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时间:2024-11-21 09:30:05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法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找地图指出美国的领土构成及其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数字分析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从而了解美国的民族大熔炉社会现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在地图上查找一个国家的领土构成和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形成种族平等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社会现状。

  2、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难点】

  理解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社会现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的.自由神像、NBA篮球、杰克逊等图片,询问学生这些都是哪个国家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对,刚才大家回答的都很棒,就是美国,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游历美国。在去美国之前肯定要知道美国在哪里?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美国在哪里?美国有多大?

  1、地理位置与领土组成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领土图"、图9。1"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找出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的领土组成包括?

  【学生回答】

  (1)西半球、与加拿大、墨西哥相邻

  (2)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

  2、人口、民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美国人口总数多吗?

  (2)美国人口增长快慢及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美国民族构成?

  【学生回答】

  (1)3。1亿

  (2)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移民是美国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3)美国民族众多,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3、种族构成及问题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名人的祖籍(华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奥巴马)和图9。4"美国的人种构成",谈谈对美国的社会的认识。

  【学生回答】民族大熔炉,多元文化。

  【问题】华人、华侨给美国做过哪些贡献?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杰出的华人。

  在美国民族大熔炉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在为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在奋斗,但是由于美国种族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种族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8的"活动"黑人、印第安人、华人的讲述,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图中对话反映了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种族歧视问题。种族歧视影响社会安定与发展,我们应该消除种族歧视,平等对待每一个种族。

  【教师总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在美国多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消除种族歧视问题,形成一个民族大熔炉。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你认为怎样消除种族歧视问题呢?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课下收集资料,看在民族大熔炉的过程中,移民对美国都做过哪些贡献?

  四、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3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板书】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界面。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小结】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4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透视”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欲望,激发学习激情。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6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1、D2、D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6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为了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宇宙中的地球”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遗迹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本章教材在地理教材整体构成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深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然而孤立地研究地球,不可能弄清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种种地理现象。当然,我们“谈天”是为了“说地”,为了以后全面系统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发展等基本规律。二是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进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本身的运动属性和地理意义,这样便于为深层次、全方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首章首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宇宙中的地球两部分。前者介绍可见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和天体系统,后者重在介绍地球存在生命的特殊性一面及原因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宇宙知识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成果,从而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

  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宇宙环境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

  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导学法

  教学过程:

  自古以来,宇宙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的,正是这份神秘吸引着我们人类不断地去观察和探索。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少神秘?宇宙的魅力又是如何体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太空,去看看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去看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思考: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可见宇宙?

  点拨: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一般人们用宇宙表达空间和时间的内涵,“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和视野所限,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只是天空和大地,他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不过真理总是要战胜缪论的。

  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大。最远的天体约140亿光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快车、神舟号、加加林、杨利伟等)

  这是人们对宇宙“好奇—探索—利用”的过程。

  由此,我们要明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规律:1、时、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2、逐渐接近、符合宇宙的客观实际。并要了解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拓展,主要依赖于观测手段的改进。

  承转:晴朗的夜晚,当我们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辽阔而深邃的星空。晴朗的夜空,我们看到的各种闪烁的星体,就构成了所谓的宇宙。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宇宙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板书: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物质性:天体——多样性

  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

  探究:地球是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讲述:地球上的人很多,众多的人群,茫茫人海,就像“天空”中的天体一样。地球上的人总有“户籍”,“天空”中的这无数星星也应有自己的“户籍”,此即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等级”之分,就像地球上的“人”的权力一样,如:省长的权力>县长的权力>乡长的权力,下一级围绕上一级转,就像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一样。

  课堂探究:

  1、什么是天体系统?宇宙中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你能归纳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吗?

  阅读P7的文字:整理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图略)

  强调:天体系统必须具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天体系统。如星座就不能叫天体系统,单独一个天体也不能成为天体系统。

  课堂巩固: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

  2、比太阳系高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和银河系

  3、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太阳是怎样实现对其“成员”统治的?(拥有绝对大的质量)——8种天体;注意小行星带位置

  4、总星系是不是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最后边界?——不是

  承转: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么,宇宙中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天体呢?

  板书: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阅读图1—3:明确地球、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通过比较发现,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所以,从行星的角度讲,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普通的天体。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并且是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天体。随着科技尤其是宇航事业的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然而,宇宙空间是否存在类似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外星人,还需要人类去不断探索。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师设问:现代地球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植物需要光照、热量或温度、水分、空气或大气、土壤、肥料等;动物需要食物、空气或大气、水、光照、热量或温度、能源等。)

  综合上述要素,可确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温度、水、大气。然后推断具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有一定厚度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形成条件。

  地球的“特殊性”出现的条件是: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③适宜的温度;

  ④大量的液态水;

  ⑤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

  ①天体系统的稳定性;

  ②太阳与太阳系的稳定;

  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轨道的近圆性和共面性;

  ④月球这一卫星的“保护”等。

  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均温15℃)的条件有:

  ①适当的日地距离(过近或过远都可能没有这样好的温度状况)。

  ②地球拥有较厚的大气层,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了地球放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缩小了昼夜温差;臭氧成分的存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使生物免遭过度紫外线的伤害,有安全的生物生存和繁衍环境等。

  ③适宜的自传和公转速度、周期,使白天升温、夜晚降温时间都不至于过长,昼夜温差不是很大,冬、夏季节也都不是很长,冬、夏温差不大。④水的三相变化也减小了温差(为以后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埋下伏笔)。

  地球拥有适宜于生物呼吸的条件是:

  ①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了适宜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并不适宜现代生物的生存,后经过初等生物的作用才逐渐演化而来(第3章将有介绍)。

  宇宙环境的稳定——适宜而稳定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适当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液态水)

  适中的V、M——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一个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一个系统:天体系统(分类、分级、分区域)

  两个特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性和物理特性

  三个条件: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

  四个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适当的日地距离、适中V和M、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地球运动周期等。

  课堂小结: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但其上演化出生命则是一种必然。人类如何依赖它、利用它、保护它,甚至保护它的周围环境,是人类与地球能否“地久天长”共存的根本。

  课后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第1页选择1、3、4、5、6、11、12题和读图第15题。

  教后反思: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

  生: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

  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布置作业):填图册第四节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一、天体

  1、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1)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

  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8分钟)(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多远?

  星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与恒星比较总结星云特点,可以从形态、质量、体积、密度、物质组成、观察特点几方面列表比较分析并小结)

  二、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系统。

  2、层次:读课本P。3”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分析回答:

  三、九大行星

  1、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2、九大行星分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2)巨行星:木土

  3)远日行星:天海冥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通过对P.4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的出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分析

  1、地球的质量适中,可以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气温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3、自转周期适中不快不慢

  4、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结晶水汽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11-12

高中地理教案01-08

高中地理教案【荐】12-08

高中地理教案【推荐】12-12

【推荐】高中地理教案12-11

高中地理教案【精】12-20

【精】高中地理教案12-20

优秀高中地理教案08-11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09-18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11-25