:你们认为去掉的8个十蓝花片的个数?那我去掉蓝花片,你能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吗?
师:所以这里去掉的8个应该是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蓝花片。
师:谁能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个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会说了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吗?
师:看大屏幕,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其实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屏幕出示)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解决。(出示:11—8=5(个))
5.反思回顾,梳理思路。
师:好,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解回忆一下,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指名生说。
师总结:是呀,有的小朋友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的小朋友用列算式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得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屏幕出示三种方法,板贴:红花片比蓝花片多3个。)
6.尝试运用,深化理解。
师:知道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那你能迅速告诉我“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所以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5个。(直接看出来得)
预设2:13—8=5(个)(直接算出来)
师:是的,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反过来我们就可以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仔细观察,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其实都是在求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了多少个,像这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7.灵活运用,优化方法。
师:看,两个小朋友还在抓花片,这次他们又分别抓了几个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哇,这次男生摸了50个蓝花片,女生摸了40个红花片,那么蓝花片比红花片多几个?(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列算式)
师追问:为什么这次都是用列算式的方法,而不是用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呢?(太麻烦)
(2)小结:摆一摆、画一画能帮助我们思考,而列式计算能帮助我更快地得到答案!
三、练习巩固
1.试一试。
师:瞧,校园合唱队的小朋友正在抓紧排练,让我们去参观一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生完整地表述。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打开书本59页算一算。
教师巡视,搜集不同答案。
预设:(1)20+24=44(人)(2)20—24=4(人) (3)24—20=4(人)
师追问(1):你们有什么想对这个小朋友说的吗?(这个算式算出来的是一共的人数)
追问(2):那这个算式呢?(20减24不够减)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列式?同意的点点头,我们一起来看。
(一一对应出示男女生人数)瞧,一个男生对应一个女生,这样一个对应一个,谁多?(女生多)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什么?(20比24少多少)要求20比24少多少,就要从24里面去掉20,所以列式是24—20=4(人)
师:一起来口答。
2.想1.
师:为了庆祝五一,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各种比赛呢!瞧,小猴和小熊正在进行掰玉米比赛。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图上的意思。
指名生说。
师:会列式吗?翻到书本60页,写一写,算一算。
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3—30=23(个))为什么这么列式?(要求小猴比小熊多收多少个,就是求53比20多多少,要求53比30多多少,就要从53里去掉30个,用减法计算。)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小熊比小猴少摘多少个?)怎么列式?
生:53—30=23(个)
师: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算式呢?
生:因为多多少个就是少多少个。
师:是呀,其实这两个求的是一样的问题,所以可以用一样的算式来计算。
3.想2 。
师:(直接出示图片)小猴又来挑战小兔跳绳了,你们看得出是谁赢了吗?为什么?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算式,从算式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兔跳了23下,小熊跳了2下。
师:那根这个算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小熊比小兔少跳多少下?小兔比小熊多跳多少下?
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能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这一个算式来解决。
4.补充。
师:让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两只小猫正在比赛钓鱼呢!看小花猫钓了几条?小白猫呢?问题是什么?(齐读)
师:怎么求它们相差多少条?
生列式。
师:这里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师:问题中的相差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这么问?
生:小黑猫比小白猫多钓多少条?小白猫比小黑猫少钓多少条?
师:是啊,求两数相差多少,其实就是求()比()多,()比()少的问题,所以要用减法来计算。
追问:你小白猫再钓多少条才能和小黑猫一样多呢?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
学生独立表演。
②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
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
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车的平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10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我想问问同学,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
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这样指不行?
老师这有一面镜子,我要给这面镜子镶一条不锈钢边框,怎么才能知道这个边框长多少厘米呢?
老师这还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杯子套,怎么才能知道套口应该编多大?
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物名称,周长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能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同学们想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板书:绕、滚)
(师出示黑板上画的圆)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践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越小滚动的轨迹越短。)
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板书:圆的周长 直径)
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
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电脑演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谁能说说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早在20xx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的。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祖冲之。)
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已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的数学家要早1000年左右。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山,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代表圆周率。(板书:)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取两位小数。(板书:3.14)
既然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
什么条件不知道?(直径。)
谁来测直径,用分米作单位。(板书:分米)
如果直径是2分米,半径就是几分米?
用半径能不能求圆周长?
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黑板上圆的周长。
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长?
(板书:3.142=6.28(分米))
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d)
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2r)
(三)巩固反馈
1.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2.判断,你认为正确画,错误画。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倍。( )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 )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
3.选择: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绕池一周长 [ ]
①25.12米
②12.56米
③12.56平方米
(3)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 ]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4.甲乙两人分别沿①、②两条路线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谁走的路线长?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探求,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一步先通过测量实物中圆的周长,研究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是通过绕、滚的方法来测量。接着出现画在小黑板上的圆,当学生发现测这个圆的周长不能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第二步,推导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先带领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和谁有关系。第三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探究新知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导入课题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探索规律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应用拓展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课堂小结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课堂总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3. 3 12 4
4. 20 5 100
5. 18÷9=2
教学反思:
老师要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的含义.
2.掌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密铺的理由及简单的密铺设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多边形密铺(镶嵌)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平面图形的密铺是体现电冰箱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个方面;也是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教学难点:用同一种平面图形或者几种平面图形可以密铺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经常能见到各种建筑物的地板,观察地板,就能发现地板常用各种正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展示各种地板图片)这些地板漂亮吗?这种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
二.讲授新课
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在平面上密铺需注意:各种图形拼接后要既无缝隙,又不重叠.那我们先来探索多边形密铺的条件,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硬纸片分组来做一做:
(1)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密铺?
(2)用同一种四边形可以密铺吗?用硬纸板剪制若干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做实验,并与同伴交流.
(3)在用三角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4)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与这种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强调:大家要注意:三角形、四边形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裁剪出的每种图形一定是全等形.)
(学生分组拼接、讨论,寻找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1.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密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用6个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平面.
从用三角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到:每个拼接点处有6个角,这6个角分别是这种三角形的内角(其中有三组分别相等),它们可以组成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的和为360°.
2.用同一种四边形也可以密铺,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到: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恰好是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所以它们的和为360°.
3.从拼接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要用几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不留空隙、不重叠地密铺一个平面,需使得拼接点处的.各角之和为360°.
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得知: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可以密铺一个平面,那么其他的多边形能否密铺?下面大家来想一想,议一议:
(1)正六边形能否密铺?简述你的理由.
(2)分析如下图,讨论正五边形不能密铺.
(3)还能找到能密铺的其他正多边形吗?
(学生分析、讨论、归纳)
小节:要用正多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的关键是看:这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是否是360°,在正多边形里,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正四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90°,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20°,这三种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都是360°,而其他的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倍数都不是360°,所以说:在正多边形里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密铺.一般三角形、四边形也可以密铺.虽然它们的内角未必都相等.
三.课堂练习:(一)课本P114随堂练习?
1.如图,在一个正方形的内部按图示(1)的方式剪去一个正三角形,并平移,形成如图(2)所示的新图案,以这个图案为“基本单位”能否进行密铺?说说理由.
2.利用习题3.7第三题所得的“鱼”形图案能否密铺?根据上面的思路,自己独立设计一个可以密铺的“基本单位”图形.
答案:可以密铺.
(二)试一试:同时用边长相同的正八边形和正方形能否密铺?用硬纸板为材料进行实验.答案:可以密铺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探讨,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并且探索出正多边形密铺的条件.即:
一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是否是360°.
五.课后作业
课本P115习题4.131、2、3
六.课后探索:
探索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
过程:让学生先从简单的两种正多边形开始探索.
(1)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正方形的每个内角是90°,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对于某个拼结点处,设有x个60°角,有y个90°角,则:
60x+90y=360
即:2x+3y=12
又x、y是正整数
解得:x=3,y=2
即:每个顶点处用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方形的两个内角进行拼接.(如下图)
(2)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20°,对于某个拼结点处,设有x个60°角,有y个120°角,即:
60x+120y=360°
即x+2y=6
x、y是正整数
解得:
即:每个顶点处用四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或者用二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六边形,如下图.
(3)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
与前一样讨论,得每个顶点处用一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十二边形
由以上讨论可找到镶嵌平面的条件.
结论:
由n种正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平面的条件:
(1)n个正多边形中的一个内角的和的倍数是360°;
(2)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或其中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是另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的整数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